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問紹識》~ 卷第四 (2)
卷第四 (2)
1. 大奇論篇第四十八(太素全存)
肺之雜喘而兩胠滿,太素雍作癕。下同。胠作脅。楊曰。肺以主氣。故肺生癰有喘也。肺脈上膈近脅。故肺癰脅滿也。又注肝雍曰。兩胠謂在側葙兩肋下空處。堅按楊以雍為癕讀訛。
不得小便,楊曰。有本作小和字誤。
脛有大小髀䯒大,先兄曰。張云。足脛或腫或消。是謂大小。自髀至胻或為大。
跛易,楊曰。左右二腳更病。故為易也。堅按楊注非是。
心脈滿大癇瘛筋攣,楊曰。心脈滿實仍大。是則多氣熱盛。故發小兒癇病。以其少血。陰氣不足。故寒而筋攣也。
肝脈驚暴,太素騖作驚。非是。琦曰。騖暴。迅急鼓動之意。陽氣不安。故為驚駭得之。
脈不至若喑,本事方氣中下曰。經云。無故而喑。脈不至。不治自已。謂氣暴逆也。氣復則已。
石水,楊曰。石水謂盛冬凝水堅硬如石。名曰石水。言此水病之甚也。堅按此說難從。
並小弦欲驚,太素欲作亦。先兄曰。吳云。欲者。萌而未然也。琦曰。句疑有誤。
心脈搏滑急,太素搏作揣。下並同。楊曰。揣動也。滑陽氣盛而微熱。急為多寒。心氣寒。寒盛而微熱。寒勝。故為心疝也。
為瘕,楊曰。瘕謂女子宮中病。男子亦有瘕而為病。又曰。男子為瘕。女子為石瘕之病。堅按楊說非。
二陰急為癇厥,楊曰。二陰。少陰也。候得少陰脈急。是為陰與陰急陽勝。發為小兒癇病。手足逆冷也。
腸澼,太素澼並作闢。
血溫身熱者死,醫學讀書記曰。按溫當作溢。夫血寒則凝而不流。熱則沸而不寧。溫則血之常也。身雖熱。何遽至死。惟血既流溢。復見身熱。則陽過亢而陰受逼。有不盡不已之勢。故死。今人失血之後。轉增身熱咳嗽者。往往致死。概可見矣。琦曰。下血家脈靜身涼者愈。
身熱則陰陽離絕。故死。溫字疑誤。堅按血溫二字難解。二說並覺有理。竊疑下文有血衄身熱者死。此一句或誤文復出也。
其脈小沉澀為腸澼,太素此八字無。
其身熱者死,楊曰。身熱以胃氣散去。遠至七日死。琦曰。陰下陷而陽外𪋝也。
男子發左女子發右,醫學讀書記曰。按玉版論要云。男左為逆。右為從。女子右為逆。左為從。本文蓋謂男子發左。女子發右。於法為逆。然不喑舌轉。則受邪輕。故證雖逆。而猶可治。若男子發右。女子發左。於法為從。然喑則受邪重。證雖從。必三歲必起也。設逆而邪重者。
必死不治。從而邪微者。奚行三歲而後起哉。琦曰。男以陽為主。女以陰為主。左右者陰陽之道路也。陽自左升。陰從右降。男子發右。陰病而陽未病。女子發左。陽病而陰未病。若男子發左。女子發右。則為生者病矣。
懸鉤浮為常脈,常脈。脈經作熱。太素作脈皼。(按即鼓字)楊曰。夏秋二脈並至。以為脈皼。堅按脈經太素經注並非。琦曰。懸者如物之懸。鉤者中微曲懸。鉤即芤脈。為失血之常脈。以去血故中空也。此與原識意合。
白話文:
肺的疾病如果出現呼吸急促,同時兩側脅肋脹滿,那是因為肺氣鬱積形成癰腫。這裡的「胠」指的是脅肋。楊氏認為,肺主氣,所以肺長癰會有喘息,肺脈上行經過橫膈膜,靠近脅肋,所以肺癰會導致脅肋脹滿。他還注釋肝癰,說「兩胠」是指兩側肋骨下方的空隙。楊氏認為「雍」應該讀為「癰」,是錯誤的讀法。
小便不通,楊氏說,有些版本把「小」寫成「小和」,是錯誤的。
小腿的腫脹有大有小,大腿根部至膝蓋的腫脹則為大。先前有位醫生說,張氏認為,腳的小腿時而腫脹時而消退,這就稱為大小。從大腿根部到小腿的腫脹則為大。
行走時跛腳,楊氏說,是左右兩隻腳輪流生病,所以稱為「易」。我認為楊氏的注釋不對。
心脈呈現滿大,出現癲癇、抽搐、筋攣的症狀。楊氏說,心脈滿實而且搏動有力,代表體內氣盛熱盛,所以會引發小兒癲癇。因為小孩氣血不足,陰氣不足,所以會感到寒冷,導致筋脈攣縮。
肝脈搏動急促,太素將「驚」寫成「騖」,是不對的。醫生認為,「騖暴」指的是脈搏跳動迅猛急促,代表陽氣不安,所以會出現驚嚇。
如果脈搏微弱難以觸摸,如同失聲,醫書上說,如果無緣無故失聲,脈搏又微弱,這種情況難以治癒,會自行好轉,這是因為氣血逆亂。氣血恢復後就會好。
腹部積水,如同石頭般堅硬,楊氏說,這是冬天積水結冰,堅硬如石,所以稱為石水,意思是這種積水病情很嚴重。我認為這種說法很難接受。
脈象微弦,且將要出現驚恐,太素將「欲」寫成「亦」。先前有位醫生說,吳氏認為,「欲」是即將發生,還未發生的意思。醫生認為,這句話可能有誤。
心脈搏動滑數急促,太素將「搏」寫成「揣」。楊氏認為「揣」是動的意思,「滑」代表陽氣盛而且略有熱象,「急」代表寒氣多。心氣寒冷,寒氣盛而略有熱,寒氣佔上風,所以會出現心疝。
形成腫塊,楊氏說,「瘕」是女性子宮內的疾病,但男性也有可能罹患瘕病。他又說,男子患瘕病,女子則患石瘕。我認為楊氏的說法不對。
兩陰脈急促,會引發癲癇抽搐,楊氏說,「二陰」是指少陰,如果診斷出少陰脈象急促,代表陰氣與陰氣相急,陽氣旺盛,會導致小兒癲癇,手腳冰冷。
腸道痢疾,太素將「澼」寫成「闢」。
血液發熱,身體發熱,這種情況會導致死亡。醫書上說,應該將「溫」改成「溢」。血液寒冷則會凝固不流動,發熱則會沸騰不安寧,溫和才是血液的正常狀態。身體發熱,怎麼會導致死亡?只有當血液已經溢出,並且身體發熱,表示陽氣過盛而陰氣受到壓迫,病情一發不可收拾,所以才會死亡。現在的人,失血後,如果反而出現身熱咳嗽,往往會因此死亡,由此可見。醫生認為,如果下血病人的脈象平靜,身體涼爽,就會好轉。
身體發熱是因為陰陽分離,所以會導致死亡。「溫」字可能是錯誤的。我認為「血溫」兩個字難以理解,兩種說法似乎都有道理。我懷疑下文有「血衄身熱者死」,這句話可能是重複出現的錯誤。
脈象呈現微小、沉伏、澀滯,這代表腸道痢疾。太素版本沒有這八個字。
如果身體發熱,將會死亡。楊氏說,身體發熱是因為胃氣散失,通常會在七天內死亡。醫生認為,這是陰氣下陷,陽氣外散。
男子疾病發於左側,女子疾病發於右側。醫書上說,根據《玉版論要》的記載,男子左側為逆,右側為順,女子右側為逆,左側為順。這裡說的男子疾病發於左側,女子疾病發於右側,都屬於逆症。但是如果沒有出現失聲、舌頭僵硬,則表示受邪較輕,因此即使是逆症,仍然可以治療。如果男子疾病發於右側,女子疾病發於左側,屬於順症。但是如果出現失聲,則表示受邪較重,即使是順症,三年內也會復發。如果屬於逆症,且受邪嚴重,
那必然會死亡,無法治療。如果屬於順症,且受邪輕微,怎麼會需要三年後才好呢?醫生認為,男子以陽氣為主,女子以陰氣為主,左右兩側是陰陽之通道,陽氣從左側上升,陰氣從右側下降。男子發病於右側,是陰氣生病但陽氣未病;女子發病於左側,是陽氣生病但陰氣未病。如果男子發病於左側,女子發病於右側,那表示陰陽失衡而生病了。
懸鉤脈象屬於常脈。常脈在脈經中寫作「熱」,太素寫作「脈皼」(即「鼓」字)。楊氏說,夏秋兩季脈象同時出現,認為是「脈皼」。我認為脈經和太素經的注釋都不正確。醫生認為,「懸」是指像懸掛的物體,「鉤」是指中間微微彎曲的懸鉤,也就是「芤脈」,是失血的常見脈象,因為失血所以脈象中間空虛。這個說法與原意相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