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丹波元堅

《素問紹識》~ 卷第二 (15)

回本書目錄

卷第二 (15)

1. 寶命全形論篇第二十五(太素全存)

夫鹽之味鹹者,太素經注。並與新校正引同。但首句味字令字並無。(註文陳木之已畫盡字作蠹)楊又曰。府者中府。謂五藏也。壞者則聲歲也。(此十四字在中府壞者上歲當作噦)堅按陳古文作𭷱。故訛為敷字。

人有此三者,琦解上文從楊義。且曰三字疑衍。府謂胃府。

知萬物者,太素作荷主萬物者。

敢問其方,楊曰。方道也。

土得木而達,太素木作水。無下金得火而缺。水得土而絕二句。楊曰。言陰陽相分。五行相剋。還復相資。如金以剋木。水以剋火。土以剋水。始土剋水。得水通易。餘四時皆然。並以所克為資。萬物皆爾也。堅按太素經注並難從。竊謂達當作奪。聲之誤也。

黔首共餘食,楊曰。黔。黑也。渠廉反。人之首黑。故名黔首也。飲食。服用也。(此文在新校正所引止)

知養身,太素作治養身。堅按此與新校正引異。又治神養身。新校正以楊說為優。然熟審經文。王注似是。(先兄曰楊注單豹外凋之害出莊子達生篇)

知毒藥為真,太素藥字復。非是。

知府藏血氣之診,太素府作輸。非是。

道無鬼神獨來獨往,太素來往字錯。楊曰。應天地之動者。謂之道也。有道之者。其鬼不神。故與道往來。無假於鬼神也。堅按關尹子五鑑篇曰。人之平日。目忽見非常之物者。皆心有所歉而使之然。苟知吾心能於無中示有。則知吾心能於有中示無。但不信之。自然不神。或曰。

厥識既昏。熟能不信。我應之曰。如捕蛇師。心不怖蛇。彼雖夢蛇。而不怖畏。故黃帝曰。道無鬼神。獨往獨來。

可玩往來,太素玩作梲。楊曰。梲五骨反。動知也。(梲當杌知字疑)堅按太素經注。非是。

五虛勿近,先兄曰。吳云。針道難補而易寫。故五藏天真已虛。戒人勿近。五邪相乘而實。戒人勿遠。

間不容瞚,楊曰。眴音舜也。堅按楊蓋以眴為瞚。義或是。音通。玉篇瞚式閏切。瞬同上(原識舒問切考段注說文問當作閏)

慎守勿失,先兄曰。高雲。其慎守也。則如臨深淵。其勿失也。則手如握虎。其深淺在志。而遠近如一也。則神無營於眾物。

神無營於眾物,營王以外營為解。恐非。呂覽尊師篇。凡學必務進業。心則無營。注。營惑。淮南精神訓。而物無能營。注。營惑也。一曰亂。荀子宥坐。言談足以飾邪營眾。注。營讀為熒。據此。言下針之際。能一其神。不敢惑於他務。即無左右視之義。(王引之經義述聞周易不可榮以錄條宜參)

白話文:

鹽之所以有鹹的味道,這是由太素經的註釋說明的。注釋中的“味”和“令”字,在最早的版本中並未出現。(註文中的“陳木之”已經把“盡”字改為“蠹”。)楊氏又解釋,“府”指的是中府,也就是五臟。而“壞者則聲歲也”中的“歲”字應該是誤植,正確應為“噦”。

一個人如果擁有這三項特質,根據楊氏的理解,這三項特質可能是指胃府的功能。理解萬物,太素版原文為“荷主萬物”。

我敢問,這究竟代表著什麼?楊氏認為,這是在講「道」。

土因為水的存在而得以滋長,但在太素版中,水被誤植為木。接下來的“金得火而缺”和“水得土而絕”兩句在太素版中並未出現。楊氏指出,這是在描述陰陽的相互作用以及五行的相剋相生關係,例如:金剋木、水剋火、土剋水。然而,土剋水的同時,也必須依賴水的滋潤才能順利運作,其餘的四個元素也是同樣的道理。五行之間,彼此制約,同時也互相資助,萬物的運行法則莫不如此。

黔首,楊氏解釋,指的是普通人。黔,黑色的意思,發音為渠廉反,因為人的頭髮是黑色的,所以稱為黔首。

知道如何養生,太素版原文為“治養身”。

瞭解藥物的真正功效,太素版的“藥”字被重複了,這是錯誤的。

瞭解五臟六腑、血液和氣息的診斷方法,太素版中的“府”被誤植為“輸”。

道,不需要依靠鬼神,就能獨立運行,這是由天地的運作規律所決定的。有道之人,不會受到鬼神的幹擾,他們跟隨道的指引來去自如。關尹子在他的著作《五鑑篇》中提到,人在日常生活中,如果突然看到非比尋常的事物,通常是因為心裡有所愧疚,才會產生這種現象。如果能夠明白,我們的心靈有力量在無中生有,那麼我們也能夠在有中示無。只要不去相信那些虛妄的東西,它們自然就不會成為困擾。有人可能會問,如果心智已經混亂,誰又能保證不會信以為真呢?我回答說,就像捕蛇師一樣,他們心中對蛇毫無畏懼,即使在夢中見到蛇,也不會感到害怕。因此,黃帝曾說過,“道無鬼神,獨往獨來。”

能夠洞察事物的本質,太素版的“玩”字被誤植為“梲”,楊氏認為,這個字的發音為五骨反,意指動態的感知能力。

對於五種虛弱的狀況,不要輕易嘗試,我的兄長解釋,吳先生曾經說過,針灸之道難以補充,卻容易洩露。因此,當五臟的元氣已經虛弱時,要告誡人們不要輕易嘗試。當五種邪氣交織在一起時,反而會使人變得更為強壯,此時也要告誡人們不要遠離。

對於細微的變化,要保持警覺,楊氏指出,“瞚”字的發音為舜。

對於重要的事情,要謹慎小心,不要失去。我的兄長引用高先生的話說,對於需要謹慎的事情,就如站在深淵邊緣一樣;對於不能失去的東西,就如同手中握著老虎一樣。深淺的判斷取決於個人的意志,遠近的掌握則如同一心一意,這樣一來,心神就不會被外界的事物所幹擾。

對於外界的事物,心神不會被其所迷惑,王氏認為,這裡的“營”字,應當解讀為“外營”,但是這樣的解釋恐怕並不恰當。《呂覽尊師篇》中提到,學習的人必須專心致志地追求進步,不能被其他事物所迷惑。《淮南精神訓》中也有類似的表述:“而物無能營。”在這裡,“營”字的意義是“迷惑”或者“幹擾”。《荀子宥坐》中有一句話:“言談足以飾邪營眾。”其中的“營”字,按照段注的解釋,應該讀作“熒”。由此可見,這裡的“營”字,實際上是在描述在進行針灸治療的時候,醫生能夠集中精神,不會被其他事務所幹擾,即不左顧右盼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