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丹波元堅

《素問紹識》~ 卷第四 (2)

回本書目錄

卷第四 (2)

1. 大奇論篇第四十八(太素全存)

肺之雜喘而兩胠滿,太素雍作癕。下同。胠作脅。楊曰。肺以主氣。故肺生癰有喘也。肺脈上膈近脅。故肺癰脅滿也。又注肝雍曰。兩胠謂在側葙兩肋下空處。堅按楊以雍為癕讀訛。

白話文:

肺部出現喘鳴,同時兩肋下脹滿,這是太素壅塞導致的疾病。與下文內容相同。肋指的是脅部。

楊上善說:肺主管氣息,因此肺部生瘡就會喘。肺部的經脈上達隔膜,靠近脅部,所以肺部生瘡會導致脅部脹滿。

又根據《注肝雍》所說:兩肋指的是在肋骨兩側,兩肋下凹陷的地方。請仔細注意,楊上善將「雍」讀作「癕」是錯誤的。

不得小便,楊曰。有本作小和字誤。

脛有大小髀䯒大,先兄曰。張云。足脛或腫或消。是謂大小。自髀至胻或為大。

跛易,楊曰。左右二腳更病。故為易也。堅按楊注非是。

白話文:

不能小便,有人說這是「小」和「和」字的誤寫。

小腿有時粗有時細,大腿也是,我哥哥說過這件事。張某說,小腿有時候會腫有時候會消腫,這就是所說的大小變化。從大腿到小腿有時候會變得很粗。

跛行比較容易理解,有人說,這是因為左右兩腳交替發病。但嚴格按照楊某的註解來看,這種說法是不正確的。

心脈滿大癇瘛筋攣,楊曰。心脈滿實仍大。是則多氣熱盛。故發小兒癇病。以其少血。陰氣不足。故寒而筋攣也。

白話文:

心脈強盛會導致癲癇和肌肉痙攣。楊氏說:心脈充盈而強盛,表示氣血旺盛,容易引發小兒癲癇。同時,由於孩子體質虛弱,陰氣不足,所以會感到寒冷,進而導致肌肉痙攣。

肝脈驚暴,太素騖作驚。非是。琦曰。騖暴。迅急鼓動之意。陽氣不安。故為驚駭得之。

脈不至若喑,本事方氣中下曰。經云。無故而喑。脈不至。不治自已。謂氣暴逆也。氣復則已。

石水,楊曰。石水謂盛冬凝水堅硬如石。名曰石水。言此水病之甚也。堅按此說難從。

並小弦欲驚,太素欲作亦。先兄曰。吳云。欲者。萌而未然也。琦曰。句疑有誤。

白話文:

肝脈跳動劇烈,太素認為這是驚恐發作的徵兆。但這不對。琦說,"騖暴"指的是快速急促的跳動,這是陽氣不穩造成的,所以才會因驚嚇而得病。

脈搏微弱如同失聲,這在《本事方》中被稱為"氣中下"。經書說,如果沒有原因就失聲、脈搏微弱,不用治療就會自行痊癒,這是因為氣逆衝上造成的。當氣血恢復正常,病情就會自然好轉。

石水,楊氏說,石水指的是嚴冬時節,水凝結堅硬如石,所以稱為石水,說明此病症十分嚴重。但這個說法難以採信。

脈搏細小弦緊,似乎要驚恐發作,太素認為這也是病兆。兄長說,吳氏認為"欲"指的是萌芽狀態,尚未成形。琦說,這句話可能有誤。

心脈搏滑急,太素搏作揣。下並同。楊曰。揣動也。滑陽氣盛而微熱。急為多寒。心氣寒。寒盛而微熱。寒勝。故為心疝也。

白話文:

心臟脈搏跳動流利而急促,脈象就像觸摸心臟一樣有搏動感。胸腹部都有同樣的徵象。楊上善說:「搏動就是跳動。」流利是陽氣旺盛而微熱。急促是因為寒氣較多。心氣偏寒。寒氣旺盛而微熱。寒氣佔優勢。所以會導致心疝(心臟疼痛)。

為瘕,楊曰。瘕謂女子宮中病。男子亦有瘕而為病。又曰。男子為瘕。女子為石瘕之病。堅按楊說非。

二陰急為癇厥,楊曰。二陰。少陰也。候得少陰脈急。是為陰與陰急陽勝。發為小兒癇病。手足逆冷也。

腸澼,太素澼並作闢。

白話文:

所谓瘕,杨氏说,瘕指的是女子子宫的病。男子也会患瘕而生病。又说,男子患瘕,女子则患石瘕之病。坚按杨氏的说法是不正确的。

二阴急则为痫厥,杨氏说,二阴指的是少阴。如果测得少阴脉急,这就是阴与阴急,阳盛,发为小儿痫病,手足逆冷。

肠澼,太素澼并作辟。

血溫身熱者死,醫學讀書記曰。按溫當作溢。夫血寒則凝而不流。熱則沸而不寧。溫則血之常也。身雖熱。何遽至死。惟血既流溢。復見身熱。則陽過亢而陰受逼。有不盡不已之勢。故死。今人失血之後。轉增身熱咳嗽者。往往致死。概可見矣。琦曰。下血家脈靜身涼者愈。

白話文:

血溫身熱的人會死,這是醫學書籍中記載的。其實「溫」應該要改成「溢」,因為血寒則凝固而不流動,血熱則沸騰而不安寧,溫是血液的正常狀態。雖然身體發熱,但為何會導致死亡呢?只有當血液溢出,又出現身體發熱的情況,才代表陽氣過盛,陰氣受到壓迫,造成一種無法停止的狀態,因此才會死亡。現在有些人失血後,反而加重身體發熱咳嗽,常常導致死亡,由此可見一斑。琦說:下血後脈象平穩,身體涼爽的人會痊癒。

身熱則陰陽離絕。故死。溫字疑誤。堅按血溫二字難解。二說並覺有理。竊疑下文有血衄身熱者死。此一句或誤文復出也。

白話文:

當人體發燒時,陰陽之氣分離。因此會導致死亡。「溫」字可能寫錯。「血溫」二字難以理解。兩種說法都各有道理。我懷疑下文中的「血衄身熱者死」是一句重複的誤文。

其脈小沉澀為腸澼,太素此八字無。

其身熱者死,楊曰。身熱以胃氣散去。遠至七日死。琦曰。陰下陷而陽外𪋝也。

白話文:

如果脈象細小、沈而澀,這是腸澼的症狀。在這段文字中,“太素”一書沒有這八個字。

如果身體發熱就是死症,楊氏說,身體發熱是因為胃氣散失。最遠到第七天會死亡。琦說,這是陰氣下陷而陽氣外洩的情況。

男子發左女子發右,醫學讀書記曰。按玉版論要云。男左為逆。右為從。女子右為逆。左為從。本文蓋謂男子發左。女子發右。於法為逆。然不喑舌轉。則受邪輕。故證雖逆。而猶可治。若男子發右。女子發左。於法為從。然喑則受邪重。證雖從。必三歲必起也。設逆而邪重者。

白話文:

男性有癲癇發作,女性有癲癇發作。醫學讀書記說:根據玉版論要所述,男性發作在左側為逆,右側為順;女性發作在右側為逆,左側為順。本文所指男性發作在左側,女性發作在右側,與常規相反。但如果患者沒有口齒不清的症狀,則說明受邪氣較輕。因此,即使症狀相反,仍然可以治療。如果男性發作在右側,女性發作在左側,與常規相同。但如果患者有口齒不清的症狀,則說明受邪氣較重。即使症狀相同,三年內也肯定會發作。假若發作情況相反,但受邪氣較重。

必死不治。從而邪微者。奚行三歲而後起哉。琦曰。男以陽為主。女以陰為主。左右者陰陽之道路也。陽自左升。陰從右降。男子發右。陰病而陽未病。女子發左。陽病而陰未病。若男子發左。女子發右。則為生者病矣。

白話文:

一定會死亡,不能治療。這樣一來,邪氣微小的人,為什麼會過了三年才發病呢?琦說:男性以陽氣為主,女性以陰氣為主。左右兩側是陰陽氣血運行的道路。陽氣從左側上升,陰氣從右側下降。男性從右側發病,是陰病但陽氣未病。女性從左側發病,是陽病但陰氣未病。如果男性從左側發病,女性從右側發病,那麼就是健康的人生病了。

懸鉤浮為常脈,常脈。脈經作熱。太素作脈皼。(按即鼓字)楊曰。夏秋二脈並至。以為脈皼。堅按脈經太素經注並非。琦曰。懸者如物之懸。鉤者中微曲懸。鉤即芤脈。為失血之常脈。以去血故中空也。此與原識意合。

白話文:

懸鉤浮脈是正常的脈象,常脈。脈經說是熱脈。太素經說是鼓脈(也就是跳動明顯的脈)。楊氏說法:夏秋兩脈同時出現,稱為鼓脈。堅氏考證脈經和太素經的注釋都說的不對。琦氏說法:懸,像東西懸掛一樣,鉤,脈象微弱,彎曲下垂。鉤脈就是芤脈。是失血後的正常脈象。因為失血後脈中空虛。這個解釋與原意相符。

暴厥,脈經太素並作氣厥。堅按氣厥似是。蓋是許學士所謂氣中。與氣厥論之氣厥不同。(證治要訣曰氣厥即中氣盧氏丹溪纂要曰氣中即俗謂之氣厥是然惜不引脈經文)

白話文:

暴厥,是脉经中太素所记载的因气机郁结而导致的厥证。坚按脉象,似与气厥相符。这应该就是许学士所说的“气中”。需要注意的是,这里的“气中”与气厥论中的“气厥”并非同一概念。

如火薪然,脈經太素薪作新。楊曰。心脈如勾。今如新燃。是心脈急疾精絜。故至草乾水時被克而死。堅按作新似是。(王注新然之火焰云云此似王本經文原作新字然宋本並作薪)

白話文:

火勢旺盛,脈搏急促有力,就像新生的火焰。楊氏說,心脈如同鉤子,如今就像新燃起的火焰,說明心脈急促而精氣旺盛,因此在天氣乾燥時受到克制而死亡。堅按脈搏,感覺如同新燃起的火焰一樣。

如散葉,太素葉作採。楊曰。肝脈如弦。今散加五彩。變見不定。是為肝木氣之虛損。至木𥳇落金時被克而死。有本為藂𥱈散葉也。堅按叢棘散葉。其義自異。琦曰。叢棘弦硬雜亂之象。為是。

白話文:

就像散落的樹葉,太素葉用來採集。楊氏說:肝經脈絡像琴絃。現在散形的脈絡上加上五顏六色的光澤,變化不定。這是肝木之氣虛損的表現。到了木氣衰落的秋天,被金氣克伐致死。有樹根的纔是藂草,散葉的不是。嚴格來看,叢棘散葉的含義不同。琦氏說:叢棘是形狀像弦一樣堅硬雜亂的現象,這種解釋較為妥當。

如省客省客者脈塞而鼓,太素客並作容。塞作寒。

懸去棗華,楊曰。至棗華。土時被克而死也。

如丸泥,脈經丸泥錯。楊曰。胃脈耎弱。今反如丸泥。干堅之丸。即是胃土兼氣之有損。故至榆莢木時而死也。

禾熟,楊曰。至禾熟秋金時被克而死也。

胞精,楊以胞為心胞。謬。

如交漆,太素漆作英。可疑。

三十日死,脈經三作四。

白話文:

如果病人脈象沉滞而鼓脹,且有太素客氣的症状,说明病情危重,预示着寒邪入侵。

当看到枣花盛开时,杨氏预测病人将在此时死亡,因为土气受到克制。

病人脉象如丸泥,说明胃经虚弱,现在反而变得像丸泥一样坚硬,这是因为胃土和气都受到损伤,所以病人将在榆荚木开花时死亡。

当稻谷成熟时,杨氏预测病人将在秋金之时死亡,因为金气克制了病人。

杨氏将“胞精”理解为“心胞”,这是错误的。

如果病人脉象如交漆,且太素脉出现英气,则需要进一步观察,不可轻易下结论。

病人将在三十天后死亡,脉象将在三次变动后出现四次。

如湧泉云云,太素湧字無。肌作胞。英作華。楊曰。足太陽腎之府脈。今如泉之浮皼而動。即膀胱胞氣水之不足。故至韭英(按英字衍)華土時被克而死。一曰韭英也。琦曰。少氣味三字衍。

如頹土之狀,脈經太素並作委土。琦曰。頹敗之土。

白話文:

如湧泉云云:太素經中沒有「湧」字。肌膚稱為「胞」,華蓋稱為「英」。楊上善說:足太陽(膀胱經)是腎臟的腧穴脈絡。現在好像泉水湧出浮動,這表明膀胱氣血不足。所以到了韭菜華蓋出土時被剋制而枯萎。另一種說法:韭菜也叫「韭英」。琦(汪琦)說:「少氣味」三個字是多餘的。

五色先見黑白壘發死,太素無見字。壘作累。脈經曰。壘下注云。一作藟。堅按齊民要術引詩義疏曰。櫐巨荒也。似燕薁。連蔓生。葉似艾。(此二字據詩釋文補)白色子赤。可食。酢而不美。幽州謂之椎櫐。

白話文:

各種顏色先看到黑白交錯的,最後會死亡,沒有顏色的是沒有兆象的。

「壘」字又作「藟」。《脈經》中說:「壘」字下面的注釋說:「一作藟字」。考證:《齊民要術》引用《詩經義疏》說:「櫐」是一種巨型荒草,像燕薁草一樣,蔓延生長,葉子像艾草。(這兩個字根據《詩經釋文》補充)白色果實,呈紅色。可以食用,但味道不佳。幽州一帶稱它為「椎櫐」。

如懸雍,太素亦作懸離。

水凝而死,脈經水作冰。太素死下有亟字。

菀熟,太素菀作宛。

大腸氣,太素作膽氣。

白話文:

像是喉部的肉垂,也叫做懸離。

水結冰後就沒有生命了,脈經中說水變成了冰。在太素經中,“死”字後面有個“亟”字。

熟透了,太素經中的“菀”寫作“宛”。

大腸氣,在太素經中說是膽氣。

如華云云,脈經華作舂。楊曰。脈之浮散。故如華也。心府小腸虛小。(按小空似剩)故多恐。坐臥不安。心虛。耳中如有聲。故恆聽。

白話文:

如華云云:就像花朵一樣。脈經中,華字寫作「舂」。楊氏說:脈象浮散,所以就像花朵。心府和小腸虛弱空虛,所以容易恐懼。坐臥不安。心虛,耳中會出現聲響,所以經常聽到。

2. 脈解篇第四十九(太素全存)

先兄曰。吳云。脈解者。所以解古脈論也。故每條皆有所謂字者字在首。

白話文:

前輩說,吳先生提到,脈解是用來解釋古代脈學理論的,因此每條內容開頭都有「所謂」二字。

太陽所謂腫腰脽痛,楊曰。脽。尻也。音誰也。十一月一陽生。十二月二陽生。正月三陽生。三陽生寅之時。其陽已大。故曰太陽也。堅按經脈篇膀胱足太陽有腰痛。

白話文:

所謂太陽「腫腰脽痛」,楊上善解釋:「脽,就是臀部,讀音同『誰』。」十一月,一陽開始生發;十二月,二陽生發;正月,三陽生發。三陽生發於寅時,其陽氣已經很大了,所以稱為「太陽」。仔細對照《經脈篇》,膀胱足太陽經有「腰痛」的記載。

正月太陽寅,先兄曰。馬雲。膀胱諸證。豈盡在正月哉。特論與時相應之義有如此耳。蓋虛實在人。隨時為病。不必盡在正月也。堅按弟子掘川濟曰。此篇以足三陽三陰配之六月。太陽為正月。厥陰為三月。陽明為五月。少陰為七月。少陽為九月。太陰為十一月。三陽三陰。每互其位。而必隔一月。今本經七月誤作十月。殊為不倫。須從太素是正。此說極確。

白話文:

在正月,太陽經當令。我哥哥說:馬雲。膀胱經的各種病症。難道都只在正月發作嗎?這裡只是討論與時令相應的意義,並非說一定都在正月。虛實病症在人身上,隨時都會發病,不必一定在正月。

我堅決按照弟子掘川濟的說法:這篇經文用六條陽經和陰經與六月對應。太陽經對應正月,厥陰經對應三月,陽明經對應五月,少陰經對應七月,少陽經對應九月,太陰經對應十一月。三條陽經和三條陰經,每條之間相隔一個月。現在的經文將七月誤作十月,顯得非常不合理。應該按照《太素》的說法,將七月改正。這個說法非常正確。

陽氣東解,太素作陽凍解。楊曰。正月已有三陽。故凍解。陽氣出於地也。先有三陰。故猶有冬寒。陽氣不足也。人身亦爾。半身不足。故偏虛。跛謂左腳偏跛也。堅按楊偏虛解宜從。

白話文:

陽氣往東方升發,太素是陽氣解凍的意思。楊(上善)說:正月已經有三個陽氣。所以冰雪解凍。陽氣從地中升出。先前有三個陰氣,所以還有一些冬天的寒冷。這是因為陽氣不足。人體也是如此。半邊的身體不足,所以偏向虛弱。跛指左腳偏向虛弱。堅定地認為楊氏所說的「偏虛」解釋應該是正確的。

強上引背,太素無引背二字。

萬物盛上,琦曰。萬物二字衍。

狂巔疾,太素巔作癲。楊曰。脫衣登上。馳走妄言。即謂之狂。僵仆而倒。遂謂之顛也。

喑,楊曰。喑不能言也。堅按楊本於說文。(喑義具於原識宣明五氣篇下)

白話文:

强上引背,太素無引背二字。万物盛上,琦曰。万物二字衍。狂巅疾,太素巅作癲。楊曰。脫衣登上。馳走妄言。即謂之狂。僵仆而倒。遂謂之顛也。喑,楊曰。喑不能言也。堅按楊本於說文。(喑義具於原識宣明五氣篇下)

喑俳,太素俳作痱。楊曰。陽氣外衰。故為喑也。左(按疑若字)腎氣內虛絜而厥者。則為喑痱。(按此下宜更補痱字)音肥。風病不能言也。謂四支不用。喑不能言。心無所知。甚者死。輕者生可療也。堅按爾雅痱病也。

白話文:

喑啞,是因為太素之陽氣不足所致。楊氏說:陽氣在外衰竭,所以才會啞。左邊(疑為「若」字)的腎氣在內部虛弱,潔淨而出現腳冷的症狀,則會導致啞和痱疾。(此處應補充「痱」字)「痱」的發音同「肥」,是一種風病,導致無法言語。意思是四肢不能活動,說話也說不出來,心神失去知覺。嚴重的會導致死亡,較輕微的可以治療。根據《爾雅》,痱是一種疾病。

(郝懿行爾雅義疏曰通作腓詩百卉具腓傳腓病也釋文引韓詩云變也變病義近聲又相轉文選戲馬臺詩注引毛詩作痱今作腓玉篇引詩正作百卉具痱可知腓古本作痱矣○說文俳戲也張以為無所取義者是)

白話文:

郝懿行的《爾雅義疏》說:「腓」和「痱」兩個字可以通用。《詩經·小雅》有「百卉具腓」,後人傳說「腓」是皮膚病。「釋文」引用韓詩云:「腓」是指變化,變化和皮膚病的徵狀類似,而且「腓」和「痱」兩字的發音也相近。《文選》裡的《戲馬臺詩注》引用《毛詩》作「痱」,現在作「腓」,《玉篇》引《詩經》也作「百卉具痱」,可見「腓」字古時作「痱」。

《說文解字》裡說「俳」是戲弄的意思。張裕釗認為「俳」這個字沒有什麼實際的意義。

心脅痛,經脈篇。膽足少陽有心脅痛。不可轉側。轉訛作盛也。

言少陽盛也盛者,太素盛並作成。楊曰。成為九月。九月陽少。故曰少陽也。小島尚質曰。成蓋戌誤。

故為躍,楊曰。躍勇動也。琦曰。此有誤衍不可讀。

洒洒振寒,經脈篇。胃足陽明。有洒洒振寒。

邪客於藏府間,先兄曰。吳云。藏。肺藏也。府。胃府也。脾土不能制濕。故上於肺而為水喘。

白話文:

心胸疼痛,這是經脈篇中記載的。膽經足少陽經脈受阻,就會引起心胸疼痛,而且患者不能翻身。這裡的“轉訛作盛也”是指因為轉動而導致病情加重。

意思是說,少陽經脈盛,也就是說少陽經脈的氣血旺盛。太素經中記載,少陽經脈的氣血旺盛,就會形成疾病。楊氏認為,少陽經脈的氣血旺盛,是發生在九月份,因為九月份陽氣衰少,所以稱為少陽。小島尚質則認為,這裡的“成”應該是指戌月,也就是九月份。

所以這裡的“躍”是指患者會因疼痛而跳動,楊氏認為,躍是指勇猛的動作。琦氏則認為,這裡有誤寫,不可閱讀。

身體發冷,這是經脈篇中記載的。胃經足陽明經脈受阻,就會引起身體發冷。

邪氣入侵臟腑之間,先兄說,吳雲認為,臟是指肺臟,府是指胃臟。脾臟屬土,不能控制濕氣,所以濕氣上犯肺臟,就會引起水腫喘息。

甚則厥云云,經脈篇。痛至則惡人與火。聞木聲則惕然而驚。心欲動。獨閉戶塞牖而處。甚則欲上高而歌。棄衣而走。

陽盡而陰盛,盡者猶傷寒論血弱氣盡之盡。即陽氣不振之義。非竭絕之義。琦以為陽明極虛。欠當。

白話文:

發作嚴重時,會出現神志不清、胡言亂語。經脈運行受阻。疼痛發作時,會厭惡他人和火光。聽到木頭發出的聲音,就會驚慌失措、全身發抖。心神想要活動。獨自關閉門窗躲起來。發作嚴重時,會想爬到高處唱歌,甚至脫掉衣服逃跑。

客孫脈,太素脈作胳。楊曰。太陰經脈。至於舌下。太陰孫胳。胳於頭鼻。故陽明並於太陰孫胳。致鼽腹脾也。堅按經脈篇唯有鼽衄。

上者則其孫絡太陰也,琦曰。上者句有脫誤。

白話文:

客孫脈是太素脈的一部分,楊氏說太陰經脈到達舌下,太陰孫絡則連接到頭鼻,所以陽明經脈會與太陰孫絡在頭鼻處交匯,導致鼻塞腹脹脾虛。經脈篇中只提到鼻塞流鼻血,上者指的是孫絡屬於太陰經脈,琦氏說上者句有錯誤。

病脹,楊曰。十一月陰氣內聚。雖有一陽始生。氣微未能外通。故內癰為脹也。堅按經脈篇。脾足太陰有腹脹善噫。得後與氣。則快然如衰。

上走心為噫,新校正駁王注。蓋本於楊氏。

白話文:

腫脹的疾病,楊醫生說:十一月時陰氣開始內聚,雖然有一絲陽氣開始生發,但陽氣還很微弱,無法向外疏通。所以內部產生腫脹,形成脹病。

根據《經脈篇》記載,脾經(足太陰經)有腹部脹痛、容易打嗝的症狀。如果後天得到陽氣助益,則脹痛會突然消失,像疲勞一樣。

食則嘔,楊曰。胃中食滿。陽氣銷之。今十一月一陽力弱。未能熱消。故胃滿而溢謂之嘔。此嘔吐也。堅按經脈篇有食則嘔。

白話文:

吃東西就吐,楊氏說:是因為胃裡食物過多,陽氣不足以消化。現在是十一月,陽氣虛弱,無法溫熱消化食物,導致胃滿而溢於口中,這就是嘔吐。這是食後嘔吐。醫書上《經脈篇》中記載,吃東西就吐。

得後與氣快然如衰,太素如並作而。

十月,太素作七月。楊曰。七月秋氣始至。故曰少陰。

嘔咳上氣喘,經脈篇有咳唾則有血喝。喝而喘又有上氣。

白話文:

得到病之後身體的氣息很快變得衰弱,像是所有的素體都在一起作用。

十月的時候,應該是太素在七月開始作用。楊氏說,七月是秋天的氣候開始到來的時候,所以稱之為少陰。

嘔吐、咳嗽、上氣和喘息,經脈篇中有提到咳嗽會伴有咯血。咯血且喘息又伴有上氣。

色色不能久立久起云云,太素色色作邑邑。久坐之久無。䀮䀮並作𥇀𥇀。楊曰。七月陰陽氣均未有定。主秋氣始至。陽氣初奪。故邑然悵望。不能久立。又陰陽內各不足。故從坐起目𥇀。無所見也。有本作露。但白露即露之微色。(按疑當作霜文微也)十月已降。甚霜即知。有本作十月者非也。堅按太素經注並是(說見上)經脈篇有坐而欲起。目䀮䀮如無所見。

白話文:

顏色蒼白,不能久站久坐,這是《太素》所說的「邑邑」之狀。長時間坐着,就會有這種現象。雙眼模糊,就像要昏倒一樣。楊氏說:七月時,陰陽之氣尚未穩定,主秋氣初至,陽氣初衰,所以才會出現這種悵惘、不能久站的現象。又因陰陽內虛,所以坐起時,眼睛模糊,看不清楚。有些版本寫作「露」,但白露指的是露水的微色,(按:應當是霜的微色。)十月以後,霜降了,就很容易看見霜。有些版本寫作「十月」,這是錯誤的。堅按《太素經》注,皆是如此(說法如上)。《經脈篇》中也提到,坐着想要起身,眼睛模糊,就像看不見東西。

恐如人將捕之,經脈篇。氣不足則善恐。心惕惕如人將捕之。

所謂惡聞食臭云云,楊曰。七月陽衰。胃無多氣。故惡聞食氣也。琦曰。此疑陽明節脫文。誤次也。

陽氣未盛於上而滿,琦曰。未字衍。太素脈作腹。並難從。

白話文:

害怕就像有人要抓你一樣,這是經脈篇中提到的。氣不足就會容易害怕,心臟會一直跳動,就像有人要抓你一樣。

至於說厭惡聞到食物的臭味等等,楊氏解釋說,七月陽氣衰弱,胃氣不足,所以才會厭惡聞到食物的味道。琦氏認為,這可能是陽明經節的脫漏文字,放錯位置了。

至於陽氣還沒有充盈到上面,琦氏認為,"未"字是多餘的。太素脈講的是腹部,這兩者都難以理解。

㿗疝,太素㿗作頹。楊曰。頹謂丈夫少腹寒氣成積陰器之中而痛也。疝謂寒積氣上入小腹而痛也。病在少腹痛。不得大小便。病名曰疝也。

白話文:

疝氣,根據《太素》的說法,又稱「頹」。楊氏解釋說,所謂的「頹」是指男性腹部下方的寒氣聚集成積,導致生殖器疼痛。而疝氣則是指寒氣積聚上升進入小腹,導致疼痛。這種疾病主要表現為小腹部疼痛,大小便不通。因此,這種疾病也被稱為疝氣。

㿗癃疝膚脹,太素㿗作釘。楊以為釘腫。蓋非。經脈篇肝足厥陰有遺溺閉癃。琦曰。此節(按言厥陰一節)文多訛缺。按此篇以十二辰分配經脈。義殊無當。而論病理本於藏府陰陽衰盛甚確。故以意解之。琦說稍肆。今不敢從。

白話文:

小便不通、陰囊腫脹、皮膚水腫,太素經中稱之為「釘」。楊上善認為是釘子型的腫脹,這不對。經脈篇中記載肝經足厥陰有排不出尿液、小便不通的情形。張琦說:「這段文字有很多錯誤和缺漏。」這篇文章用十二地支來分配經脈,意思完全不對。但是,對於疾病的病理,文章中關於臟腑陰陽衰盛的說法相當精確。因此,我們試著用自己的想法來解釋。張琦的說法有些過於隨意,我不敢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