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丹波元堅

《素問紹識》~ 卷第二 (16)

回本書目錄

卷第二 (16)

1. 八正神明論篇第二十六(太素全存)

靈樞晚出於素問。然如此篇及脈解針解。俱似原於彼者。不知古自有其說。二經皆為根據。馬氏專崇靈樞。以為素問之言所出者謬矣。吳曰。自法往古凡九。釋率皆古語。因問而詳及者也。此言為是。

合以天光,楊曰。光謂三光。(宜參三部九候論)

氣定,楊曰。定者候得天地正氣日定。定乃刺之。(按日字疑)

人血淖液,楊曰。淖大卓反。濡甚也。謂血濡甚通液也。堅按爾雅釋言。釋文引字林雲。淖濡甚也。此楊所本。又廣雅淖濕也。澤潤液也。謂微濕潤也。行針篇。陰陽和調。而血氣淖澤滑利。蓋淖液淖澤。其義相同。(宜參陰陽別論)

凝泣,太素凝作涘。楊曰。泣音漝之。堅按涘凝異構。漝蓋澀訛。

血氣始精,楊曰。精者謂月初血氣隨月新生。故曰精也。但衛氣常行。而言始行者。亦隨月生。稱曰始行也。(精字義見於生氣通天論下)

月郭,先兄曰。馬雲。月之四圍為郭。猶城郭之郭。

衛氣去形獨居,楊曰。經脈之內。陰氣隨月皆虛。經絡之外。衛之陽氣亦隨月虛。故稱為去。非無衛氣也。形獨居者。血氣與衛雖去。形骸恆在。故曰獨居。故謂血氣在於時也。

天溫無凝,太素凝作疑。楊曰。天溫血氣淖澤。故可刺之。不須疑也。

故日月生,太素日作曰。

絡有留血,太素作經有流血。堅按據王注太素為誤。

沉以留止,先兄曰。吳云。邪氣沉著留止不去也。

八風之虛邪,先兄曰。馬雲。靈刺節真邪篇云。虛邪之中人也。此可見虛邪本指風。而王注以為人虛感風邪者非也。

以身之虛,楊曰。形及血氣。年加皆虛。故曰身之虛。堅按官針篇曰。故用針者。不知年之所加。氣之盛衰虛實之所起。不可以為工也。陰陽二十五人篇曰。岐伯曰。形勝色。色勝形者。至其勝時。年加感則病行。失則憂矣。云云。楊所言此即是也。歲露篇。年之衰亦同義耳。(注靈樞者以年加為五運加臨之謂先兄嘗辨其謬極為明確)

身形若用力,太素形下有飢字。楊曰。胃中無谷曰飢。飢及汗出。虛因腠理開。虛風得入。虛風入時難知。故曰冥冥也。

萌牙,王注應象大論。故善治者治皮毛一節。全據此段。

處而治之,此四字當為一句讀。

寫必用方,楊曰。方正也。氣正盛時。月正滿時。日正溫時。身正安時。息正吸時。此之五正。是內針時也。

身方定,先兄曰。吳云。身方定。身之陽氣不擾也。

白話文:

靈樞這本書比素問晚出,然而像這篇和脈解針解等章節,看起來像是源於素問。但實際上,這些理論古已有之,兩本書都是根據這些理論編寫的。馬氏專門推崇靈樞,認為素問中的言論出錯了,這是不對的。吳先生說,從古法來看,共有九種方法,解釋通常都是古語,這是因為回答問題時詳細提及的。

接下來的內容涉及了許多醫學術語和概念的解釋:

  1. 天光指的是三光,即日、月、星。
  2. 氣定指的是在獲得天地正氣時進行針刺。
  3. 人血淖液中的"淖"意為非常濡濕,指的是血液濡濕到可以流通液體。
  4. 凝泣中的"泣"音同"漝",可能是指血氣凝滯。
  5. 血氣始精指的是血氣隨著月相新生,因此稱為精。
  6. 月郭指的是月亮的邊緣。
  7. 衛氣去形獨居指的是經脈內的陰氣和經絡外的陽氣隨著月相變化而虛弱,但身體仍存在。
  8. 天溫無疑指的是天氣溫暖時,血氣濡濕,適合針刺。
  9. 經絡中有留血,指的是邪氣沉著在經絡中,不易消散。
  10. 八風之虛邪指的是由風邪引起的虛弱狀態。
  11. 身之虛指的是身體和血氣因年老或虛弱而易受邪氣侵襲。
  12. 身形若用力,指的是在飢餓或汗出後,腠理開放,邪氣易入侵。
  13. 萌芽,指的是疾病初期的徵兆。
  14. 處而治之,指的是在疾病剛出現時就進行治療。
  15. 寫必用方,指的是在氣正盛、月圓、天氣溫暖、身體舒適、呼吸平穩的五個正確時刻進行針刺治療。
  16. 身方定,指的是身體的陽氣穩定,沒有受到幹擾。

2. 離合真邪論篇第二十七(太素全存)

竇漢卿針經指南曰。古有離合真邪云者。蓋聖人慾使其真邪相離。而勿合之謂也。若邪入於真。則真受其蠹。而不遂其純一之真。真之不遂。則其所謂真也。罹害有不可勝言者。真被邪竊其柄而肆其橫逆。邪既橫逆。則其為患復可勝言哉。嗚呼。真邪之不可合也如此。胡為真。

胡為邪。真之為言也。天理流行。付與萬物。萬物得以為生者。皆真也。聖人保之如持盈。邪之為言也。天地間非四時五行之正氣。而差臻迭至者。皆邪也。聖人避之如矢石。其防微杜漸之嚴。如是。淵有旨哉。蓋真立則邪遠。邪厲則真殘。邪固可除。真尤宜養。(原文多訛今據衛生寶鑑錄)此說蓋吳所本。

榮輸,太素作滎輸。

氣淖澤,太素氣下有血字。

亦時隴起,楊曰。耶氣至時。薋皆有波隴。波隴者。耶風動正氣。

循循然,太素此下有循字。楊曰。牛忿反。輑。車前橫木。備車行也。耶循脈行。曰輑。有本作軺。非之也。堅按太素經注義不了。

在陰與陽不可為度,先兄曰。按邪之所在。或陰或陽。非寸口不能為度者。故下文云云。

以得氣為故,先兄曰。呂覽本生篇云。天子之動也。以全天為故者也。注。故事也。

捫而循之,楊曰。先上下捫摸。知病所在。

適而自護,太素而作人。堅按史記日者傳。歲谷不熟。不能適。索隱。適猶調也。

逢其沖,楊曰。不得刺其盛沖寫法。比之不擊逢逢之陳。

經氣,楊曰。經氣者。謂十二經脈正氣也。堅按此蓋經常之氣。

其病不可下,太素無可字。

不知其取,太素取上有可字。

補寫如何,此句難解。諸注未確。但志曰。夫邪氣盛。則精氣奪。將先固正氣而補之乎。抑先攻邪氣而寫之耶。稍通。吳作取血如何肆。

逆而刺之,太素無此句。

溫血也,楊曰。溫熱也。耶之新入。未有定處。有熱血刺去之。病愈。堅按張意與楊相符。琦曰。溫疑作蘊。蓄血也。難從。

中府,楊曰。中府。五藏也。欲調五藏之氣。取定天地人三部九候之也。

邪之新客至其病立已,琦曰。二十六字衍文。

白話文:

【離合真邪論篇第二十七(太素全存)】

竇漢卿在其「針經指南」中提及,古有「離合真邪」的理論,這實質上是聖人希望讓人體內的正氣與邪氣分離,避免兩者混同。如果邪氣侵入正氣,正氣就會受到損壞,無法保持純粹的狀態。正氣一旦受到影響,所謂的健康也就會受到難以言喻的傷害。當邪氣竊取了身體的控制權,開始肆意妄為,那麼它造成的病患更是無法估量。由此可見,正氣與邪氣絕不能混合。那何謂正氣?何謂邪氣?

正氣,是指天地間的自然法則,賦予萬物生命的力量,萬物得以生存的基礎,都是正氣。聖人像保護盈滿的容器一樣保養正氣。而邪氣,指的是天地間違背四季五行運行規律的異常氣象,這些都是邪氣。聖人會像躲避箭矢和石頭一樣遠離邪氣,他們對防止微小的問題演變成大問題的警覺性極高。深奧的道理在此。因為正氣充足,邪氣就會遠離;邪氣強烈,正氣就會衰弱。邪氣固然要清除,正氣更應該培養。

對於經絡、氣血、病徵的描述,以及對治療手法的解釋,其中涉及了許多專業的醫學術語。比如,邪氣在體內的運行,就像車前的橫木,準備著車輛的行進。邪氣沿著脈絡運行,可以稱為車輑。又如,當邪氣來臨,體內的氣血會產生波動,這是邪風擾亂了正常的氣血運行。

對於疾病的診斷,必須通過寸口的脈象來判斷邪氣的位置,無論是在陰還是陽,否則無法進行有效的診斷。對於治療,我們要以恢復身體的健康為目標。在治療過程中,我們首先需要上下摸索,確定疾病的位置。對於病徵的處理,我們要適應並自我保護。對於治療的時機,我們不能在邪氣旺盛時進行刺灸。對於經絡的氣血,我們指的是十二條主要經脈的正常氣血。對於疾病的治療,我們不能僅僅依賴下法。對於治療的選擇,我們要考慮補法或泄法。對於邪氣的處理,我們要逆其道而行。

最後,對於臟腑的調節,我們要調節五臟的氣血,通過天地人三部九候的方法來確定。當邪氣剛剛侵入,疾病立即消失,這種情況可能是多餘的文字。

以上是竇漢卿在其「針經指南」中的相關理論,這些理論對於理解中醫的「離合真邪」理論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