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丹波元堅

《素問紹識》~ 卷第二 (6)

回本書目錄

卷第二 (6)

1. 平人氣象論篇第十八(太素全存)

尺脈緩澀。當作尺緩脈滯。其意相近。(公觀寬政中人撰有素問考)

解㑊,楊注次篇曰。解音懈。㑊相傳音亦。謂怠惰運動難也。堅按加藤良白曰。解㑊通作解釋。正法華經卷五授五百弟子決品云。又瞻如來諸佛境界。得未曾有。歡喜踴躍。無衣食想。肢體解懌。不能於衣食。音釋。懌音亦。(廣韻懌亦並羊益切集韻夷益切)

安臥,楊接上句讀。宜從論疾診尺篇。可以互證。海論。髓海不足。則腦轉耳鳴。脛酸眩冒。目無所見。懈怠安臥。亦是一徵。

脈盛謂之脫血,太素脈上有尺字。堅按此句當作尺熱脈盛。謂之脫血。正與前後尺脈對言例相合。論疾診尺篇曰。尺炬然熱。人迎大者。當奪血。此其明據矣。蓋太素原有熱字。而楊氏不知其脫。至王所見本。則並尺字而脫之。故遂以安臥屬脈盛也。又脈盛者。蓋非直盛。戴起宗脈訣刊誤列之於芤脈下。

又舉仲景所謂亡血失精。半產漏下之脈弦而大。弦則為減。大則為芤以證之。甚得經旨。志注診尺篇曰。尺炬然熱。人迎大者。三陽之氣偏盛也。故當主奪血。

尺澀脈滑,尺寒脈細,楊釋尺與脈與王義同。又診尺篇曰。尺膚寒其脈小者。泄少氣。

脈尺粗常熱者,先兄曰。此亦謂脈粗。尺膚常熱。脈要精微論云。粗大者。陰不足。陽有餘。為熱中也。又鰲城公觀曰。當作脈粗。尺常熱。堅按脈經曰。尺脈粗。常熱者。謂之熱中。腰胯疼。小便赤熱。更考經無粗脈。此脈字疑衍。然脈經亦既有之。不敢妄決。

是謂真藏見皆死,琦曰。此三部九候論篇脫文。

頸脈動喘疾咳,太素喘疾倒。楊曰。有本為腎脈動也。(按本為一本)

目裹微腫如臥蠶起之狀,太素裹作果。無蠶字。楊曰。目果上下瞼也。瞼之微腫。水之候。堅按蠶字無者為是。水脹篇水始起也。目窠上微腫。如新臥起之狀。論疾診尺篇。視人之目窠上微癰。如新臥起狀。其頸脈動時咳。按其手足上窅而不起者。風水膚脹也。俱可以證。王引評熱病論為徵。

然彼言目下微腫光亮。此言目上龐然虛浮。親驗病者。其候自異。王注謬。(金匱風水有如蠶新臥起狀文蠶字衍又有目下如臥蠶語即與評熱病論同義)

目黃者黃疸,琦曰。目者宗脈之所聚。脾胃濕熱鬱蒸。故土色上見於目。甚則一身盡黃。

婦人手少陰脈動甚者妊子也,楊曰。手少陰脈。心經脈也。心脈主血。女子懷子則經血外閉不通。故手少陰脈內盛。所以動也。(王引經脈別論是陰陽別論文)

未有藏形,楊曰。寸口人迎。且逆且順。即四時未有真藏脈形也。又注真藏論曰。脈懸絕沉澀。失四時和脈。雖未見病藏之形。不可療也。堅按楊注俱未妥。

風熱而脈靜,太素靜作盛。楊曰。脈盛者。風熱之病也。

白話文:

平人氣象論篇第十八(太素全存)

尺脈緩慢而澀滯,應理解為尺脈緩慢且脈象滯澀,其意相近。

「解懌」,楊注云:「解」音懈,「懌」相傳也音亦,謂怠惰,行動困難。加藤良白則認為「解懌」應通作「解釋」。《法華經》卷五云:「又瞻如來諸佛境界,得未曾有,歡喜踴躍,無衣食想,肢體解懌,不能於衣食。」「懌」音亦。

安臥,楊氏將此句與上句連讀,宜參考《論疾診尺篇》,可互相印證。《海論》云:髓海不足,則腦轉耳鳴,脛酸眩冒,目無所見,懈怠安臥,也是一種徵象。

脈象盛大,稱為脫血。太素原文在「脈」字上加註「尺」字。應當理解為「尺脈熱盛,謂之脫血」,與前後關於尺脈的論述更相符。《論疾診尺篇》云:「尺脈熱盛如火炬,人迎脈大者,當放血」,這是明確的證據。太素原文原有「熱」字,但楊氏不知其義而遺漏了。王氏所見的版本,則連「尺」字也遺漏了,所以將安臥歸屬於脈象盛大。此外,脈象盛大,並非僅指脈象強盛,戴起宗《脈訣》將其誤列於芤脈之下。

文中又引用仲景的觀點:亡血失精、半產漏下的脈象弦大,弦則為脈象減弱,大則為芤脈,以此佐證,十分符合經義。《志注診尺篇》云:「尺脈熱盛如火炬,人迎脈大者,三陽之氣偏盛,故當主放血」。

尺脈澀滯而滑利,尺脈冰冷而細小,楊氏對尺脈的解釋與王氏相同。《診尺篇》云:「尺脈膚寒而脈小者,為氣血不足」。

脈象粗大,尺脈常熱,先兄說:這也是指脈象粗大,尺膚常熱。《脈要精微論》云:「脈象粗大者,陰虛陽盛,為熱症。」鰲城公觀則認為應理解為「脈象粗大,尺脈常熱」。《脈經》云:「尺脈粗大,常熱者,謂之熱症,腰胯疼痛,小便赤熱」。經文中並沒有「粗脈」之說,此「脈」字疑為衍文,但《脈經》既已記載,不敢妄下結論。

「是謂真藏見皆死」,琦注云:此為《三部九候論篇》遺漏的文字。

頸脈搏動,並伴有喘促、咳嗽,太素原文「喘疾」二字倒置。楊注云:有版本作「腎脈搏動」。

眼睛周圍輕微腫脹,如同剛睡醒時臥蠶隆起的樣子,太素原文「裹」字作「果」,沒有「蠶」字。楊注云:「目果」指上下眼瞼,眼瞼輕微腫脹是水腫的徵候。應當是沒有「蠶」字的說法才對。《水脹篇》云:「水腫初起時,眼眶上方輕微腫脹,如同剛睡醒的樣子。」《論疾診尺篇》云:「觀察人的眼眶上方輕微腫脹,如同剛睡醒的樣子,頸脈搏動,同時咳嗽,按壓其手足,腫脹而不抬起,為風水浮腫。」這些都可以互相印證。王氏則引用《評熱病論》作為佐證。

但前者說的是眼下輕微腫脹而明亮,此處說的是眼上腫脹而虛浮,親自診察病人,其症狀自有不同,王氏的注釋錯誤。(《金匱》風水篇有「如同蠶蛹剛睡醒的樣子」的記載,「蠶」字為衍文,另有「眼下如同臥蠶」的說法,與《評熱病論》的意義相同)。

眼睛發黃是黃疸,琦注云:眼睛是宗脈匯聚之處,脾胃濕熱鬱積,所以黃土之色顯於目,嚴重則全身發黃。

婦女手少陰脈搏動明顯者,為懷孕,楊注云:手少陰脈為心經之脈,心脈主血,女子懷孕則經血外閉不通,所以手少陰脈氣盛而搏動明顯。(王氏引用《經脈別論》,實為《陰陽別論》)。

無明顯的臟腑病徵,楊注云:寸口、人迎脈,時而逆時而順,即四季皆無明顯的臟腑病脈象。又注《真藏論》云:「脈象懸浮、絕澀、沉滯,失去四時和緩的脈象,即使未見臟腑病徵,也不能治療。」堅按楊氏的注釋都不妥當。

風熱而脈象平靜,太素原文「靜」作「盛」。楊注云:「脈象盛大者,為風熱之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