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問紹識》~ 卷第二 (10)
卷第二 (10)
1. 玉機真藏論篇第十九
內痛引肩項,楊以為脾胃中痛不妥。
十月之內死,楊曰。良以脾胃受於穀氣。故至十月而死也。先兄曰。張云十日者。天干盡而旬氣易也。月字誤。當作日。
肩髓內消,太素髓作隨。楊曰。腎府足太陽脈。循肩髆內。故腎病肩隨內藏消瘦也。又兩肩垂下曰隨。堅按脈要精微論有肩隨文。琦曰。肩髓疑當作骨髓。內消即動作益衰也。
動作益衰,王注過鑿。
真藏來見,太素亦作未見。楊曰。腎氣未是甚衰。所以期至一年。
心中不便,太素無心字。
肩項身熱,先兄曰。高雲。肩項痛引肩項也。
目匡陷,先兄曰。說文。眥。目也。今考經文。匡。助眼骨也。匡。飯器也。筥也。義取於此。後世遂從目旁。玉篇。眶。眼眶也。集韻。眶目厓。(宜與刺禁論原識參)
堅而搏,太素搏作揣。下搏而絕亦同。(宜參脈要精微論)
如毛羽中人膚,先兄曰。張云。浮虛無力之甚。而非微毛之本體。
形氣,雞峰普濟方。有脈形氣逆順說演本節之義。文繁不錄。宜參閱。蓋此所謂氣者。即氣息之氣。元氣之盛衰。必徵之於脈。又徵之於氣息之靜躁。以與形貌之肥瘦剛脆。互相表裡。而為診察之緊要矣。且古書於病之繫於呼吸者。多命以氣。上文胸中氣滿。其氣動形。俱氣息之謂。
而次篇形盛脈細少氣不足以息者危。乃所謂形氣相失也。(彼篇王注引證本節)金匱要略有息搖肩者一條。並可以互證焉。論語鄉黨屏氣似不息者。儀禮聘禮下階發氣怡焉。鄭注曰。發氣。舍息也。(王念孫曰舍讀為舒謂發舒其氣也見經義述聞)此足以為古人謂息為氣之徵。
明告之,太素此下有勿趣以時一句。
病熱脈靜泄而脈大脫血而脈實,張曰。如病熱脈靜者。陽證得陰脈也。泄而脈大脫血而脈實者。正衰而邪進也。
五實,琦曰。邪結於中。升降道塞。表裡不得泄越。故然。
五虛,嚴氏濟生方曰。大抵滑泄忌五虛。證治要訣曰。五虛者死。元是泠瀉。
白話文:
玉機真藏論篇第十九 白話翻譯:
內臟疼痛牽連到肩頸,楊氏認為這並非脾胃疼痛。
患者在十月內去世,楊氏說這是因為脾胃受穀氣影響,所以到十月才死亡。兄長則說,張氏所言「十日」指的是天干走完一個循環,旬氣轉變,原文「月」字應為「日」字誤寫。
肩部骨髓內部消瘦,太素本集中寫作「髓作隨」。楊氏說,腎臟經絡足太陽脈循行於肩胛骨內側,所以腎臟有病就會導致肩部骨髓內部消瘦。又說兩肩下垂稱為「隨」,《脈要精微論》中有關肩部「隨」的記述。琦氏認為「肩髓」應當是「骨髓」,「內消」指的是動作日漸衰弱。
動作日漸衰弱,王氏注釋過於牽強。
真藏來訪診察,太素本集中寫作「未見」。楊氏說,腎氣尚未衰竭到極點,因此預期還能活到一年。
心中不適,太素本集中沒有「心」字記載。
肩頸發熱,兄長說,高氏所言「肩項痛引肩項」是指肩頸疼痛牽連到肩頸。
眼睛凹陷,兄長說,《說文解字》中「眥」是眼睛的意思。考證經文,「匡」是輔助眼眶的骨骼,「匡」也是盛飯的器皿,指代眼眶。後世遂將「匡」字用於眼睛周圍。玉篇、集韻中「眶」指眼眶。 (宜與《刺禁論》原文參考)
身體堅硬且搏動,太素本集中「搏」字作「揣」字。下部搏動而斷絕也是一樣的。(宜參閱《脈要精微論》)
皮膚像長了毛羽一樣,兄長說,張氏所言是指身體浮腫虛弱到極點,而非皮膚表面長毛。
關於形氣,雞峰普濟方中有脈象形氣逆順的論述,與本節內容相符,篇幅過長,在此不錄,宜參閱。這裡所說的「氣」指的是呼吸之氣,元氣的盛衰,必須從脈象和呼吸的平和與否、形貌的肥瘦剛脆等方面綜合觀察,這是診察的重要依據。古書中,許多與呼吸相關的病症都用「氣」來命名,例如上文提到的胸中氣滿,氣機活動都指呼吸之氣。
而下篇所述「形盛脈細,少氣不足以呼吸者危」,便是形氣失調。 (此篇王氏注釋引用本節)《金匱要略》中有一條「息搖肩」的記載,可以相互印證。《論語·鄉黨》中「屏氣似不息」;《儀禮·聘禮》中「下階發氣怡焉」,鄭注曰:「發氣,舍息也。」(王念孫說「舍」讀作「舒」,指舒展其氣,見《經義述聞》)足見古人將呼吸視為「氣」的證據。
明確告知患者,太素本集中此下有「勿急於求成」一句。
病情發熱,脈象平和,脈氣虛弱,而脈象又強勁,張氏說,病情發熱,脈象平和者,是陽證而得陰脈;脈氣虛弱而脈象又強勁者,是正氣衰弱而邪氣入侵。
五實,琦氏說:邪氣結聚於內,升降失調,表裡不通,所以出現這種情況。
五虛,嚴氏《濟生方》說:總的來說,滑泄症忌諱五虛。《證治要訣》說:五虛者必死,其根本是寒邪導致的泄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