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丹波元堅

《素問紹識》~ 卷第三 (3)

回本書目錄

卷第三 (3)

1. 評熱病論篇第三十三(太素存)

陰陽交,琦曰。陰陽交。即兩感也。一陰一陽。藏府相交。而以火為作合。故脈躁疾。不為汗衰。由熱邪布滿。如焚如毀故也。堅按此說欠妥。郭雍傷寒補亡論。既辨陰陽交兩感相似。文繁不錄。當參。

三死,楊曰。汗出而熱不去死有三候。一不能食。二猶脈躁。三者失志。堅按馬暗得楊意。

服湯,太素無服字。楊曰。飲之湯液。以療其內。

勞風,太素作勞中。楊曰。勞中得風為病。名曰勞中。亦曰勞風。雞峰普濟方舉此證曰。此由腎氣不足。動作勞損。風搏於肺。腎氣不足。則膀胱不榮於外。故候強上瞑視。因其勞動而受病在肺。宜芍藥黃耆湯。(芍藥黃耆川芎烏頭薑棗水煎)醫學讀書記曰。此可悟傷風不解成癆之故。

勞風者。既勞而又受風也。勞則火起於上。而風又乘之。風火相搏。氣湊於上。故云。法在肺下也。肺主氣而司呼吸。風熱在肺。其液必結。其氣必壅。是以俯仰皆不順利。故曰當救俯仰也。救俯仰者。即利肺氣散邪氣之謂乎。然邪氣之散與否。在乎正氣之盛與衰。若陽氣王而精氣引者三日。

次五日。又次七日。則青黃之涕。從咳而出。出則風熱俱去。而肺無恙矣。設不出。則風火留積肺中。而肺傷。肺傷則喘咳聲嘶。漸及五藏。而虛勞之病成矣。今人治勞。日用滋養。叨不少益者。非以邪氣未出之故歟。而久留之邪。補之固無益。清之亦不解。虛勞病之所以難治也。

(按王注曰從勞風生曰故腎勞風生陰陽別論風消注曰胃病深久傳入於脾故為風熱以消削又風厥注曰夫肝氣為風腎氣陵逆既風又厥故名風厥奇病論息積注曰灸之則火熱內爍氣化為風又腎風注曰勞氣薄寒故化為風並謂內生之風非外來之風邪此是王氏之創說而其實淵源於四時刺逆從篇狐疝風及膽肺心腎風疝之自)

以救俯仰,琦曰。謂通利氣道。使呼吸得達。堅按此證。項強目眩。起居不便。且咳者橫臥必甚。然則豈是扶持針藥。俱使其就安之謂乎。

巨陽引精者,琦曰。句不可解。疑有誤。

其狀如膿,太素膿上有稠字。

面胕痝然,太素痝作㾓。先兄曰。周語敦痝。紙固注。痝大也。

時熱,太素不復。堅按此段太素異同頗多。今不具存。

風水,琦曰。水病肺腎為主。而實本於脾。蓋腎為水藏。以類相從。故凡水責之腎。肺主治節。氣虛不化。亦令積水。然句中土氣實升降不失。則水無從生。故水病悉由脾虛不能制水也。

邪之所湊其氣必虛,此非邪湊則氣虛之謂。言氣所虛處。邪必湊之。故下文承以陽虛者陽必湊之。蓋此語足以盡邪氣傷人之理矣。

白話文:

[評熱病論篇第三十三(太素存)]

「陰陽交」,琦認為,陰陽交就是兩感。一陰一陽,臟腑互相影響,以火作為結合點,因此脈象急躁,不會因為出汗而減弱,這是因為熱邪遍佈全身,如同烈火焚燒一般的緣故。然而,這種解釋似乎不夠恰當。郭雍在《傷寒補亡論》中已討論過陰陽交和兩感的相似性,因文字較多,這裡就不詳細列出了,可以參考。

「三死」,楊指出,出汗但熱度不退,有三種死亡徵兆:第一,無法進食;第二,脈象仍然急躁;第三,失去意志。馬暗理解了楊的觀點。

「服湯」,《太素》中沒有「服」字,楊解釋,飲用湯藥,以治療內在疾病。

「勞風」,《太素》中寫作「勞中」,楊認為,勞累後受到風邪影響而產生疾病,被稱為勞中,也可稱為勞風。根據《雞峯普濟方》,這種情況是因為腎氣不足,勞累損耗,風邪侵襲肺部。腎氣不足,則膀胱無法充分運作,所以會出現強烈的視覺問題。因勞累活動而讓肺部受病,適合服用芍藥黃耆湯。

「勞風」,是指勞累後再受到風邪的影響。勞累導致火氣上升,風邪乘機而入,風火相交,氣血聚集在上部,因此說,病症在肺部之下。肺主呼吸,風熱在肺,其液必然凝結,氣血必然阻塞,所以無論是俯身或仰望都感到不順利,所以說應當救治俯仰。救治俯仰,就是指疏通肺部氣血,驅散邪氣。然而,邪氣是否能被驅散,取決於正氣的強弱。如果陽氣旺盛,精氣充足,大概三天就能見效。

接著的五天,再接著的七天,青黃色的鼻涕會隨著咳嗽排出,一旦排出,風熱就會一同消失,肺部也就無恙了。假如無法排出,風火就會在肺部積聚,導致肺部受損。肺部受損,就會出現喘息、咳嗽、聲音嘶啞,進一步影響到五臟,最終形成虛勞病。現在很多人治療勞累,每天都使用滋補品,但效果並不明顯,原因可能就是邪氣尚未完全排出。長時間留存的邪氣,單純補充正氣沒有好處,清除邪氣也無法解決問題,這正是虛勞病難以治療的原因。

接下來的部分,《太素》與其他版本有許多差異,這裡就不詳細列出了。

「風水」,琦認為,水病主要與肺腎有關,但實際上根源在脾臟。因為腎臟主管水分,類似的情況容易相互影響,所以水病通常歸咎於腎臟。肺部主管調節,如果氣血虛弱,無法正常運作,也會導致水分積聚。然而,如果脾臟功能正常,水氣的運行就不會失常,所以水病通常是因為脾臟虛弱,無法控制水分。

「邪之所湊其氣必虛」,這句話並不是說邪氣湊近就會造成氣虛,而是指氣虛的地方,邪氣必然湊近。所以,下文提到「陽虛者陽必湊之」。這句話充分說明瞭邪氣傷害人的道理。

2. 逆調論篇第三十四(太素存)

先兄曰。吳云。逆調者。逆於調攝而病。茲乃論其致病之由也。

非常溫也,琦曰。非逢溫暑之時。而生煩滿。是即所謂能冬不能夏者。

中非有寒氣也,琦曰。中字疑誤。

故身寒如從水中出,琦曰。此能夏不能冬者。陰陽之氣偏。則為中寒中熱之病。非因外也。

兩陽相得,楊曰。人有四支先熱。若遇風寒。更如火炙。是人陰虛陽盛。以其四支是陽。陽氣更盛。四支二陽合而獨盛。銷爍肌肉。不能生長。故曰肉爍之。馬曰。按此節當為內傷兼外感者歟。堅按此蓋不兼外感者。

以水為事,琦曰。以水為事。涉水游泳之類。恃其腎氣之勝。而冒涉寒水。水氣通於腎。腎得水寒。則腎中陽衰。太陽之氣亦衰。腎主骨髓。而髓之生長。惟恃乎氣。寒濕在內。反消真精。腎氣既衰。則脂枯不長。痿論亦有以水為事之文。指濕言也。

一水不能勝兩火,琦曰。句衍。堅按此據高說。

而生於骨,太素作而主骨故。

不能凍慄,琦曰能字衍。下同。

腎孤藏也,琦曰猶言一水。

當攣節也,琦曰。寒入骨髓。骨病而筋亦縮。為攣節。病名骨痹。因乎寒濕也。堅按此段琦說稍奇。姑存備考。雞峰方舉此證。處以乾漆。元曰。所以不凍慄者。非陽虛而為陰乘也。名曰骨痹。瘧久久不治。令攣縮。其方用鹿茸生乾地黃(各四兩)乾漆(半兩)附子(一兩)上為細末。酒煮麵糊和丸。如梧子大。酒下三十丸空心服。

苛,先兄曰。源順和名鈔引玉篇云。苛。小草生刺也。

肉如故也,太素故作苛。楊曰。苛音何。有本作苟。皆不仁之甚也。故雖衣絮溫覆。猶尚不仁者。謂之苛也。故知衣絮溫覆。即知覺首為不仁也。

臥不安,琦曰。衛氣晝行於經則寤。夜行於藏則寐。而衛氣之出入。依乎胃氣。陽明逆則諸陽皆逆。不得入於陰。故不得臥。

白話文:

我的兄長曾提到,吳先生說:「逆調」指的是由於生活調理失當而導致的疾病,以下我們來討論導致這種病症的原因。

並不是在炎熱的夏季,卻出現了煩躁和悶脹的情況,這就是所謂的冬天能忍耐,夏天卻無法忍受的情況。

體內並無寒氣存在,此處的「中」字可能有誤解。

因此身體感覺像從水中出來一樣寒冷,這就是所謂夏天能忍,冬天卻不能的情況。當陰陽失衡,會導致體內寒或熱的病態,但這並非由外界因素引起。

當兩種陽性力量相遇,有些人四肢首先感到熱,如果再遇到風寒,感覺就像被火燒一樣。這表明他們的陰氣虛弱,陽氣旺盛。因為四肢屬於陽性,再加上陽氣更盛,使得四肢的兩個陽性力量結合而過度強烈,消耗肌肉,使其無法生長,因此稱之為"肉爍"。此處可能在談論內傷同時伴隨外感的情況,但進一步分析,似乎並未涉及外感。

當以水為主要活動,比如游泳等,依靠腎氣的強壯,冒險在寒冷的水中活動。水氣與腎臟相通,腎臟接觸到冷水,腎中的陽氣就會衰弱,太陽之氣也會衰弱。腎臟主管骨骼和骨髓,而骨髓的生長,完全依靠氣。當寒濕在體內,反而消耗真正的精氣,腎氣衰弱,則脂肪乾枯,無法增長,導致肌肉萎縮。《痿論》也有提及"以水為事"的文字,指的是濕氣。

一水難以勝過兩火,此句有些冗餘。

疾病產生於骨骼,應改為"主骨"。

無法感受寒冷,"能"字在此處顯得多餘。

腎臟是獨立的器官,如同一水。

當寒氣侵入關節,寒氣進入骨髓,骨頭生病,筋也會收縮,造成關節緊繃,病名為骨痹,由寒濕引起。

有種情況,皮膚感覺如常,但實際上已經失去感覺,即使穿著暖和的衣服,仍然感覺不到溫暖,這就叫做"苛",意思是極度的麻木。

即使睡在牀上,也無法安穩入眠,這是因為人體的防衛氣在白天行走於經絡,夜晚則進入臟腑,而防衛氣的進出,依賴胃氣。如果陽明經脈逆亂,其他所有陽經也會跟著逆亂,無法進入陰分,因此無法入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