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問紹識》~ 卷第三 (6)
卷第三 (6)
1. 刺瘧篇第三十六(太素全存)
足太陽之瘧,琦曰。瘧邪不居經絡。亦有六經證者。邪從風府而下。漸以內傳其出也。亦必背俞而出。各視所近經絡為變現也。
足少陽之瘧,楊曰。足少陽脈羈終身之支節。故此脈病。身體解㑊。
刺足少陽,楊曰。可刺足少陽風池丘虛等穴也。
令人先寒(至)乃快然,琦曰。此與少陰節錯簡。當在足少陰其病難已之上。陰病多寒。喜見日月光火氣者。陽虛故也。
令人嘔吐至欲閉戶牖而處,琦曰。此陽明瘧脫文也。胃逆故嘔吐。陽盛故熱多。陽明病惡人與火。故欲閉戶牖而處。堅按琦說臆斷。姑存之。
其病難已,琦曰。病在陰者難已。通太厥而言之也。
刺足厥陰,楊曰。可刺足厥陰。五輸中封等穴也。
肺瘧,太素熱字不復。(按與巢源合)楊曰。以上言經病為瘧。以下言藏病瘧。肺以逼心。故肺病心寒。嘉驚妄有所見。宜取肺之藏府表裡之脈也。
心瘧,楊曰。心中煩熱。故欲得冷水。及欲得寒。以其足陽。得寒發熱。故欲得寒多也。其寒不甚。其熱甚也。心經手少陰受病。遂令心煩。又曰療在手少陰少海之穴也。
肝瘧,太素蒼蒼作倉倉。楊曰。肝瘧病甚。則正色見。故倉倉然也。倉青也。病甚氣奔。故太息出之。可取肝之經絡見血得愈也。
脾瘧,楊曰。脾脈足太陽脈屬脾。胳胃連腸。以穀氣盛。故寒疾腹痛腸鳴。可取脾之經脈。大都公孫商丘等穴也。
宛轉大便難,先兄曰。高雲靈五邪篇云。邪在腎。則骨病陰痹。大便難。
胃瘧者令人且病也,楊曰。疽音且。內熱病也。胃受飲食。飲食非理。致有寒熱。故胃有瘧也。堅按千金方曰。五臟並有瘧候。六腑則無。獨胃腑有之。三因方曰。病者寒熱善飢而不能食。食已支滿。腹急㽲痛。病以日行。名曰胃瘧。六腑無瘧。唯胃有者。蓋飲食飢飽所傷胃氣而成。
世謂之食瘧。或因諸瘧飲食不節。變為此證。景岳全書曰。三因所云胃瘧。既云飲食。則明是內傷。且凡先因於瘧而後滯於食者有之。未有不因外邪而單有食瘧者也。
刺足陽明太陰橫脈,楊曰。陽明大胳。即大橫脈也。先兄曰。高雲。橫脈。絡脈也。經直絡橫之意。
立寒,琦曰二字衍。
瘧方欲寒,琦曰。刺手經以寫熱。刺足經以寫寒。使陰陽分泄。氣不相併則病已。
傍五胠俞,先兄曰。玉機真藏論次注。胠謂腋下脅也。說文胠亦下也。(按瘧脈滿大急下新校正中五十五字當作五十七字)
諸瘧而脈不見,楊以脈為胳脈。難從。儒門事親曰。會陳下有病瘧二年不愈者。止服溫熱之劑。漸至衰羸。命予藥之。余見其羸。亦不敢便投寒涼之劑。乃取內經刺瘧論詳之曰。諸瘧不已。刺十指間出血。正當發時。余刺其十指出血。血止而寒熱立止。咸駭其神。醫學議書記曰。
白話文:
關於足太陽經的瘧疾,琦解釋說,瘧疾的邪氣不會只停留在經絡,也會出現六經的症狀。邪氣從風府穴向下傳,逐漸內傳,當它發作時,也必定會從背部的俞穴出來,根據它接近的經絡產生不同的症狀。
對於足少陽經的瘧疾,楊解釋說,足少陽經遍佈全身關節,因此這條經脈生病,身體會感到疲軟無力。
治療足少陽經的瘧疾,楊說,可以針刺足少陽經的風池、丘虛等穴位。
使人先感寒冷然後舒暢,琦解釋說,這與少陰經的描述順序有誤,應該放在足少陰經“其病難已”之前。陰病多寒,喜歡陽光、月光和火氣,是因爲陽氣虛弱。
讓人嘔吐到想要關上門窗躲起來,琦說,這是陽明瘧疾的描述缺失,胃氣上逆導致嘔吐,陽氣旺盛所以發熱多,陽明經病怕人和火,所以想要關上門窗躲起來。按照琦的說法,這只是他的臆斷,姑且保留這種說法。
這種病很難痊癒,琦說,病在陰的難以治癒,這是通論太厥而言的。
治療足厥陰經,楊說,可以針刺足厥陰經的五輸穴中的中封等穴位。
關於肺瘧,太素中沒有提到熱字。(按:與巢源一致)楊說,以上說的是經脈病變爲瘧疾,以下是說臟腑病變引起瘧疾。肺瘧壓迫心臟,所以肺病時心會感到寒冷,會有驚恐妄見的情況,應取肺的臟腑表裏脈進行治療。
對於心瘧,楊說,心中煩熱,所以想喝冷水,想感受寒冷。因爲足陽經得到寒冷就會發熱,所以更想感受寒冷。它的寒不是特別嚴重,但熱卻很重。心經手少陰受病,導致心煩。又說治療應在手少陰的少海穴。
對於肝瘧,太素中蒼蒼寫作倉倉。楊說,肝瘧病情嚴重時,面色會顯現出正色,所以會呈現出倉倉的樣子。倉是青色的意思。病情嚴重時氣血奔騰,所以會深呼吸。可以通過取肝經絡的血來治療。
對於脾瘧,楊說,脾脈屬足太陰脈,與胃相連,影響腸道。因爲谷氣旺盛,所以會感到寒疾腹痛腸鳴。可以取脾經的穴位,如大都、公孫、商丘等穴。
使人輾轉反側,大便困難,先兄說,高雲靈的五邪篇說,邪在腎,則骨骼疾病陰痹,大便困難。
胃瘧會使人持續生病,楊說,疽音同且,是內熱病。胃接受飲食,如果飲食不合理,會導致寒熱交替,所以胃會生瘧疾。堅按千金方說,五臟都有瘧疾的症狀,六腑則沒有,只有胃腑有瘧疾,這是因爲飲食過飢或過飽傷害了胃氣造成的。
世人稱之爲食瘧,有時因各種瘧疾加上飲食不節制,變成了這個症狀。景嶽全書說,三因所說的胃瘧,既然涉及飲食,那麼明顯是內傷。並且通常先是因瘧疾而後食物滯留的情況存在,沒有不因外邪而單獨有食瘧的情況。
治療足陽明和太陰的橫脈,楊說,陽明大絡,即是大橫脈。先兄說,高雲,橫脈是絡脈,經脈直行,絡脈橫行。
瘧疾即將發冷前,琦說,針刺手部經脈以瀉熱,針刺足部經脈以瀉寒。使陰陽分開,氣血不相併,病就會好。
取五胠俞穴,先兄說,玉機真藏論次注,胠指的是腋下脅部。說文解字中胠也是下的意思。(按:瘧脈滿大急下新校正中的五十五字應當是五十七字)
所有瘧疾而脈象不明顯,楊將脈理解爲絡脈,難以認同。儒門事親記載,會陳下有個病人,患瘧疾兩年未愈,只服用溫熱的藥劑,逐漸變得衰弱。請我開藥,我看他瘦弱,也不敢立即給予寒涼的藥劑。於是參考內經刺瘧論,詳讀說,所有瘧疾不止,刺十指間出血,在發病時正好。我刺其十指出血,血止後寒熱立刻停止,所有人都驚訝於效果神奇。醫學議書記載,所有瘧疾而脈象不明顯,刺十指間出血,血出必定病癒。因此,初次患病脈象不明顯,多是氣血鬱結所致,不必驚慌,匆忙投用溫補藥,也會造成不良後果。
手少陰和陽明,太素作陰陽。楊說,手部表裏陰陽的脈,位於十指之間。堅按據新校正太素脫手字。
刺三陽經背俞的血,楊說,風瘧候取手足三陽經的背俞穴,有瘧疾穴處取之。堅按楊的說法似乎正確,琦也認爲是指足三陽經。
關於髓病,楊說,有的版本髓寫作體。
刺至陰諸陰的井穴,太素刺至陰寫作刺之。楊說,五臟諸陰的井穴,始於木,應取但不要出血。堅按這與甲乙經一致。
刺足陽明,太素與本文相同,與新校正引用不同。甲乙經說,九捲雲取足陽明,素問刺太陰。
刺足少陽,太素與本文相同,甲乙經引用九卷與新校正引用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