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丹波元堅

《素問紹識》~ 卷第四 (7)

回本書目錄

卷第四 (7)

1. 繆刺論篇第六十三(太素全存)

楊曰。痛病在於左右大胳。異於經脈。故名繆。繆異也。堅按此與馬張同義。

極於五藏之次也,先兄曰。志云。極。至也。處也。

巨刺,楊曰。以刺左右大經。故曰巨刺。巨大之也。堅按吳氏暗得楊意。

無積者,楊曰。聚陽病也。積陰病也。其所發之病。未積之時。刺然骨前出血也。

不已左取右,太素無不已二字。堅按此與甲乙合。

取五日已,太素無取字。堅按此與甲乙合。

白話文:

楊氏說:疼痛的病症出現在左右兩邊的大臂,與經脈不同,所以叫做繆。繆,意思是不同。堅按,這裡與馬張同義。

疼痛深入到五臟的部位,先兄說:志書上說,「極」就是到達的意思,也是位置的意思。

巨刺,楊氏說:用針刺左右兩邊的大經脈,所以叫做巨刺。意思是巨大。堅按,吳氏隱約理解了楊氏的意思。

沒有積聚的病症,楊氏說:聚陽就是陽氣聚集的病症,積陰就是陰氣積聚的病症。這些病症在尚未積聚的時候,用針刺就會在骨頭前面出血。

不以左取右,《太素》中沒有「不已」兩個字。堅按,這裡與甲乙合。

取五日已,《太素》中沒有「取」字。堅按,這裡與甲乙合。

臂外廉痛,太素外作內。楊曰。手少陽外關之胳。從外關上繞臂。內廉上注胸。堅按經脈篇手少陽之別名曰外關。去腕二寸。外繞臂。胸中。太素經注可疑。且以下三節。楊並據經脈篇所謂別者為解。文繁不錄。

白話文:

胳膊外側疼痛,太素經說是由外側向內產生。楊上善說:手少陽經的「外關穴」位於胳膊上。從外關穴向上繞行胳膊,內側上行至胸部。根據《針灸經脈篇》,手少陽經的別名為外關。外關穴距離手腕兩寸,在外側繞行胳膊,到達胸部。《太素經注》中相關記載有疑問。楊上善根據以下三節經文,依據《針灸經脈篇》中所說的「別者」,進行了解釋。內容繁雜,因此不再一一列舉。

刺手中指次指,太素中作小。堅按此與新校正意合。

此新病數日已,太素作數日者三字。

女子有頃已,楊曰。疝痛者。陰之病也。女子陰氣不勝於陽。故有頃已□。

白話文:

刺手中指和次指,在《太素》中記載是刺小指。堅定地認為這與新校正的意見相符。

這個新病已經持續幾天了,《太素》中寫的是幾天。

女子病情過了一會兒就恢復了,楊說,疝痛是屬於陰性的病。女子因為陰氣不能勝過陽氣,所以病情過一會兒就能緩解。

邪客於手陽明之絡,楊曰。手陽明偏歷之胳。其支者上臂乘肩髃上典頰。(按典字疑)不言至於胸胠。而言胸胠痛者。手陽明之正膺乳。別上入柱骨。下走大腸。屬於肺。故胸滿喘息。支胠胸熱也。以此推之。正別脈者皆為胳。

白話文:

邪氣侵入手陽明經脈的絡脈,按照《傷寒論》的說法,是指手陽明經的偏行支脈。手陽明經偏行的支脈從上臂經過肩膀和後腦勺,再向上延伸到面頰。(「典」字疑有誤)古籍中沒有具體提到延伸至胸腔,但如果胸腔疼痛,可能是因為手陽明經正經絡脈通過胸部和乳房,另一條支脈向上進入鎖骨,向下運行至大腸,與肺臟相連。所以,如果胸部發脹、呼吸急促,可能是支脈胸部發熱所致。以此類推,正經和別脈的偏行支脈都稱為「胳」。

邪客於臂掌之間,楊曰。腕前為掌。腕後為臂。手外踝後。是手陽明脈所行之處。有脈見者。是手陽明胳。臂掌不得屈者。取此胳之也。堅按手陽明經絡。並不循掌中。楊說非是。

利藥,楊曰。可飲破血之湯利而出之。若不愈者。可刺云云。

白話文:

邪氣入侵了手部和前臂之間。楊氏說,腕關節前方稱作掌,腕關節後方稱作臂,手外側踝後方的部位,是手陽明經脈循行的經絡。有脈象顯示的地方,就是手陽明經絡。前臂和手掌無法彎曲,就取用這個經絡。用手按壓手陽明經絡,不會循行到手掌中間。楊氏說法不正確。

善悲驚,楊曰。厥陰之脈。入眼。故傷厥陰虛而善驚。及不樂也。志主驚懼。故傷少陰之脈。令人驚懼。俱用前方刺三處之也。

白話文:

善悲驚,楊氏說:厥陰經脈通到眼睛,所以損傷厥陰而虛弱的人容易受到驚嚇。而且不開心,意志主導驚懼,所以損傷少陰經脈,讓人驚懼。兩種情況都用前面提到的刺三處穴位的方法治療。

耳中生風者,楊曰。人覺耳中有風出者。是邪客手陽明胳。故用方同之。

凡痹往來,楊曰。有痹往來。手陽明胳分肉間為痛痹也。堅按此說非是。

邪客於足陽明之經,太素經作胳。堅按此與全氏甲乙合。

白話文:

人的耳朵裡感覺有風吹出,這是因為外邪侵入了手陽明經。所以治療時會使用相同的方藥。

凡是風濕病痛遊走不定的,這是因為風濕在手陽明經的肌肉間造成了痛痹。但我認為這種說法不正確。

當外邪侵入足陽明經時,《太素經》中記載的是肌肉間。我認為這與全氏《甲乙經》中的說法一致。

上齒寒,太素上作下。楊曰。手陽明經入下齒中。足陽明經入上齒中。不入下齒。今言(按此脫下字)齒寒者。足陽明胳入下齒也。又尋胳之所生病處。不是大胳行處者。乃是大胳支分小胳發病者也。

白話文:

上排牙齒發寒,太素經中記載是上頭的部位引發下頭的症狀。楊氏說:手陽明經進入下排牙齒,足陽明經進入上排牙齒,而沒有進入下排牙齒。現在所說的牙齒發寒,是由於足陽明經進入下排牙齒所致。再查閱經絡發病的位置,發現並非大經脈的循行部位發病,而是大經脈的分支小經脈病變引起的。

足中指次指,太素無次指二字。堅按此與甲乙合。

氣上奔賁上,楊曰。賁膈也。堅按此與楊玄操合義。

是腰俞,太素無此三字。堅按與全氏合。

引脅而痛,太素此下有內引心而痛五字。堅按此與全氏甲乙合。

應手如痛,太素如作而。堅按此與甲乙合。

白話文:

脚趾中指和次指,太素经里没有“次指”这两个字。坚按认为这个说法与甲乙经一致。

气往上奔涌,杨氏说:“奔是膈肌的意思。”坚按认为这个说法与杨玄操的解释一致。

腰俞穴,太素经里没有这三个字。坚按认为这个说法与全氏经一致。

牵引肋骨疼痛,太素经在此处下面有“内引心而痛”五字。坚按认为这个说法与全氏经和甲乙经一致。

对应的手掌部位也会疼痛,太素经写的是“如作而”。坚按认为这个说法与甲乙经一致。

不病則繆刺之,太素病作痛。楊曰。刺十二經所過之處。不痛者病在於胳。故繆刺也。堅按此說為是。琦曰。此統言繆刺之義。應前文脫簡也。其意相同。

齒齲刺手陽明,楊曰。刺手陽明輸三間等穴。不已。刺手陽明兌端之穴。

白話文:

若身體健康,就用繆刺(針刺固定穴位,待氣血集聚後拔出);若已患有疼痛疾病,就用太素灸(在特定穴位加熱,促進氣血運行)。楊氏說:刺十二經絡通過的地方,沒有疼痛的地方,疾病在經絡的別支上,所以要用繆刺。堅氏認為這個說法正確。琦氏說:這是概括性地說明繆刺的意思,應該是上文遺漏了簡文,意義相同。

繆傳引上齒,太素引作刺。楊曰。足陽明胳左病右痛。右病左痛。可刺上齒足陽明胳。堅按太素經注蓋非。琦以為此一節當在齒齲條刺其脈入齒中立已下。實據高注。

上絡左角,楊曰。左角陽也。

五絡俱竭,王氏解竭為閉結甚是。猶絕有阻絕之絕。

白話文:

繆傳說上齒痛,太素經則認為是刺痛。楊氏說,足陽明經胳左側病痛時,會導致右側疼痛;右側病痛時,會導致左側疼痛。可以刺上齒足陽明經胳來治療。但堅按太素經注釋,似乎並非如此。琦認為這一段應該放在齒齲條下,也就是「刺其脈入齒中立已下」那裡。事實上,這是根據高注的解釋。

上絡左角,楊氏說,左角是陽氣所在。

五絡俱竭,王氏解釋「竭」為閉結,非常正確。而「絕」則是指阻絕。

身脈皆動,吳曰。凡人之經脈所以行血氣。絡脈所以布精神。故絡脈竭而經脈無過。令人身脈皆動。而形無知也。

白話文:

身體和脈搏都動不了,吳氏說:一般人的經脈負責運行氣血,絡脈負責傳佈精神。所以絡脈枯竭,經脈就會運行不暢,導致身體和脈搏都動不了,但形體仍然有知覺。

屍厥,仲景曰。曰屍蹷脈動而無氣。氣閉不通。故靜而死也。

後刺足中指,琦曰。當作大指次指陽明厲兌穴。

後刺手心主,太素無手心主三字。琦曰。心主二字衍。

吹其兩耳,說苑。扁鵲治虢太子屍蹷。子明吹耳。

先視其經脈,太素此上有必字。

此繆刺之數也,楊曰。數法之也。

白話文:

屍厥,仲景說:

所謂「屍厥」,就是指人脈搏微弱甚至停止,但身體仍然溫熱,沒有明顯的死亡跡象。這是因為氣血運行不暢,導致氣機閉塞不通,所以看起來像是靜止不動,實際上卻已經失去生命。

後世有人問及針刺的位置,琦說:應該刺足中指的陽明經穴「厲兌」,也就是大拇指旁邊的那個穴位。

後世有人問及手心上的穴位,太素經上沒有提到「手心主」三個字,琦說:「心主」這兩個字是後人添加的。

至於吹兩耳的方法,說苑記載,扁鵲曾經用吹耳的方法治療虢太子屍厥,當時子明(扁鵲的弟子)吹耳。

此外,太素經中原本還有「必」字,意思是先要觀察病人經脈的狀況。

楊氏說,以上這些都是針灸治療屍厥的具體方法。

2. 四時刺逆從論篇第六十四(太素佚)

厥陰有餘,此段言三陰三陽之有餘不足俱病痹。其脈滑病疝。其脈澀病積。而其理則高說為的當。但是故春氣在經脈以下。本是別章。不宜牽合而為說矣。

白話文:

厥陰經氣過盛,這段話是說三陰三陽經氣過盛或不足都會導致痺病。厥陰經脈象滑利的人,會得疝氣。厥陰經脈象澀滯的人,會有積塊。至於其道理,高層面的說法是最合適的。但是古人說的「春氣在經脈以下」,本來是另外一個篇章的內容,不應該牽強附會來解釋這裡。

春刺絡脈,先兄曰。高雲。刺絡脈經脈肌肉筋骨。必由皮膚而入。故不言皮膚。但舉四時。故不言長夏也。琦曰。氣未至而奪之。氣已衰而泄之。皆為逆也。亦為虛虛者言之耳。

白話文:

在春季放血於絡脈上,是我的哥哥最早提出來的。高雲說,刺絡脈就是經脈、肌肉、筋骨。必然要從皮膚進入,所以不提皮膚。只是舉出四季,所以也不提長夏。

琦說,氣還沒來就奪取它,氣已經虛弱還泄散它,都是違背順應的。這也是針對虛弱的人說的。

令人目不明,琦曰。診要經終論云。冬刺春分。痛不已。令人慾臥。不得瞑眠而有見。以腎病刺傷肝分血氣。脫泄陽不得入於陰。故目不瞑。魂不得歸於肝。故眠而有見。與此證異而理同也。

大痹,生氣通天論大僂大字同語例。

白話文:

導致患者視力模糊,琦曰:根據《診要經終論》記載,在冬天針刺治療,到了春天分點依然疼痛不止,導致患者想睡覺卻無法入睡,即使睡著了也會出現幻覺。這是因為腎臟的病症傷及肝臟的分血,導致陽氣外泄,無法進入陰處。因此眼睛無法閉合,魂魄也無法歸於肝臟,所以即使睡著了也會出現幻覺。雖然症狀不同,但道理是一樣的。

3. 標本病傳論篇第六十五(太素佚)

先病而後逆者治其本,上文治反為逆者。即病宜治標而反治本。宜治本而反治標之謂。此乃言其病本重者。後有治逆。猶宜治其本病。其病本輕。倘被醫誤而加重者。逆治為本。宜救療之。仲景所謂知犯何逆。及本發汗而復下之。此為逆也之類。皆可以相發焉。

白話文:

如果先有原發疾病,後出現逆症,那就要治療原發病。如果將應治標的病症當成原發病來治療,就是逆症。意思是指應治表面的症狀,卻反過來治療原發病。這是說原發病較重的。後續出現逆症,還是應該治療原發病。如果原發病較輕,卻被醫生誤診而加重,那逆症就變成了主要問題,需要搶救治療。仲景所說的「知道犯了什麼逆症,以及原先發汗後又服用瀉藥。」這類情況都可以引發逆症。

病發而有餘,先兄曰。張云此以氣強弱而言標本也。如病發之氣有餘。則必侮及他藏氣。而因本以傳標。故必先治其本。病發之氣不足。則必受他藏他氣之侮。而因標以傳本。故必先治其標。

白話文:

疾病發作時,若元氣有餘,依據先父的說法,表示是標本的問題,是由於元氣強弱造成的。如果疾病發作時的元氣有餘,必定會損害其他臟腑的元氣,因此病邪是由根本傳輸到標證。所以必須先治療根本。如果疾病發作時的元氣不足,必定會受到其他臟腑元氣的侵犯,因此病邪是由標證傳輸到根本。所以必須先治療標證。

諸病以次,五十三難曰。經言七傳者死。間藏者生。何謂也。然七傳者。傳其所勝也。間藏者。傳其子者也。呂廣注曰。七當作次字之誤。蓋難經本據本篇而立言者也。

白話文:

各種疾病按其傳變順序:五十三難經說,連續七次傳變的就會死亡,隔一藏府傳變的則能活。為什麼這樣說呢?連續七次傳變,指的是傳給它所勝的藏府;隔一藏府傳變,指的是傳給它的子藏府。呂廣注釋說:「七」應該是錯字,應該是「次」字。蓋《難經》是根據這篇文章中的內容而立論的。

4. 著至教論篇第七十五(太素佚)

明而未能彰,先兄曰。按彰下文以彰經術之義。

白話文:

清楚卻未能表達明白,前輩說。按照彰顯下面的文字來闡明經典的意義。

疑於二皇,先兄曰。疑擬古同用。漢書公孫弘傳。管仲相齊有三歸。侈擬於君。注擬疑也。言相似也。又王嘉傳贊。董賢之愛。疑於親戚。師古曰。疑讀曰擬。擬比也。

而道上知天文,琦曰。而字誤。

且以知天下,琦曰。有誤。

腎且絕,朱永年曰。腎且絕三字。當節斷。

白話文:

疑似上古的兩位君王,先兄這麼說。疑和擬古時候通用。漢朝《公孫弘傳》說:「管仲輔佐齊國,有三個依歸目標(治國之道)。」「侈」擬似「君」,注釋說:「擬」就是疑,指相似。又《王嘉傳贊》說:「董賢受到的寵愛,疑似親戚。」師古注釋說:「疑」應讀作「擬」,意思是比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