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丹波元堅

《素問紹識》~ 卷第三 (4)

回本書目錄

卷第三 (4)

1. 瘧論篇第三十五(太素全存)

夫痎瘧,太素痎作㾬。先兄曰。聖濟總錄云。痎瘧者。以瘧發該時。或日作。或間日乃作也。寒溫癉瘧。動皆該時。故內經統謂之痎瘧。此說非。又左傳疥字。據舊說亦即痎字。(昭二十年左傳齊侯疥遂痁杜預注痁瘧也陸氏釋文疥舊音戒梁元帝音該字當作痎兩日一發之瘧也痎又音皆後學之徒僉以痎字為誤案傳例因事曰遂若痎已是瘧疾何為復言遂痁乎顏之推曰說文痎二日一發之瘧痁有熱瘧也齊侯之病本是一發後漸加重遂頻日熱發也今北方猶呼痎瘧音皆而世間傳本多以痎為疥俗濡就為通云病疥令人惡寒變而成瘧此臆說也疥癬小疾寧有轉作瘧乎今案孔疏引梁人袁狎之就亦謂疥當痎堅按王念孫以陸說為是說見經義述聞宜參)

願聞其道,楊曰,諸問寒瘧發之所以也。

陽並於陰,琦曰。陽並於陰。陰出之陽也。陽為陰並。故陽虛而惡寒。王注謂陽氣入於陰分。非也。堅按楊注下文曰。三陽俱並於陰。則三陽皆虛。虛為陰乘。故外寒。琦意與此相合。

陽盛則外熱陰虛則內熱,楊曰。陰極則陽盛。陽盛則外熱。陽極則陰虛。陰虛則陽乘。故內熱。

喘,上文不言喘。故此補出。即呼吸喘迫之謂。不是痰喘。

此榮氣之所舍也,楊曰。此言其日作所由也。皮膚之內。腸胃之外。脈中營氣。是耶之舍也。堅按此說是邪在營分者。其氣淺。故日作。邪在募原者。其氣深。故間日。琦以為瘧邪多在營分者誤。

與衛氣並居,琦曰。並居。即與衛氣合而病作之義。非邪本居於衛也。

遇風及,太素及作乃。

夜行於陰,太素無此四字。

內外相薄,太素無此四字。楊曰。耶氣與衛俱行。以日日而作也。堅按病源。亦無此句。顧無者為勝。楊注與高同義。琦曰。得衛氣之行。則外發。故病作。氣過則仍內薄。故不作。其意亦同。

陰與陽爭不得出,楊曰。其耶氣因衛入內。內薄於陰。共陽交爭。不得日日與衛外出之陽。故間日而作也。

膂,太素作𦛗。

間日發者由邪氣,太素無此七字。

橫連募原,楊曰。募原五藏背有募原。其耶氣內著五藏之中。橫連五藏募源之輸。堅按楊說不晰。然邪客篇募筋。太素作募筋。而楊注則曰募當為膜。亦募覆也。蓋其改募作膜者。未必是。然足以堅原識之意。先教諭別有募原考。(附刊在所者醫賸後)學者當參看。橫連二字。

諸家無解。蓋膈募橫遮。故邪之客亦橫連其位也。又按堯典光被四表。漢書作橫被四表。戴東原文集有說曰。樂記鐘聲鏗。鏗以立號。號以立橫。橫以立武。鄭注曰。橫充也。謂氣作充滿也。祭義曰。溥之而橫乎四海。孔子閒居曰。以橫於天下。注曰。橫充也。據此。橫連之橫。

恐亦充滿之義。存考。

不能與衛氣俱行不得皆出,太素無不得二字。皆作偕。楊曰。偕俱也。堅按此與甲乙合。

白話文:

所謂的「痎瘧」,在《太素》中寫作「痎發病」。我的兄長說,《聖濟總錄》記載,「痎瘧」是指瘧疾發作的時間有規律,可能每天發作,也可能隔天發作。寒瘧、溫瘧、癉瘧這些瘧疾發作都有固定的時間規律,因此《內經》將它們統稱為「痎瘧」。但這種說法是不對的。《左傳》中的「疥」字,根據舊說也應該是「痎」字。(《左傳》昭公二十年記載「齊侯疥,遂痁」,杜預註解說「痁」是瘧疾。陸德明《釋文》說「疥」舊讀音為「戒」,梁元帝讀音為「該」,應當寫作「痎」,指兩天發作一次的瘧疾。「痎」又讀音為「皆」。後來的學者都認為「痎」字是錯字。但根據《左傳》的例子,因為某事發生所以說「遂」,如果已經是瘧疾了,為什麼還要說「遂痁」呢?顏之推說,《說文解字》記載「痎」是指兩天發作一次的瘧疾,「痁」是指有發熱的瘧疾。齊侯的病原本發作一次,後來逐漸加重,變成每天發熱。現在北方仍然將「痎瘧」讀音為「皆」,但世間流傳的版本大多將「痎」寫成「疥」,世俗的錯誤就將錯就錯地認為,患了疥瘡會因惡寒而變成瘧疾,這純粹是臆想的說法。疥癬是小病,怎麼可能轉變成瘧疾呢?現在根據孔疏引梁人袁狎的說法,也認為「疥」應當是「痎」。堅決認為王念孫以陸德明的說法是對的,這個說法記載在《經義述聞》中,可以參考。)

想知道瘧疾發病的原因,楊氏認為,這是想問寒瘧發作的原因。

陽氣與陰氣相合,琦氏認為,陽氣與陰氣相合,陰氣就會外發到陽氣。陽氣被陰氣相合,所以陽氣虛弱而感到惡寒。王氏的註解認為陽氣進入了陰分,這是錯的。堅決認為楊氏的註解下文說,「三陽經脈的氣都與陰氣相合,那麼三陽經脈就都虛弱了,虛弱就會被陰氣乘虛而入,所以身體會感到寒冷。」琦氏的觀點與這個相符合。

陽氣旺盛就會身體發熱,陰氣虛弱就會身體內部發熱,楊氏認為,陰氣到達極點就會陽氣旺盛,陽氣旺盛就會身體發熱。陽氣到達極點就會陰氣虛弱,陰氣虛弱就會被陽氣乘虛而入,所以身體內部發熱。

「喘」,上面的文章沒有提到喘,所以這裡補充說明,指的是呼吸急促的樣子,不是指有痰的喘。

這裡指的是營氣所停留的地方,楊氏認為,這裡說的是每天發作的瘧疾的原因。皮膚的內部,腸胃的外部,脈絡中的營氣,是邪氣停留的地方。堅決認為,這種說法是指邪氣停留在營分,營分的氣比較淺,所以每天發作。邪氣停留在募原,募原的氣比較深,所以隔天發作。琦氏認為瘧邪大多停留在營分的說法是錯誤的。

與衛氣共同存在,琦氏認為,「共同存在」的意思是說與衛氣相合而使疾病發作,不是說邪氣本來就停留在衛氣。

遇到風邪就會發作,太素中「及」寫作「乃」。

夜晚在陰氣中運行,太素中沒有這四個字。

內外互相衝擊,太素中沒有這四個字。楊氏認為,邪氣與衛氣一起運行,所以每天發作。堅決認為,《病源》中也沒有這句話。沒有這句話反而更好。楊氏的註解與高氏的觀點相同。琦氏認為,得到衛氣的運行就會在外發作,所以疾病發作。衛氣運行過後就會返回體內,所以疾病不會發作。他的意思也相同。

陰氣與陽氣爭鬥,無法排出體外,楊氏認為,邪氣因為衛氣進入體內,在體內衝擊陰氣,與陽氣交戰,無法每天隨著衛氣外出到體外,所以會隔天發作。

「膂」,太素中寫作「𦛗」。

隔天發作是因為邪氣,太素中沒有這七個字。

橫向連結募原,楊氏認為,五臟的背部有募原,邪氣停留在五臟之中,橫向連結五臟的募原的輸送處。堅決認為,楊氏的說法不清楚。然而《邪客篇》中說「募筋」,太素中寫作「募筋」,但楊氏的註解卻說「募」應該是「膜」,也是「募覆」的意思。或許他把「募」改成「膜」的說法不一定對。但這足以證明我原本認識的觀點。先前教諭說還有「募原考」(附在《所者醫賸》的後面),學者應該參考。至於「橫連」二字。

各家沒有解釋。大概是膈膜橫向遮擋,所以邪氣也會橫向連結在這個位置。又根據《堯典》中說「光被四表」,《漢書》中寫作「橫被四表」。戴東原的文集中說,「《樂記》中鐘聲鏗鏘,用鏗鏘來建立號令,用號令來建立橫向,用橫向來建立武功。」鄭玄註解說,「橫」是「充」的意思,指的是氣的作用充滿了整個空間。《祭義》中說「普遍地充滿並橫跨四海」,孔子閒居時說「用來充斥天下」,註解說「橫」是「充」的意思。根據這些,「橫連」的「橫」,

恐怕也是充滿的意思,留待考證。

不能與衛氣一起運行,不能全都排出體外,太素中沒有「不得」兩個字,「皆」寫作「偕」。楊氏認為,「偕」是「一起」的意思。堅決認為,這與《甲乙經》的說法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