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丹波元堅

《素問紹識》~ 卷第三 (2)

回本書目錄

卷第三 (2)

1. 刺熱篇第三十二(太素全存)

刺足少陰,太素作刺足少陽。楊曰。足少陽脈起目兌眥。胳身骨節。入耳中。故熱病先身重耳聾好瞑。所以取此脈之輸穴者也。有本為足少陰也。

太陽之脈,楊接上句讀。且以為此之三脈。皆生於骨。故赤色榮顴非是。

榮未交,禮記大學注。夭夭。美盛貌。

曰今且得汗待時而已,太素今作令。而作自。楊曰。赤色未夭之日。且得汗者。至勝時病自得已也。堅按據楊所注太素原文曰。是日字傳寫誤之耳。下文則作日字。可以互證。又仲景所謂面色反有熱色。面色緣緣正赤。其證相似而不同。

與厥陰脈,琦曰。厥陰當作少陰。若與少陰脈爭見。則是一日府藏俱病。三日遍六經而死。緣其熱本自腎發。故病內連腎也。堅按此即原下文新校正所言或者之意。存考。

其熱病內連腎少陽之脈色也,太素病下有氣字。無少陽之脈色也六字。堅按此與王所謂或為及新校正引舊本合。

色榮頰前(至)不過三日,太素曰作日。而作自。無期不出三日五字。(余與新校正引同)琦曰。按當有太陰色脈爭見之條。古文脫誤也。堅按此說與原識意符。

與少陰脈,琦曰。當作厥陰。

熱病氣穴,太素無此句。楊以椎下問為皆兩葙取之。非是。

榮在骶也項上三椎陷者中也,太素無骶也二字。及也字。楊曰。從肺輸以上三椎在頂。故曰項上三椎。即大椎上陷者中也。

逆顴為大瘕,太素顴作椎。瘕作瘦。顴後亦作椎後。馬曰。按靈樞五色篇。當以顴下為大小腸之分。難經亦有大瘕泄。堅按太素難從。大瘕恐不大瘕泄之謂。當考。

白話文:

刺足少陰穴,太素本草記載的是刺足少陽穴。楊氏註釋說:足少陽經脈起於目外眥,循行經過身體的骨節,進入耳中。因此,熱病患者常表現為全身沉重、耳聾、嗜睡,所以要取足少陽經的輸穴。但也有人認為應是足少陰經。

關於太陽經脈,楊氏承接上文,認為這三條經脈都起於骨骼,所以臉上發紅並不是因為經脈的盛衰所致。

「榮」指容貌光彩。 《禮記·大學》注釋中說:「夭夭」,形容容貌美好盛麗。

書中說:「現在先讓病人出汗,然後再觀察病情。」太素本草原文作「令」,楊氏註釋說:「臉色還未呈現美好光彩的時期,只要能出汗,等到病情好轉的最佳時機,病就能自愈了。」根據楊氏註釋太素原文考證,原文「日」字應是抄寫錯誤,下文有「日」字,可以互相印證。仲景所說的「面色反有熱色」、「面色緣緣正赤」,其症狀雖然相似,但卻有所不同。

關於厥陰脈,琦氏認為應該作少陰脈。如果少陰脈與厥陰脈同時出現,則表示一日內臟腑都患病,三日內就會遍及六經而死,因為熱病的根本源於腎臟,所以病症會累及腎臟。這與新校正本的說法相符,僅供參考。

關於熱病內連腎臟,少陽經脈的顏色,太素本草原文中有「氣」字,而沒有「少陽之脈色也」六字。這與王氏的說法及新校正本引用舊本的記載相符。

臉色紅潤,最多不過三日就會好轉,太素本草原文作「日」,「而作自」應是「自愈」。原文中沒有「無期不出三日五字」的記載。(與新校正本記載相同) 琦氏認為,原文應該有太陰經脈顏色出現的記載,古文可能遺漏了。此說法與原書之意相符。

關於少陰脈,琦氏認為應該作厥陰脈。

「熱病氣穴」一句,太素本草中沒有這句話。楊氏認為椎骨下方的穴位都是雙雙相對的,這是不對的。

「榮在骶部,項上第三椎骨的凹陷處」,太素本草中沒有「骶部」二字和「及」字。楊氏註釋說:從肺俞穴以上的三個椎骨在項部,所以稱作項上三椎,即大椎穴上方的凹陷處。

關於「逆顴為大瘕」,太素本草中「顴」字作「椎」,「瘕」字作「瘦」。「顴後」也作「椎後」。馬氏認為,根據《靈樞·五色篇》,應該以顴骨下方為大腸和小腸的分界。難經中也有「大瘕泄」的記載。太素本草的說法難以採信,「大瘕」可能不是指「大瘕泄」。需要進一步考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