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丹波元堅

《素問紹識》~ 卷第二 (9)

回本書目錄

卷第二 (9)

1. 玉機真藏論篇第十九

皮膚閉而為熱,即仲景所謂名曰傷寒者。麻黃湯證是。

湯熨,先兄曰。吳云。湯洗也。熨烙也。堅按扁鵲曰。疾之居腠理也。湯熨之所及也。湯熨恐是溫湯蒸熨之謂。存考。

肺痹,先兄曰。吳云。肺痹蓋肺氣不利之名也。志云。痹閉也。

弗治肺即傳,琦曰。上脫治法一節。疑上或痹不仁二十字當在此上也。

發癉,山海經西山經。服之已癉。郭注。黃癉病也。音旦。此疸本作癉之明徵。漢書藝文志。五藏六府癉十二病方四十卷。師古曰。癉黃病。音丁韓反。外臺秘要引仲景傷寒論。疸或作癉。又引古今錄驗及千金翼方。正有胃癉腎癉等九疸。六元正紀大論少陰司天下曰。黃癉鼽衄。是知疸字隋唐人或用癉。故王氏亦以發黃為解也。

疝瘕,長刺節論。病在少腹。腹痛不得大小便。病名曰疝。得之寒。仲景有寒疝之稱。並足以知疝之因寒。今此云冤熱者。蓋是寒鬱為熱。非疝之因熱矣。巢源癥瘕候曰。瘕者假也。謂虛假可動也。蓋疝之結塊。乍聚乍散。故謂之疝瘕也。

冤熱,儒門事親曰。冤者屈滯也。病非本經。為他經冤抑而成此疾也。冤一作客。客猶寄也。遺客熱於少腹。久不去。從金化而為白。堅按此說非是。

不以次入者,馬曰。或以有餘而乘彼盛。以不足而受乘。皆乘所不勝。此其不以次而入之道也。堅按此節心腎則其志太過。而為他藏所克。肝則移克他藏。而肺特具二者。(悲憂俱為肺志)且不及脾藏。故王氏據五氣篇。有憂則肝氣移於脾之解。而志聰改易三字。然既云不以次。

則何怪乎其不畫一乎。又琦曰。精氣並於心則喜。喜則氣緩。神不收持。故腎氣乘之。怒則氣上。悲則金旺。故所勝所不勝所生皆為所乘。恐者腎精之下陷。故脾氣乘之。憂當作思。思者脾陽之鬱結。故心氣乘之。凡諸相乘。各由衰盛。喜恐者衰而所勝乘之也。怒悲者盛而互乘諸藏也。

憂則母乘子也。舉此三端。而相乘之道備。不言子乘母者。前文五藏受氣於其所生已言之也。此說亦不免牽強。姑存備考。

憂則心氣乘矣,先兄曰。張云憂傷肺而心氣乘之。火勝金也。

其氣動形,楊曰。喘息氣急。肩膺皆動。故曰動形也。堅按仲景所謂呼吸動搖振振者不治。正此之謂也。

期六月死真藏脈見,太素無脈字。楊曰。肺病次傳至肺再傷。故六月死也。又曰。古本有作正藏。當是秦皇名正。故改為真耳。真正義同也。堅按此五項。楊配之五藏。與王意相同。

內痛引肩項期一月死,楊曰。內痛。謂是心內痛也。心府手太陽脈。從肩絡心。故內痛引肩項也。心不受痛。受病不離三月。故一月死。真藏脈見可即與死期也。先兄曰。張云。一月者。鬥建移而氣易也。堅按金匱曰。脈沉而弦者。懸飲內痛。

白話文:

玉機真藏論篇第十九

皮膚閉塞而發熱,就是仲景所說的傷寒。麻黃湯的主治症狀就是這樣。

湯熨法,家兄說,吳氏說:湯指湯洗,熨指烙熨。堅按扁鵲說:疾病停留在肌膚腠理之間,是湯熨所能到達的地方。湯熨大概是指溫熱的湯水蒸氣熨敷吧,留待考證。

肺痹,家兄說,吳氏說:肺痹大概是肺氣不通的病名。志書上說:痹是指閉塞不通。

如果不治療肺病就會傳變,琦說:上焦脫症的治療方法一節,懷疑上焦或痹痛不仁二十字應該放在這裡。

發黃,山海經西山經記載:「服用它可以治癒黃疸。」郭璞注釋說:「黃疸是一種疾病,讀音同‘旦’。」這就明確表明了古代「疸」字有時寫作「癉」。漢書藝文志記載:「五臟六腑黃疸十二種病症的療法,共四十卷。」師古說:「癉就是黃疸,讀音同‘丁韓’。」外臺秘要引用仲景傷寒論:「疸有時寫作癉。」又引用古今錄驗及千金翼方,確實有胃黃疸、腎黃疸等九種黃疸。六元正紀大論少陰司天下篇記載:「黃疸、鼻衄。」由此可知,隋唐時期的人有時用「癉」字代替「疸」字,所以王氏也用發黃來解釋。

疝瘕,長刺節論記載:疾病在小腹部,腹部疼痛,大小便不通,病名叫做疝氣,是因為受寒引起的。仲景有寒疝的稱謂,都足以說明疝氣是因為受寒引起的。現在這裡說冤熱,大概是寒邪鬱結化熱,並不是疝氣是由熱引起的。巢源癥瘕候論記載:「瘕是指虛假的腫塊,意思是虛假可以移動的腫塊。」大概是指疝氣的腫塊,忽聚忽散,所以叫做疝瘕。

冤熱,儒門事親記載:冤是指氣機鬱滯不通。疾病不是本經的病,是由其他經脈受阻鬱結而引起的疾病。冤字也可寫作客,客猶寄也,客熱停留於小腹,很久不去,從金化而為白。堅按此說並非正確。

不按順序侵入,馬氏說:或者是有餘之氣乘虛而入,或者不足之氣受盛而被乘,都是乘其所不勝。這就是它不按順序侵入的道理。堅按:此節是指心腎的志氣過盛,而被其他臟腑所克制;肝氣則移克其他臟腑,而肺卻兼具二者(悲憂都屬於肺的志氣),而且不及脾臟。所以王氏根據五氣篇:「憂則肝氣移於脾」的說法來解釋,而志聰則更改了這三個字。然而既然說是不按順序,

那麼又怎麼怪它不一致呢?又琦說:精氣聚集於心則喜,喜則氣緩,神氣不能收斂,所以腎氣乘之;怒則氣上,悲則金旺,所以所勝、所不勝、所生的都會被所乘者所乘;恐則腎精下陷,所以脾氣乘之;憂應該作思,思是指脾陽的鬱結,所以心氣乘之。凡是諸相乘,都是因為衰盛不同,喜恐是衰弱而被所勝者所乘;怒悲是盛而互相乘伐其他臟腑。

憂則母乘子,舉這三種情況,相乘的道理就齊全了。不說子乘母,是因為前文五臟受氣於其所生的已經說過了。這種說法也難免牽強,姑且留待考證。

憂則心氣乘之,家兄說,張氏說:憂傷肺而心氣乘之,火勝金也。

其氣動形,楊氏說:喘息氣急,肩背都動,所以說氣動形也。堅按:仲景所說的呼吸動搖振振者不治,正是指這個。

預測六月死,真藏脈可見,太素沒有脈字。楊氏說:肺病次傳至肺再傷,所以六月死。又說:古本有作正藏,應該是秦皇的名號「正」,所以改為真,真正義同。堅按:這五項,楊氏將其與五臟相對應,與王氏的意見相同。

內痛牽引肩項,預測一月死,楊氏說:內痛,是指心內疼痛。心主手太陽經脈,從肩部絡於心,所以內痛牽引肩項。心臟如果受到傷害,病症不會超過三個月,所以一月而死。真藏脈可見,就可以立刻預知死期。家兄說,張氏說:一月,是因為斗建轉移而氣候變易。堅按:金匱要略記載:「脈沉而弦者,懸飲內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