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丹波元堅

《素問紹識》~ 卷第二 (11)

回本書目錄

卷第二 (11)

1. 三部九候論篇第二十(此篇中太素有缺)

天光,書顧命宣重光。馬注。重光。日月星也。

下副四時,先兄曰。廣韻。副。佐也。稱也。

以處百病,先兄曰。大戴禮聽其聲。處其氣。堅按左傳文十八年傳。德以處事。注。處猶制也。國語魯語。夫仁者講功。而智者處物。注。處名也。漢書谷永傳。臣愚不能處也。師古曰。處謂斷決也。

上部天,楊以為足少陽陽明二脈之動。與王義異。

上部地,楊以為足陽明。與王義同。

上部人,楊以為手太陽手少陽足少陽三脈在和窌中動。與王義異。

以平為期,志曰。蓋凡治病。必先去其血。乃去其所苦。然後寫有餘。補不足。無問其病之可否。必候其氣至和平而後。乃出其針。堅按此殆是一說。

形盛脈細,江之蘭醫津一筏曰。形盛脈細。元陽虛也。少氣不足以息。虛之極也。故死。形瘦脈大。真陰虛也。胸中多氣。虛之極也。故死。

中部之候,先兄曰。高雲。中部之候雖獨調。究其上下左右之眾藏相失。是上下左右不歸於中土。故死。中部之候獨減。是中土不達是上下左右。故死。堅按志曰。血氣生於中焦。故獨重於中部。此說似是。然中部不中焦之謂。蓋獨舉中部者。豈須人隅反歟。

目內陷者死,琦曰。即玉機真藏目匡陷之義

渾渾然,徐徐然,志曰。渾渾然者。急疾而太過也。徐徐然者。氣之不及也。故皆主病。

身不去者,楊曰。去者行也。脫肉羸瘦。身弱不能行者為死。琦曰。是以脫肉身不去者死句未詳。疑有誤。

真藏脈見者勝死,太素者勝錯易。楊曰。候諸病脈有真藏脈。見胃氣之柔獨勝。必當有死。

沉細懸絕,楊曰。深按得之曰沉。動猶引線曰細。來如斷繩曰懸絕。

以平旦死,楊曰。脾病寒熱。死於平旦。平旦木也。木克於土。故脾病至平旦死。

以日夕死,楊曰。風為肝病。酉為金時。金克於木。故日夕死。

日乘四季死,楊曰。脾者土也。王於四季。平和時脈在中宮。靜而不見。有病見時乍疏乍數。故以日乘四季時死也。

七診雖見,楊以為沉細懸絕。此一診。盛躁喘數。此二診。寒熱病。此三診。熱中及熱病。此四診。風病。此五診。病水。此六診。形肉已脫。此七診。亦覺未允。

必發噦噫,張介賓景岳全書曰。呃之大要。亦惟三者而已。則一曰寒呃。二曰熱呃。三曰虛脫之呃。張錫駒傷寒直解曰。呃有虛呃。有實呃。有敗呃。此云噦噫。即所謂虛呃敗呃也。

其脈疾者不病,琦曰。不字衍。

留瘦不移,楊曰。留久也。久瘦有病之人。不可頓刺。可節量刺之。琦亦以瘦為廋字之誤。曰留廋謂癰瘕之類。伏匿而不移動。當節減而去之。堅按集韻瘦廋並疏鳩切。是知可相通用。不必改。

上實下虛,先兄曰。刺節真邪論。一經上實下虛而不通者。此必有橫格盛加於大經。令之不通。視而寫之。此所謂解結也。

白話文:

天光,記載在顧命宣重光這本書裡。馬的註釋認為,重光指的是日、月、星。

它與四季的運轉相呼應,'副'這個字在廣韻中的解釋是'輔助'或'稱讚'。

用來治療各種疾病,'處'這個字,在大戴禮記中表示的是'制約'的意思。左傳文十八年傳中,'處'被解釋為'制'。在國語魯語中,'處'指的是'處理'。在漢書谷永傳中,'處'則被解釋為'決定'。

上部天,楊認為是足少陽陽明兩脈的運動,但這個觀點與王的解釋不同。

上部地,楊認為是足陽明,這與王的觀點一致。

上部人,楊認為是手太陽、手少陽、足少陽三脈在和窌中的運動,這與王的解釋不同。

治療的目標是達到平衡,志認為,治療疾病必須先去除病人的瘀血,然後去除他們的痛苦,接著再調節身體的餘缺,無論病情如何,都必須等到氣息平和之後才能拔針。

如果身體壯碩但脈搏微弱,江之蘭醫津一筏認為,這是元陽虛弱的徵兆,氣息短促,這是極度虛弱的表現,因此會死亡。如果身體消瘦但脈搏強大,這顯示真陰虛弱,胸中氣息過多,也是極度虛弱的表現,因此會死亡。

中部的診斷,即使中部的脈象正常,但如果上下左右的臟器功能失調,會導致上下左右的臟器無法歸屬到中土,因此會死亡。中部的脈象如果獨自減弱,表示中土無法影響上下左右的臟器,因此會死亡。

眼睛凹陷的人會死亡,這與玉機真藏中描述的眼睛框凹陷的意義相同。

渾渾然、徐徐然,志認為,渾渾然指的是快速且過度的情況,徐徐然則是指氣息不足,因此兩者都代表著病態。

如果身體無法行動,楊認為,身體消瘦且無法行動的人會死亡。張錫駒的傷寒直解中提到,這可能是指虛弱或衰竭導致的無法行動。

如果出現真臟脈,則會死亡,太素認為這是因為真臟脈的出現表示胃氣過於強烈,必將導致死亡。

脈象沉細懸絕,楊認為,深沉的脈象表示需要用力才能感知,細微的脈象像是拉線一樣,懸絕的脈象則像是斷了的繩子。

脾臟疾病在黎明時死亡,因為黎明時分屬木,木剋土,所以脾臟疾病在黎明時分會死亡。

肝臟疾病在黃昏時死亡,因為黃昏時分屬金,金剋木,所以肝臟疾病在黃昏時分會死亡。

在四季更迭時死亡,楊認為,脾臟屬土,主宰四季,當四季更迭時,正常的脈象應該在中宮靜止不動,如果有疾病,脈象會時疏時數,因此在四季更迭時會死亡。

七種診斷方法,楊認為,第一種診斷方法是沉細懸絕的脈象,第二種診斷方法是旺盛、躁動、喘息和心跳加速的症狀,第三種診斷方法是寒熱交錯的病症,第四種診斷方法是熱中和熱病,第五種診斷方法是風病,第六種診斷方法是身體肌肉萎縮,第七種診斷方法是身體狀況已經嚴重惡化,但對於這些診斷方法,他覺得並不完全正確。

可能會發出噦噫的聲音,張介賓在他的書中指出,噦噫主要分為三種情況:寒性噦噫、熱性噦噫和虛脫性的噦噫。張錫駒在他的書中提到,噦噫可能是由虛弱或實證引起,或者是病情惡化的表現。

脈象快速的人不一定生病,這句話中可能有誤。

如果疾病持續存在且無法移除,楊認為,如果疾病長期存在且無法移除,對於體弱多病的人,不能立即進行針刺治療,應該逐步進行。琦也認為,'瘦'應該是'廋'的誤寫,意思是像癰疽這樣的疾病,潛伏在體內且不易移動,應該逐步減少並去除。

如果上部實滿,下部虛弱,楊認為,如果一條經絡上部實滿,下部虛弱,且無法暢通,這可能是由於橫向的壓力過大,導致經絡阻塞,需要找出阻塞的位置並進行治療,這就是所謂的'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