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丹波元堅

《素問紹識》~ 卷第三 (14)

回本書目錄

卷第三 (14)

1. 風論篇第四十二(太素全存)

風者百病之長也,楊曰。百病因風而生。故長也。以因於風。變為萬病。非唯一途。故風氣以為病長也。

無常方然致有風氣也,太素致作故。張曰。無常方然者。言變化之多。而其致之者。則皆因於風氣耳。

其診及其病能,楊曰。診者既見其狀。因知所由。故曰診也。晝間暮甚等即為狀也。咳短氣等。即為病服之也。(按眠當能字)

皏然,楊曰。皏普幸反。白色薄也。

焦絕,楊曰。焦。執也。絕。不通也。言熱不通也。堅按義不了。

病甚則言不可快,太素病作痛。無言字。琦曰。心開竅於舌。其脈別系舌本。經絡受邪。故言語蹇澀。

色薄微黃,琦曰。土居中以灌四傍。藏府精氣變現。已為色則精明而厚。脾衰不能灌溉。故色薄。

面痝然浮腫,琦曰。面腫者。風挾水氣上行。即評熱病論之風水也。,脊痛,太素脊上有腰字。

隱曲不利,楊曰。謂大小便不得利。琦曰。陽道不利。其在女子。則月事不來也。

肌上,太素作頤上。楊曰。頤上腎部也。有本為肌上誤也。琦曰。診在肌上未詳。刺熱論以頤候腎。肌或頤之訛也。堅按二說俱允。惜未知肌之為肌耳。

首風,三因方處以附子摩頭散。即金匱頭風摩散。

漏風,三因方與病能論。酒風錯綜。處以麋銜湯。

常不可單衣,楊曰。謂重衣則汗。衣單則寒。堅按任說最穩。

身汗,琦曰。身汗二字衍。

衣常濡,太素常作裳。堅按王注亦云衣裳濡。恐原本為然。

不能勞事,琦曰。陽泄而虛。故不耐勞事也。

泄風,三因方從千金作內風。治以附子湯方。附子(生去皮臍)人參(各半兩)茴香(炒)茯苓山藥(各一分)甘草(炙)乾薑(炮各三分)上為銼散。每服四大錢。水二盞。姜三片。鹽少許。煎至七分。去滓。空心服。

上漬其風,琦曰。其風二字衍。

身體盡痛,汗出液燥。營衛澀滯。故有此證。猶桂枝加芍藥生薑人參新加湯。身疼痛之類。琦以為重感於寒。謬。

白話文:

風是百病之首,各種疾病都因風而起,故稱風為百病之長。風氣變化多端,能導致各種疾病,並非單一成因,所以風氣被認為是疾病的根本。

疾病的產生並非一定有規律可循,但其根本原因都與風氣有關。

診斷疾病的方法,是觀察病人的症狀,從而推斷病因。例如,白天輕微晚上加重等,都是症狀;咳嗽、氣短等,則是疾病的表現。

「皏然」指的是皮膚顏色蒼白而薄。

「焦絕」指的是熱邪阻塞不通。

疾病嚴重時,患者會說話困難。這是因為心經開竅於舌,舌根與心經的脈絡相連,經絡受邪,就會導致言語不清。

面色蒼白微黃,是因為脾氣虛弱,無法運化水濕,滋養肌膚。

面部浮腫,是風邪夾雜水氣上行所致。脊背疼痛。

大小便不利,女子則月經不調。

「肌上」應為「頤上」,指的是頷下,與腎經相關。

頭痛,可用附子摩頭散治療。

漏風,與酒風有關,可用麋銜湯治療。

不能單穿衣服,因為穿得少會著涼,穿得多又會出汗。

「身汗」二字多餘。

衣服總是濕的。

體力不支,是陽氣虛損的表現。

泄風,可用附子湯治療。方劑如下:附子(生去皮臍)、人參(各半兩)、茴香(炒)、茯苓、山藥(各一分)、甘草(炙)、乾薑(炮各三分),共為細末。每次服用四大錢,用水二盞,加薑三片、鹽少許,煎至七分,去渣,空腹服用。

「上漬其風」中「其風」二字多餘。

全身疼痛、出汗、皮膚乾燥,是營衛不和的表現,可用桂枝加芍藥生薑人參新加湯等方劑治療。全身疼痛並非單純感受寒邪。

2. 痹論篇第四十三(太素全存)

以冬遇此者為骨痹,楊曰。冬時不能自調。遇此三氣。以為三痹。痹俱稱骨痹。以冬骨也。餘四仿此。至陰六月脾所主也。琦曰。至陰當作季夏。

多飲數小便,琦曰。熱上淫肺。故多飲。肝鬱欲泄。故便數。

上為引如懷,太素作上為演壞。楊曰。演當作涎。謂涎流壞中心也。堅按太素經注俱非。

上為大塞,太素塞作寒。楊曰。胃寒嘔冷水也。先兄曰。按大塞義未詳。豈飲食不進之謂歟。○琦曰。下云入藏者死。此列五藏痹未見死候。且五藏惟腎痹為骨痹之診。余並藏之本病。絕與痹無與。故林氏云云。(系痛聚在脾下新校正文)蓋因有肺痹心痹等名。遂以意竄入。

殊不知經所云肺痹心痹云者。乃病之變名。如五藏生成篇。亦有五藏痹證。與本篇風痹之義。渺不相涉也。率意移之過矣。堅按琦說是。

腸痹者數飲而出不得,太素腸上有大字。楊曰。大腸中熱。大便難。

胞痹,楊曰。膀胱盛尿。故謂之胞。即尿脬。脬返苞反。

內痛,太素亦作兩髀。楊曰。膀胱中熱。故按之髀熱。○先兄曰。高雲。言六府之痹。不言胃膽三焦者。腸胃自受糟粕。言腸不必更言胃矣。胞為經血之海。膽為中精之府。言胞不必言膽矣。三焦者中瀆之府。水道出焉。言膀胱不必更言三焦矣。

陰氣者靜則云云,琦曰。府陽藏陰。故藏氣謂之陰氣。言人能安靜志氣。則神藏於內。陰平陽秘。水升火降。精氣內治。邪不得干。若時時躁動。擾其血氣。則陽神消耗。生氣通天論所謂起居如驚。神氣乃浮也。神氣消亡。故邪得入之。腸胃本受盛轉輪之府。然飲食不節。每致受傷。此統言藏府所以受邪之由也。

淫氣,楊曰。淫過也。喘息。肺所為也。喘息過者。則肺虛邪客。故痹聚也。(下文意並同)

遺溺,太素作嘔唾。楊曰。嘔唾。腎所為也。

乏竭,太素作渴乏。楊曰。肝以主血。今有渴乏。多傷肝血虛。故痹聚也。

淫氣肌絕痹聚在脾,太素作淫氣飢絕。痹聚在胃。淫氣壅塞痹聚在脾。楊曰。飢者胃少谷也。飢過絕食則胃虛。故痹聚。又曰穀氣遇塞。則實而痹聚於脾也。○太素從上。凡痹之客五藏者。至此亦在。陰陽別論陰陽相過曰溜下。(總題云陰陽雜說)

其入藏者死,孫思邈論腳氣曰。黃帝曰。緩風濕痹是也。然則痹之入藏。豈腳氣衝心之類乎。

其留皮膚間者,太素留作流。楊曰。流行在於皮膚淺處之間。動而又淺。故易已也。

各隨其過,太素作各治其遇(遇當過訛)

灑陳於六府,楊曰。陳起也。堅按。灑散也。陳布也。楊注非是。

熏於肓膜,太素肓作胃。堅按太素非是。

陽遭陰故為痹熱,高曰。知陰氣盛而主濕。則知陽氣盛而主燥矣。志曰。燥者謂無汗。堅按高本於馬注。然上文或燥二字疑後人所添。

白話文:

[第四十三篇:痹論(源自太素全書)]

如果在冬天遇到這種情況,稱爲骨痹。楊說,在冬天時如果身體無法自我調節,遇到這三種氣,就會形成三種痹症。這裏都統稱骨痹,因爲冬天與骨相關。其餘四種情況,可參照此例理解。至陰指六月,這時是脾臟主管的時期。琦說,至陰應指季夏。

患者會頻繁飲水並多次小便,琦解釋,熱氣上行影響到肺部,導致患者頻繁飲水。肝氣鬱結想要排泄,所以頻繁小便。

上部表現爲口水如懷,太素寫爲上部表現爲演壞。楊說,演應當寫作涎,指的是口水流出來破壞了心臟的功能。堅認爲太素的註解都不對。

上部表現爲嚴重的阻塞,太素寫爲上部表現爲寒冷。楊說,胃部寒冷,導致吐出冷水。先兄說,按照“大塞”的含義尚不清楚,難道是指飲食無法進入嗎?琦說,下面提到進入臟腑的會導致死亡,但這裏列舉的五臟痹症並未見到死亡的症狀。而且五臟中只有腎痹纔是骨痹的診斷,其他都是臟腑本身的疾病,與痹症無關。因此林氏有如此說法。

重要的是要知道,經文中所說的肺痹、心痹等,是疾病的別名。例如在五臟生成篇中,也有五臟痹的證據,但這與本篇風痹的意義完全不相關。隨意移動這些內容是錯誤的。堅認爲琦的說法正確。

腸痹的特徵是頻繁飲水卻無法排出體外,太素在腸前加了個大字。楊說,大腸內部過熱,導致大便困難。

胞痹,楊解釋,膀胱儲存尿液,所以被稱爲胞,也就是尿脬。尿脬的發音是苞反。

內部疼痛,太素也寫爲兩髀。楊說,膀胱過熱,所以按壓大腿會感到熱。先兄說,高曾說,提到六腑的痹症,沒有提及胃、膽和三焦的原因是,腸胃自然會處理食物殘渣,提到了腸就不必再提胃。胞是經血的海洋,膽是中精的府庫,提到了胞就不必提膽。三焦是中瀆之府,水道從中流出,提到了膀胱就不必再提三焦。

陰氣在靜止時,琦說,腑陽藏陰,所以藏氣被稱爲陰氣。如果人能夠保持安靜的氣質,神氣就會藏於內,陰陽平衡,水升火降,精氣內在調和,邪氣無法侵犯。但如果時常躁動,擾亂血液,那麼陽神會消耗,正如生氣息論所說,如果生活如驚,神氣就會浮出。神氣消亡,邪氣就會入侵。腸胃本來就是受盛轉輪的腑,然而如果不節制飲食,往往會受到傷害。這是在總體描述臟腑受邪的原因。

淫氣,楊說,淫指過度。喘息,是肺部的行爲。過度喘息,則表示肺虛邪氣侵入,所以會有痹症聚集。(下文意思相同)

遺尿,太素寫作嘔吐。楊說,嘔吐,是腎臟的行爲。

乏力,太素寫作口渴乏力。楊說,肝臟主管血液,現在有口渴乏力的情況,多是因爲肝血虛,所以痹症聚集。

淫氣使肌肉絕斷,痹症聚集在脾臟。太素寫作淫氣飢餓絕斷,痹症聚集在胃。淫氣堵塞,痹症聚集在脾臟。楊說,飢餓意味着胃裏缺少食物。飢餓過度導致無法進食,胃就虛弱,所以痹症聚集。他又說,谷氣遇到堵塞,就會變得實滿,痹症就會聚集在脾臟。

如果邪氣進入臟腑,會導致死亡。孫思邈在腳氣論述中說,黃帝說,緩慢的風溼痹症就是這樣。那麼,痹症進入臟腑,是否就像腳氣衝心這類病症呢?

如果邪氣停留在皮膚間,太素寫作邪氣流動。楊說,邪氣在皮膚表層流動,由於位置較淺,所以容易治癒。

每個人都根據自己的過錯受罰,太素寫作每個人治療他們遇到的問題(此處的“遇”可能被誤讀爲“過”)。

邪氣在六腑中散佈,楊說,陳起。堅認爲,“灑散”指的是散佈,“陳布”指的是佈置,楊的註解並不正確。

邪氣燻蒸盲膜,太素的肓寫作胃。堅認爲太素的註解並不正確。

當陽氣遭遇陰氣,就會產生痹熱,高說,知道陰氣旺盛主導溼氣,就知道陽氣旺盛主導乾燥。志說,乾燥指的是無汗。堅認爲,高原本依據馬的註釋,但上文中的“或燥”二字可能是後人添加的。

兩種氣相遇,兩種氣大概是指溼氣和陰氣。

失去知覺,太素的知寫作仁。楊說,失去知覺,即感覺不到仁慈。

沒有疼痛感,琦說,當上述五種症狀都存在時,病情從皮膚深入到骨頭。之前提到的病程長,深入體內,明確表明沒有疼痛感是病情嚴重的表現。

遇到寒冷則緊繃,遇到熱則鬆弛,太素的蟲寫作急,熱寫作溼。堅認爲,寫作溼並不正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