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問紹識》~ 卷第四 (8)
卷第四 (8)
1. 氣府論篇第五十九(太素全存)
上天窗四寸各一,太素窗作容。楊曰。足太陽遂天容。手太陽脈未至天容。謂天容字錯。未詳所。左右八穴。
肩解下三寸各一,楊曰。天宗臑輸貞左右六穴。
鼻空外廉項上各二,楊曰。迎香天窗。左右四穴。天窗去手陽明胳近。故得其氣也。堅按王注為勝。
柱骨之會各一,楊曰。柱骨左右二穴。堅按楊不斥言何穴。
角上各一,楊曰。頷厭左右二穴。琦曰。即足少陽頷厭二穴重出。
下完骨後各一,楊曰。天容左右二穴。
項中足太陽之前各一,楊曰。大椎大杼左右及中三穴。堅按大杼是足太陽經穴。不宜言之前。楊說難從。琦曰。即足少陽風池二穴。重出。
俠扶突各一,太素無依字。楊曰。扶突左右二穴。扶突近手少陽經也。琦曰。即手太陽天窗二穴。重出。
督脈氣所發者二十八穴項中央二,太素八作六。二作三。楊曰。項中央者。項內也。非唯當中也。故項內下行喑門一天柱二為三也。上行風府一風池二為三。總有六穴也。督脈上入風池。即為信也。堅按楊注牽強。不可從。
大椎以下(至)脊椎法也,太素作大椎以下至尻廿節間各一。至胝下凡二十一節。脊椎法。楊曰。胝竹屍反。此經音枑尾窮骨從骨為正大椎至胝廿一節。有廿間。間有一穴。則廿六穴也。(按每節間不必有穴二十六穴字有訛)明堂從兌端上項下至喑門。有十三穴。大椎以下至胝骨長強廿一節。有十一穴。凡廿四穴。督脈氣所發。與此不同。未詳也。
至橫骨六寸半一,太素六寸半一作八寸一一。楊曰。鳩尾以下。至橫骨一尺六寸。寸有一穴。有十六穴。並已前有一十八穴也。明堂中央任脈氣所□穴。合有十六。此經從璇機以下。至庭中□穴。合□穴。此經從璇機以下至橫骨。雖放□下分寸。復與明堂不同。亦未詳也。琦曰。一上脫各字。
俠臍下傍各五分,琦曰。中注四滿一名髓府。氣穴一名胞門。大赫一名陰關。橫骨一名下極。堅按並出甲乙經。
足少陰舌下,太素此上有五藏之輸各□凡五十穴十字。
白話文:
氣府論篇第五十九(太素全存)
上天窗位置,在頭頂天窗穴上方四寸處,左右各一穴。太素本經記載為「天容」。楊氏註釋說,這是足太陽經循行的部位,「天容」,而手太陽經脈並未到達此處,認為「天容」二字可能寫錯了,但未詳其確切位置。左右共八穴。
肩胛骨下方三寸處,左右各一穴。楊氏註釋說,這是天宗、臑兪、肩貞穴,左右共六穴。
鼻旁迎香穴外側及廉泉穴上方,左右各二穴。楊氏註釋說,這是迎香穴與天窗穴,左右共四穴。天窗穴靠近手陽明經,所以能得到其經氣。堅按王氏註釋更為正確。
在柱骨交會處,左右各一穴。楊氏註釋說,這是柱骨穴,左右共二穴。堅按楊氏註釋並未明確指出是哪個穴位。
角孫穴上方,左右各一穴。楊氏註釋說,這是頷厭穴,左右共二穴。琦氏註釋說,這是足少陽經的頷厭穴,在此重複出現。
下頷完骨之後,左右各一穴。楊氏註釋說,這是天容穴,左右共二穴。
項部,足太陽經脈前方,左右各一穴。楊氏註釋說,這是大椎穴、大杼穴,左右及中間共三穴。堅按大杼穴是足太陽經的穴位,不應說它在足太陽經之前,楊氏的說法難以採信。琦氏註釋說,這是足少陽經的風池穴,在此重複出現。
俠溪穴與扶突穴各一穴,太素本經未記載穴位名稱。楊氏註釋說,這是扶突穴,左右共二穴,扶突穴靠近手少陽經。琦氏註釋說,這是手太陽經的天窗穴,在此重複出現。
督脈氣所發出的穴位有二十八穴,在項部中央有二穴。太素本經記載為六穴(或三穴)。楊氏註釋說,「項中央」指的是項部內側,不只是正中間。因此,項部內側向下有喑門穴一穴、天柱穴二穴,共三穴;向上有風府穴一穴、風池穴二穴,共三穴;合計共六穴。督脈上行到達風池穴,這就可證明此說。堅按楊氏註釋牽強附會,不可採信。
大椎穴以下至尾椎骨,按脊椎椎骨排列的取穴方法。太素本經記載為大椎穴以下至尾椎骨(骶骨)二十一節,每節之間各有一穴,共二十一穴。楊氏註釋說,「胝」字音同「尾」,指的是尾骨,此經脈循行路線從尾骨向上,至大椎穴,共有二十一節,每節之間有一穴,則共有二十六穴。(按:每節之間不一定都有穴位,二十六穴的記載可能錯誤)明堂穴從兌端穴(位於上項)向下至喑門穴,有十三穴;大椎穴以下至尾椎骨(骶骨)長強穴,有二十一節,共十一穴;共計二十四穴。督脈氣所發的穴位與此不同,未詳其原因。
從尾骨(鳩尾)向上六寸半處,一穴。(太素本經記載為八寸,左右各一穴)楊氏註釋說,從鳩尾穴以下至橫骨穴,共一尺六寸,每寸有一穴,共十六穴;加上前面的穴位,共十八穴。明堂穴位於任脈中央,為任脈氣所發的穴位,共有十六穴。此經脈從璇機穴以下至橫骨穴,雖然記載了穴位間距,但與明堂穴的記載不同,未詳其原因。琦氏註釋說,原文中「一上脫各」四字缺失。
臍下旁開各五分處,琦氏註釋說,此處的中注穴又名四滿穴,髓府穴;氣穴又名胞門穴;大赫穴又名陰關穴;橫骨穴又名下極穴。堅按這些穴位都在甲乙經中記載。
足少陰經舌下,太素本經在此處記載還有五臟的輸穴,共五十穴十字。
(注意:此翻譯盡力忠於原文,但因原文古文用語及部分文字缺失,部分內容理解仍存在一定模糊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