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問紹識》~ 卷第二 (12)
卷第二 (12)
1. 經脈別論篇第二十一(太素佚)
有所墮恐,墮恐二字義似不屬。且下有驚恐。此恐字疑訛。
觀人勇怯,勇怯之分。詳見論勇篇。蓋此節四句。實為診處之要。病邪危劇。而偶得快了者。病邪輕易。而遽就困憊者。俱亦不可不由強弱壯孺之殊也。
能知其情,先兄曰。吳云。情病之所由來也。
淫精於腋,此下十句。每取句末一字以為次句之首。脈要精微論既有此例。
濁氣歸心,琦曰。穀氣對藏府之氣言。則為濁氣。谷入於胃。先傳之肺。乃化精氣。注於藏府。此文首歸心而脈而精乃歸於肺。誤也。堅按此說似有理。然上文雲散精於肝。淫氣於筋。下文云淫精於肺。則心字難得改易。又吳醫匯講載沈家瑗說辨。此心字為脾字之誤。然至淫精於脈。而其說亦不通。
白話文:
有人因為跌落或恐懼,這裡的"恐"字意義上似乎不屬於此段,況且後面已經提到了驚恐,所以這個"恐"字可能是誤植。
觀察一個人的勇敢與膽怯,關於勇怯的區別,詳細內容請參閱《論勇篇》。實際上,這一節中的四句話,實際上是診斷和處理疾病的重要原則。如果病情嚴重,但患者突然感到舒緩,或者病情輕微,但患者突然陷入疲憊,這些都必須考慮到個人體質的差異。
能夠理解這種情況,我的兄長曾經提到,吳先生說,"情"字代表的是疾病的起源。
精氣在腋下過度活動,以下十句話,每一句的結尾字,往往是下一句的開頭字,這在《脈要精微論》中已有類似的例子。
渾濁的氣息回到心臟,琦先生指出,食物的氣息相對於臟腑的氣息來說,可以被視為"渾濁"。食物進入胃部,首先傳遞到肺部,然後轉化為精氣,注入到臟腑中。然而,在這篇文章中,首先提到氣息回到心臟,然後纔到脈絡,最後精氣纔到達肺部,這似乎是錯誤的。然而,這種說法看似合理,但前文提到精氣在肝臟分散,筋骨的氣息過度活動,後文提到精氣在肺部過度活動,那麼"心"字就不容易更換。另外,根據《吳醫匯講》中沈家瑗的辨析,認為這裏的"心"字應該是"脾"字的誤植,然而,當談到精氣在脈絡中過度活動時,這種說法就無法解釋通順了。
2. 藏氣法時論篇第二十二(太素僅存肝色青以下一段)
更貴更賤,高曰。貴者木王於春。火王於夏。賤者木敗於秋。火滅於冬。更貴更賤者。生化迭乘。寒暑往來也。
急食甘以緩之,醫津一筏曰。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肝之實也。肝苦急。急食甘以緩之。肝之虛也。推之他藏亦然。
急食苦以燥之,按肺云食苦以泄之。是五藏中宜食苦者有二。而無一宜食鹹者。且末段列五藏色味。正與此段相發。而有脾色黃宜食鹹句。然則此苦字為咸字之誤明矣。所謂咸傷血鹽勝血者。皆燥中之驗也。蓋咸之訛苦。自唐以前既然。故撰運氣偽經者。沿襲不辨。於至真要大論。
頻復言之。而金元諸家更主張之。遂至使苦燥之說。入人肺腑。牢不可破。且今試之。苦寒之藥。實未見有燥中之害矣。一字之誤。以生千古之惑。有如此者。
腎苦燥,李中梓苦欲補瀉論。本於繆希雍神農本草經疏。
持於冬,巢源持作待。以下並同。
溫食飽食,琦曰。飽食中氣遲滯。濕地濡衣則助溫。溫食疑當作冷食。生冷最傷脾也。
日昳,先兄曰。高雲。昳。昃也。日昳。乃午後未分土王之時。
甚於戊己,先兄曰。志云。在四藏曰加者。言所勝之氣加於我。而使病加之。是客勝也。在腎藏曰甚於戊己。乃至其所不勝而甚。是主弱也。
至於所生而持,先兄曰。志云。持得所生之氣。而能支持也。
取血者,先兄曰。脈經注云。血者謂有血之穴。
脅下與腰相引而痛,琦曰。藏府病形篇。小腸病。小腹痛。腰脊控睪丸而痛。以小腸附脊也。
大腹,先兄曰。臍下為小腹則大腹似言臍上。易說卦曰。離。其於人也為大腹。集解。象曰。常滿。如妊身婦。故為大腹。與此不同。
葵,阮元葵考曰。葵為百菜之主。古人恆食之。詩豳風。周禮醢人。儀禮諸篇。春秋左氏傳。及秦漢書傳。皆恆食之。爾雅於恆食之菜。不釋其名。為其人人皆知也。故不釋韭蔥之名。而但曰藿山韭。茗山蔥。爾雅不釋葵。其曰菟葵芹葵戎葵蔠葵。皆葵類。非正葵。亦韭蔥之例也。
六朝人尚恆食葵。故齊民要術栽種葵術甚詳。鮑照葵賦。亦有豚耳鴨掌之喻。唐宋以後。食者漸少。今人直不食此菜。亦無知此菜者矣。然則今為何菜耶。曰。古人之葵。即今人所種金錢紫花之葵。俗名錢兒淑氣(即蜀葵二字吳人轉聲)者。以花為玩。不以葉充食也。今之葵花有四種。
一向日葵。高丈許。夏日開黃花。大徑尺。一蜀葵。高四五尺。四五月開各色花。大如杯。此二葵之葉。皆粗澀有毛不滑。不可食。唯金錢紫花葵。及秋葵葉可食。而金錢紫花葵尤肥厚而滑。乃為古之正葵。此花高不過二尺許。花紫色。單瓣。大如錢。葉雖有五歧。而多駢。
誠有如鮑明遠所謂鴨掌者。異於秋葵之葉大多歧不駢如鶴爪也。齊民要術稱葵菜花紫。今金錢葵花皆紫。無二色。不似蜀葵具各色。秋葵色淡黃也。云云。(出揅經室三集)此說是也。考本草白字但有冬葵子。圖經曰。苗葉作菜茹。更甘美。然齊民要術種葵術中又有種冬葵法。
白話文:
(關於貴賤):春天木氣旺盛為貴,夏天火氣旺盛為貴;秋天木氣衰敗為賤,冬天火氣衰滅為賤。貴賤的變化,是陰陽二氣互相消長,寒暑交替的結果。
(肝急):肝氣喜歡舒暢。如果肝氣過於急迫,應該趕快吃辛辣的食物來疏散它,這是因為肝氣太過旺盛(實證)。肝氣如果過於急迫,就應趕快吃甘甜的食物來緩和它,這是因為肝氣不足(虛證)。其他臟腑的情況也應以此類推。
(苦味):應該趕快吃苦味來使之乾燥(原本中醫說法是:吃苦味可以瀉),五臟中應該吃苦味的只有兩個(心與小腸),沒有一個適合吃鹹味的。而且後面列出五臟的顏色和味道,正好與前面這段話互相呼應,卻說脾臟的顏色是黃色,適合吃鹹味。那麼這裡的「苦」字顯然是「鹹」字的錯誤。所謂的鹹味會傷害血,鹽分過多會使血液過於濃稠,都是燥的表現。大概是從唐朝以前就將「鹹」字誤寫成「苦」字,所以編寫運氣偽經的人,就沿襲這個錯誤,在《至真要大論》中也重複出現,金元時期的醫學家更加主張這個說法,於是導致苦味使人乾燥的觀念深入人心,難以打破。而且現在試驗,苦寒的藥物並沒有看到使人乾燥的壞處。一個字的錯誤,竟然產生了千古的誤解,就是這樣的情況。
(腎燥):腎臟喜歡濕潤,李中梓的《苦欲補瀉論》,是根據繆希雍的《神農本草經疏》所寫的。
(冬天):巢源把「持於冬」寫成「待於冬」,下面的都相同。
(溫食飽食):飽食會使體內氣機運行遲緩,就像在潮濕的地上穿濕衣服會讓人感覺更溫熱一樣,所以溫食應該改成冷食,因為生冷的食物最傷脾胃。
(日昳):日昳是指太陽偏西的時候,也就是中午過後,尚未到土氣旺盛的時候。
(甚於戊己):在四臟,說「加」的意思是指所勝的氣加在我的身上,使我的病情加重,這是客邪來勝。在腎臟說「甚於戊己」,是指腎臟的氣過於虛弱,以至於不能承受自身所屬的土氣(戊己為土),這是主氣衰弱的表現。
(至於所生而持):是指能夠獲得所生的氣,並且能夠支持身體的正常運轉。
(取血者):所謂的「血者」是指有血的穴位。
(脅下腰痛):脅下與腰部相互牽引疼痛,根據《藏府病形篇》的說法,小腸有病,會導致小腹疼痛,牽引腰部、脊椎甚至睾丸疼痛,這是因為小腸是附著於脊椎的。
(大腹):臍下是小腹,那麼大腹應該是指臍以上的地方。《易經》說,離卦對應人體為大腹,解釋說離卦常滿,像懷孕的婦女,因此稱為大腹。這裡說的大腹與這裡(藏氣法時論)所說的大腹不同。
(葵):阮元考證說,葵是百菜之王,古人經常食用。《詩經》、《周禮》、《儀禮》、《春秋左氏傳》、《秦漢書傳》等,都有關於人們經常食用葵的記載。《爾雅》對於人們經常吃的蔬菜,沒有註釋它的名稱,是因為大家都知道。就像它沒有註釋韭菜、蔥的名稱,而只說「藿山韭」和「茗山蔥」一樣。《爾雅》沒有註釋葵,而是說菟葵、芹葵、戎葵、蔠葵都是葵的種類,而不是真正的葵,這也像韭菜和蔥的例子。
六朝人仍然經常食用葵,所以《齊民要術》詳細記載了種植葵的方法。鮑照的《葵賦》中,也用豬耳朵、鴨腳掌來比喻葵。唐宋以後,吃葵的人逐漸減少,現在的人根本不吃這種菜,甚至不知道這種菜是什麼了。那麼現在的葵是什麼菜呢?答案是,古人的葵,就是現在人們種植的金錢紫花葵,俗稱錢兒淑氣(蜀葵的吳語轉音)。人們以觀賞花朵為主,而不是用葉子來食用。現在的葵花有四種:
一種是向日葵,高達一丈多,夏天開黃花,花朵直徑一尺。一種是蜀葵,高四五尺,四五月開各種顏色的花,花朵像杯子那麼大。這兩種葵的葉子都粗糙且多毛,不光滑,不能吃。只有金錢紫花葵和秋葵的葉子可以食用,而金錢紫花葵的葉子尤其肥厚光滑,是古代的正葵。這種花高不過兩尺,花紫色,單瓣,像銅錢大小。葉子雖然有五個分叉,但多數是靠在一起的。
確實像鮑照所說的鴨腳掌,和秋葵的葉子大多分叉不靠在一起,像鶴爪的樣子不同。《齊民要術》說葵菜的花是紫色的,現在的金錢葵花都是紫色的,沒有其他顏色,不像蜀葵有各種顏色,秋葵的顏色是淡黃色的。(出自《揅經室三集》)這個說法是正確的。考證本草,只記載有冬葵子。《圖經》說,葵的苗和葉子可以當作蔬菜來食用,味道更加甘美。然而《齊民要術》的種葵方法中,又有種植冬葵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