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問紹識》~ 卷第四 (6)
卷第四 (6)
1. 皮部論篇第五十六(太素全存)
皮有分部,先兄曰。志云。分部。分屬之部署也。
脈有經紀,經。經常。紀。別理。月令毋失經紀。以初為常。
筋有結絡,楊曰。十二經筋。各有結聚。各有篥胳。
以經脈為紀,楊曰。欲知皮之部別。十二經為綱紀也。
以滲於內諸經皆然,楊曰。滲山蔭反。下入也。琦曰。故在陽者。以下有訛誤。不可解。
關樞,陰陽離合論。太陽為開。太素開作閞。而楊注以為關者主禁。闔者門扉主開閉。此足以徵原識之確矣。又樞杼關樞。是三陽中有二樞。仍疑關樞之樞。蓋字之誤也。
樞儒,太素儒作擩。楊曰。而泉反。堅按擩蓋檽訛。楊音謬。
其入經也(至)內注於骨,太素出下有經字。無內字。琦曰。義未詳。亦有訛誤。
心主之陰,琦曰。心主當作厥陰。
關蟄,太素蟄作樞訛。陰陽離合論。太陰為開。太素開作閞.
是故百病始生也,此段論邪之所入。分為三等。然其所主在入絡客經。而又言其留而不去者。或廩於腸胃。或留於筋骨之間也。
必先於皮毛,太素於上有客字。
感虛乃陷下,太素感作減。楊曰。咸氣為虛。乃血少脈陷也。
不與,楊曰。在淺不療。遂生大病也。與。療也。堅按楊說難從。
白話文:
皮膚有不同的區域,古人稱這為「分部」,就好比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管理部門。
脈絡有其運行的規則,「經」代表著它們的運行模式,「紀」則指的是它們的分別和道理。就如月曆一樣,我們不能失去它的規則性,而最初的狀態則是最常見的。
肌肉組織有其聯繫網絡,十二條主要的肌肉組織都有各自的結節和聯繫。
以經脈為主軸,如果要了解皮膚的不同區域,那麼十二經脈就是整個系統的綱領。
當經脈滲透到身體內部時,所有的經脈都是如此。"滲"字在這裡讀作"shèn",意思是向下進入。然而,對於在身體表面的部分,下面的文字似乎有誤,無法理解。
"關樞"一詞出自《陰陽離合論》,太陽經被描述為開闔的門戶。在《太素》中,"開"被寫作"闐"。楊氏認為"關"是用來禁止,"闔"是門扉,負責開關。這足以證明他對原意的理解非常精確。此外,"樞杼關樞"表示三陽中有兩個"樞",我懷疑"關樞"中的"樞"可能是字形的誤差。
"樞儒",《太素》中"儒"被誤寫為"擩"。楊氏將其發音為"ér"。然而,我認為"擩"可能原本是"檽",楊氏的發音並不準確。
當它進入經絡時,最終會深入骨髓,但在《太素》中,下文出現了"經"字,且沒有"內"字,我未能完全理解其意思,也懷疑有誤。
"心主之陰",我認為應該是"厥陰"。
"關蟄",《太素》中"蟄"被誤寫為"樞",根據《陰陽離合論》,太陰經被描述為開闔的門戶,在《太素》中,"開"被寫作"闐"。
因此,各種疾病剛開始發生的時候,我們可以從三個層次來看邪氣的入侵。但主要的重點在於邪氣進入經絡後影響正常的經絡功能。此外,還提到邪氣停留不去,可能積聚在腸胃,或者留在筋骨間。
疾病必然首先在皮毛上顯現,而在《太素》中,"於"前有一個"客"字。
感受虛弱就會陷入更糟的情況,《太素》中"感"被寫作"減"。楊氏認為,感受鹹味會導致虛弱,這意味著血液不足,脈搏弱。
如果不治療,病情會惡化,成為大病。"與"在這裡的意思是治療。然而,我認為楊氏的解釋難以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