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問紹識》~ 卷第二 (8)
卷第二 (8)
1. 玉機真藏論篇第十九
(五藏受氣至傳寒之名也及篇末虛實一段太素所缺)
其氣來實而弦,太素弦作強。楊曰。其春脈堅實勁直。名為來實而強。此為春脈。少陽有餘。耶在膽府少陽。故□在外。一曰而弦。疑非也。堅按太素似是。
兩脅胠滿,楊曰。胠去居反。腋下三寸以下脅也。脅下至八間之外胠也。(宜參刺瘧論)
膚痛為浸淫,太素膚訛骨。楊曰。浸淫者。滋長也。
令人煩心上為咳唾下為氣泄,太素咳作噬。泄字無。楊曰。陽虛陰盛。故心煩也。心脈入心中。系舌本。故上見噬唾。噬市滯反也。謂嚼唾也。氣謂廣腸泄氣也。堅按噬字非是。
故曰浮,琦曰。金氣收降而脈浮者。承六陽盛長之後。陽氣微下。自皮膚而漸降。所謂秋日下膚蟄蟲將去。與春夏之浮不同也。來急去散。即厭厭聶聶。如落榆莢之義。非勁急散亂之謂。
中央堅兩傍虛,琦曰。即如循雞羽也。堅按此據前篇王注。
慍慍然,太素作溫溫然。楊曰。溫溫然。熱不甚也。堅按楊說誤。
沉以搏故曰營,楊曰。營聚也。謂萬物收藏歸根。氣亦得深搏骨沉聚內營。故曰如營也。堅按此解難從。錢大昕曰。古人讀營如環。(見潛研堂文集問答中)先兄難經疏證。以為營衛之營。與環同義。王注如營動。亦或此意。
其去如數,太素作其氣去如毛。楊曰。腎氣不足。故其氣去。按之如按於毛。病在於腎。故曰在中。一曰如數也。琦曰。其去如數。來不盛去反盛也。陽根微弱。故來不盛。腎精下沉。故去似數。
解㑊,琦曰。解㑊與彈石之脈。疑有誤字。
脊脈痛,太素作腹痛。
心懸如病飢,太素懸如易位。堅按楊注亦不了。不錄。
小便變,楊曰。又小腹虛滿。小便變色也。
如水之流,先兄曰。張云。平人氣象論。如水之流曰脾死。此言太過。蓋水之流。滔滔洪盛者。其太過也。濺濺不及者。其將竭也。
如鳥之喙,太素喙作啄。堅按此與新校正引別本合。先兄曰。高雲如鳥之喙者。則堅勁自止。
四支不舉,尤怡曰。玉機真藏論云。脾脈太過。則令人四支不舉。其不及。則令人九竅不通。靈樞本神篇云。脾氣虛。則四支不用。實則涇溲不利。蓋脾虛則營衛涸竭。不能行其氣於四支。而為之不舉。脾實則營衛遏絕。亦不能行其氣於四支。而為之不舉。九竅亦然。兩經互言之者。所以窮其變也。
九竅不通,琦曰。生氣通天論。陽不勝其陰。則五藏氣爭。九竅不通。蓋脾陰下陷。升降倒置。濁陰填湊。故九竅不通也。
死生之早暮也,先兄曰。按新校正說誤。
故曰別於陽者,先兄曰。張云。陽者言表。謂外候也。陰者言里。謂藏氣也。凡邪中於身。必證形於外。察其外證。即可知病在何經。故別於陽者。知病所從來。病傷藏氣。必敗真陰。察其根本。即可知危在何日。故別於陰者。知死生之期。此以表裡言陰陽也。如陰陽別論。乃以脈言陰陽也。
白話文:
(關於五臟受氣後傳導寒邪的命名,以及篇末虛實部分,是《太素》所缺少的。)
如果脈象來時堅實而像弓弦,太素認為脈象如弦且強勁。楊氏說,春季的脈象應當堅實、挺直,稱為「來實而強」,這是春季的脈象,屬於少陽經氣有餘的表現。病邪在膽府少陽經,所以病症會顯現在體外。有一種說法是脈象如弦,可能是錯的,仔細考量太素的說法比較正確。
兩側脅肋脹滿。楊氏說,「胠」字讀作「居」的反切音,腋下三寸以下的部位稱為脅,脅下到第八肋骨之外的部位稱為胠(應參考《瘧論》)。
皮膚疼痛像潰爛蔓延,太素將「膚」字誤寫成「骨」。楊氏說,浸淫指的是病邪滋長蔓延。
讓人心煩,往上會出現咳嗽或吐口水,往下會出現排氣。太素將「咳」字寫成「噬」,沒有「泄」字。楊氏說,這是陽氣虛弱,陰氣旺盛,所以會心煩。心脈入心中,連繫舌根,所以往上會出現咀嚼吐口水的動作(「噬」字,讀作「市滯」的反切音,指的是咀嚼吐口水)。氣是指大腸排氣。仔細考量,「噬」字是不對的。
所以說脈象浮。王琦說,金氣收斂下降,脈象卻浮,是因為承接了六陽經氣盛長之後,陽氣稍微下降,從皮膚逐漸下降。就像秋天,蟄伏的蟲子要離開一樣,和春夏的浮脈不同。脈來得快,去得散,表現出軟弱無力的樣子,如同榆樹種子飄落的樣子,並不是勁急散亂。
中間脈象堅實,兩旁脈象虛弱。王琦說,這就像摸著雞毛一樣。仔細考量,這個說法是根據前面章節王冰的注解。
脈象呈現溫溫的感覺。太素寫作「溫溫然」。楊氏說,溫溫然是發熱不很厲害的樣子。仔細考量,楊氏的說法是錯誤的。
脈象沉而搏動,所以說是營脈。楊氏說,營是指聚集,像萬物收藏歸根一樣,氣也深沉搏動到骨,聚集在內,所以說是像營脈。仔細考量,這種解釋難以理解。錢大昕說,古人讀「營」字像「環」字(見於《潛研堂文集》問答中)。我的哥哥在《難經疏證》中認為,營衛之營和環是同一個意思,王冰的注解說如營動,可能也是這個意思。
脈象退去如同數數。太素寫作脈氣退去如毛。楊氏說,腎氣不足,所以脈氣退去,按下去如同按在毛上,病在腎,所以說在中。另一種說法是如數數一樣。王琦說,脈象退去如數數,是來時不盛,退去反而盛,這是陽氣根基微弱,所以來時不盛;腎精下沉,所以退去時好像數數一樣。
解㑊,王琦說,「解㑊」與「彈石」的脈象,懷疑有錯字。
脊椎脈痛。太素寫作腹痛。
心臟感覺空虛,像飢餓的樣子。太素寫作心臟像位置移動了。仔細考量,楊氏的注解也不清楚,不採用。
小便出現變化。楊氏說,這是因為小腹虛滿,小便顏色發生了變化。
脈象像流水一樣。我的哥哥說,張氏認為在《平人氣象論》中,脈象像流水一樣是脾臟死掉的表現,這種說法太過分了。像流水一樣,如果滔滔洪大,是太過;如果涓涓細流,是即將枯竭。
脈象像鳥喙一樣。太素寫作像鳥啄。仔細考量,這和新校正引用的其他版本一致。我的哥哥說,高氏說,像鳥喙一樣,則脈象堅硬而快速停止。
四肢無法舉起。尤怡說,《玉機真藏論》說,脾脈太過,就會使人四肢無法舉起;脾脈不及,則會使人九竅不通。《靈樞·本神》篇說,脾氣虛弱,就會四肢無力;脾氣實,就會排泄不通暢。這是因為脾虛則營衛乾涸,無法將氣運行到四肢,所以無法舉起;脾氣實則營衛堵塞,也無法將氣運行到四肢,所以無法舉起,九竅也是這樣。兩部經典互相說明,就是為了窮盡各種變化。
九竅不通。王琦說,《生氣通天論》說,陽氣不能勝過陰氣,就會導致五臟之氣互相爭奪,造成九竅不通。這是因為脾陰下陷,升降顛倒,濁陰充斥,所以導致九竅不通。
關於死亡時間的早晚。我的哥哥說,仔細考量,新校正的說法是錯誤的。
所以說要區分陽證。我的哥哥說,張氏認為,陽指的是表面,說的是外在的症狀;陰指的是裡面,說的是臟腑的氣。凡是邪氣侵入身體,一定會在外在表現出來,觀察外在的症狀,就可以知道病在什麼經絡,所以說區分陽證,可以知道病從哪裡來。病傷到臟腑之氣,一定會敗壞真陰,觀察其根本,就可以知道危險會在什麼時候出現,所以說區分陰證,可以知道生死的時間。這裡是用表裡來說陰陽,如同《陰陽別論》,是用脈象來說陰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