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丹波元堅

《素問紹識》~ 卷第三 (10)

回本書目錄

卷第三 (10)

1. 腹中論篇第四十(太素熱中消中及懷子二節缺余皆存)

鼓脹,太素今本與本經同。

雞矢醴,太素無矢字。楊曰。氣滿心腹。故旦食暮不能也。是名鼓脹。可取雞糞竹丸。(按此二字疑)熬令煙盛。以清酒一斗半潑之。承取汁。名曰雞醴飲。取汗。一劑不愈。至於二劑。非直獨療鼓脹。膚脹亦愈。堅按既名以醴。則用酒以優。但雞矢瀉下之力頗峻。王氏以為利小便者是。

其云取汗者誤矣。(千金治產後中風別是法鼓脹豈宜取汗乎)雞峰普濟方。雞矢釀若心腹滿。旦食暮不能食。由脾元虛衰。不能剋制於水。水氣止行。浸漬於土。土濕則不能運化水穀。氣不宣流。上下痞塞。故令人中滿。旦則陽氣方長。穀氣易消。故能食。暮則陰氣方進。谷不得化。

故不能食。其脈沉實而滑。病名谷脹。宜雞矢醴。雞矢白半升。上以好酒一斗。漬七日。溫服一盞。溫酒調服盡淨為佳。(按王氏所舉大利小便微寒是本草黑字文又方以智物理小識有矢醴說殊少其要仍不錄)

故時有病也雖然,太素病作痛。無雖字。下文病氣亦作痛氣。堅按雖然以下。琦曰有脫誤。或衍文。

血枯,病源論曰。醉以入房。則內氣竭絕傷肝。使月事衰少不來也。所以然者。肝藏於血。勞傷過度。血氣枯竭於內也。又先經唾血及吐血下血。謂之脫血。使血枯。亦月事不來也。琦曰。凡血枯經閉。固屬虛候。然必有瘀積。乃致新血不生。舊積日長。藏府津液。俱為所蝕。

遂成敗症。徒事補養。無救於亡。金匱治虛勞有大黃䗪蟲丸。蓋本此也。由血氣本虛。挾痰挾寒挾氣。即著而為瘀。治宜先去其瘀。繼養其正。則得之矣。烏鰂厥陰血藥。藘茹即茜草。二味主平肝行瘀。雀卵溫補精血。鮑魚腐物也。亦利瘀血。補益精氣。兼以活血散瘀。虛勞治法。

不出於此。

復以何術,先兄曰。張云。復。復其血氣之原也。

四烏鯽骨至傷肝也,太素鯽作賊。藘作蘆。腸作脅。楊曰。四四分一。一分搗以雀卵為丸。食後服之。飲鮑魚汁。通利腸及補肝傷也。堅按本草經曰。病在心腹以下者。先服藥而後食。張氏醫通曰。久病虛勞失血。血枯發熱。及女人經閉血枯者。宜素問四烏鰂骨一藘茹丸。又有此方治驗。舉在病能論下。宜參。又有方意論頗精。文繁不錄。當閱。

此下(至)內癰,太素下膿之下。無生。作出。俠作使。楊曰。以其伏梁下因於陰。膿血必上迫於胃管。上出於膈。使胃管生癰。故按之下引於陰。上連心腹。所以致死。

論在刺法中,琦曰。此節訛缺。甚不可讀。以意逆之。蓋藏府鬱熱。久而不散。乃成內癰。

病名伏梁,此段太素文句有錯。欠妥。仍不具載。外科精義。伏梁丸(出養生必用方)治環臍腫痛。腸胃瘡疽。厚朴(生薑汁製)茯苓枳殼(麩炒去穰)白朮荊三稜(炮)半夏(湯洗七次)人參(以上各乙兩)上為細末。麵糊為丸。如小豆大。每服三十丸。食前米飲湯下。

白話文:

[腹中論篇第四十(太素熱中消中及懷子二節缺餘皆存)]

  1. 鼓脹:描述了一種症狀,病人氣滿心腹,導致早晨吃的食物到晚上還無法消化,被命名為鼓脹。治療方法是使用雞糞竹丸,將其燒烤至冒煙,然後倒入一斗半的清酒,收集產生的汁液,稱為雞醴飲,用以發汗。如果一次不見效,可以再試第二次。這種方法不僅適用於鼓脹,對膚脹也有療效。

  2. 雞矢醴的解釋:進一步闡明雞矢醴的治療原理,指出雞糞具有強烈的瀉下作用,王氏認為它有利於小便,但這裡提到的「取汗」可能是誤解。

  3. 血枯:討論了醉酒後性行為對肝臟的影響,導致月經減少甚至停止。此外,血枯還可能由先期的吐血、下血造成。血枯經閉通常屬於虛弱的徵兆,但往往伴隨著瘀血的累積,需先去瘀血,再滋養正氣。

  4. 四烏鰂骨至傷肝:介紹了四烏鰂骨一藘茹丸的使用方法,用雀卵將藥材製成丸,飯後服用,搭配鮑魚汁,有助於通腸道和修復肝臟損傷。

  5. 內癰:描述了一種病症,稱為內癰,由於藏腑鬱熱久而不散形成,可能導致環繞肚臍的腫痛和腸胃瘡疽,並提供了治療的藥方。

  6. 肓之原在齊下:解釋了肓的位置在心臟下方,以及與水溺澀之病的關係,指出這是通過使用藥物擊動身體,促使其大下所導致的。

  7. 芳草:提到了芳草的定義,指的是像姜、椒這類具有芳香氣味的植物。

  8. 上藥之氣悍:說明瞭某些藥物的特性,如五石,因為其藥性強烈,不宜用於治療中熱不溲的情況。

  9. 膺腫:描述了膺部(胸部)腫脹的病症。

  10. 無邪脈也:最後提及婦女得到平脈,且陰脈微弱,伴有口渴、食慾不佳但無寒熱的症狀,可能表明懷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