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問紹識》~ 卷第三 (5)
卷第三 (5)
1. 瘧論篇第三十五(太素全存)
故虛實不同邪中異所,志曰。虛實者。早晏也。若邪中異所。則或發於早者。每日早發。或發於晏者。每日晏發。非若客於風府之邪。日晏而日早也。堅按此說難從。姑存之。
邪氣之所合,太素合作舍。堅按此與靈樞病源合。
則其府也,先兄曰。吳云。上文邪客風府之論。似乎拘泥。故虛實不同。邪中異所。至此其論風無常府。邪之所舍。則其府也。始為活潑無弊也。張云。邪之所中。亦但隨虛實而異其處。不必盡當風府。然則所謂日下者。惟邪氣耳。衛氣周環。豈有日下之理。但氣至而會。其病即作。馬雲。凡物之所聚。皆可以言府也。
沉以內薄,先兄曰。張云。言其深也。即薄於五藏。橫連膜原之謂。
淒滄之水寒,太素水作小。寒下有寒迫之三字。外臺引病源並同。(今本猶作水旡<原本作無>迫字)堅按上文夏傷於暑熱。氣盛云云。與此稍異。
秋傷於風則病成矣,太素成作盛。病源同。(外臺引作成)
溫瘧,琦曰。蒙上夏傷於暑。故但言風寒。堅按此說傎矣。
癉瘧,楊曰。癉熱也。
熇熇之熱,先兄曰。易家人九三家人嗃嗃。鄭玄曰。嗃嗃苦熱之意。釋文。劉表章句作熇熇。
外無氣,先兄曰。吳云。外無氣。謂衛氣併入於陰而表虛也。
陽與陰復並於外,琦曰。外應作內字之誤也。此陽入之陰。
真性而未得並者也,太素真作直。而下有取字(新校正特舉直往)是。琦曰。所謂迎而奪之。
客於六府,琦曰。句有錯誤。篇中並無邪客六府之義。
以春病者惡風,楊云。惡於路反。畏惡也。
邪氣與汗皆出,太素皆作偕。
白話文:
因此,虛實不同,邪氣侵犯的部位也各異。所謂虛實,指的是發病時間的早晚。如果邪氣侵犯的部位不同,則有的發病時間早,每天清晨發作;有的發病時間晚,每天傍晚發作。這與邪氣客居於風府的情況不同,風府的邪氣,有時早發,有時晚發。此說難以理解,姑且保留。
邪氣聚集的地方,就是它寄居的地方。《太素》書中也有類似的記載,與《靈樞‧病源》的說法一致。
邪氣寄居的部位,我兄長說:吳某說,上文關於邪氣客居風府的論述,似乎過於拘泥。因此,虛實不同,邪氣侵犯的部位也各異。至此,論述風邪的歸宿不定,邪氣寄居的地方,就是它的部位,這才符合實際情況。張某說:邪氣侵犯的部位,也僅僅隨著虛實的不同而有所差異,並不一定都在風府。然而,所謂「日下」的,只是邪氣而已。衛氣周流全身,哪有什麼「日下」的道理?只是氣血聚集到一起,疾病就發作了。馬某說:凡是事物聚集的地方,都可以稱之為「府」。
內部深層的病邪,我兄長說:張某說,是指其病邪侵犯的部位很深,也就是侵犯到五臟,橫向連接著膜原的意思。
淒涼的寒水,太素經中寫作「水作小」,「寒下有寒迫」三字,外台引《病源》也相同。(今本仍作「水無迫」字)上文說夏季感受暑熱,氣盛等等,與此略有不同。
秋季感受風邪,疾病就形成了。《太素》中作「盛」,《病源》也相同。(外台引作「成」)
溫瘧,琦某說:因夏季感受暑熱,所以只說風寒。此說值得商榷。
癉瘧,楊某說:癉是熱邪。
熇熇的熱,我兄長說:《易經》家人卦九三爻說「家人嗃嗃」,鄭玄說:「嗃嗃」是苦熱的意思。釋文,劉表章句作「熇熇」。
體表無氣,我兄長說:吳某說,體表無氣,是指衛氣都進入陰分,導致體表虛弱。
陽氣和陰氣又都回到體表,琦某說:「外」應是「內」字的錯誤,這是陽氣進入陰分,
但尚未結合的意思,《太素》中「真」作「直」,下有「取」字(新校正特舉「直往」),是琦某說:所謂「迎而奪之」。
客居六府,琦某說:此句有誤,篇中並沒有邪氣客居六府的說法。
春天患病的人怕風,楊某說:「惡」讀作「烏」,意思是畏懼、厭惡。
邪氣和汗液都排出體外,《太素》中「皆」作「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