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丹波元堅

《素問紹識》~ 卷第二 (4)

回本書目錄

卷第二 (4)

1. 脈要精微論篇第十七

來疾去徐,楊曰。來疾陽盛。故上實也。去徐陰虛。故下虛也。上實下虛。所以發癲疾也。

上虛下實,楊曰。上虛受風。故惡風也。

故中惡風者陽氣受也,太素無此九字。堅按無者似勝。

眴僕,楊曰。眴玄遍反。目搖。堅按楊本於說文。然王謂頭眩者。於義為順。先兄曰。方言。朝鮮冽水之間。顛眴謂之𣓉眩。史屈原傳。眴兮窈窕。徐廣云。眴眩也。(眴眩古通用既見原識五藏生成篇狥蒙下)

多汗身寒,王注氣多。據新校正亦當血多。

陰陽有餘則無汗而寒,太素無此文。堅按太素似是。○琦曰。陽加於陰。謂之汗。氣行而血不充。故身熱無汗。其表實無汗。亦此義也。陽虛於外。故多汗。陰盛於內。故身寒。但滑脈為陽與多汗身寒之證不合。陰陽有餘二語。未詳真義。恐有訛誤。

推而外之,此下一段。施沛脈微舉蔡轠說欠妥。尤怡以上而不下。下而不上。為升降義讀。亦不確。並不具錄。

而身有痹也,太素作而身寒有痹。

白話文:

脈象來得快去得慢,楊氏說:來得快是陽氣盛,所以上焦實證;去得慢是陰氣虛,所以下焦虛證。上焦實證下焦虛證,所以會發癲癇。

上焦虛下焦實,楊氏說:上焦虛弱而受風邪侵襲,所以怕風。

所以中惡風邪的人是陽氣受損,太素本沒有這九個字。我仔細考證,沒有這九個字的說法似乎更勝一籌。

關於「眴僕」,楊氏說:「眴」通「眩」,意思是眼睛搖晃。我仔細考證,楊氏的說法來自《說文解字》。但王氏認為是指頭暈,從意義上來說更順暢。我兄長說,《方言》記載,朝鮮、冽水地區,把頭暈眼花稱為「𣓉眩」。《史記·屈原賈生列傳》中「眴兮窈窕」,徐廣注釋說:「眴,眩也。」(「眴眩」古時通用,這在《原識五藏生成篇》中也有記載。)

多汗怕冷,王氏注釋為氣盛。根據新校正的版本,也應該是指血盛。

陰陽過盛則不會出汗反而怕冷,太素本沒有這段話。我仔細考證,太素本似乎應該有這段話。○琦氏說:陽氣加於陰氣,稱為汗。氣血運行而血不足,所以身體發熱不出汗,其表證為實證不出汗,也是這個意思。陽氣虛弱於外,所以多汗;陰氣盛於內,所以怕冷。但是滑脈是陽氣盛的證候,與多汗怕冷的證候不相符。陰陽過盛這句話,其真正含義不明,恐怕有錯誤。

推而廣之,這以下一段,施沛、脈微舉蔡轠的說法欠妥。尤怡的「以上而不下,下而不上」的升降義讀法也不確切,因此不詳細記載。

而身體有痹症,太素本寫作「而身寒有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