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問紹識》~ 卷第三 (1)
卷第三 (1)
1. 卷第三
2. 熱論篇第三十一(太素全存)
頭項痛腰脊強,太素作頭項腰脊皆痛。堅按與新校正引異。
目疼,太素無此二字。
少陽主膽,太素膽作骨。楊曰。肝足厥陰。主筋。三膲手少陽。與膀胱合。膀胱腎府表裡皆主骨。
三陽經絡,太素作三經皆受病。而未入通府也。
未入於藏者,太素作未入通於府也。
可汗而已,三陽經絡至此。琦曰。十七字衍文。堅按此說非。
囊縮,吳緩傷痛蘊要曰。凡囊縮有熱極而縮者。亦有冷極而縮者。要在詳辨治之。
五藏不通則死矣,太素五作府。堅按此下承以其不兩感於寒者云云。則三陰三陽六句。蓋指兩感而言。王意為然。高注過鑿。
嚏,太素作咳。楊曰。咳者。肺氣通也。
可泄而已,琦曰。泄謂泄越。其熱非攻下之謂也。堅按此說謬。
遺,楊曰。遺。余也。大氣雖去。猶有殘熱在藏府之內外。因多食以穀氣熱與故熱相薄。重發熱病。名曰餘熱病也。
兩熱相合,先兄云。注云。兩熱者謂所藏之熱。與新谷入氣之熱相侵薄也。
食肉則復,楊曰。肉熱過谷。故少食則復。谷熱少肉。故食多為遺也。張曰。復者病復作。遺則延久也。堅按肘後方曰。凡得毒病愈後百日之內。禁食豬犬羊肉。並傷血及肥魚久膩乾魚。則必大下痢。下則不可復救。又禁食麵食胡蒜韭薤生菜蝦䱉輩。食此多致復發。則難治。又令到他年數發也。
譫言,楊注厥論曰。譫諸閻反。多言也。相傳乃銜反。獨語也。堅按集韻。譫之廉切。疾而寐語也。又女監切。病人自語也。譫噡之廉切。多言。或從口。
三日乃死,楊曰。更得三日方死也。堅按兩感。乃仲景所謂三陽合病之類。系乎表裡俱熱證。
暑當與汗,琦曰。暑當與汗八字有脫誤。堅按溫不云汗。暑特無汗。其理難晰。琦說似是。
白話文:
熱論篇第三十一(太素全存)
-
頭項痛腰背僵硬,《太素》寫爲頭項和腰背都痛。堅定地按壓與新校正引用不同。
-
眼睛疼痛,《太素》沒有這兩個字。
-
少陽主膽,《太素》膽寫作骨。楊說,肝足厥陰,主管筋,三焦手少陽,與膀胱合,膀胱腎府表裏都主骨。
-
三陽經絡,《太素》寫爲三經都受病,但未進入通府。
-
未進入臟腑的,《太素》寫爲未進入通於府。
-
可以出汗就好了,三陽經絡到此。琦說,這十七個字是多餘的,堅定地說這種說法不對。
-
陰囊收縮,吳緩傷痛蘊要說,凡是陰囊收縮有因極熱而縮的,也有因極冷而縮的,關鍵在於詳細辨別並治療。
-
五臟不通則會死亡,《太素》五寫作府。堅定地說,下面接承因爲不兩感於寒的說法,那麼三陰三陽六句話,大概是指兩感而言,王認爲這是對的,高注過於刻板。
-
打噴嚏,《太素》寫作咳嗽。楊說,咳嗽者,肺氣通也。
-
可以瀉就好了,琦說,瀉指的是瀉越,其熱並非攻下的意思。堅定地說,這種說法是錯誤的。
-
遺,楊說,遺,餘也。大氣雖去,猶有殘熱在臟腑之內外,因多食以谷氣熱與故熱相薄,再發發熱病,名爲餘熱病。
-
兩熱相合,先兄說,註解說,兩熱者謂所藏之熱,與新谷入氣之熱相侵薄也。
-
吃肉就會復發,楊說,肉熱過谷,所以少吃就會復發。谷熱少肉,所以吃多爲遺。張說,復者病復作,遺則延久。堅定地說,肘後方說,凡得毒病癒後一百天內,禁食豬犬羊肉,並傷血及肥魚久膩乾魚,則必大下痢,下則不可復救。又禁食麪食胡蒜韭薤生菜蝦輩,食此多致復發,則難治,又令到他年數發也。
-
譫語,楊注厥論說,譫音閻反,多言也。相傳乃銜反,獨語也。堅定地說,集韻。譫之廉切,疾而寐語也。又女監切,病人自語也。譫噡之廉切,多言,或從口。
-
三天後才死,楊說,再過三天才死。堅定地說,兩感,乃仲景所謂的三陽合病之類,關係到表裏俱熱證。
-
暑應當出汗,琦說,暑應當出汗八個字有脫誤。堅定地說,溫不雲汗,暑特無汗,其理難析,琦說似乎是對的。
3. 刺熱篇第三十二(太素全存)
小便先黃,王注有不通二字。不知何意。
腹痛多臥,琦曰。木克脾。故腹痛。肝膽同氣。膽熱故好眠。
狂言及驚,楊曰。肝動語言也。故熱爭狂言及驚也。堅按宣明五氣篇肝為語。
其逆則頭痛員員,太素無逆則二字。員員作𤚎𤚎。楊曰。𤚎都⿰牜亶反。頭切痛也。堅按𤚎字當考。
脈引沖頭也,此五字太素亦有之。然竊疑古註文所錯入。宜刪去。方與下文例相合。
卒心痛煩悶,琦曰。氣液交郁。故心痛煩悶。善嘔者。胃脈入心。心熱胃亦病也。頭痛面赤者。火壅於上也。
頰痛,太素頰作顏。
顏青欲嘔身熱,琦曰。肝木克脾。故顏青。然詳篇中五藏病無勝已之證。則衍文是也。胃逆故嘔。脾主肉。故身熱。堅按顏青不必肝克脾證。
兩頷痛,太素頷作頜。先兄曰。至真要大論。王注頷。頰車前牙之下也。銅人經注。頷。謂頰下是也。方言云。秦晉頷謂之頜。
先淅然厥起毫毛惡風寒,太素厥字毫字寒字並無。楊曰。肺主毛腠內熱衍然起毛惡風也。肺熱上熏。故舌上黃也。肺主行氣於身。故身熱也。堅按王不注厥字。恐原本亦無之。琦曰。淅然厥起惡風寒。似外感之症。然本篇皆言病自內發。蓋熱甚於藏。陰氣浮越於外。肺主皮毛。故先見之。後乃身熱也。此說殆得楊意。
頭痛不堪汗出而寒,太素堪作甚。楊曰。肺熱沖頭。以肺脈不至。故頭痛不甚也。有本為堪。言氣衝甚。故頭痛也。琦曰。肺失清肅之令。氣不下行。三陽脈壅於上。故頭痛。衛虛陰浮。故汗出而寒。
出血如大豆立已,楊曰。出血如豆。言其少也。恐泄氣虛。故不多也。琦曰獨言出血。五藏可知。
身熱,楊曰。為足太陽脈。別項本支行背。合有四道。故身熱。
其逆則,太素無逆則二字。
澹澹然,太素無然字。楊曰。澹徒濫及。動也。謂不安動也(按安動疑安靜)
諸汗者至其所勝日汗出也,太素無此十一字。堅按此可以確高說。
名曰治未病,楊曰。五藏部中赤色見者。即五藏熱病之微。熱病已有。未成未發。斯乃名為未病之病。宜急取之。
熱病從部所起者,楊曰。部所者。色部所也。
諸治熱病,琦曰。治熱病。大意可見矣。仿之用藥辛涼清潤之劑。其亟亟乎。
刺足少陽補足太陰,太素無補字。堅按補字無者亦是。楊以為刺此二脈。不斥言孔穴。而以下四項並然。其意蓋與吳同。
始手臂痛,太素始作先。
始於頭首者,素問太素無痛字。按上文此言始於頭首痛。下始於足脛亦同。
刺足陽明而汗出止,琦曰。前言五藏之熱。此列六府之熱。林氏補足陽明。復缺手太陽手少陽二條。古文簡脫多矣。藏病云。至其王日汗出。蓋藏病無發汗之理。故俟其王日。正氣勝邪。自然汗出邪解。此所列府。府病皆在經。故可刺以出汗。
白話文:
小便先黃,王注說有「不通」兩個字,不知道是什麼意思。
腹痛的人大多喜歡躺著,因為肝木剋脾土,所以會腹痛。肝膽的氣是相通的,膽熱所以會想睡覺。
胡言亂語和驚恐,是因為肝氣躁動,所以熱邪會導致胡言亂語和驚恐。古籍《宣明五氣篇》中說肝主語言。
如果肝氣逆亂,就會頭痛到處都是,原本沒有「逆則」兩個字,「員員」應該寫作「𤚎𤚎」。楊氏說「𤚎」讀音,是指頭部劇烈的疼痛。「𤚎」這個字應該再考證一下。
脈搏衝擊頭部,這五個字原本也有,但我懷疑是古人註解時錯加進來的,應該刪掉,這樣才能和下文的例子相符合。
突然心痛、煩悶,是因為氣和液體互相鬱結,所以心痛煩悶。容易嘔吐的,是因為胃脈進入心臟,心臟有熱,胃也會生病。頭痛、臉紅,是因為火熱壅塞在上方。
臉頰疼痛,原本寫作「顏」。
臉色發青、想嘔吐、身體發熱,是因為肝木剋脾土,所以臉色發青。但仔細看這篇內容,五臟的病沒有「勝己」的說法,所以這應該是多餘的文字。胃氣逆行所以會嘔吐,脾主肌肉,所以身體會發熱。臉色發青不一定是肝木剋脾土的症狀。
兩邊的下頷疼痛,原本寫作「頜」。之前我哥哥說,《至真要大論》中王冰註解說下頷是臉頰下方、牙齒前面的位置。《銅人經》的註解也說下頷是臉頰下方。方言中說,秦晉地區把下頷稱作頜。
先前感到寒冷,接著全身發冷、豎起汗毛、厭惡風寒,原本沒有「厥」、「毫」、「寒」這幾個字。楊氏說,肺掌管皮膚紋理,體內有熱,汗毛就會豎起,厭惡風寒。肺熱向上熏蒸,所以舌頭會發黃。肺負責全身氣的運行,所以身體會發熱。王冰沒有註解「厥」這個字,可能原本就沒有這個字。之前有人說,感到寒冷,接著全身發冷、厭惡風寒,像是外感風寒的症狀。但本篇講的都是從體內發病的,可能是熱邪過盛,導致陰氣浮於體外。肺主管皮膚毛髮,所以會先出現這些症狀,然後才身體發熱。這種說法應該是符合楊氏的意思。
頭痛難忍、流汗卻又感到寒冷,原本是寫作「甚」。楊氏認為,肺熱衝擊頭部,導致肺脈不通暢,所以頭痛。也有一種說法是,肺氣衝擊過盛,所以頭痛。之前有人說,肺失去了清肅的功能,氣無法向下運行,三陽脈壅塞在上方,所以頭痛。衛氣虛弱,陰氣外浮,所以流汗卻感到寒冷。
出血像豆子一樣,立刻就停止了。楊氏認為,出血像豆子一樣,表示出血量少。可能是因為洩氣虛弱,所以出血不多。之前有人單獨說出血,就可以推知是五臟出了問題。
身體發熱,是因為足太陽脈從脖子分出支脈,運行於背部,一共有四條通道,所以身體會發熱。
如果肝氣逆亂,原本沒有「逆則」兩個字。
身體微微顫動,原本沒有「然」字。楊氏認為「澹」是「動」的意思,表示身體不安動。
各種汗症,會在相對應的時辰汗出,原本沒有這十一個字。這個可以確定以前的說法。
稱作治療未病,楊氏認為,在五臟的部位出現紅色,就表示五臟有輕微的熱病。熱病已經存在,但還沒有形成,也沒有爆發,這就叫做未病的病。應該要趕緊治療。
熱病從哪個部位開始發作的,楊氏認為,部位指的是氣色部位。
各種治療熱病的方法,之前有人認為,治療熱病,大意是清楚的。可以仿效使用辛涼清潤的藥劑。要盡快治療。
針刺足少陽膽經,補益足太陰脾經,原本沒有「補」字。認為沒有「補」字才是正確的。楊氏認為針刺這兩條脈,沒有明確說是哪個穴位,以下四項也是這樣。他的意思應該和吳氏相同。
開始時手臂疼痛,原本寫作「先」。
開始於頭部的,原本沒有「痛」字。根據上文,這裡指的是開始於頭部疼痛。下文開始於腳踝也是相同的意思。
針刺足陽明胃經,汗就會停止。之前有人說,前面講的是五臟的熱,這裡講的是六腑的熱。有補足陽明胃經,卻少了手太陽小腸經和手少陽三焦經這兩條。古籍省略的地方很多了。《藏病論》說,到了它的當旺日就會汗出,因為藏病沒有發汗的道理,所以要等到它的當旺日。正氣勝過邪氣,自然就會汗出邪解。這裡所列的腑病,都在經脈上,所以可以透過針刺來發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