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問紹識》~ 卷第三 (13)
卷第三 (13)
1. 風論篇第四十二(太素全存)
或為風也,太素風上有賊字。堅按據張注賊風。亦蓋指腦風目風等。巢源有賊風候。別是一證。
風氣藏於皮膚之間至寒中而泣出,楊曰。風寒之耶得之因者。或因飢虛。或因復用力。腠理開放。風入毛腠。灑然而寒。腠理閉塞。內壅熱悶。又曰。其寒不泄在內。故不能食。其熱不泄在外。故銷肌肉也。是以使人惡風而不能食。稱曰寒熱之病。怢慓。振寒貌也。堅按千金方錯綜此段。
更演其義曰。風者善行而數變。在人肌膚中。內不得泄。外不得散。因人動靜。乃變其性。有風遇寒。則食不下。遇熱則肌肉消而寒熱。有風遇陽盛則不得汗。遇陰盛則汗自出。肥人有風。肌肉厚則難泄。善為熱中目黃。瘦人有風。肌肉薄則常外汗。身中寒。目淚出。有風遇於虛。
腠理開則外出。悽悽然如寒狀。覺身中有水淋狀。時如竹管吹處。此是其證也。有風遇於實。腠理閉則內伏。令人熱悶。是其證也。
風氣與太陽俱入,此以下至有不仁也。楊接下文癘風為說。正與高意同。
與衛氣相干,太素此下有沖氣淫耶四字。
有瘍,太素瘍作傷。下瘍潰同。堅按作傷者非。
有榮氣熱胕,楊曰。胕。腐也。堅按榮氣猶言營血。
其氣不清,太素清作精。
以春甲乙云云,楊曰。春甲乙者。木王時也。木王盛時。衝上風來。名曰耶風。木盛近里。故衝上耶風來傷於肝。故曰肝風。余曰仿此也。
亦為藏府之風,據志高說推之。此言風中五藏六府之俞者。不拘時日。亦為藏府之風。但下五藏風病能。不言偏枯喑俳等候。則本篇所謂五藏風。別是一證殆是。金匱五藏風寒篇中所舉中風之類歟。志又曰。此二因。(按二因言以時傷者與中藏府之俞者)與金匱之所謂邪入於府。
即不識人。邪入於藏。舌即難言。口吐涎之因證不同。金匱之所謂中藏中府者。邪直中於藏府。而傷藏府之元神。本篇之論。一因隨時而傷藏氣。一因經絡受邪而內連於藏府。是以五藏之風狀止見色證。而不致如傷藏神之危險者也。此說亦是。
各入其門戶所中則為偏風,太素所作之。楊曰。門戶空穴也。耶氣所中之處。即偏為病。故名偏風也。堅按楊注與原識符。蓋本篇總該諸風之為病者。辨證揭名。並五藏風凡十四般。其候各異。特此偏風。乃為仲景所謂半身不遂之風矣。高以腦風目風等七證屬之偏風。恐不必然。
風入係頭,太素係作系。楊曰。耶氣入於目系。在頭故為目風也。
眼寒,太素作眠寒。楊接下句讀。且曰有本目風眼寒也。堅按太素經注並誤。琦曰。寒者隱澀之意。亦非。先兄曰。六書故云眼目中黑白也。易曰多白眼。合黑白與匡謂之目。
內風,龔氏壽世保元以為腎水虛衰。陰虛陽實。卒倒無所知之證。
白話文:
有的病是因為風邪引起的,古書《太素》中,「風」字上面還加了個「賊」字。仔細推敲張景岳的註解,這個「賊風」應該是指腦風、目風等疾病。《巢氏病源》裡有「賊風」的病候描述,這又是一種不同的病症。
風邪藏在皮膚之間,遇到寒冷就會發作而引起症狀。楊上善認為,風寒的病因可能是因為飢餓虛弱,或是過度勞累,導致皮膚毛孔打開,風邪趁機入侵,這時就會感到寒冷。如果毛孔閉塞,身體內部的熱就無法散發,就會感到悶熱。他又說,寒邪積聚在體內無法排出,就會導致食慾不振;熱邪積聚在體內無法排出,就會消瘦肌肉。因此,會讓人厭惡風、吃不下飯,這種情況就被稱為「寒熱病」。形容身體發抖,是顫抖寒冷的樣子。仔細研究《千金方》,可以發現這段話被交錯引用。
進一步解釋其含義,風邪的特性是喜歡遊走且變化迅速。風邪侵入人體肌肉皮膚之中,在內無法排出,在外無法散去,會因為人的活動而改變其性質。如果風邪遇到寒冷,就會導致食慾不振;如果遇到熱,則會導致肌肉消瘦,並出現寒熱交替的情況。如果風邪遇到陽氣旺盛,則無法發汗;如果遇到陰氣旺盛,則會自行出汗。肥胖的人如果感受風邪,由於肌肉厚實,風邪難以散發,容易導致體內發熱、眼睛發黃;瘦弱的人如果感受風邪,由於肌肉單薄,經常會出汗,身體發冷,眼睛流淚。如果風邪侵入虛弱的身體,毛孔就會打開,風邪外散,會感到發冷,感覺身體內有水流動,或是像竹管吹氣的感覺,這就是這種情況的表現。如果風邪侵入體質強壯的身體,毛孔閉合,風邪會潛伏在體內,導致發熱悶悶的,這就是這種情況的表現。
風邪和太陽之氣一起侵入人體,這段話以下一直到「有不仁」為止,楊上善接著後面講癘風的內容,這和高繼衝的觀點相同。
風邪會干擾衛氣的運行,根據《太素》的記載,這裡應該有「衝氣淫邪」四個字。
有的病會出現瘡瘍,根據《太素》的記載,這裡的「瘍」應該寫作「傷」。下文的「瘍潰」也是同樣的道理。仔細推敲,「傷」的寫法不對。
有的病會出現營氣發熱腫脹的現象。楊上善說,「胕」就是腐爛的意思。仔細推敲,「營氣」應該是指營血。
有的病會出現氣不清澈的現象。《太素》記載,這裡的「清」應該寫作「精」。
關於「春甲乙」的說法,楊上善說,「春甲乙」是指木氣旺盛的時節。在木氣旺盛的時候,會因為木氣上衝而引起風邪,這就被稱為「耶風」。木氣旺盛的時候靠近身體內部,所以木氣上衝帶來的耶風會傷害肝臟,所以稱為「肝風」。我認為其他臟腑的情況也可以這樣類推。
有的風邪也屬於臟腑的病變,根據志高的說法推斷,這裡是指風邪侵犯五臟六腑俞穴的情況,不限於特定時節,也屬於臟腑的風病。但是下文描述的五臟風病症狀,並沒有提及偏癱、失語等症狀,這就說明,本篇所說的「五臟風」可能指的是另一種情況。很可能指的是《金匱要略》中五臟風寒篇所描述的中風之類疾病。志高又說,這兩種病因(指因為時令而受傷和侵犯臟腑俞穴的情況)與《金匱要略》中描述的「邪氣侵入腑」和「邪氣侵入臟」的說法不同,前者的症狀是不認得人,後者的症狀是說不出話、口吐涎沫。《金匱要略》所描述的「中藏中府」指的是邪氣直接侵犯臟腑,損傷臟腑的元神。而本篇所討論的,一種是因為時令而損傷臟氣,一種是經絡受邪,進而影響臟腑。因此,五臟風的症狀只會表現出一些顏色方面的變化,不會像損傷臟神那樣危險。這個說法是正確的。
風邪侵犯人體各個部位,根據侵犯的部位不同,會形成偏風。《太素》中將「所」字寫成了「之」字。楊上善說,門戶就是空穴,邪氣侵入的地方就會導致局部發病,所以稱為偏風。仔細推敲,楊上善的解釋與原文一致。本篇總體上概括了各種風病,辨別並揭示了各種名稱,包括五臟風等共計十四種,它們的症狀各不相同。這裡的偏風,就是張仲景所說的半身不遂之風。高繼衝將腦風、目風等七種症狀都歸為偏風,恐怕並不完全正確。
風邪侵入眼睛的系統,根據《太素》的記載,「系」應該寫作「系」。楊上善說,邪氣侵入眼睛的系統,位置在頭部,所以稱為目風。
眼睛發冷,《太素》中寫作「眠寒」。楊上善接著下句來讀,並說有的版本是「目風眼寒」。仔細推敲,《太素》的解釋是錯誤的。琦說,「寒」是指隱藏澀滯的意思,也不正確。先兄說,《六書故》中說「眼目中黑白也」,《易經》中說「多白眼」,黑白眼珠和眼眶合起來才稱為「目」。
內風,龔廷賢在《壽世保元》中認為這是腎水虛衰、陰虛陽亢,導致突然昏倒不省人事的病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