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問紹識》~ 卷第三 (7)
卷第三 (7)
1. 刺瘧篇第三十六(太素全存)
凡諸瘧而脈不見。刺十指間出血。血出必已。故初病脈不出者。多是氣血壅遏所致。無用張皇。遽投溫補。亦致敗事。
手少陰陽明,太素作陰陽。楊曰。手表里陰陽之脈。十指之間也。堅按據新校正太素脫手字。
刺三陽經背俞之血者,楊曰。風瘧候手足三陽經之背輸。有瘧□穴處取之。堅按楊說似是。琦亦以為謂足三陽經。
胕髓病,楊曰。有本髓為體。
刺至陰諸陰之井,太素刺至陰作刺之。楊曰。五藏諸陰之井。起於木。宜取勿出血也。堅按此與甲乙經合。(原識三字衍三當作二)
刺足陽明,太素同於本文。與新校正引異。甲乙曰。九捲雲取足陽明。素問刺太陰。
刺足少陽,太素同於本文。甲乙引九卷與新校正引同。
白話文:
各種瘧疾,如果脈象摸不到,就在十指間刺血放血。放血後病就會好。所以,初期瘧疾脈象摸不到,大多是因為氣血阻塞不通造成的。不用慌張,急著用溫補的方法治療,反而會弄巧成拙。
手少陰和陽明經脈,太素本草中寫作陰陽經脈。楊氏說:手腕內側的陰陽經脈,就在十指之間。依據新校正的太素本草,應將「脫手」二字去掉。
刺三陽經的背俞穴放血,楊氏說:風寒引起的瘧疾會表現在手足三陽經的背俞穴上,在有瘧疾徵兆的穴位處取血。楊氏的說法似乎是對的,我也認為是指足三陽經。
胕髓病,楊氏說:以骨髓為本。
刺至陰等諸陰經的井穴,太素本草中寫作「刺之」。楊氏說:五臟的諸陰經井穴,始於木行,應該取穴但不要放血。這與甲乙經的說法一致。(原文「原識三字衍三」應作「二」)
刺足陽明經,太素本草與本文記載相同,但與新校正本有所出入。甲乙經說:在第九卷中記載取足陽明經的方法。素問經則記載的是刺太陰經的方法。
刺足少陽經,太素本草與本文記載相同,也與甲乙經第九卷及新校正本的記載相同。
2. 氣厥論篇第三十七(太素全存)
腎移寒於肝,肝太素亦作脾。
肺消,楊曰。心得寒氣與肺。肺得寒發熱。肺燋為渴。名曰肺消。飲一升。溲一升。可療。飲一升。溲二升。肺已傷甚。故死也。琦曰。肺藏受寒。脾陽亦敗。飲入於胃。不復消化精微。而直輸水府。上則相火爍金。下則膀胱寒滑。風水竭力沖決。是以飲一而溲二也。是其上熱下寒。
中焦濕滯。金匱男子消渴飲一斗溺亦一斗。腎氣丸主之。所以濕味而滋水。此飲一溲二。由於心氣之敗。君火衰熄。而相火燔炎。樞軸不運。五藏精液。輸泄無餘。藏神已敗。故不治。陰陽別論曰。心之肺謂之死陰是也。醫學讀書記曰。肺居上焦而司氣化。肺熱則不肅。不肅則水不下。
肺寒則氣不化。不化則水不布。不特所飲之水直趨而下。且並身中所有之津。盡從不趨之熱。有降無升。生氣乃息。故曰飲一溲二死不治。
如囊裹漿水之病也,太素作如裹囊治肺者。蓋有訛脫。
肝移熱於心則死,楊曰。肝將熱氣與心。心中有神。不受外耶。故令受耶即死也。琦曰。王注引陰陽別論甚當。但非火木相燔之義耳。
柔痓,太素作素痓。楊曰。素痓強直。不得迴轉。堅按太素非是。
傳為虛,琦曰。虛字衍。
腸澼死,太素澼作⿸厂酋。楊曰。脾主水穀。故脾得熱氣。令腸中水穀消竭。所以腸虛闢疊不通而死。堅按楊注不穩。王注腸澼除亦不了。當考。
胞移熱於膀胱,楊曰。胞女子胞也。女子胞中有熱。傳與膀胱尿胞。尿脬得熱。故為淋病尿血也。堅按楊注甚核。
口麋,太素麋作靡。楊曰。熱上衝口中爛。名曰口靡爛也。(按此爛字衍)亡皮反。堅按靡蓋嚖者。說文。嚖爛也。(原識麋字是寫胥所誤皆當從麻)
為虙瘕為沉,太素虙瘕作密疝。楊曰。小腸將熱氣與大腸為病。名曰密疝。大腸得熱。密澀沉而不通。故得密沉之名也。堅按王注瘕一作疝者。蓋指太素也。琦曰。沉當作症。是臆說。
食亦,楊曰。亦義當易也。言胃中熱。故入胃之食。變易消無。(按無字疑訛)不為肌肉。故瘦。堅按楊注欠當。
鼻淵,太素作鼻淟。楊曰。淟他典反。垢濁也。堅按鼻淟之名。與證相協。然蓋是避唐太祖諱而所改也。(太素淵掖作泉掖清冷淵作清冷泉是其證)
衄衊,太素衊作䍯。楊曰。䍯亡結反。眵也。堅按太素經注並誤。(太素䍯字據楊注系𩢺字之訛)千金作鼽瞢。此由䍯字而更轉訛者。
故得之氣也,太素氣厥倒。楊曰。此膽傳之病。並曰逆。熱氣之所致也。堅按楊注與原識意符。
白話文:
腎臟將寒氣轉移到肝臟,太素版本同樣記載為轉移到脾臟。
肺部消耗,楊氏解釋。心臟受到寒氣影響連同肺部。肺部受到寒氣後產生熱度。肺部過熱導致口渴,這被稱為肺消。如果飲水一升,排尿也是一升,可以治療。但如果飲水一升,排尿卻是兩升,表示肺部已經嚴重受損,因此會致死。琦氏解釋,肺臟受到寒氣影響,脾臟的陽氣也會失敗。飲食進入胃部,無法再消化吸收營養,而是直接送到膀胱。上部的火氣燒灼肺部,下部的膀胱則寒冷滑順。風水竭力衝擊,因此飲水一升而排尿兩升,這就是上熱下寒的現象。
中焦部位濕氣滯留,金匱中的記載,男性消渴,飲水一斗排尿也是一斗,應該使用腎氣丸治療,這是因為濕氣和水分的緣故。而飲水一升排尿兩升,是由於心氣衰弱。君火衰退,而相火過旺,中樞機能不能運行,五臟的精液都流失,藏神已經衰敗,因此無法治療。陰陽別論中提到,心臟的肺部衰敗,就是死亡的陰氣。
醫學讀書記中提到,肺部在上焦控制氣的變化。肺部過熱則不能肅清,不能肅清則水分不會下降。肺部過冷則氣不能變化,氣不能變化則水分不會分佈。不只是飲用的水直接向下流動,甚至身體內所有的水分,都跟隨熱氣下降,沒有上升,生命活力就停止。因此,飲水一升排尿兩升,是致命的,無法治療。
就像袋子包裹著漿水的病症一樣,太素版本記載為像袋子包裹的肺部疾病。可能是有誤或遺漏。
肝臟將熱氣轉移到心臟,則會致死,楊氏解釋,肝臟將熱氣傳給心臟。心臟中有神靈,不接受外部的影響。一旦接受影響,就會致死。琦氏解釋,王氏的註解引用陰陽別論非常恰當,但這並不是火木相燒的意義。
柔痓,太素版本記載為素痓,楊氏解釋,素痓是僵硬,不能回轉,堅定地按照太素版本的解釋是錯誤的。
傳為虛,琦氏認為,虛字多餘。
腸澼致死,太素版本澼記載為鼓酋。楊氏解釋,脾臟主管水穀,因此脾臟受到熱氣影響,使腸道中的水穀消耗殆盡。因此腸道虛弱,無法正常運作而致死。堅定地認為楊氏的註解不穩定,王氏對腸澼的解釋也不夠清楚,應進一步研究。
胞宮將熱氣轉移到膀胱,楊氏解釋,胞宮指的是女性的胞宮。女性胞宮中的熱氣,傳遞到膀胱尿胞。膀胱尿胞受到熱氣影響,因此會導致尿血的淋病。堅定地認為楊氏的註解非常準確。
口糜,太素版本糜記載為靡。楊氏解釋,熱氣向上衝擊口腔,導致口腔糜爛,稱為口靡。
有種疾病叫做密疝,太素版本密疝記載為虙瘕。楊氏解釋,小腸將熱氣傳給大腸,導緻密疝。大腸受到熱氣影響,變得緊密而沉重,不通暢,因此得名密疝。堅定地認為王氏註解中的"瘕"字可能被誤解為"疝"字,指的是太素版本。琦氏認為,"沉"字應該被理解為"症"字。
食物易消,楊氏解釋,"亦"字在此處應該理解為"易"。意思是胃部過熱,導致進入胃部的食物迅速消化消失。無法形成肌肉,因此身體消瘦。堅定地認為楊氏的註解欠妥。
鼻淵,太素版本記載為鼻淟。楊氏解釋,"淟"字的音是"他典",意思是污濁。堅定地認為"鼻淟"這個名字和病症相符,但是可能是為了避免唐代太祖的諱名而被更改。
衄衊,太素版本衊記載為"䍯"。楊氏解釋,"䍯"字的音是"亡結",意思是眼屎。堅定地認為太素經的註解都有誤解。(太素版本"䍯"字根據楊氏的註解,可能是"𩢺"字的誤解)千金方中記載為鼽瞢,這是由於"䍯"字的誤解而導致的轉譯錯誤。
這些疾病都是由於氣的原因造成的,太素版本將"氣厥"倒置。楊氏解釋,這是膽囊傳播的疾病,被稱為逆,是由於熱氣所導致的。堅定地認為楊氏的註解符合原本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