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丹波元堅

《素問紹識》~ 卷第四 (7)

回本書目錄

卷第四 (7)

1. 經絡論篇第五十七

(太素存無黃帝問曰四字直與前篇連接)

白話文:

(因括號內內容指出"太素"一書中沒有"黃帝問曰"四字,這四字應與前一篇內容相連接,以下為現代語翻譯)

(這部分並無具體內容可翻譯,僅是對古文格式的說明。一般在古文中,“黃帝問曰”常常用來引出黃帝向岐伯或其他人提問的段落,此處指出這四個字應該和前一篇文章內容連接在一起,即黃帝的問題或討論應該是在前一篇中提出的。)

2. 氣穴論篇第五十八(太素全存)

氣穴,楊曰。三百六十五穴。十二經脈之氣。發會之處。故曰氣穴也。

溢意,楊曰。溢意。縱志也。

捧手,楊曰。捧手。端拱也。

逡巡,太素作遵循。楊曰。遵循音逡巡。

及上紀,太素此下有下紀二字是。楊曰。任脈上於脊裡。為經胳海。其浮而外者。循腹裡。當齊上胸至咽喉。胳唇口。故背胸相控痛者。任脈之痛也。此等諸穴。是任脈所貫。所以取也之。

上紀者胃脘也,先兄曰。高雲。胃脘有上脘中脘下脘。以臍之上下為紀。則此胃脘乃下脘也。臍上至下脘。臍下至關元。分寸相等。故曰上紀下紀。以臍為中紀。其上也。故上紀者。臍上下脘之胃脘也。由臍紀下。則下紀者。臍下小腹之關元也。

背胸邪系,太素無背胸二字。系作擊。

前後痛澀胸脅痛,琦曰。任督脈繞篡間。故前後二便痛滿。任脈氣上壅。故有胸脅痛等證。

交十椎下,太素此下有藏字。楊曰。量此脈行處生病。皆是督脈所為。下藏者。下胳腎藏也。

完骨,先兄曰。靈骨度篇云。耳後當完骨者廣九寸。類經云。完骨。耳後高骨也。

肩解,先兄曰。靈經脈篇。手太陽之脈出肩。解繞肩胛。竇傑針經指南云。

肩解背後縫。蓋髃骨之後。與胛相對而陷解處。故謂之肩解。竇說為妥。

瘄門一穴,太素作肩髃二穴。

胸俞十二穴,太素作肓輸二穴。

膺俞十二穴,太素無十字。

踝上橫二穴,太素橫下有骨實。張據王注曰。左右共四穴。

凡三百六十五穴針之所曰行也,太素此二句。在陰陽蹻四穴下。楊曰。以上九十五穴。通療諸病也。堅按太素九十九穴。並藏俞府俞熱俞水俞。俱三百三十七穴。為數最不足。

孫絡三百六十五穴會,先兄曰。張云。孫絡之云穴會。以絡與穴為會也。穴深在內。絡淺在外。內外為會。故曰穴會。非謂氣穴之外。別有三百六十五絡穴也。

以溢奇邪,太素溢作洫。楊曰。洫謂溝洫。水行處也。孫胳行於奇耶營衛之氣。故曰洫。火逼反。堅按太素非是。

邪溢氣壅,楊曰。以下言氣壅成熱以為壅疽。

大膕,太素作大䐃。

積寒留舍,楊曰。以下言寒氣留積溪谷溝洫。為痹不仁也。

肋肘不得伸,太素肋肘作時。堅按太素似是。

十四胳脈,楊曰。十二別走胳脈。並任督二脈。為十四胳也。脾之大胳。從脾而出。不從脈起。故不入數。堅按此王注所本。

內解瀉於中,楊曰。解別也。其諸胳脈別者。內寫十脈也。十脈謂五藏脈兩葙合論。故有十也。堅按此亦王所本。琦曰。按岐伯曰。孫絡以下可節。此言恐是。

白話文:

氣穴,指的是人體上三百六十五個穴位,這些穴位是十二條經脈之氣的發源和會聚之地,因此被稱為氣穴。

溢意,是指放縱意志。

捧手,指的是雙手端莊地拱在一起。

逡巡,在《太素》一書中寫作遵循。

以及上紀,根據《太素》,下面還有「下紀」二字。任脈在脊椎裡向上延伸,作為經絡系統的海,其浮於表面的部分,沿著腹部內側,到達齊胸位置,直到咽喉,絡脣和口部。因此,當背部和胸部出現相互牽扯的疼痛,這就是任脈的疼痛。這些相關的穴位,都是任脈貫穿的部位,所以我們會選擇這些穴位來治療。

上紀,指的是胃脘,也就是胃的上部。高氏認為,胃脘可以分為上、中、下三個部分,以肚臍的位置為中心,上紀即位於肚臍上方的下脘,下紀即位於肚臍下方的小腹關元。

背胸邪系,指的是背胸部位的異常。

前後疼痛,胸脅疼痛,任督二脈纏繞在腰間,導致前後二便疼痛和滿漲感,任脈氣上壅,因而產生胸脅疼痛等症狀。

交十椎下,指的是督脈行經的部位,下藏指的是下絡腎臟。

完骨,指的是耳後高骨。

肩解,指的是手太陽脈出現在肩部,繞過肩胛,這是位於肩部後縫,蓋髃骨後方,與肩胛相對且凹陷的地方,因此被稱為肩解。

瘄門一穴,《太素》寫作肩髃二穴。

胸俞十二穴,《太素》寫作肓輸二穴。

膺俞十二穴,《太素》未提及「十」字。

踝上橫二穴,《太素》在橫下有「骨實」二字,左右共有四穴。

總計三百六十五穴,這些穴位是針灸治療的路徑。

孫絡三百六十五穴會,指的是孫絡的穴位與主要的穴位相會,孫絡位於表層,主要穴位位於內部,內外相會,因此稱為穴會,並不是指除了氣穴外,還另外有三百六十五個孫絡穴。

以溢奇邪,指的是溝渠,即水流通過的地方,孫絡運行在奇邪營衛之氣中,因此被稱為溝渠。

邪溢氣壅,指的是下面講述的氣壅造成熱氣,形成壅疽。

大膕,《太素》寫作大腨。

積寒留舍,指的是下面講述的寒氣在溪谷溝渠中積累,導致麻痹不仁。

肋肘不得伸,《太素》寫作「時」,似乎更合理。

十四胳脈,指的是十二條別走胳脈,加上任脈和督脈,共十四條胳脈。脾的大胳,從脾臟開始,不從脈絡起始,因此不計入總數。

內解瀉於中,指的是解開和排泄,那些胳脈分支,內寫十脈,十脈指的是五臟脈和兩側脈的總和,因此共有十脈。

3. 氣府論篇第五十九(太素全存)

七十八穴,太素八作三。琦曰。今所傳經穴圖。足太陽凡百三十穴。與此不同。且各經穴錯出。悉多訛缺。難以覈計。又止言手足三陽。與督衝任。而不及手足三陰。亦遺脫也。

入發至項三寸半,太素作入發項二寸間半寸。堅按義難解。

傍五相去三寸,太素三作二。楊曰。明堂傍相去一寸半有此不同也。(按楊所舉俞穴與王注同者省而不錄且太素經文間有脫句今亦不具載)

風府兩傍各一,楊曰。天牖二穴。堅按此說非是。(天牖穴見前篇注)

俠背以下至尻尾,太素背作脊。無尾字。

五藏之俞各五六府之俞客六,琦曰。五藏六府之俞。左右共二十八穴。甲乙經有四十一穴。大杼風門。已見上注。不數。尚有鬲俞在七椎下。中膂俞二十椎下。白環俞二十一椎下。並去中行二寸上上髎脊兩旁。第一空陷中次髎。第二空中髎。第三空下髎。第三空會陽陰尾尻骨兩旁。

蓋是經惟說藏府之俞。故不備也。近世又有厥陰俞在第四椎下。(按厥陰俞既見千金外臺)

銳發,人鏡經曰。耳前髮腳為兌發。

客主人,楊曰。一名上關。堅按甲乙上關。一名客主人。

耳下牙車之後,楊曰。大迎一名髓空。堅按後足陽明手少陽並有大迎骨空。仍如王注為是。甲乙頰車足陽明脈氣所發。大迎足太陽脈氣所發。並與本經不同。(外臺引甲乙大迎足陽明)

缺盆,楊曰。缺盆一名天蓋。堅按楊注本於甲乙。

掖下三寸,楊曰。掖下左右一寸□泉掖。(按即淵掖避諱作泉字)輒筋。天池。三穴。脅下至胠章門維道。日月□正經氣發也。腸哀(按腸當作腹)大橫此二穴。正經雖不言發。近此三正經氣也。帶脈五樞。此二穴少陽彆氣至也。上𢨺□穴。(按當居𢨺)少陽脈胳別至也。左右廿二世六穴也。

是則掖下三寸為脅。脅下□間之外為胠。則胠脅之言可別矣。堅按此注非是。

髀樞中傍各一,楊曰。環銚居髎左右□穴。琦曰。中傍二字衍。

足陽明脈氣所發者六十八穴,太素八作二。

額顱髮際傍各三,楊曰。頭維本神麯差左右也。

面鼽骨空各一,楊曰。鼽渠留反。鼻表也。有鼻塞病。非也。顴𢨺也。堅按甲乙四白在目下一寸。向頄骨顴空。據此。王注為優。(顴𢨺見於太陽脈注)先兄曰。易䲑九三。壯於頄。釋文。頄求龜反。顴也。翟玄雲。頄面也。頄頰間骨也。

膺中骨間各一,楊曰。膺中。膺窗也。左右二穴。堅按楊注誤。

俠胃脘各五,楊注無太一。有乳根。關門作開明。(蓋字訛)

俠臍廣三寸各三,楊注無外陵。有太一。

下臍二寸俠之各三,太素三作六。楊曰。外陵大巨水道歸來府舍衝門左右十二穴。太陰脈穴。更無別數。所以亦入陽明也。

分之所在穴空,太素之作上。

曲掖上骨空各一,楊曰。曲垣左右二穴。堅按甲乙曲垣。左肩中央曲甲陷者。中按之。動脈應手。據此楊注蓋誤。

白話文:

氣府穴位總論(根據《太素》版本整理)

人體共有七十八個穴位,《太素》記載有八處重要的修正。

  • 琦(註解者)認為:現在流傳的經穴圖中,足太陽經就有多達一百三十個穴位,與此處所說的不同。而且各經的穴位分佈也混亂錯誤,訛誤缺失很多,難以考證核對。另外,這裡只提到了手足三陽經、督脈、衝脈、任脈的穴位,而沒有提及手足三陰經的穴位,也是遺漏的地方。

  • 從髮際入頭部至後頸三寸半處,《太素》記載是從髮際入頭部至後頸二寸到二寸半之間。用力按壓難以理解。

  • 兩側的穴位間隔三寸,《太素》記載為兩寸。楊(註解者)認為《明堂圖》記載的間隔是一寸半,與此不同。(這裡省略了楊注所引用與王注相同的俞穴,且《太素》經文有些脫漏,這裡也不一一列出)

  • 風府穴兩旁各有一個穴位,楊(註解者)認為是天牖穴,共兩個。琦(註解者)認為這個說法不對。(天牖穴在前文已經註解)

  • 從背部往下到尾椎骨,《太素》中「背」寫作「脊」,沒有「尾」字。

  • 五臟的俞穴各有五個,六腑的俞穴各有六個。琦(註解者)認為五臟六腑的俞穴左右加起來共有二十八個,《甲乙經》記載有四十一個。大杼穴和風門穴已經在前文註解,不在此計算。還有膈俞穴在第七胸椎下、中膂俞穴在第二十胸椎下、白環俞穴在第二十一胸椎下,都距離脊柱中線兩寸,上髎穴在第一骶椎空陷處,次髎穴在第二骶椎空陷處,中髎穴在第三骶椎空陷處,下髎穴在第三骶椎空下端,會陽穴在陰尾骶骨兩旁。

(這篇經文只講述了臟腑的俞穴,所以不夠完整。近世又說有厥陰俞穴在第四胸椎下。)(厥陰俞穴已見於《千金方》和《外臺秘要》)

  • 「銳發」,《人鏡經》說,耳前髮際叫做兌發。

  • 「客主人」,楊(註解者)說,又名上關穴。琦(註解者)認為,《甲乙經》說上關穴又名客主人穴。

  • 耳下牙床後方,楊(註解者)說,大迎穴又名髓空穴。琦(註解者)認為,後足陽明經和手少陽經都有大迎骨空。這裡還是按照王(註解者)的說法為好。《甲乙經》認為頰車穴是足陽明脈氣發出的地方,大迎穴是足太陽脈氣發出的地方,和這篇經文說的不同。(《外臺秘要》引用《甲乙經》說大迎穴是足陽明脈)

  • 缺盆,楊(註解者)說,缺盆又名天蓋。琦(註解者)認為,楊注的說法出自《甲乙經》。

  • 腋下三寸,楊(註解者)說,腋下左右一寸是淵腋、天池三穴。脅下到胠,章門穴、維道穴、日月穴,是正經脈氣發出的地方。腸哀(應為腹)大橫這兩個穴位,雖然正經沒有說到它們,但它們靠近這三條正經。帶脈、五樞這兩個穴位是少陽經的別氣到達的地方。上𢨺穴(應為居𢨺穴),是少陽經脈絡別行到達的地方。左右加起來共二十六個穴位。

這樣看來,腋下三寸是脅部,脅下間之外才是胠部,那麼胠部和脅部的說法就可以區分開了。琦(註解者)認為這個解釋不對。

  • 髖關節中部兩旁各有一個穴位,楊(註解者)說,是環跳穴和居髎穴左右的穴位。琦(註解者)認為,「中傍」兩個字是多餘的。

  • 足陽明脈氣所發的穴位有六十八個,《太素》記載是二個。

  • 額頭髮際兩旁各有三個穴位,楊(註解者)說,是頭維穴、本神穴、曲差穴,左右加起來共六個。

  • 面部鼻骨空處各有一個穴位,楊(註解者)說,是鼽渠穴(鼻塞病用的穴位,位於鼻子的表面,並非顴骨)。琦(註解者)認為,《甲乙經》記載四白穴在眼睛下一寸,靠近顴骨的空隙處。按照這個說法,王(註解者)的註解更好。(顴骨部位在太陽脈的註解中提到)先兄曾說,《易經》九三卦辭說「壯於頄」,釋文解釋說,「頄」讀音為求龜,指的就是顴骨。翟玄說,「頄」指臉,是臉頰上的骨頭。

  • 胸骨中間空隙處各有一個穴位,楊(註解者)認為,是膺窗穴,左右共兩個穴位。琦(註解者)認為,楊注是錯誤的。

  • 靠近胃脘兩旁各有五個穴位,楊注沒有太一穴,有乳根穴,關門穴寫作開明穴。(「開」字是錯寫)

  • 靠近肚臍廣三寸兩旁各有三個穴位,楊注沒有外陵穴,有太一穴。

  • 肚臍下方二寸兩旁各有三個穴位,《太素》記載為六個。楊(註解者)說,是外陵穴、大巨穴、水道穴、歸來穴、府舍穴、衝門穴,左右共十二個穴位,是太陰經的穴位,沒有別的數目,所以也歸入陽明經。

  • 脈氣分開的地方,穴位所在之處是空處,《太素》記載為「上」。

  • 彎曲的腋上骨空處各有一個穴位,楊(註解者)說,是曲垣穴,左右共兩個。琦(註解者)認為,《甲乙經》記載曲垣穴是左肩中央曲甲陷下的地方,按壓時動脈應手。據此,楊注大概是錯誤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