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丹波元堅

《素問紹識》~ 卷第四 (3)

回本書目錄

卷第四 (3)

1. 刺要論篇第五十(太素佚)

不去矣,王所引針經。是海論文眩冒下更有目不能見懈怠安臥二句。安臥與不去其義相發。

白話文:

不去看醫生了,國王所引用的針經里,這篇論文在論述頭暈眼花的症狀之後還有兩句,說的是眼睛看不見和想要安靜躺著。想要安靜躺著與不去看病的意思是相互呼應的。

2. 刺禁論篇第五十二(太素刺中心以下缺)

要害,賈誼過秦論。要害之郡。又要害之處。

心部於表,琦曰。部統屬之詞。(按新校正引太素故曰治今本作故曰里也是)

刺客主人內陷中脈,中馬高為去聲讀是。

為內漏,巢源曰。邪隨血氣。至再熱。氣聚則生膿汁。故謂之聤耳。王蓋指此。

刺臂太陰脈,馬曰。靈寒熱病篇。亦有臂太陰。以其脈行於臂。故可曰手。又可曰臂也。

重虛出血,張曰。腎既虛而復刺出血。是重虛也。

刺膺中陷中肺,陷上疑脫內字。琦曰。肺脈之訛。

白話文:

要害,賈誼在《過秦論》中提到。要害的郡縣。也要注意要害的地方。

心臟屬於表層,琦說。部指的是統屬的意思。(按:新校正引太素故曰治今本作故曰里也是)

刺客的主人內陷中脈,中馬高為去聲讀是。

因為內漏,巢源說:邪氣隨著血氣,反覆發熱。氣聚集就產生膿汁,所以叫做聤耳。王蓋指的是這個。

刺手臂太陰脈,馬說:靈樞經《寒熱病篇》中也有手臂太陰,因為脈絡經過手臂,所以可以說手,也可以說臂。

重虛出血,張說:腎臟已經虛弱,又刺出血,這就是重虛。

刺胸中陷中肺,陷上疑脫內字。琦說:這是肺脈的訛誤。

為漏,上文有內漏。著至教論上為巔疾。下為漏病。王注漏血膿出。此唯注目漏。其意亦恐謂膿漏出。巢源有目淚出不止候。又有目膿漏候。曰風熱客於瞼眥之間。熱搏於血液。令眥內結聚。津液乘之不止。故成膿汁不盡。謂之膿漏。

白話文:

漏症的一類,上文稱之為「內漏」。《教論篇》上所指的「巔疾」(頭暈),《教論篇》下所指的「漏病」。王注:「漏」指血膿流出。這僅指眼部的漏症。其含義可能也指膿液流出。《巢源》中記載有「眼淚流不止的癥侯」、「眼膿流不止的癥侯」。說是風熱侵襲眼瞼之間,熱力灼傷血液,導致瞼內結聚,津液乘機流出不止,於是形成膿汁不斷流出。這就是「膿漏」。

3. 刺志論篇第五十三(太素佚)

氣實形實氣虛形虛,氣之虛實。不啻驗之於脈。亦必驗之於息。故張注氣多為喘滿也。更宜與玉機真藏論相參。

白話文:

氣血充實則身體強壯,氣血虛弱則身體衰弱,氣血的虛實不僅要通過脈象來判斷,還必須根據呼吸來驗證。所以張景岳說氣多會導致喘息胸脹。更應該與《玉機真藏論》相互參照。

得之傷寒得之傷暑,此二句對舉。以示寒暑二邪。初受之略。蓋至其傳化。則非一言所蔽。馬注此段以虛實直訛。非是。

白話文:

從傷風熱病或傷暑熱病所致,這兩句話相對舉出,表示寒邪和暑邪。初期受寒或暑邪的徵候輕微,但當它轉化時,就無法用一言蔽之。馬注把這段解釋為虛實正訛,並非如此。

此之謂,琦曰。三字衍。

夫實者氣入也虛者氣出也,琦曰。氣內守則實。氣外泄則虛。申虛實之義。非謂邪氣也。

白話文:

這就是說,琦提到,有三個字是多出來的。

體內有實証是因為氣進入,體內有虛証是因為氣外出,琦說。氣在體內守護就是實。氣向體外洩露就是虛。這是進一步說明虛實的意義。並不是指邪氣。

4. 針解篇第五十四(太素全存)

氣實乃熱也氣虛乃寒也,太素無此二句。堅按疑是註文所錯。滿而泄之。十二原篇作滿則泄之。

為虛與實者,先兄曰。高本與作為十二原篇同。

針窮其所當補瀉也,太素窮作官。所下有之字。

所謂三里者,張曰。按此下言取穴之法。非本篇上下之義。意必他篇之文脫誤於此者。

蹺足胻,太素作搖𥬲足胻。楊曰。𥬲高也。謂此外踝上高舉處也。搖而取之。

白話文:

氣盛就是熱,氣虛就是寒,但《太素》中沒有這兩句話。我懷疑可能是註解寫錯了。滿了就要泄,原本《十二原篇》寫的是滿則泄之。

關於虛實的問題,我哥哥說,《高本》和《十二原篇》的內容是一樣的。

針灸要根據病症來決定補瀉,而《太素》中寫的是「窮作官」。「官」字下面還有個「之」字。

所謂三里穴,張仲景說,這是指取穴方法,不是本篇上下文的內容,應該是其他篇章的文字誤寫到這裡了。

蹺足胻,原本《太素》寫的是搖𥬲足胻。楊氏說,𥬲就是高,指外踝上高起的部位。要搖動著取穴。

人齒面目應星,先兄曰。志云。靈樞經云。天有列星。人有牙齒。高曰人面目光明。齒牙排列。一如星之明朗排列。

人心意應八風,此以下至應之九。琦曰。句不可解。亦爛文也。堅按此與原識合。

白話文:

我哥哥曾說,人的牙齒和麪孔應對應星星。據《靈樞經》記載,天上有列星,人有牙齒。古人常說,人的面容明亮,牙齒排列整齊,就像星星排列得很明亮整齊一樣。

5. 長刺節論篇第五十五(太素全存)

頭疾痛(至)傍四處,太素頭疾錯無上字。陰作陽。楊曰。藏針之法。刺在骨部。不得傷於骨肉皮部皮者。乃是取其刺骨肉之道。不得傷余處也。刺頭痛者。頭為陽也。甚寒入腦。以為頭疾痛病。故陽刺之法。正內一。傍內四。療氣博大者也。本作陰刺者。字誤耳也。先兄曰。

白話文:

頭部疼痛

頭部疼痛遍及四處時,**《太素》**記載,頭部疼痛沒有固定的穴位。陰陽錯雜。楊上善說,藏針的方法,刺在骨頭部位,不能傷到骨肉皮部,取的是刺入骨肉的方法,不能傷及其他部位。刺頭痛,頭部屬陽,寒邪嚴重進入腦部,導致頭部疼痛,所以陽性刺法,正中刺一針,四旁各刺一針,治療範圍廣泛的疼痛。原先寫作陰性刺法,是寫錯字了。我兄長曾說過。

吳云傷非言傷損。既是刺至骨。何得無骨肉及皮乎。蓋言無得妄為提按動搖。而傷骨分肉分皮分之真氣也。

治寒熱,楊注。大藏為肺藏。為刺肺寒熱。非是。

與刺之要,與蓋施與之與。金匱玉函經有云。與汗之。與下之。語例相同。

治腐腫者刺腐上,太素腐並作癕。堅按此腐字與熱論榮氣熱胕之胕同義。然作癰為是。

白話文:

吳師說,傷痛並非單純的皮肉傷損,既然針刺已達骨頭,怎麼可能不傷及骨肉和皮膚呢?意思是說,不能隨意地提按和搖動針,這樣會損傷骨骼、肌肉、皮膚以及它們各自的真氣。

治療寒熱,楊注說,大腸是肺臟的藏器,所以刺針治療肺寒熱。這是不對的。

「與刺之要」,與「蓋施與之與」的意思相同。金匱玉函經中提到「與汗之」、「與下之」,語例都一樣。

治療腐腫,刺針要刺在腐爛的地方。太素經中說,腐爛和癕都是指壞死的組織。堅按此處的「腐」字,與「榮氣熱胕」中的「胕」意思相同,都是指肌肉。所以,治療腐腫的針刺方法應該是刺在癰瘡處。

刺大者多血小者深之,太素無大字小者二字。楊曰。刺癕之法。當癕上刺之。大者深之。小者淺之。堅按不如甲乙之為穩。

為故止,故常法也。(詳見離合真邪論)先兄曰。吳云止者。無他求之意。

白話文:

突出的病竈(腫塊)要多刺血,較小的病竈(腫塊)要深刺。太素經上沒有「大」和「小」的字眼。楊上善說:刺瘡瘍的方法,應該在瘡瘍上刺。大的瘡瘍要刺得深,小的瘡瘍要刺得淺。堅硬按壓不如甲乙法穩妥。

皮𩩻,太素作腹齊。(楊注義不了不錄)琦曰。按經云刺皮𩩻以下。至少腹而止。不得指齊下五寸。並不得云齊下橫骨之端也。當以全氏義為得矣。堅按琦駁王林則當。其從全氏者。誤䯏骨端也。本見說文。(䯏玉篇光末切廣韻古活切)皮字未晰。張解以橫皮可疑。

白話文:

皮𩩻,是太素穴位,它的位置在腹部。

王琦:經文說刺入皮𩩻穴位,最深達腹部,不能指位於臍下五寸處,也不能說是位於橫骨末端。全氏的解釋才正確。

按:王琦反駁王林的說法是正確的。那些同意全氏的人,誤將橫骨末端理解為皮𩩻穴位。這個穴位在《說文解字》中有所記載。

解釋皮𩩻這個字的含義現在還不明確。張解說成「橫皮」,很可疑。

髂髎,楊曰。髂客罵反。脊骨兩旁也。(髂源作轄今意改客罵字亦可疑廣韻枯駕切)

寒氣至,高曰。寒氣至骨。

其道,太素作至其。

刺之虛脈,先兄曰。張云。謂寫其盛者。便之虛也。必視針下諸分盡熱。則氣至邪退。其病已而止針也。

病初發,琦曰。下應脫不治二字。堅按琦說。謬。

病風且寒且熱,楊曰。風成為寒熱。一日數度寒熱。並汗。刺諸分腠胳脈。復且寒且熱。三日一刺分劑也。

汗出且寒且熱,琦曰。六字衍。

白話文:

髂髎穴位于髋骨外侧,靠近腰部脊柱两旁。当寒气入侵时,会深入骨髓,导致疼痛。针灸治疗时,应刺入虚脉,使热气到达患处,驱散寒邪。治疗初期,应仔细观察针刺部位是否出现热感,若热感明显,说明寒邪已退,便可停止针灸。若患者出现风寒交替症状,则需要根据病情调整针灸频率,一般每天或每三天刺一次。

6. 皮部論篇第五十六(太素全存)

皮有分部,先兄曰。志云。分部。分屬之部署也。

脈有經紀,經。經常。紀。別理。月令毋失經紀。以初為常。

筋有結絡,楊曰。十二經筋。各有結聚。各有篥胳。

以經脈為紀,楊曰。欲知皮之部別。十二經為綱紀也。

以滲於內諸經皆然,楊曰。滲山蔭反。下入也。琦曰。故在陽者。以下有訛誤。不可解。

白話文:

皮膚有分部,我兄長說,志書上記載,分部就是指分屬的部署。脈絡有經絡,經指的是經常,紀指的是別理,月令不可失經絡,以初為常。筋有結絡,楊氏說,十二經筋各有結聚,各有篥胳。以經脈為紀,楊氏說,想要了解皮膚的部別,十二經就是綱紀。滲於內,諸經皆然,楊氏說,滲山蔭反,下入也。琦氏說,故在陽者,以下有訛誤,不可解。

關樞,陰陽離合論。太陽為開。太素開作閞。而楊注以為關者主禁。闔者門扉主開閉。此足以徵原識之確矣。又樞杼關樞。是三陽中有二樞。仍疑關樞之樞。蓋字之誤也。

白話文:

「關樞」這個詞,是指陰陽離合的論述。太陽經是開啟的,太素會使開啟變成閉合。楊上善的註解認為,「關」主要是指禁止,「闔」是指門扉,用來開閉。這足以證明原來的解釋是正確的。此外,「樞杼關樞」這個詞,表示在三陽經中,有兩個樞紐。不過,我懷疑「樞樞」這個字是寫錯的。

樞儒,太素儒作擩。楊曰。而泉反。堅按擩蓋檽訛。楊音謬。

其入經也(至)內注於骨,太素出下有經字。無內字。琦曰。義未詳。亦有訛誤。

心主之陰,琦曰。心主當作厥陰。

關蟄,太素蟄作樞訛。陰陽離合論。太陰為開。太素開作閞.

白話文:

樞儒,太素儒作擩。楊說,而泉反。堅認為擩應該是檽的錯誤,楊的音義有誤。

它進入經絡,內注於骨,太素版本中下面有經字,沒有內字。琦說,意思不清楚,可能也有錯誤。

心主之陰,琦說,心主應該寫成厥陰。

關蟄,太素蟄作樞是錯誤。陰陽離合論,太陰為開,太素開作閞。

是故百病始生也,此段論邪之所入。分為三等。然其所主在入絡客經。而又言其留而不去者。或廩於腸胃。或留於筋骨之間也。

白話文:

因此,所有疾病的發生,是論述邪氣入侵的段落。分為三等。不過主要在於邪氣入侵經絡。另外提到邪氣停留不去的,有的儲藏在腸胃之中,有的停留在筋骨之間。

必先於皮毛,太素於上有客字。

感虛乃陷下,太素感作減。楊曰。咸氣為虛。乃血少脈陷也。

不與,楊曰。在淺不療。遂生大病也。與。療也。堅按楊說難從。

白話文:

必須先調理皮毛,太素上面有「客」字。

感受虛弱就會下陷,太素認為這是減退的意思。楊氏說,鹹氣表示虛弱,這就是血少脈陷的情況。

不治療,楊氏說,如果病在表淺的地方不治療,就會發展成大病。治療,就是進行治療。但是,按照楊氏的說法很難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