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問紹識》~ 卷第三 (11)
卷第三 (11)
1. 腹中論篇第四十(太素熱中消中及懷子二節缺余皆存)
肓之原在齊下,稗海本搜神記曰。心上為膏。心下為肓。(段玉裁曰許云鬲上為肓者折言之鬲上肓肓上膏膏上心是說本於杜氏稗海本搜神記似晚出書然釋膏字或有其理當考)
動之為水溺澀之病,王注奇病論曰。故動之則為水而溺澀也。動謂齊其毒藥而擊動之。使其大下也。
芳草,楚辭大招和致芳只。注。芳。姜椒也。張衡七辨。芳以姜椒。此所謂芳草。蓋姜椒之屬。張注亦謂是也。
上藥之氣悍,倉公傳論曰。中熱不溲者。不可服五石。石之為藥精悍。
膺腫,太素亦作癰腫。
無邪脈也,金匱曰。婦人得平脈。陰脈小弱。其人渴不能食。無寒熱。名妊娠。
白話文:
肓的本源在腹部下緣,據《搜神記》記載:心臟上方是膏,心臟下方是肓。(段玉裁說許慎所言「鬲上為肓」是簡略的說法,鬲上是肓、肓上是膏、膏上是心,這種說法來源於杜氏的《搜神記》,似乎是較晚出的書籍,但解釋「膏」字或許有道理,值得考究。)
腹部脹痛導致小便困難的病症,王注《奇病論》說:所以腹部脹痛就會導致小便困難。這裡的「動」是指用藥物刺激,使其通暢排泄。
芳草,引自《楚辭·大招》和《離騷》,注釋說「芳」指薑和椒。《張衡七辨》也說「芳以姜椒」,這裡所說的芳草,就是薑、椒之類。《張衡七辨》的注釋也這樣說。
上藥藥性峻猛,《倉公傳》論述:內熱而小便不通的病人,不可以服用五石散。因為五石散藥性峻猛。
膺腫,《太素》也作癰腫。
沒有邪脈,《金匱要略》說:婦女如果脈象平和,陰脈微弱,病人感到口渴不能進食,沒有寒熱症狀,這就是懷孕。
2. 刺腰痛篇第四十一(太素全存)
尻,先兄曰。吳云。尻臀也。按尻臀自異。吳說誤。
刺金門,楊云。刺金門。堅按此說非是。
善悲,楊曰。陽明穀氣虛。故妄有見。虛為肝氣所克。故善悲。
䯒前,太素䯒作骭。楊曰。下循胻外廉。故刺之以和上下。堅按說文骭骹也。從骨交聲。(骹下曰脛也)
痛引脊內廉,太素無痛字。廉作痛。堅按新校正引少異。
內踝上,太素上作下。楊曰。足少陰脈云云。出然骨之下。循肉踝之後。故取內踝之下。
出血太多,太素作出血大虛。
厥陰之脈,太素並作居陰之脈。堅按此與王所謂一經同。
腨踵魚腹,太素腹作腸。
善言,太素亦無善字。
解脈,楊曰。解脈行處為病。與足厥陰相似。亦有足厥陰胳脈。堅按此與王注不同。
痛引肩,太素無痛字。肩作膺。
解脈,醫學讀書記曰。詳本篇備舉諸經腰痛。乃獨遺帶脈。而重出解脈。按帶脈起於少腹之側。季脅之下。環身一周。如束帶然。則此所謂腰痛如引帶。常如折腰狀者。自是帶脈為病。云解脈者。傳寫之誤也。堅按未是。
如引帶,太素引作別。無帶字。堅按引或體別。故訛作別也。
善恐,太素亦作善怒。
刺解脈在郄中,楊曰。前之解脈。與厥陰相似。今此刺解脈郄中。當是取足厥陰郄中之胳也。
合腨下間去地一尺所,太素云作上。楊曰腨下間上地一尺所。即陽交穴陽維也。陰維會即築賓穴。陰維郄也。堅按甲乙陽交陽維之郄。在外踝上七寸。斜屬三陽分肉間。(足少陽膽經)
衡絡之脈,太素作沖絁之脈。衡絡絕作沖絁胳。衡居作沖居。堅按此即王所謂一經。楊注亦欠晰。不錄。考沖亦橫也。見顏師古匡謬正俗。
直陽之脈,楊曰。刺直陽者。有本作會陽。堅按此足以證直之為值義。
內踝上五寸,太素亦作二寸。
飛陽之脈,先兄曰。按飛陽即腓陽。古文肥作㚄。與古蜚字相似。故訛作飛。而腓肥古相通。易遁卦。肥遁無不利。文選思玄賦。作飛遁。曹子建七啟。作飛遁。可見飛肥古文相訛。又易咸卦。咸其腓凶。釋文。荀爽作肥。即肥腓古文相通。可以證也。蓋足太陽之脈。別下貫踹內者。故云腓陽之脈。前說據姚氏西溪叢話。
上踝二寸所,太素二作三。堅按內踝上三寸。即三陰交穴。屬足太陰經。此云太陰後。知太素非是。
散脈,陽曰。散脈在膝前骨肉分間者。十二經脈中。唯足厥陰足少陽在膝前主溲。故當是此二經之別。堅按楊說誤。
肉裡之脈,楊曰。太陽外絕骨後。當是少陰為肉裡脈也。堅按此說亦難從。
筋縮急,太素縮作攣。
刺足太陽郄中,太素太陽作陽明。
腰痛上寒不可顧,此以下六十二字。太素亦無。
兩踝胛上,太素無踝字。楊曰胛。脊骨兩葙間也。先兄曰。王注長刺節論云腰踝骨者。腰旁俠脊平立陷者。中按之有骨處也。
白話文:
臀部,先前兄長解釋為「兄」。吳先生認為,臀部就是尻。但實際上尻與臀部是不同的部位,吳先生的解釋有所誤解。
刺擊金門穴,楊先生認為,刺擊金門穴,堅固地認為這個說法不正確。
容易悲傷,楊先生認為,這是因為陽明谷氣虛弱,所以產生幻覺。虛弱被肝氣剋制,因此容易感到悲傷。
小腿前方,太素中記載為小腿。楊先生表示,這是沿著小腿外側往下,所以針灸這裡可以調和上下肢。堅固地根據說文解釋,小腿指的是小腿骨。
疼痛延伸到脊椎內側,太素中沒有提到疼痛,內側被寫成疼痛。堅固地根據新校正的版本,有些地方有所不同。
內踝上方,太素中寫的是下方。楊先生表示,足少陰脈雲雲,出現在然骨之下,沿著肉踝後方行走,所以要取穴在內踝之下。
出血過多,太素中寫的是出血導致大虛。
厥陰脈絡,太素中都寫作居陰脈絡。堅固地認為這與王先生所說的一致。
腿肚、腳跟、魚腹,太素中魚腹寫作腸。
善於說話,太素中沒有善字。
解脈,楊先生認為,解脈行走的路徑有問題,與足厥陰類似。也有足厥陰胳脈。堅固地認為這與王先生的註釋不同。
疼痛延伸到肩膀,太素中沒有疼痛字樣,肩膀寫成胸膛。
解脈,醫學讀書記表示,詳細查看本篇,詳細列出了各經絡的腰痛,卻獨獨遺漏了帶脈,反而重複提及解脈。根據帶脈的起點在少腹側面,季脅之下,環繞身體一週,像束帶一樣,所以這裡所謂的腰痛像被束帶拉扯,常常像彎腰一樣,自然是帶脈出現問題。而所謂解脈,是抄寫錯誤。堅固地認為這並不正確。
像被束帶拉扯,太素中拉扯寫作分開,沒有帶字。堅固地認為拉扯可能是指分開,所以誤寫成分開。
容易恐懼,太素中也寫作容易生氣。
刺擊解脈在郄中,楊先生認為,前面的解脈,與厥陰類似,現在刺擊解脈在郄中,應該是取足厥陰郄中的胳脈。
合腨下間距離地面約一尺,太素中寫的是上方。楊先生認為,腨下間上方離地一尺左右,即是陽交穴,屬於陽維脈。陰維脈的會穴築賓穴,即是陰維的郄穴。堅固地根據甲乙記載,陽交穴屬陽維的郄穴,在外踝上七寸,斜向三陽分肉之間(足少陽膽經)。
衡絡脈絡,太素中寫作沖絁脈絡,衡絡絕寫作沖絁胳,衡居寫作沖居。堅固地認為這就是王先生所說的一條經絡,楊先生的註釋也不夠清晰,所以沒有記錄。考察沖也是橫的意思,可參考顏師古匡謬正俗。
直陽脈絡,楊先生認為,刺擊直陽的人,有些版本寫作會陽。堅固地認為這足以證明直就是值的意思。
內踝上五寸,太素中寫的是二寸。
飛陽脈絡,先前兄長認為,根據古文,肥寫作㚄,與古字蜚相似,所以誤寫為飛。而腓和肥在古代相通,易遁卦寫作肥遁無不利,文選思玄賦寫作飛遁,曹子建七啟寫作飛遁,可見飛和肥在古代文字中易混淆。又如易鹹卦寫作鹹其腓兇,釋文荀爽寫作肥,即肥和腓在古代相通,可以作為佐證。足太陽脈絡,從下貫穿踹內,所以稱為腓陽脈絡。前面的說法根據姚氏西溪叢話。
踝骨上方二寸左右,太素中二寫作三。堅固地認為,內踝上三寸,即是三陰交穴,屬於足太陰經。這裡寫的是太陰後,所以知道太素的寫法不正確。
散脈,楊先生認為,散脈在膝前骨肉分界的地方,十二經脈中,只有足厥陰和足少陽在膝前主管尿液,所以應該是這兩條經絡的分支。堅固地認為楊先生的說法有誤。
肌肉內的脈絡,楊先生認為,太陽外絕骨後,應該是少陰為肌肉內的脈絡。堅固地認為這個說法難以接受。
筋縮緊繃,太素中縮寫作攣。
刺擊足太陽郄中,太素中太陽寫作陽明。
腰痛且上半身寒冷,無法轉頭,以下六十二個字,太素中也沒有。
兩塊肩胛骨上方,太素中沒有踝字。楊先生表示,肩胛骨,即脊骨兩側之間。先前兄長表示,王先生在長刺節論中註釋,腰踝骨,即腰旁邊靠近脊椎,水平位置凹陷的地方,中間按下去有骨頭的地方。
左側取右側,右側取左側,太素中沒有這六個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