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丹波元堅

《素問紹識》~ 卷第四 (4)

回本書目錄

卷第四 (4)

1. 經絡論篇第五十七

(太素存無黃帝問曰四字直與前篇連接)

白話文:

(在這段文字裡,黃帝問道的部分直接與前一篇章連接起來)

2. 氣穴論篇第五十八(太素全存)

氣穴,楊曰。三百六十五穴。十二經脈之氣。發會之處。故曰氣穴也。

溢意,楊曰。溢意。縱志也。

捧手,楊曰。捧手。端拱也。

逡巡,太素作遵循。楊曰。遵循音逡巡。

白話文:

氣穴,就是人體三百六十五個穴位,是十二經脈的氣息交會的地方,所以稱為氣穴。

溢意,就是放任意念,讓心意自由流露。

捧手,指的是雙手恭敬地合抱。

逡巡,這裡是指按照一定的規範或軌跡來行動。

及上紀,太素此下有下紀二字是。楊曰。任脈上於脊裡。為經胳海。其浮而外者。循腹裡。當齊上胸至咽喉。胳唇口。故背胸相控痛者。任脈之痛也。此等諸穴。是任脈所貫。所以取也之。

白話文:

楊上善說,任脈上行於脊柱內部,彙集了各經絡的氣血,猶如經絡的海洋。任脈分出的支脈浮於體表,循行於腹部,到達胸部上端、咽喉、嘴脣,所以後背和胸部同時疼痛的,是任脈疼痛。這些穴位是被任脈貫通的,所以治療時要取用這些穴位。

上紀者胃脘也,先兄曰。高雲。胃脘有上脘中脘下脘。以臍之上下為紀。則此胃脘乃下脘也。臍上至下脘。臍下至關元。分寸相等。故曰上紀下紀。以臍為中紀。其上也。故上紀者。臍上下脘之胃脘也。由臍紀下。則下紀者。臍下小腹之關元也。

白話文:

上面所提到的「胃脘」,根據我的兄長高雲的說法,分為上脘、中脘和下脘。以上下臍位置為界,所以這裡所說的「胃脘」是下脘。從臍上到下脘,從臍下到關元穴,長度相等。所以有「上紀」、「下紀」的說法。以上臍為中紀,因此「上紀」指的是臍以上下脘的胃脘部位。而從臍往下計算,「下紀」指的是臍以下小腹的關元穴部位。

背胸邪系,太素無背胸二字。系作擊。

前後痛澀胸脅痛,琦曰。任督脈繞篡間。故前後二便痛滿。任脈氣上壅。故有胸脅痛等證。

交十椎下,太素此下有藏字。楊曰。量此脈行處生病。皆是督脈所為。下藏者。下胳腎藏也。

完骨,先兄曰。靈骨度篇云。耳後當完骨者廣九寸。類經云。完骨。耳後高骨也。

肩解,先兄曰。靈經脈篇。手太陽之脈出肩。解繞肩胛。竇傑針經指南云。

肩解背後縫。蓋髃骨之後。與胛相對而陷解處。故謂之肩解。竇說為妥。

瘄門一穴,太素作肩髃二穴。

胸俞十二穴,太素作肓輸二穴。

膺俞十二穴,太素無十字。

踝上橫二穴,太素橫下有骨實。張據王注曰。左右共四穴。

白話文:

背部和胸部的病症,太素經中沒有“背胸”兩個字,用“擊”字代替。

前後疼痛、胸脅疼痛,琦氏說:任脈和督脈在脊柱附近交匯,因此前後二便疼痛、腹脹。任脈之氣上行受阻,就會出現胸脅疼痛等症狀。

脊椎第10節以下,太素經中在此处有“藏”字。楊氏說:沿着这条脉络行进的部位出现疾病,都是督脉引起的。下藏,指的是下肢、肾臟藏腑。

完骨,先兄说:灵骨度篇中说,耳后当完骨处宽九寸。类经中说,完骨是耳后高起的骨头。

肩解,先兄说:灵经脉篇中说,手太阳经脉从肩部发出,绕过肩胛骨。竇傑針經指南中说:

肩解位于背部缝隙处,是髃骨后面,与肩胛骨相对凹陷的地方,所以称为肩解。窦氏的说法较为妥当。

瘄门是一个穴位,太素经中寫作“肩髃”两个穴位。

胸俞是十二個穴位,太素经中写作“肓輸”两个穴位。

膺俞是十二個穴位,太素经中沒有“十”字。

踝上横着两个穴位,太素经中寫作“横下有骨實”。張據王注说:左右共四个穴位。

凡三百六十五穴針之所曰行也,太素此二句。在陰陽蹻四穴下。楊曰。以上九十五穴。通療諸病也。堅按太素九十九穴。並藏俞府俞熱俞水俞。俱三百三十七穴。為數最不足。

白話文:

《太素》記載:凡是三百六十五個針灸穴位,都可以在腿上找到。它們位於陰陽蹻穴的下面。

楊氏曰:以上提到的九十五個穴位,可以通治各種疾病。但《太素》記載的九十九個穴位,包括藏俞、府俞、熱俞、水俞等類別,總共只有三百三十七個穴位。這個數字明顯不足。

孫絡三百六十五穴會,先兄曰。張云。孫絡之云穴會。以絡與穴為會也。穴深在內。絡淺在外。內外為會。故曰穴會。非謂氣穴之外。別有三百六十五絡穴也。

白話文:

孫氏提到的三百六十五個穴位,是我哥哥說的。張氏說,孫氏所說的穴位,是指絡脈與穴位的交會點。穴位深入體內,絡脈淺在體外,內外相交會,所以稱為穴會。並不是指氣穴之外,另有三百六十五個絡穴。

以溢奇邪,太素溢作洫。楊曰。洫謂溝洫。水行處也。孫胳行於奇耶營衛之氣。故曰洫。火逼反。堅按太素非是。

白話文:

邪氣外溢,太素溢出形成水溝。楊氏說:水溝是指溝渠,是水流過的地方。孫思邈說,火氣循著奇經八脈運行,所以稱為水溝。火氣逼迫,反而造成堅硬的按壓。仔細考證,太素這個說法並不正確。

邪溢氣壅,楊曰。以下言氣壅成熱以為壅疽。

大膕,太素作大䐃。

積寒留舍,楊曰。以下言寒氣留積溪谷溝洫。為痹不仁也。

肋肘不得伸,太素肋肘作時。堅按太素似是。

白話文:

邪氣過多導致氣血阻塞,楊說,以下描述的是因為氣血阻塞而形成的熱毒腫瘡。

大腿部位,太素寫作大腿。

寒氣長時間停留聚集,楊說,以下描述的是寒氣在身體的空隙和通道中積聚,形成麻木不仁的痹症。

肋骨和肘部不能伸展,太素中的肋肘寫作時間,看來按照太素的應該是正確的。

十四胳脈,楊曰。十二別走胳脈。並任督二脈。為十四胳也。脾之大胳。從脾而出。不從脈起。故不入數。堅按此王注所本。

白話文:

十四條經脈,楊甲子說:十二經脈的分支,再加上任脈和督脈,總共十四條。脾臟的大經脈,從脾臟出來,不從其他經脈分出,所以不算在十四條經脈之內。這是根據王冰注釋所寫的。

內解瀉於中,楊曰。解別也。其諸胳脈別者。內寫十脈也。十脈謂五藏脈兩葙合論。故有十也。堅按此亦王所本。琦曰。按岐伯曰。孫絡以下可節。此言恐是。

白話文:

內解瀉於中

楊上善說:「解,指分出。諸胳脈所發出的分支,就是內應的十脈。」這十脈是指五臟之脈和兩側的膈脈合在一起說的,所以一共是十條。這是堅決遵循王冰的說法。

琦琇說:「《素問·脈要精微論》說:『孫絡以下可以節制。』這句話恐怕纔是正確的。」

3. 氣府論篇第五十九(太素全存)

七十八穴,太素八作三。琦曰。今所傳經穴圖。足太陽凡百三十穴。與此不同。且各經穴錯出。悉多訛缺。難以覈計。又止言手足三陽。與督衝任。而不及手足三陰。亦遺脫也。

入發至項三寸半,太素作入發項二寸間半寸。堅按義難解。

白話文:

共有七十八個穴道,其中有三個來自太素八作經。琦說:現在流傳的經絡穴位圖,其中足太陽經的穴位共有130個,與此記載不同。而且各個經絡的穴位錯落不齊,大多錯誤或缺失,難以準確統計。此外,只記載了手足三陽經、督脈、衝脈、任脈,而沒有記載手足三陰經,也是遺漏的部分。

傍五相去三寸,太素三作二。楊曰。明堂傍相去一寸半有此不同也。(按楊所舉俞穴與王注同者省而不錄且太素經文間有脫句今亦不具載)

白話文:

傍著五相穴往外側三寸處,太素經書上記載為三寸,實際上應是兩寸。楊氏說,明堂穴旁側相距一寸半,由此可知兩者有所不同。

風府兩傍各一,楊曰。天牖二穴。堅按此說非是。(天牖穴見前篇注)

俠背以下至尻尾,太素背作脊。無尾字。

白話文:

風府兩側各有一個穴位,楊氏稱之為天牖穴。但根據這裡的說法,這種說法是不正確的。(天牖穴的說明請見前文註解)

從背脊兩側一直到臀部尾骨的位置,「太素」一書中記載的是沿著脊椎兩側,並沒有提到「尾」字。

五藏之俞各五六府之俞客六,琦曰。五藏六府之俞。左右共二十八穴。甲乙經有四十一穴。大杼風門。已見上注。不數。尚有鬲俞在七椎下。中膂俞二十椎下。白環俞二十一椎下。並去中行二寸上上髎脊兩旁。第一空陷中次髎。第二空中髎。第三空下髎。第三空會陽陰尾尻骨兩旁。

白話文:

五臟俞穴每個有六個,六腑俞穴每個有五個,琦注:五臟六腑俞穴,左右共二十八個。甲乙經記載的有四十一個。大杼風門兩個俞穴,已經在上文註解,不計算在內。還有鬲俞在第七椎骨下方,中膂俞在第二十椎骨下方,白環俞在第二十一椎骨下方,這三個俞穴都離脊椎正中線兩寸,在上髎椎骨兩側。第一個空陷處是次髎穴,第二個空陷處是中髎穴,第三個空陷處是下髎穴,第三個空陷處以下會陽穴,連接陰尾尻骨兩側。

蓋是經惟說藏府之俞。故不備也。近世又有厥陰俞在第四椎下。(按厥陰俞既見千金外臺)

銳發,人鏡經曰。耳前髮腳為兌發。

客主人,楊曰。一名上關。堅按甲乙上關。一名客主人。

白話文:

這部經典只講述了臟腑的腧穴,所以記載不夠全面。近代又有了厥陰腧穴的位置,在第四胸椎下方。(按照《千金方》和《外台秘要》的記載)

頭髮尖端,人鏡經中說,耳前方的頭髮起始處稱為兌發。

客主人穴,楊氏說,又名為上關。根據《甲乙經》記載,上關穴又名為客主人。

耳下牙車之後,楊曰。大迎一名髓空。堅按後足陽明手少陽並有大迎骨空。仍如王注為是。甲乙頰車足陽明脈氣所發。大迎足太陽脈氣所發。並與本經不同。(外臺引甲乙大迎足陽明)

缺盆,楊曰。缺盆一名天蓋。堅按楊注本於甲乙。

白話文:

耳下牙槽骨後方的部位,楊上善說:「大迎穴的別名是『髓空』。」《堅按經穴名例》中記載:太陽經的足陽明經和少陽經的手少陽經都有「大迎」骨空穴。我認為還是王冰註解得正確。甲乙經中記載的「頰車」穴屬於足陽明經脈氣發出的部位,而「大迎」穴屬於足太陽經脈氣發出的部位。二者與本經所載不同。(出自《外臺祕要》,引自甲乙經中記載「大迎」穴屬於足陽明經)

掖下三寸,楊曰。掖下左右一寸□泉掖。(按即淵掖避諱作泉字)輒筋。天池。三穴。脅下至胠章門維道。日月□正經氣發也。腸哀(按腸當作腹)大橫此二穴。正經雖不言發。近此三正經氣也。帶脈五樞。此二穴少陽彆氣至也。上𢨺□穴。(按當居𢨺)少陽脈胳別至也。左右廿二世六穴也。

白話文:

腋下三寸處,楊氏說:腋下左右一寸處是泉掖穴(按:由於「淵掖」避諱,所以寫成「泉掖」)。沿著筋脈,可以找到天池穴。這三個穴位,位於脅下,一直到章門穴的維道。日月穴是正經氣發出的地方。腹橫肌和大橫肌這兩個穴位,雖然正經沒有提到發出氣,但也靠近這三個正經氣。帶脈五樞穴,這兩個穴位是少陽經的別氣到達的地方。上𢨺穴(應位於𢨺穴),是少陽經絡別氣到達的地方。左右共有六個穴位。

是則掖下三寸為脅。脅下□間之外為胠。則胠脅之言可別矣。堅按此注非是。

髀樞中傍各一,楊曰。環銚居髎左右□穴。琦曰。中傍二字衍。

足陽明脈氣所發者六十八穴,太素八作二。

額顱髮際傍各三,楊曰。頭維本神麯差左右也。

白話文:

所以腋窝下三寸是胁。胁下与□间之外是胠。因此胠和胁这两个词就可以区分了。坚持认为这个注音不对的,就不对了。

髀枢中傍各一,杨氏说:环銚居髎左右□穴。琦氏说:中傍两个字是多余的。

足阳明经脉气所发出的穴位有六十八个,太素经中把它分成八个部分,每部分两个穴位。

额头发际两侧各三个穴位,杨氏说:头维、本神、麯差分别位于左右。

面鼽骨空各一,楊曰。鼽渠留反。鼻表也。有鼻塞病。非也。顴𢨺也。堅按甲乙四白在目下一寸。向頄骨顴空。據此。王注為優。(顴𢨺見於太陽脈注)先兄曰。易䲑九三。壯於頄。釋文。頄求龜反。顴也。翟玄雲。頄面也。頄頰間骨也。

白話文:

面部的顴骨左右各一塊,楊氏說:「『鼽』字讀音同『渠』,指鼻樑。如果有人說『鼽』是鼻塞的病,那就錯了。它是指顴骨。」

根據甲乙穴位圖記載,四白穴位於眼睛下方一寸。這個穴位朝向顴骨的顴空處。(顴骨這個穴位在太陽經的注釋中提到。)

我哥哥說:《易經》中「九三」爻辭說「壯於頄(顴)」。釋文解釋「頄」讀音同「求龜」,指顴骨。翟玄雲說「頄」指面部,「頄」是頰間的骨頭。

膺中骨間各一,楊曰。膺中。膺窗也。左右二穴。堅按楊注誤。

俠胃脘各五,楊注無太一。有乳根。關門作開明。(蓋字訛)

俠臍廣三寸各三,楊注無外陵。有太一。

白話文:

人體胸骨中間有一個部位,叫做膺窗,左右各有一個穴位。堅定地認為楊氏的註解有誤。

在胃脘兩側各分布有五個穴位,楊氏的註解中沒有提到太一這個穴位,但提到了乳根穴,關門穴則被誤寫為開明。

在肚臍兩側各三寸的位置上,各分布有三個穴位,楊氏的註解中沒有提到外陵穴,但有提到太一穴。

下臍二寸俠之各三,太素三作六。楊曰。外陵大巨水道歸來府舍衝門左右十二穴。太陰脈穴。更無別數。所以亦入陽明也。

分之所在穴空,太素之作上。

白話文:

肚臍下方兩寸處左右各三穴,太素穴共有六個。楊氏說:這些穴位是胃經的歸宿,與衝門穴左右十二穴相連。屬於足太陰脾經的穴位,沒有其他穴位。所以也被歸入陽明經絡。

曲掖上骨空各一,楊曰。曲垣左右二穴。堅按甲乙曲垣。左肩中央曲甲陷者。中按之。動脈應手。據此楊注蓋誤。

白話文:

曲掖穴上方骨骼有兩個空洞,楊注說:「曲垣左右兩個穴位。」堅按甲乙兩個曲垣穴,在左肩的中央,曲甲穴凹陷處,中指按壓時,能感覺到動脈跳動。根據這個,楊注可能誤記了。

上天窗四寸各一,太素窗作容。楊曰。足太陽遂天容。手太陽脈未至天容。謂天容字錯。未詳所。左右八穴。

肩解下三寸各一,楊曰。天宗臑輸貞左右六穴。

鼻空外廉項上各二,楊曰。迎香天窗。左右四穴。天窗去手陽明胳近。故得其氣也。堅按王注為勝。

柱骨之會各一,楊曰。柱骨左右二穴。堅按楊不斥言何穴。

角上各一,楊曰。頷厭左右二穴。琦曰。即足少陽頷厭二穴重出。

下完骨後各一,楊曰。天容左右二穴。

白話文:

頭頂上,從前髮際線往下量四寸,左右各取一個穴位,稱為「天窗」。太素經記載,這個穴位可以美容。楊氏說,足太陽膀胱經可以通達這個穴位,而手太陽小腸經則沒有到達這裡。有人認為「天容」這個字寫錯了,但並不知道正確的寫法。左右兩邊總共八個穴位。

肩胛骨下方三寸處,左右各取一個穴位,楊氏說,這裡是天宗、臑輸、貞三個穴位,左右兩邊一共六個穴位。

鼻翼外側、脖子上各取兩個穴位,楊氏說,這裡是迎香和天窗,左右兩邊一共四個穴位。天窗靠近手陽明大腸經的肩髃穴,因此可以得到大腸經的氣。堅按王注的說法,這樣效果更佳。

頸椎骨的交匯處,左右各取一個穴位,楊氏說,這裡是柱骨,左右兩邊一共兩個穴位。堅按楊氏並沒有明確說明是哪個穴位。

耳廓上端,左右各取一個穴位,楊氏說,這裡是頷厭,左右兩邊一共兩個穴位。琦氏說,這就是足少陽膽經的頷厭穴,在這裡重複出現。

下顎骨後方,左右各取一個穴位,楊氏說,這裡是天容,左右兩邊一共兩個穴位。

項中足太陽之前各一,楊曰。大椎大杼左右及中三穴。堅按大杼是足太陽經穴。不宜言之前。楊說難從。琦曰。即足少陽風池二穴。重出。

俠扶突各一,太素無依字。楊曰。扶突左右二穴。扶突近手少陽經也。琦曰。即手太陽天窗二穴。重出。

白話文:

項部足太陽經之前各有一穴,楊氏說:是「大椎」、「大杼」左右及其中間的 3 個穴位。

堅按:「大杼」是足太陽經的穴位,不應說是「之前」。所以楊氏的說法難以採納。

琦氏說:就是足少陽經的「風池」兩個穴位,重複了。

督脈氣所發者二十八穴項中央二,太素八作六。二作三。楊曰。項中央者。項內也。非唯當中也。故項內下行喑門一天柱二為三也。上行風府一風池二為三。總有六穴也。督脈上入風池。即為信也。堅按楊注牽強。不可從。

白話文:

督脈氣所經過的穴位有28個:

項中央有2個,太素8個,作6個,2個作3個。

楊氏說:項中央就是項部的內側,不只是正中間。因此,項部的內側向下走,途經喑門(1個)、天柱(2個),共3個穴位。向上走,途經風府(1個)、風池(2個),共3個穴位。合計有6個穴位。督脈向上進入風池,這是有證據的。

堅按:楊氏的注釋牽強附會,不可採信。

大椎以下(至)脊椎法也,太素作大椎以下至尻廿節間各一。至胝下凡二十一節。脊椎法。楊曰。胝竹屍反。此經音枑尾窮骨從骨為正大椎至胝廿一節。有廿間。間有一穴。則廿六穴也。(按每節間不必有穴二十六穴字有訛)明堂從兌端上項下至喑門。有十三穴。大椎以下至胝骨長強廿一節。有十一穴。凡廿四穴。督脈氣所發。與此不同。未詳也。

白話文:

從大椎穴以下到尾骨,屬於脊椎法。太素書中記載,大椎穴以下到臀部共有 20 個節,到胝骨*下方共有 21 節。脊椎法。楊氏說:「胝」字讀作「竹屍」。這個經脈的正確名稱應該是「枑尾窮骨」。從大椎穴到胝骨有 21 節,共有 20 個間隔。每個間隔有一個穴位,因此共有 26 個穴位。(按:每個間隔不一定都有穴位,所以「26 個穴位」可能有誤。)明堂經脈從承兌穴端部向上經過頸部,向下到喑門穴。共有 13 個穴位。大椎穴以下到胝骨,長強穴有 21 節。共有 11 個穴位。總共有 24 個穴位。督脈的氣血流向與此不同,具體情況不明。

*胝骨:即尾骨

至橫骨六寸半一,太素六寸半一作八寸一一。楊曰。鳩尾以下。至橫骨一尺六寸。寸有一穴。有十六穴。並已前有一十八穴也。明堂中央任脈氣所□穴。合有十六。此經從璇機以下。至庭中□穴。合□穴。此經從璇機以下至橫骨。雖放□下分寸。復與明堂不同。亦未詳也。琦曰。一上脫各字。

白話文:

從橫骨到下六寸半,太素書中記載為八寸一。楊上善說,鳩尾以下。到橫骨一尺六寸。那一寸之間有一個穴位。共有十六個穴位。加上前面十八個穴位。明堂的中央是任脈氣相交的穴位。共有十六個。這條經絡從璇機穴以下,到庭中穴止。共有十六個穴位。這條經絡從璇機穴以下到橫骨,雖然按寸數劃分,但與明堂穴不同。具體情況也不清楚。琦先生說,上面脫落了「各」字。

俠臍下傍各五分,琦曰。中注四滿一名髓府。氣穴一名胞門。大赫一名陰關。橫骨一名下極。堅按並出甲乙經。

足少陰舌下,太素此上有五藏之輸各□凡五十穴十字。

白話文:

在肚臍兩側各五分處,琦說這裡。中間的穴位名為四滿,也叫髓府。氣穴又名胞門。大赫又名陰關。橫骨又名下極。這些都是在《甲乙經》中有記載的。

足少陰腎經在舌下,太素在此之上有五臟的輸穴各五,總共五十個穴位排列成十字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