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丹波元堅

《素問紹識》~ 卷第二 (14)

回本書目錄

卷第二 (14)

1. 宣明五氣篇第二十三(太素僅存五病五邪五脈應象余皆缺)

肺為咳,高雲。病氣在肺則為咳。咳氣上逆也。

脾為吞,說文。吞嚥也。從口天聲(玉篇同又曰子虛賦吞若雲夢者)當考。琦曰。脾病則口常作吞嚥聲。謬。

為恐,琦曰。恐者腎之情。而見於胃。未詳其義。蓋衍文。

大腸小腸為泄,五十七難。大腸泄者。食已窘迫。大便色白。腸鳴切痛。小腸泄者。溲而便膿血。少腹痛。金匱大腸多寒者。多鶩溏。便腸垢。小腸有寒者。其人下重便血。

膀胱不利為癃不約為遺溺,金匱熱在下焦者。則尿血。亦令淋泌不通。又曰。下焦竭即遺溺失便。楊注刺瘧論。小便不利如癃狀。非癃淋也。小便不利如淋也。(宜與奇病論相參)

五藏所惡,此不拘相剋之次序。又不必以天之五氣。蓋亦專就五藏之本性而言。藏病之理。實不外乎此。熱寒濕三者。俱兼內外因而言。風以外因言。燥以內因言。且熱風濕俱本藏主氣。而其太過卻足以為病矣。王釋心肺脾似未盡。

陽病發於血,琦曰。陽病發於血者。陽淫失斂。則血流溢。陽虛不化。則血凝結。凡上下血症。及瘕疝瘍癰。胥此義也。

陰病發於肉,太素作以味病發於氣。楊曰。陰之為病。發骨疼等。陽之為病。發於血痹等。五味為病。發於氣不調等。冬陽在內。故病發冬。夏陽在外。故病發夏也。堅按太素非是。

五邪所亂,太素作五邪入三字。則痹作則為血痹。楊曰。熱氣入於陽脈。重(按說陽字)故為狂病。寒邪入於陰脈。重陰故為血痹。

脾脈代,張曰。代更代也。脾脈和耎。分王四季。隨時相代。故曰代。此非中止之謂。

白話文:

肺部的問題會導致咳嗽,這是因為肺部的氣往上逆反。

脾臟有病時,會出現頻繁吞嚥的情況。

恐懼的情緒,雖然源自腎臟,但會在胃部顯現出來,具體原因尚不明確,可能是文獻上的誤差。

大腸和小腸的問題會引發腹瀉,大腸的腹瀉特徵是飯後的急迫感、白色的大便以及腸道劇烈疼痛;小腸的腹瀉則可能伴隨血便和小腹痛。大腸寒冷會導致鶩溏和腸垢,小腸寒冷會造成下重感和血便。

膀胱功能不佳會導致小便困難,若是失去控制則會尿失禁。熱氣在下焦會導致尿血,也可能使排尿困難。下焦虛弱則會尿失禁。

五臟對某些情況特別敏感,這並不是根據五行相剋的順序,也不一定跟天象的五種氣候有關,而是專門針對五臟本身的特性。五臟生病的原理,基本上不脫離這些範疇。熱、寒、濕三種情況,都是內外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風通常是由外部因素引起,而燥則由內部因素造成。而且,熱、風、濕這些都是五臟本身主管的氣,但過度的話就會成為疾病。王氏對心、肺、脾的解釋似乎還不夠全面。

陽性的病由血液引起,這是因為陽氣過盛或不足,都會導致血液異常,包括流血不止、血液凝結,以及各種上下的出血症狀,甚至形成瘤、疝氣、瘍癰等。

陰性的病由肌肉組織引起,太素版本寫的是"五味病發於氣",楊氏認為,陰性的病會導致骨頭疼痛等症狀,而陽性的病則會造成血瘀等問題。五味導致的病,則是氣血不調等情況。冬天時,陽氣藏於內,所以冬天容易發病;夏天時,陽氣浮於外,因此夏天容易發病。

五種邪氣會干擾身體,太素版寫的是"五邪入"三個字,意思是熱氣進入陽脈會導致狂躁,寒氣進入陰脈會導致血痹。

脾臟的脈象顯示為"代",張氏解釋"代"為交替的意思,脾臟的脈象柔軟,掌管四季,會隨著季節更替而變化,因此稱為"代",這並不是指脈象中斷。

2. 血氣形志篇第二十四(太素全存)

夫人之常數,太素此一句。及下六常字。此天之常數句。並無。

伺之所欲,楊曰。凡療病法。諸有痛苦。由其血者。(由字疑)血聚之處。先刺去之。刺去血已。伺候其人情之所欲。得其虛實。然後行其補寫之法也。

欲知背俞,太素左角右角相錯。楊曰。以上言量背輸法也。經不同者。但人七尺五寸之軀。雖小法於天地。無一經不盡也。故天地造化。數乃無窮。人之輸穴之分。何可同哉。昔神農氏錄天地間金石草木三百六十五種。法三百六十五日。濟時所用。其不錄者。或有人識用。或無人識者。

蓋亦多矣。次黃帝取人身體三百六十五穴。亦法三百六十五日。身體之上。移於分寸。左右差異。取病之輸。實亦不少。至如扁鵲灸經取穴及名字。即大有不同。近代秦承祖明堂。曹子氏灸經等所承別本處所及名亦皆有異。而除疴遺疾。又復不少。正可以智量之適病為用。不可全言非也。

而併為非者。不知大方之論。所以此之量法。聖人設教有異。未足怪之也。

病生於肉,楊曰。形志俱逸。則邪氣客肉。脾之應也。多發癰腫。故以硂針及石熨調之也。(按硂字疑)山海經曰。高氏之山。其上多玉。有石可以為𥦖針。堪以破癰腫者也。堅按楊雲石熨誤。

治之以熨引,楊曰。筋之病也。毉而急(按毉字當考)故以熨引。調其筋病也。藥布熨之引之。使其調也。堅按楊熨引解是。聖濟總錄曰。引取舒伸之義。蓋本於此。

病生於咽嗌,太素嗌作喝。楊曰。喝肺喘聲也。有本作渴。

百藥,太素無百字。

經絡不通,太素作筋脈不通。堅按此五節楊氏以配五藏。而筋脈不通為腎之應。俱似屬牽強。

此謂五形志也,馬曰。按疏五過論有云。凡欲診病者。必問飲食居處。暴樂暴苦。始樂後苦等義。與此意同。

白話文:

關於人的基本定律,這在《太素》中有提到,但是對於「六常」以及「天之常數」的描述,在這裡並沒有詳細說明。

如果要治療疾病,首先必須理解病患的痛苦源於血液的問題。找到血液聚集的地方,先進行放血處理。在放血後,再觀察病患的情緒和需求,判斷他的虛實情況,這樣才能開始進行補血或瀉血的治療。

想要了解背部腧穴的位置,《太素》中的描述有些許出入。楊氏解釋,這是描述測量背部腧穴的方法。雖然各個經典的描述可能有所不同,但人體七尺五寸的身軀,雖然比之天地微小,卻也無一處不精細。因此,天地的運行規律無窮無盡,人體的腧穴位置自然也不會相同。古時神農氏記錄了天地間三百六十五種金石草木,象徵三百六十五日,以供當時使用。那些未被記錄的,有的或許有人知道用途,有的則可能無人認識。

黃帝取人體三百六十五穴,也是以三百六十五日為準。在人體上,每個腧穴的位置都略有差異,取穴治病的技巧也不少。例如扁鵲的灸經,取穴和命名都有很大差異。近代秦承祖的明堂,曹子氏的灸經等,他們的版本和穴位命名也各不相同。然而,這些方法在治病救人方面,效果顯著,不能全盤否定。那些認為這些方法錯誤的人,只是不明白其中的道理。

當肌肉發生問題,形志皆失,邪氣就會侵入肌肉,這與脾臟有關,常會導致膿腫,因此需要使用硂針和石熨來治療。根據《山海經》記載,高氏山上有很多玉石,可用來製成硂針,用以刺破膿腫。

筋絡的病變,需要用熨引法來治療,因為筋絡緊繃,所以使用熨引法來調整筋絡。使用藥物和熱敷,使筋絡得到調理。

當咽喉部位生病,這可能是肺部問題,會出現喘息聲。治療時,可能會用到各種藥物。

當經絡不通,這通常與腎臟相關。

這些就是所謂的「五形志」,馬氏解釋,根據《黃帝內經·疏五過論》的說法,診斷病人時,必須詢問他們的飲食、生活習慣、情緒起伏等,這些內容與此處的理論相吻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