日本·丹波元堅

《素問紹識》~ 卷第四 (9)

回本書目錄

卷第四 (9)

1. 骨空論篇第六十(太素全存)

惡寒,太素作惡風寒。

譩譆,楊曰。上譩一之反。下譆火之反。謂病聲也。(按病疑痛訛)

肩上橫骨間,楊曰。失枕為病。可取肩上橫骨間。謂柱骨間。

䏚絡季脅,馬曰。䏚絡者。䏚間之絡。堅按䏚絡季脅。義未晰。

八髎,太素作九𢨺。堅按此王氏所非。

還刺寒府,琦曰。還疑衍字。膝外附骨解間。當足陽明之陽關穴。謂之寒府者。義未詳。或有誤字。

寒府在附膝外解營,太素無附字。楊曰。寒熱府在膝外解之營穴也。名曰骸閞也。

取膝上外者,楊曰。凡取膝上外解。使拜者屈膝伏也。取湧泉者。屈膝至地。不伏為跪也。

任脈,先考曰。任為衽之義。其脈行腹中。行猶衣衽之在於腹前也。先兄曰。說文。㨟交衽也。衽。衣㨟也。

衝脈,先兄曰。說文。沖。通道也。春秋傳云。及沖以戈擊之。沖四通道也。

至胸中而散,琦曰。散者布散之意。衝脈為十二經之海。灌滲溪谷。故曰散也。

帶下,先兄曰。一切經音義引蒼頡篇云。帶下。婦人病也。又曰帶音當賴反。人作䐭同。字林女人赤白帶二病也。關中多音帶。三蒼下漏病也。

督脈者起於少腹以下骨中央,楊曰。八十一難云。起於下極橫骨。一名下極。即是少腹之下也。骨之中央。髖骨中央也。又八十一難云。起下極之輸。並脊上行。至於風府。(按難經有入屬於腦四字)為陽脈之⿰牜曹。(按此一句是呂廣注)義亦同也。

廷孔,太素作庭孔。

篡間,太素篡作𤙡。下並同。堅按玉篇。𤙡居其切。無所取義。顧繫於篡字之壞。(長刺節論新校正別本篡一作基)

不孕癃痔,太素孕作字。楊曰。有本無痔字。

治在骨上甚者在齊下營,楊曰。骨上量是骶骨。□督脈標也。齊下營者。□脈本也。營亦穴處也。

喉中央,楊曰。廉泉也。堅按今云在缺盆中。則王注為是。

立而暑解,醫學讀書記曰。暑解當是骨解。言骨散隨如解也。骨與暑相似。傳寫之誤也。琦改暑作引曰。解懈同起。而引懈痿弱不任地之謂。堅按二說俱不確。

骸關,太素作厭關。楊曰。厭開。骸閞也。膝骨相屬屈伸之處也。堅按作厭非是。

拇指,太素拇作母。楊曰。母指。小母指也。足少陰足太陽皆行膕中。至足小指。故療其膕也。堅按先兄曰。易咸初六。咸其拇。虞翻曰。𧿹足大指也。又解九四。解而拇。馬融曰。足大指。莊子駢拇。枝指出乎性哉。駢於足者。連無用之肉也。

關,楊曰。膕上髀樞為閞也。

背內,楊曰。背內謂足太陽背輸內也。琦曰。背上俞穴主內者取之。王注謂大杼。非也。

陽明中俞髎,楊曰。足陽明中輸。謂是巨虛上廉也。𢨺輸穴也。

若別治巨陽蔭榮,太素少陰榮作少陽榮。楊曰。若胻痛。若別可足太陽足少陽二脈營穴也。(按可字下恐有脫)堅按足少陽經出膝外廉下外輔骨之前。直下抵絕骨之端。則太素似是。

白話文:

感到寒冷,太素版本寫作「感到風寒」。

譩譆,楊氏解釋說。「譩」的發音是「一」的反切,「譆」的發音是「火」的反切。這裡是形容病人發出的聲音。(這裡的「病」字,可能是「痛」字的訛誤)

肩部上方的橫骨之間,楊氏認為,這是落枕的病處,可以取肩上橫骨間的穴位治療,也就是脊椎骨之間的部位。

肋骨下方的筋絡,馬氏說,「䏚絡」指的是肋骨間的筋絡,用力按壓肋骨下方的筋絡,意思不太清楚。

八髎穴,太素版本寫作九𢨺穴。王氏認為這種寫法是錯誤的。

往回針刺寒府穴,琦氏認為「還」字可能是衍文。寒府穴在膝蓋外側的附骨解間,相當於足陽明經的陽關穴。稱為寒府,意思不詳,或許是錯字。

寒府穴在膝蓋外側的附骨解的營穴,太素版本沒有「附」字。楊氏認為,寒熱府在膝蓋外側的解穴,也就是營穴,也叫做骸閞穴。

取膝蓋上方外側的穴位,楊氏認為,凡是取膝蓋上方外側的穴位,要讓病人屈膝跪伏;取湧泉穴,則是屈膝到地,不跪伏。

任脈,先父認為,任脈的「任」字,是衣服前襟的意思。它的脈絡在腹部中線運行,就像衣服的前襟在腹部前面一樣。先兄認為,《說文解字》說:「㨟,交衽也。衽,衣㨟也。」

衝脈,先兄認為,《說文解字》說:「沖,通道也。」《春秋傳》說:「及沖以戈擊之。」沖是四通八達的通道。

衝脈之氣到達胸腔中然後散開,琦氏認為,「散」是散布的意思。衝脈是十二經脈之海,灌溉滲透溪谷,所以說是散開。

帶下,先兄說,《一切經音義》引用《蒼頡篇》說:「帶下,是婦女的疾病。」又說,「帶」的發音是「當賴反」,有人寫作「䐭」字。《字林》說,婦女有赤白帶兩種疾病。關中地區多讀作「帶」,《三蒼》說,這是下漏病。

督脈,起於小腹下方骨頭的中央,楊氏認為,《難經》第八十一難說:「起於下極橫骨,又名下極。」就是小腹的下方,骨頭的中央,也就是髖骨的中央。又,《難經》第八十一難說:「起於下極的輸穴,沿著脊椎向上行,到達風府穴。」(《難經》原文有「入屬於腦」四個字)是陽脈的「⿰牜曹」。(這句話是呂廣的註解),意思也相同。

廷孔穴,太素版本寫作庭孔穴。

篡間穴,太素版本「篡」字寫作「𤙡」,後面也相同。王氏認為,《玉篇》說:「𤙡,居其切」,沒有解釋它的意思。推測是「篡」字的錯字。(《長刺節論》新校正別本中,「篡」字一本作「基」)

不孕、癃、痔,太素版本「孕」字寫作「字」。楊氏認為,有的版本沒有「痔」字。

治療部位在骨頭之上,嚴重者在肚臍下方的營穴,楊氏認為,骨頭之上指的是骶骨,是督脈的標誌。肚臍下方的營穴是衝脈的根本。營也是穴位所在。

喉嚨中央,楊氏認為,指的是廉泉穴。王氏認為,現在說的穴位在缺盆中,是正確的。

站立後暑氣消解,《醫學讀書記》說,「暑解」應該是「骨解」,意思是說骨頭散開,就像解脫一樣。骨頭和暑氣相似,是傳抄時的錯誤。琦氏把「暑」字改為「引」字,說「解」和「懈」意思相同,引懈指虛弱無力,不能站立。王氏認為這兩種說法都不確切。

骸關穴,太素版本寫作厭關穴。楊氏認為,「厭」應該是「開」的意思,骸閞穴是指膝關節骨頭相連接,可以屈伸的地方。王氏認為寫作「厭」是不對的。

拇指,太素版本「拇」字寫作「母」。楊氏認為,母指是小拇指。足少陰經和足太陽經都經過膝膕中,到達腳小趾,所以可以治療膕部的疾病。王氏認為,先兄說《易經》咸卦初六爻說:「咸其拇」,虞翻認為,「拇」指的是腳大拇指。又,解卦九四爻說:「解而拇」,馬融認為,「拇」是腳大拇指。《莊子》說「駢拇」,是指多餘的腳趾,是天生的。腳上多餘的肉,是沒有用的。

關,楊氏認為,膝膕以上的股骨樞紐處叫做「閞」。

背內,楊氏認為,「背內」指的是足太陽經背俞穴內側。琦氏認為,背部俞穴主治內在疾病,可以取這個穴位治療。王氏認為是指大杼穴,是錯誤的。

陽明中俞髎,楊氏認為,足陽明經的中心俞穴,指的是巨虛上廉穴。𢨺指的是俞穴。

如果另外治療巨陽蔭榮,太素版本少陰榮寫作少陽榮。楊氏認為,如果小腿疼痛,可以取足太陽經和足少陽經的營穴治療。(「可」字後面可能遺漏了一些文字)王氏認為,足少陽經出於膝外側下方,外輔骨的前方,直接到達絕骨的末端。所以太素版本的說法是比較正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