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丹波元堅

《素問紹識》~ 卷第三 (16)

回本書目錄

卷第三 (16)

1. 痿論篇第四十四(太素全存)

志曰。夫五藏各有所合。痹從外而合。病於內外所因也。痿從內而合。病於外內所因也。琦曰。痹痿相似而不同。痹為外感。痿屬內傷。痹雖有內傷而外感多。痿雖非外感而內傷甚。

筋膜,楊曰。膜者人之皮下肉上。膜肉之筋也。

肺熱葉焦,琦曰。思慮忿怒。五志之火內熾。銷爍肺金。故喘息有音。而肺葉焦枯。肺所以行營衛。治陰陽飲食之精。必自肺家傳布。變化津液。灌輸藏府。肺藏一傷。五藏無所稟受。故因之以成痿躄也。

痿躄,按痿分為五。而首段敘其證。次段敘其因。然其文互相發。且痿躄脈痿骨痿三證。則前後義同。筋痿則前段云筋急而變。後段云宗筋弛縱。此筋痿有二證也。肉痿則前段云脾氣熱則胃干而渴。後段云有漸於濕以水為事。此肉痿有內外二因也。又按此病痿軟。其正證而拘急。蓋是變證。末節曰。故陽明虛則宗筋縱。帶脈不引。故足痿不用。其義可見矣。

白淫,奇效良方有說。宜參。

有漸於濕,楊曰。漸漬也。

肉痿,琦曰。肉痿即屬痹症。謂之痿者。必兼病筋骨也。生氣通天論云。濕熱不攘。大筋緛短。小筋弛長。緛短為拘。弛長為痿。又曰。秋傷於濕。發為痿厥。陰陽應象論曰。地之濕氣感。則害皮肉筋骨。蓋脾既受濕。必流於關節。內熱應之。則為痿躄。非止於肌肉不仁也。

陽氣內伐內伐則熱舍於腎,太素內伐不復。伐作代。舍作合。楊曰。陽明主谷。其氣熱盛。復有外熱來加。陽明之脈內即代絕。內外熱盛下合水。堅按太素非是。

絡脈溢,楊曰。胳脈心之所主也。胳脈張見為溢也。

宗筋主束骨,太素作宗筋者束肉骨。楊曰。宗筋者。足太陰少陰厥陰三陰筋。及足陽明筋。皆聚陰器。故曰宗筋。又曰。宗筋即二核及莖也。

各補其榮云云,太素時受月作時受日。楊曰。五藏熱痿。皆是陰虛。故補五藏陰經之榮。陰榮水也。陰輸是木少陽也。(按此句疑)故熱痿通其輸也。各以其時者。合以其時受病之日。調之皆愈也。

白話文:

志曰,人體內的五臟各自與體表的某些部位相配合。痹症是從外部侵入並與內部相合,病因在於內外因素的共同作用。痿症則從內部開始,並與內部相合,病因在於內部因素的影響。琦曰,痹和痿在症狀上相似但本質不同,痹屬於外部感染,痿則屬於內部損傷。雖然痹也有內部損傷,但外部感染的情況更多;痿雖不是外部感染,但內部損傷的情況更爲嚴重。

筋膜,楊曰,膜位於人的皮膚之下,肌肉之上,是肌肉與筋之間的組織。

肺熱葉焦,琦曰,過度思考、憤怒等情緒會引發體內火氣旺盛,消耗肺部的金屬元素,導致呼吸有聲音,肺葉變得乾燥。肺部負責調節營衛,管理陰陽飲食的精華,這些都必須由肺部來傳播,轉化成津液,輸送到各個臟腑。一旦肺部受損,其他臟腑就無法得到所需的養分,因此,這會導致痿症的發生。

痿症,按照分類,可以分爲五種。首段描述了症狀,次段描述了病因。然而,文中內容相互關聯。痿症、脈痿、骨痿三種症狀,前後意義相同。筋痿則在前段被描述爲筋緊變硬,在後段被描述爲筋鬆弛,這是筋痿的兩種表現。肉痿在前段被描述爲脾氣熱導致胃乾渴,在後段被描述爲溼氣漸進,這是肉痿的內外兩種病因。

關於“白淫”,奇效良方中有詳細解釋,可以參考。

“有漸於溼”,楊曰,這是指溼氣逐漸浸漬。

肉痿,琦曰,肉痿實際上是痹症的一種,之所以被稱爲痿,是因爲它同時影響到筋骨。《生氣通天論》中說,如果溼熱沒有得到及時處理,大筋就會縮短,小筋則會鬆弛,前者表現爲拘束,後者表現爲痿弱。又說,秋天若受到溼氣侵害,就會引發痿厥。《陰陽應象論》中也提到,地上的溼氣感應到人體,會傷害皮肉筋骨。當脾臟受溼氣影響時,溼氣會流入關節,與體內的熱氣相呼應,從而導致痿症,不僅僅是肌肉失去知覺那麼簡單。

陽氣內伐,內伐則熱舍於腎,太素中內伐不再出現。伐字在此處應理解爲替代,舍字應理解爲結合。楊曰,陽明主谷,其氣熱盛,如果再有外部熱源加入,陽明之脈內部就會發生替代斷裂,內外熱氣過旺,向下結合水分,形成堅固的溼熱。

絡脈溢,楊曰,絡脈由心主管,當絡脈張力過大,就會出現溢出的現象。

宗筋主束骨,太素作宗筋者束肉骨。楊曰,宗筋是指足太陰、少陰、厥陰三個陰性筋以及足陽明筋,它們都聚集在陰器處,因此被稱爲宗筋。又說,宗筋實際上指的是睾丸和陰莖。

各補其榮,太素時受月作時受日。楊曰,五臟熱痿,都是因爲陰虛,所以要補充五臟陰經的榮,陰榮就是水,陰輸則是木少陽。因此,對於熱痿,要疏通其輸穴。各以其時,就是要在受病當天,根據病情進行調理,都可以治癒。

2. 厥論篇第四十五(太素全存)

前陰者宗筋之所聚,楊曰。陰器。為前陰也。宗總也。人身大筋總聚以為前陰也。

奪於所用云云,太素因作且。楊曰。入房太甚有傷。故曰奪於所用。因奪所用。則陽氣上虛。陰氣上爭。不能和復。精氣溢泄益虛。寒耶之氣。與虛上乘以居其中。以寒居中。陽氣衰虛。堅按楊注暗得汪高意。琦曰。獨陰無陽。故曰邪氣。亦是。

陰氣虛則陽氣入,先兄曰。張云濕熱在脾。則脾陰虛。陽獨亢而胃不和矣。脾胃俱病。則精氣竭。故不能營其經絡四支也。高雲。入者。絡脈之熱復入於胃也。

陽氣盛於上,醫學讀書記曰。素問曰。陰氣盛於上。則下虛。下虛則腹脹滿。又曰。陽氣盛於上。則下氣重上。而邪氣逆。則陽氣亂。陽氣亂則不知人。此二段乃岐伯分答黃帝問厥。或令人腹滿。或令人昏不知人。二語之辭。所謂陰氣者。下氣也。下氣而盛於上。則下反無氣矣。

無氣則不化。故腹脹滿也。所謂下氣者。即陰氣也。陽氣上盛。則陰氣上奔。陰從陽之義也。邪氣亦即陰氣。以其失正而上奔。即為邪氣。邪氣既逆。陽氣乃亂。氣治則明。亂則昏。故不知人也。甲乙經削陽氣盛於上五字。而增腹滿二字於下。虛則腹脹滿之下。則下氣重上之上。

林氏云。當從甲乙。謂未有陰氣盛於上。而又陽氣盛於上者。二公益未體認。分答語辭。故其言如此。殆所謂習而弗察者耶。堅按此說明確。正與原識合。

不知人也,琦舉仲景脈法生氣通天論。(薄厥)調經論。(大厥)繆刺論文曰。合數條之義。皆血氣相薄。陽氣鬱冒不行。與寒熱之厥不同。

厥狀病能,琦曰。熱厥屬陽經。寒厥屬陰經。然陰陽虛實互乘。則陽經亦有寒厥。亦有熱厥也。

腫首頭重,太素腫作踵。堅按此王氏所非。

癲疾欲走呼,先兄曰。張云。陽明為多血多氣之經。氣逆於胃。則陽明邪實。故為癲狂之疾。而欲走且呼也。陽邪盛則神明亂。故為妄言妄見也。堅按原識所舉。言其證同者不言其因。

屈膝,先兄曰。張云。肝主筋。故足軟好臥而屈膝。高雲。屈膝踡臥也。高說是。

陰縮腫,先兄曰。高雲。陰縮腫。前陰痿縮而囊腫也。按巢源虛勞陰疝腫縮候。疝者氣痛也。眾筋會於陰器。邪客於厥陰少陰之經。與冷氣相搏。則陰痛腫而攣縮。

胻內熱,太素胻作脛。楊曰。脛內熱有本脛外熱。足厥陰脈不行脈外。(按疑脛外)外為誤耳。琦曰。以上並熱厥之候。

太陰厥逆,太素陰下有脈字。下並同。楊曰。問曰前章已言六經之厥。今復言之。有何別異也。答曰。二章說之先後經脈厥。而主病左右不同故也。琦曰。按厥有寒熱兩候。前列六經。症皆熱厥。自此至末。所言皆寒厥。堅按此下諸證。不必屬寒者。琦說難從。

白話文:

【第四十五篇:厥論(源自太素全存)】

人體的生殖器官是由衆多的大筋聚集而成的,楊解釋說。陰器,即是所謂的前陰。"宗"意指總括,指的是人體的大筋總集成爲前陰。

過度使用導致損傷,太素因此寫作“且”。楊解釋說,性行爲過度會有所傷害,因此稱爲被過度使用奪去健康。由於過度使用,陽氣向上虛耗,陰氣向上爭鬥,無法恢復平衡,精氣泄露更顯虛弱。寒邪之氣趁虛而上,佔據體內。寒氣居於體內,陽氣衰弱,堅定地按楊的註解,暗含汪高的意思。琦說,只有陰無陽,所以稱爲邪氣,也是這樣。

陰氣虛弱則陽氣侵入,張兄說。張雲說溼熱在脾臟,則脾陰虛弱,陽氣獨亢而使胃失去和諧。脾胃同時生病,則精氣枯竭,因此無法滋養經絡四肢。高說,“入”是指絡脈中的熱氣再次進入胃部。

陽氣在上部旺盛,醫學讀書記說。《素問》說,陰氣在上部旺盛,則下部虛空。下部虛空就會腹部脹滿。又說,陽氣在上部旺盛,則下部的氣重向上,邪氣逆行,陽氣紊亂。陽氣紊亂則人會失去知覺。這兩段是岐伯分別回答黃帝關於厥的問題,或者使人腹部脹滿,或者使人昏迷失去知覺,兩句話的辭藻。所謂的陰氣,即是下部的氣。下部的氣旺盛在上部,則下部反而沒有氣了。

沒有氣則無法轉化,所以腹部脹滿。所謂的下部的氣,即是陰氣。陽氣在上部旺盛,則陰氣向上奔騰,這是陰隨陽的原理。邪氣即是陰氣,因爲它失去正常狀態向上奔騰,就成了邪氣。邪氣既然逆行,陽氣就紊亂。氣若調和則清醒,紊亂則昏沉,所以人會失去知覺。《甲乙經》刪去了“陽氣在上部旺盛”五個字,在下面增加了“腹滿”兩個字,在“虛則腹脹滿”之後,在“則下部的氣重向上”之前。

林氏說,應當按照《甲乙經》的說法,沒有陰氣在上部旺盛,同時又有陽氣在上部旺盛的情況。兩位先生還沒有理解分別回答的話語,所以他們的話是這樣的。這大概就是所謂的習慣而不察覺吧。堅定地說,這個解釋明確,正好與原有的認識相吻合。

失去知覺,琦舉出張仲景的脈法、生氣通天論(薄厥)、調經論(大厥)、繆刺論,說這幾條的意義都是血氣相搏,陽氣鬱結不暢,與寒熱厥不同。

厥的病症表現,琦說。熱厥屬於陽經,寒厥屬於陰經。然而陰陽虛實互相乘襲,那麼陽經也有寒厥,也有熱厥。

頭部腫脹沉重,太素將“腫”寫作“踵”。堅定地說,這是王氏所批評的。

癲疾想要奔跑呼喊,張兄說。張雲說,陽明經是多血多氣的經絡,氣逆於胃,則陽明經邪氣實,因此會有癲狂的疾病,想要奔跑並呼喊。陽邪旺盛則神明混亂,因此會有胡言亂語和幻覺。堅定地說,原識所列舉的,說的是症狀相同但不說原因。

膝蓋彎曲,張兄說。張雲說,肝臟主管筋骨,所以腳軟喜歡臥牀並膝蓋彎曲。高說,膝蓋彎曲蜷縮在牀上。高先生的說法正確。

陰部收縮腫脹,張兄說。高說,陰部收縮腫脹,前陰萎縮而陰囊腫脹。按照巢源虛勞陰疝腫縮候,疝氣是氣痛,衆筋聚集在生殖器官,邪氣侵入厥陰少陰的經絡,與冷氣相互搏擊,則陰部疼痛腫脹並且收縮。

小腿內側發熱,太素將“胻”寫作“脛”。楊說,小腿內側發熱原本對應的是小腿外側發熱,足厥陰脈不在脈外行走。(按理說小腿外側)外是錯誤的。琦說,以上都是熱厥的症狀。

太陰經脈厥逆,太素在“陰”下有“脈”字。接下來都一樣。楊說,問:前面一章已經說了六經的厥逆,現在再說,有什麼區別嗎?答:這兩章說的是先後經脈厥逆,但是主病左右不同。琦說,按厥逆有寒熱兩種症狀,前面列的六經,症狀都是熱厥,從這裏到最後,所說都是寒厥。堅定地說,下面的各種症狀不一定屬於寒厥,琦的說法難以跟從。

下瀉呈青色,太素將“清”寫作“青”。楊說,腹瀉顏色爲青色,說明小腹間冰冷。

三陰經脈同時逆亂,無法排便或排尿,楊說。逆亂即氣的失序,稱爲厥逆。足三陰的脈絡,同時失去正常的運行,必然會導致大小便不通,手腳冰冷,預計三天後死亡。

僵仆,楊說。向後倒叫僵,向前倒叫僕。

腸癰無法治療,琦說。腸癰五字多餘。

喘息咳嗽身體發熱,楊說。足陽明逆氣侵入肺部,所以會喘息咳嗽。足陽明主控身體發熱。

嘔血,太素在此句下有“不可治驚者死”六個字,可能是多餘的。

痙攣,太素寫作“痙”。楊說,痙攣即身體頸部強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