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丹波元堅

《素問紹識》~ 卷第二 (20)

回本書目錄

卷第二 (20)

1. 太陰陽明論篇第二十九(太素全存)

願聞其異狀也,馬曰。此乃總論六陽六陰之理。而脾胃自在其中也。堅按志以此下至傷於濕者下先受之。一屬脾胃為解。稍覺牽強。

陽道實陰道虛,朱丹溪陽有餘陰不足論。根據於此。

陽受之則入六府,琦曰。府陽藏陰。各從其類。按陰陽應象論云。天之邪氣。感則害人五藏。水穀之寒熱。感則害人六府。與此相反而義實相成。以形氣言。邪氣無形故入藏。水穀有形故入府。以表裡言。府陽主外。故賊風虛邪從外而受。藏陰主內。故食飲不節從內而受。實則府藏皆當有之。

蓋內外之邪。病情萬變。非一端可盡。故廣陳其義耳。堅按徐氏及琦說並本於王氏溯洄集。

入六府,楊曰。六府陽氣在外。故身熱也。陽盛晝眠不得。至夜故不時臥也。陽氣盛於上。故上為喘呼也。張曰。陽邪在表在上。故為身熱不臥喘呼。琦曰。不時臥。謂臥不以時。即不得臥也。

入五藏,楊曰。陰邪在中。實則䐜脹腸滿。閉塞不通。虛則下利腸澼。張曰。陰邪在裡在下。故為䐜滿飧泄腸澼。

故喉主天氣,楊曰。肺為天也。喉出肺中之氣呼吸。故主天。脾為地。咽出脾胃噫氣。故主地。吳曰。喉嚨為肺系。受氣於鼻。故納無形之天氣。咽為胃系。受氣於口納有形之地氣。琦同。又曰此義又與陰陽應象論同。

脾病而四支不用何也,楊曰。五藏皆連四支。何因脾病獨四支不用也。

常著胃土之精也,太素無胃字。堅按王胃字句是。

陽明者表也,吳曰。陽明者。太陰之表也。

各因其經,張曰。因其經。因脾經也。

四支不得稟水穀氣,此下二十八字。與上文復。正是衍文。

白話文:

我想要了解其特殊的病症,馬先生回答:這是在總述六陽六陰的理論,而脾胃的問題就包含在其中。然而,從「堅按志」的解釋到「傷於濕者下先受之」,將這部分歸屬於脾胃的解讀,感覺有些牽強。

陽性的通道實在,陰性的通道虛弱,這是朱丹溪對於「陽有餘,陰不足」理論的根據。

若邪氣由陽性通道進入,就會影響到六腑;琦先生指出,腑屬陽,藏屬陰,各自跟隨其類別。根據「陰陽應象論」所說,天空的邪氣,感應會危害人的五臟;而食物的寒熱,感應則會危害人的六腑。雖然這兩種情況看似相反,但實際上是相輔相成的。從形態和氣質來看,邪氣無形,因此進入五臟;食物有形,因此進入六腑。從表面和內部來看,六腑屬陽,主外,所以外部的虛邪會被吸收;五臟屬陰,主內,所以飲食的不節制會從內部產生影響。實際上,無論是五臟還是六腑,都可能會受到影響。

內外的邪氣,會導致各種不同的病情,不是單一因素可以概括的,所以這裡詳細闡述了各種可能性。堅按徐氏以及琦先生的觀點,都源於溯洄集的王氏。

當邪氣進入六腑,楊先生解釋,因為六腑的陽氣在外部,所以身體會發熱。當陽氣過盛,人在白天會無法入睡,到了晚上,更是無法正常休息。由於陽氣過盛在上部,因此會出現喘息的情況。張先生則認為,這是因為陽邪在表面和上部,所以導致身體發熱、無法入睡以及喘息。琦先生表示,「不時臥」是指無法按照正常的時間入睡,也就是說無法正常入睡。

當邪氣進入五臟,楊先生解釋,陰邪在中部,如果實證,會導致腹部脹滿,腸胃飽滿,無法正常運作;如果是虛證,會導致下痢,腸胃功能紊亂。張先生則認為,這是因為陰邪在內部和下部,所以導致腹部脹滿、飧泄以及腸胃功能紊亂。

所以,喉嚨主管天氣,楊先生解釋,肺就像天一樣,喉嚨負責排出肺中的氣息,因此主管天氣。脾就像是地一樣,咽部負責排出脾胃的氣息,因此主管地氣。吳先生補充,喉嚨是肺的連接處,接收鼻子的氣息,因此能接受無形的天氣;咽部是胃的連接處,接收口中的氣息,因此能接收有形的地氣。琦先生持有相同的觀點,他還表示,這個理論與「陰陽應象論」一致。

為什麼脾臟生病會導致四肢無力?楊先生解釋,五臟都與四肢有關,為什麼脾臟生病會特別導致四肢無力?

因為四肢常常接受來自脾臟的精華。在「太素」中,並沒有提到「胃」這個字。堅按王先生認為「胃」這個字應該存在。

陽明,是表象,吳先生解釋,陽明,就是太陰的表象。

根據其經絡,張先生解釋,這是根據脾臟的經絡。

四肢無法得到水穀的氣息,以下二十八個字與上面的文字重複,應該是多餘的內容。

2. 陽明脈解篇第三十(太素全存)篇存上脫論字

其脈血氣盛,太素作其氣盛

惋,太素作悗。楊曰。悗武槃反。此經中為悶字。

厥逆連藏則死,金匱卒厥條。其義相發。

妄言罵詈不避親疏而不欲食,太素此十二字無。為是。

故妄走也,太素作故妄言為是。先兄曰。張子和治狂人。本於經旨。用調胃承氣湯。治驗。宜參。

白話文:

如果一個人的陽明脈的血氣過於旺盛,原文中提到氣盛。這裡的「悗」字,在其他版本中寫作「悶」,指的是感到壓抑或不舒服。

如果這種情況進一步發展到影響內臟功能,這可能會導致死亡。這個觀點在《金匱要略》中的「卒厥」條目中有相關的闡述,可以相互參考理解。

當這種症狀發生時,患者可能會出現亂說話、罵人,甚至不分親疏地對人出言不遜,而且還會喪失食慾。但需要注意的是,這些描述在《太素》一書中並未被提及。

以上所有症狀,最終可能導致患者出現胡亂行走的行為。在《太素》一書中,對於這一點的描述則是患者會出現胡言亂語的情況。我的哥哥曾經提到,張子和在治療精神錯亂的病人時,遵循了經典的指導,使用調胃承氣湯進行治療,並且取得了很好的療效。這個案例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