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問紹識》~ 卷第四 (5)
卷第四 (5)
1. 骨空論篇第六十(太素全存)
惡寒,太素作惡風寒。
譩譆,楊曰。上譩一之反。下譆火之反。謂病聲也。(按病疑痛訛)
肩上橫骨間,楊曰。失枕為病。可取肩上橫骨間。謂柱骨間。
䏚絡季脅,馬曰。䏚絡者。䏚間之絡。堅按䏚絡季脅。義未晰。
八髎,太素作九𢨺。堅按此王氏所非。
還刺寒府,琦曰。還疑衍字。膝外附骨解間。當足陽明之陽關穴。謂之寒府者。義未詳。或有誤字。
寒府在附膝外解營,太素無附字。楊曰。寒熱府在膝外解之營穴也。名曰骸閞也。
取膝上外者,楊曰。凡取膝上外解。使拜者屈膝伏也。取湧泉者。屈膝至地。不伏為跪也。
任脈,先考曰。任為衽之義。其脈行腹中。行猶衣衽之在於腹前也。先兄曰。說文。㨟交衽也。衽。衣㨟也。
衝脈,先兄曰。說文。沖。通道也。春秋傳云。及沖以戈擊之。沖四通道也。
至胸中而散,琦曰。散者布散之意。衝脈為十二經之海。灌滲溪谷。故曰散也。
白話文:
感到惡寒,古代醫書《太素》中稱之為「惡風寒」。
「譩譆」這個詞,楊氏解釋說,上譩是「一」的反向,下譆是「火」的反向,指的是病人的聲音。
肩上橫骨之間,楊氏解釋說,這是「失枕」導致的病症,可以針灸肩上橫骨之間,也就是柱骨之間。
「䏚絡季脅」,馬氏解釋說,「䏚絡」指的是「䏚間之絡」,堅按「䏚絡季脅」,意思並不清楚。
「八髎」,《太素》中寫作「九𢨺」,堅按這個穴位,王氏認為不正確。
「還刺寒府」,琦氏認為「還」字可能是多餘的字。膝外附骨解間,應該是足陽明經的陽關穴,稱為「寒府」的理由不明確,可能是寫錯了字。
「寒府在附膝外解營」,《太素》中沒有「附」字。楊氏解釋說,寒熱府位於膝外解之營穴,也叫做「骸閞」。
取膝上外側,楊氏解釋說,凡是取膝上外側,讓病人屈膝伏地,就叫做「拜」。取湧泉穴,屈膝至地,但不伏地,就叫做「跪」。
任脈,先考解釋說,「任」指的是「衽」的意思,它的脈絡行於腹中,就像衣衽在腹前一樣。先兄解釋說,《說文》中,「㨟交衽也」,「衽」就是衣服的襟。
衝脈,先兄解釋說,《說文》中,「沖」指的是「通道」。《春秋傳》中說,「及沖以戈擊之」,「沖」就是四條通道。
到胸中而散開,琦氏解釋說,「散」指的是散布的意思。衝脈是十二經脈之海,灌溉滲透全身,所以說「散」。
帶下,先兄曰。一切經音義引蒼頡篇云。帶下。婦人病也。又曰帶音當賴反。人作䐭同。字林女人赤白帶二病也。關中多音帶。三蒼下漏病也。
白話文:
帶下,我哥哥說。一切經音義引述蒼頡篇所說:「帶下,是婦女疾病。」另說:「帶」讀音同「賴」,人部作「䐭」,相同。字林中說:「是婦女赤白帶下的兩種疾病。」關中地區通常讀「帶」。三蒼中說:「是下漏疾病。」
督脈者起於少腹以下骨中央,楊曰。八十一難云。起於下極橫骨。一名下極。即是少腹之下也。骨之中央。髖骨中央也。又八十一難云。起下極之輸。並脊上行。至於風府。(按難經有入屬於腦四字)為陽脈之⿰牜曹。(按此一句是呂廣注)義亦同也。
廷孔,太素作庭孔。
白話文:
督脈的起始點在少腹以下,骨頭的中心部位。
《八十一難經》說,督脈起於下極橫骨,另一名稱為「下極」,也就是少腹之下。骨頭的中心指的是髖骨的中心。
另外,《八十一難經》還說,督脈從下極開始循行,沿著脊柱向上,到達風府。(《難經》中提到,督脈進入腦部)督脈是陽脈的總督。
篡間,太素篡作𤙡。下並同。堅按玉篇。𤙡居其切。無所取義。顧繫於篡字之壞。(長刺節論新校正別本篡一作基)
白話文:
篡字的古體字為「基」。
堅的考證:玉篇中,「基」的讀音為「居其切」,沒有特別的義項。但因「基」常被誤寫為「篡」,所以將「基」附在「篡」字下。
不孕癃痔,太素孕作字。楊曰。有本無痔字。
治在骨上甚者在齊下營,楊曰。骨上量是骶骨。□督脈標也。齊下營者。□脈本也。營亦穴處也。
喉中央,楊曰。廉泉也。堅按今云在缺盆中。則王注為是。
白話文:
不孕、尿不通暢、痔瘡等症,根據《太素》記載是由於懷孕造成的。有人說,有的版本裡沒有提到痔瘡。
治療時,病情嚴重的在骶骨上,輕微的在下腹部營穴處。骶骨指的是督脈的起點,下腹部營穴是指該脈的根源,營也是穴位的位置。
喉嚨中央的部位,指的是廉泉穴。現在說它位於鎖骨上方的凹陷處,所以王冰的註解是正確的。
立而暑解,醫學讀書記曰。暑解當是骨解。言骨散隨如解也。骨與暑相似。傳寫之誤也。琦改暑作引曰。解懈同起。而引懈痿弱不任地之謂。堅按二說俱不確。
骸關,太素作厭關。楊曰。厭開。骸閞也。膝骨相屬屈伸之處也。堅按作厭非是。
白話文:
《醫學讀書記》記載:「站起來後暑氣就會消散。」「暑解」應該是「骨解」。意思是像骨頭散開一樣,暑邪和骨頭的性質相似。應該是傳寫錯誤。琦(作者)將「暑」改為「引」,意思是「懈」和「引」同時發生。而「引」是指虛弱無力,不能承受地面的樣子。仔細推敲,這兩種說法都不準確。
拇指,太素拇作母。楊曰。母指。小母指也。足少陰足太陽皆行膕中。至足小指。故療其膕也。堅按先兄曰。易咸初六。咸其拇。虞翻曰。𧿹足大指也。又解九四。解而拇。馬融曰。足大指。莊子駢拇。枝指出乎性哉。駢於足者。連無用之肉也。
白話文:
拇指
拇指,又被稱為「母指」,楊上善說:拇指就是小母指。足少陰經(腎經)和足太陽經(膀胱經)都經過小腿後側,直到小趾,所以拇指可以治療小腿後側的疼痛。
堅按(按壓)大拇指。我的先兄說:易經《鹹》卦的初六爻說「鹹其拇」,虞翻說:「拇」是大拇指。又解九四爻說道「解而拇」,馬融說:「拇」是大拇指。莊子在《駢拇》篇中說,拇指是由四根手指中的一根分枝出來的嗎?足部的拇指,是多餘無用的肉。
關,楊曰。膕上髀樞為閞也。
背內,楊曰。背內謂足太陽背輸內也。琦曰。背上俞穴主內者取之。王注謂大杼。非也。
陽明中俞髎,楊曰。足陽明中輸。謂是巨虛上廉也。𢨺輸穴也。
白話文:
關節處,楊氏說,膝後的大腿根部是閞的位置。
背部內側,楊氏說,指的是足太陽經在背部的輸穴內部。琦氏說,背部的俞穴主治內部疾病。王氏註解認為是大杼穴,這不正確。
陽明經中的俞髎穴,楊氏說,是足陽明經的中輸穴,指的是巨虛上廉穴,這是個輸穴。
若別治巨陽蔭榮,太素少陰榮作少陽榮。楊曰。若胻痛。若別可足太陽足少陽二脈營穴也。(按可字下恐有脫)堅按足少陽經出膝外廉下外輔骨之前。直下抵絕骨之端。則太素似是。
白話文:
如果單獨治療陽明經的陰寒和陽熱,太陰經的陽熱就會變成陽明經的陽熱。楊說:如果臀部疼痛,可能是足太陽經和足少陽經的營穴。過去的注釋推測「可」字下面有脫漏的字。仔細考察足少陽經從膝蓋外側往下,位於外輔骨的前方,一直往下抵達絕骨的末端,所以太陰經似乎就是這樣。
淫濼脛酸云云,太素脛酸字無。外下有踝字。五作四。楊曰。濼羅各反。淫濼膝胻痹痛無力也。外踝上五寸。足少陽光明穴也。少陽維者。在四寸中也。
輔骨上橫骨下為楗,楊曰。膝輔骨上橫骨下為楗。
白話文:
「淫濼脛酸」指的是膝蓋內側脛骨酸痛,但《太素》中並沒有記載「脛酸」這個詞,只有「踝」,「五作四」,楊氏解釋:「濼」和「羅」讀音相同,是膝蓋內側胻骨疼痛無力,外踝上五寸是足少陽光明穴,少陽維穴則在四寸處。
輔骨上橫骨下為楗,楊氏解釋:膝蓋輔骨上橫骨下為楗。
俠髖為機,太素髖作䯘。楊曰。髖孔昆反。又音完。堅按䯘髖同用。先兄曰。機髀骨之入樞者。在臀上兩傍。其所俠為髖。髖則臀上側骨。與骼本是一大骨。腰旁俠脊平立陷者中。按之有骨。機關處動者是也。
骸下為輔,銅人經注曰。輔骨謂輔佐胻之骨。在䯒之外。
白話文:
胯骨以大腿骨為支點,太素經說胯骨凹陷。楊上善說:「胯」字讀作「昆」,又讀作「完」。堅固審查後認為「䯘髖」通用。我的兄長說:「機」指大腿骨插入關節的部分,位於臀部兩側。支撐大腿骨的是胯骨,胯骨是臀部側面的骨頭,與骨盆原本是同一塊大骨頭。腰部靠近脊椎的地方有個平坦的凹陷,按壓時能感受到骨頭,機關活動的地方就在那裡。
頭橫骨為枕,太素頭作項。楊曰。項橫骨。項上頭後玉枕也。堅按據藏經音義。作項為是。說文。頄玉枕也。(玉枕各本作項枕今據段氏所改錄)
髓空在腦後五分,太素無在字。五作三。
白話文:
頭後方有骨骼凸出,形成枕骨。太素經稱頭部後方的骨骼為項骨。楊上善說是項骨橫亙在頭後方,就是玉枕。我是根據藏經音義中的記載,認為「作項」纔是正確的。說文解字中記載,「項」指玉做的枕頭。(各版本的玉枕都寫作項枕,現在根據段玉裁的修改記錄更正為玉枕)
在顱際銳骨之下,氣府論。足陽明脈氣所發。有額顱髮際傍各三靈。骨度篇曰。發所覆者。顱至項尺二寸。據此顱字。似專指前髮際。然說文頊。頊顱首骨也。顱頊顱也。(並據段注本錄)阮孝緒文字集略云。顱腦蓋也。(和名鈔引)然則。項後亦得稱之顱也。沈彤釋骨曰。頭橫骨中央之下端曰顱際銳骨是。
白話文:
在頭骨銳角之下,就是氣府論述的部位。足陽明經絡的氣血在此發出。額頭和頭顱的髮際附近各有三個靈穴。骨度篇中說,頭髮覆蓋的範圍,從前髮際到脖頸後側,距離為一尺二寸。根據這段記載,“顱”字似乎專指前髮際。但是《說文解字》中說,“頊”指頭顱後部的骨頭,即“顱頂”。因此,“顱”和“頊”是相同的。(根據段玉裁的注釋)阮孝緒的《文字集略》中說,“顱”是腦殼。(見《和名鈔》的引文)所以,脖頸後方也可以稱為“顱”。沈彤在《釋骨》中說,頭部橫骨的中央下方稱為“顱際銳骨”。
項後下復骨下,太素無後字。堅按釋骨曰。柱骨隱筋肉中者曰復骨。先兄曰。沈說亦妥。
數髓空,琦曰。數字疑有誤。
白話文:
在脖子後方下方,靠近復骨的地方。太素文中沒有「後」這個字。根據堅的解釋,復骨是指藏在肌肉中的那塊骨頭。我的兄長說,沈的解說也是合理的。
「數髓空」,琦認為這裡的「數」字可能有誤。
或骨空,琦曰。或字疑有誤。先兄曰。沈彤雲。通迴匝口頰下之骨曰或骨。按說文。或即域本字。云或骨者。以其骨在口頰下。象邦域之迴匝也。
白話文:
可能是「頷骨」,琦這麼說。這個「或」字可能有誤。我哥哥說:「沈彤雲認為,環繞嘴巴和臉頰下方的骨頭叫做『頷骨』。」根據《說文解字》,「或」就是「域」的本字。稱之為「頷骨」,是因為這塊骨頭位於嘴巴和臉頰下方,形似城牆的環繞。
當兩肩,楊曰。兩肩。有本為唇也。
髆中之陽,說文。髆。肩甲也。(原識髆誤寫作髃)
兩骨空之間,太素無空字。
出上膝四寸,琦曰。出衍字。
在毛中動下,太素動下作動脈。琦曰。動下當作動脈下。
白話文:
當兩肩的位置,就是肩部。有版本記載為嘴唇。
髆中之陽是指肩胛骨的部分。(原本的髆誤寫成了髃)
兩骨之間的空隙,但在《黃帝內經太素》中沒有提到空字。
從膝蓋上方四寸處伸出,楊上善說,這裡多了一個「出」字。
位於毛髮中的動脈下方,而在《黃帝內經太素》中記載為動脈下方。楊上善說,「動下」應該是「動脈下」。
扁骨有滲理湊無髓孔,太素扁作遍。無湊字。孔作空。楊曰。言骨上有空。五穀津液。入此骨空。資腦髓也。此骨空種數所在難分。有□者。不可知者。故置而不數也。堅按扁作遍非。
白話文:
扁骨上有溝壑,但沒有骨髓孔,故稱「扁作遍」,無「湊」字,孔字作空。楊氏說:指骨頭上有空隙,五穀中的津液會進入這些空隙,滋養腦髓。這些空隙的數量和位置難以確定,有些地方有,有些地方不知道,因此就不計算在內。堅按:「扁作遍」應非,古文應作「扁作扁」。
易髓無空,琦曰。四字衍文。
先灸項大椎,太素灸作取。楊曰。大椎穴。三陽督脈之會。故灸寒熱氣取明堂大椎。有療傷寒病。不療寒熱之。
白話文:
先灸脖子上的大椎穴,太素灸是這樣取穴的。楊氏說,大椎穴是三陽和督脈交會的地方,所以灸這個穴位可以治療寒熱症,取明堂大椎穴能治療傷寒病,但不能治療普通的寒熱症。
撅骨,太素作厥骨。楊曰。此脈中血寒而少。故取背輸陷也。厥骨尾𤋲骨也。有本厥與骨通為一字。巨月反。堅按厥盡也。椎骨之所盡。故稱厥骨乎。其厥與骨為一字者。蓋指蒚字也。
白話文:
「撅骨」一穴,出自太素穴,楊上善說:「此穴位中氣血寒冷且稀少,因此取自背部輸穴的凹陷處。」「厥骨」就是「尾𤋲骨」,「厥」與「骨」原本是同一個字,「厥」音「巨月」,意指盡頭。「椎骨」終結的地方,所以稱為「厥骨」。而「厥」與「骨」同字,可能是指「蒚」字。
肩上陷者,楊曰。肩負等穴也。
足小指次指之間,楊曰。□臨泣等穴也。
腨下陷脈,楊曰。承山□等。
動如筋者,太素動作痛。
掌束骨下,太素作骭骨下。楊曰。肝音干。𩩲骭穴也。(按肝當骭幹當於)堅按釋骨曰。束掌者曰掌束骨。
足陽明,太素此下有灸之二字。堅按此與甲乙全氏合。
巔上一,太素作直上動脈。
即以大傷病法灸之,太素作即以大傷痛壯數灸也。
二十九處,太素九作七。
白話文:
肩膀上凹陷的地方,楊氏稱之為肩負等穴。
腳小指和次指之間,楊氏稱之為□臨泣等穴。
小腿肚下方凹陷的脈絡,楊氏稱之為承山□等。
動作時像筋一樣疼痛,太素稱之為動作痛。
手掌骨下方,太素稱之為骭骨下方。楊氏稱之為肝音干,𩩲骭穴。堅按釋骨曰:束掌者曰掌束骨。
足陽明,太素在此下方加了“灸之”二字。堅按此與甲乙全氏合。
頭頂最高處,太素稱之為直上動脈。
即以大傷病法灸之,太素稱之為即以大傷痛壯數灸也。
二十九處,太素寫作九,七。
傷食灸之,楊曰。傷食為病。灸之不得愈者。可刺之。刺法可刺大經所過之胳。出血及飲藥調之。陽胳脈也。堅按巢源宿食不消候曰。令腹脹氣急噫氣醋臭時復增寒壯熱是也。或頭痛如瘧之狀。
白話文:
楊氏說,對於飲食積滯引起的疾病,灸治療不了的,可以用針刺治療。
針刺方法: 可以針刺大經循行的部位,直到出血,然後服藥調理。
陽經絡脈有氣滯不暢的症狀為: 按壓時會出現堅硬感。
巢源記載,食物積滯不消的症狀為: 腹脹氣急,打嗝有酸臭味,時而發冷,時而發熱。有的還會出現頭痛,類似瘧疾的症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