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丹波元堅

《素問紹識》~ 卷第四 (1)

回本書目錄

卷第四 (1)

1. 病能論篇第四十六(太素存但病風腰痛一節缺)

風論及其病能。王注曰。能謂內作病形一切。經音義恣態下曰。古文作能。

白話文:

風論及其疾病的表現。王的註解說,表現是指身體內部產生的各種病狀。經典中的音義部分解釋,古文中的「能」字。

當候胃脈,楊曰。得胃脈者。寸口脈也。又曰。平人手之寸口之中。胃脈合浮與大也。今於寸口之中。診得沉細之脈。即知胃有傷寒逆氣。堅按楊說不穩。醫學讀書記曰。云當候胃脈者。謂趺陽也。趺陽脈不必沉且細。而今沈且細者。氣逆於上。而下乃虛。下虛則沉細也。人迎甚盛者。

白話文:

當要診斷胃部的脈象時,楊氏說:「診斷胃脈就是診斷寸口脈。」他又說:「正常人的手,在寸口部位,胃脈是浮而大的。現在在寸口部位,診斷出沉細的脈象,就知道胃部有傷寒逆氣。」

堅守楊氏的說法是不穩妥的。醫學讀書筆記記載說:「所謂當要診斷胃脈,指的是趺陽脈。趺陽脈不一定沉且細,而現在沉且細,是氣逆於上,而下虛。下虛則沉細。人迎脈非常旺盛。」

氣逆於上則上盛。上盛故人迎甚盛。夫氣聚於上而熱不行。胃脘壅遏。得不畜積為癰耶。琦亦以為趺陽。曰蓋胃癰之候。寸口之脈。未有不洪數者。然診趺陽創於仲景。內經所未見。則此說亦難從。

白話文:

當氣血逆流到上半身時,便會出現上半身氣血過盛的現象。由於上半身氣血過盛,所以「人迎」脈搏會非常有力。這時,氣血聚集於上半身,導致熱氣無法正常運行,造成胃部和食道堵塞。在這種情況下,身體很容易積聚毒素形成癰腫。

琦認為,上面的症狀可以判斷為胃癰。一般來說,胃癰的患者寸口脈一定會又紅又快。不過,診斷「趺陽」脈的說法是仲景提出的,在《內經》中並沒有記載。因此,這個說法也難以採信。

精有所之寄則安云曰,太素作精有之倚則不安。(按與新校正引小異)懸上有往字。堅按古鈔本無之字。琦曰。懸某病未詳。疑有誤。似是。(王注處字古鈔本無)

白話文:

當精氣有依靠的地方纔能安定的說法是,太素所製的精氣有依附的地方就不會感到安定。(按:與新校正引文稍有不同)懸字上方有「往」字。考證古鈔本中沒有「之」字。琦說:懸這類疾病的病症沒有詳述,懷疑有錯誤。可能是這樣的。(王注的「處」字古鈔本中沒有)

偃臥,廣雅。偃。仰也。

脈大,先兄曰。滑云。脈謂脈隧也。

癰氣之息,楊曰。息。增長也。堅按此說謬。蓋癰氣之息。是膿未成者。氣盛血聚。是膿已成者。

怒狂,太素作喜怒。下善怒亦作喜怒。

白話文:

躺著,指的是仰躺。

脈搏增大,先前的說法是,這裡的脈是指脈管。

膿腫初期的症狀,有種說法認為,息是指生長的意思,但這種說法是錯誤的;應該是指膿腫還未形成膿時的狀態,當氣血旺盛聚集時,則表示膿已經形成了。

怒狂,在《黃帝內經太素》中記作喜怒,在後面的部分也有將善怒寫作喜怒的。

生鐵洛,太素洛作落。楊曰。生鐵落鐵漿之也。堅按楊亦誤。

白話文:

「生鐵洛」的意思是製造生鐵。

「太素洛作落」的意思是,太古時期是用洛石製造生鐵。

楊氏認為:「生鐵洛」是指鐵漿流動的過程。

堅按:楊氏的解釋也有錯誤。

下氣疾也,桓譚新論云。子云亦言。成帝詔作甘泉賦。卒暴。遂倦臥。夢五藏出地。以手收內之。及覺。氣病一年。(意林引)蓋氣病即氣疾也。

身熱解墜,太素熱作體。

白話文:

這是一種氣疾。根據桓譚的《新論》和楊雄的說法,漢成帝下旨讓東方朔寫了一篇《甘泉賦》,東方朔寫完就突然暴亡。他生前一直臥病在牀,夢到自己的五臟從地裡出來,便用手將它們收進體內。醒來後,他得了氣疾,持續了一年之久。(出自《意林》)「氣病」就是「氣疾」。

澤瀉術各十分麋銜五分,仲景方於丸。散特用分字。亦是裁分之謂。非六銖之分。即與本經同義。張氏醫通曰。石頑治牙行陶震球子傷勞咳嗽失血。勢如泉湧。服生地黃墨汁不止。余及門周子用熱童便二升而止。邀石頑診之。診得弦大而虛。自汗喘之。至夜則煩擾不寧。與當歸補血湯四貼而熱除。

白話文:

澤瀉和術各取十份,麋銜(一種中藥)取五份,仲景方中是用於丸劑。散劑則特別用「分」字表示重量單位。這裡的「分」也是裁分的意思,並不是六銖的重量單位,與本經所記載的相同。

張氏醫通記載:石頑(一種中藥)可以用於治療牙痛、陶震球子(一種中藥)可以用於治療勞咳、失血導致的出血不止。如果出血勢如泉湧,服生地黃和墨汁也不能止住。我的學生周子使用熱童便兩升,出血就止住了。

我請石頑診斷,診斷結果是脈象弦大而虛,有自汗和喘的症狀。到了晚上,病人煩躁不安。我用當歸補血湯治療了四次,發熱症狀就消失了。

時覺左脅刺痛。按之漉漉有聲。此少年喜酒負氣。嘗與人鬥狠所致。與澤術麋銜湯。加生藕汁調服。大便即下累累紫黑血塊。數日乃盡。後與四烏鰂骨一藘茹為末。分四服入黃牝雞腹中。煮啖留藥蜜丸。盡劑而血不復來矣。

為後飯,琦曰。證雖在表。而欲其下滲。故先藥後飯。

白話文:

時常感到左肋疼痛,按壓時有液體流動的聲音。這個年輕人嗜酒好逞強,曾經和人爭鬥而受傷。給他服用澤術和麋銜煎煮的湯劑,並加入生藕汁攪拌服用。大便隨即排出許多深紫色的血塊,幾天後才排乾淨。之後給他服用四烏鰂骨、一藘茹的藥粉,分四次服用,放入黃色母雞腹中煮熟食用,將剩下的藥物製成蜜丸。服用完一劑後,血塊就不再出現了。

2. 奇病論篇第四十七(太素全存)

無治也,張子和治病百法舉此段曰。雖有此論。可煎玉燭散二兩。水一碗。同煎至七分。去滓放冷。入蜜少許。時時呷之則心火下降。而肺金自清。故能作聲也。(按玉燭散繫於四物湯承氣湯樸消各等分水煎出三法六門)

白話文:

無法治癒,張子和在《治療疾病的一百種方法》中引用了這段話。儘管有這個說法,但可以煎煮兩兩玉燭散和一碗水。一起煎煮至七分,去除渣滓並放涼。加入少許蜂蜜,隨時服用,可以使心火下降,而肺金自然清澈。因此能夠說話。(註:玉燭散與四物湯、承氣湯、樸消各等分水煎,有出三法六門)

刺法曰(至)疹成也,甲乙無刺字。蓋作溢。(下文蓋字猶作益知溢是訛文)疹作辜。故曰。疹成也。作故曰成辜。琦曰。此節蓋他經脫文。

白話文:

針刺的書上說(到達)出疹子的階段就(不需要)針刺了。甲乙兩文字典上都沒有「刺」字,可能是用「溢」字,但疹字作「辜」,所以說疹成也,作故曰成辜。琦說:這一段可能是其他經典的脫文。

息積,吳以為肺積。張以為喘促息難。俱襲王注之謬。三因方舉本證擬有磨積丸。(胡椒木香全蠍)化氣湯(縮砂仁桂心木香甘草茴香丁香皮青皮陳皮乾生薑蓬朮胡椒沉香)及導引法。文繁不錄。

白話文:

息積,吳氏認為是肺部積聚。張氏認為會導致呼吸困難、喘促。這些觀點都沿襲了王氏注釋的錯誤。

《三因方》中列舉了本證,並提出了相應的湯丸方劑:

  • 磨積丸(組成:胡椒、木香、全蠍)
  • 化氣湯(組成:縮砂仁、桂心、木香、甘草、茴香、丁香皮、青皮、陳皮、乾生薑、蓬朮、胡椒、沉香)

此外,還介紹了導引療法。由於內容過於繁雜,在此不一一列舉。

尺脈數甚,太素無脈字。楊曰。尺□(按當膚字)數□(按當筋字)急見出者。此為疹筋。筋急腹急。此必金水垂(按當作乘)肝。故色白黑即甚也。有本為尺瘦也。堅按太素為是。一作尺瘦者尤是。蓋血液虛少。故尺肉削減。即為腹筋豎急之診。此脈字芟去。而素靈中遂無尺部診脈之說矣。

白話文:

尺脈跳動非常快,太素脈經中卻沒有提到這種脈象。楊上善說:尺膚的脈搏跳動得很急迫,而且浮出表面。這是疹筋脈象,說明筋脈緊張,腹肌收緊。這一定是金水(肺氣與腎氣)過度侵犯肝臟,所以面色白黑也非常明顯。有人認為這是尺脈瘦小的原因。堅持採納太素脈經之說纔是正確的。另有一種說法認為尺脈瘦小是因為血液虛弱所致,所以尺部的肌肉減少,進而出現腹肌豎直緊繃的症狀。太素脈經中刪去了這種脈象描述,所以在素問靈樞經中就沒有尺部診脈之說了。

(難經經釋於十三難下曰今去經文大小字而易數字數者一息六七至之謂若皮膚則如何能數按所言經文者邪熱氣藏府病形篇也)

白話文:

《難經經釋》在第十三個難題中說:現在把經文中較大較小的字去掉而用數字代替,一息有六七次呼吸的說法。如果是皮膚,那麼又怎麼能計算出所說的經文中邪熱氣藏於臟腑而導致疾病的症狀呢?

厥逆,白附子散出雞峰普劑方。據續易簡方。本王子亨方。(琦曰按王氏引全注僅見此條)

五氣,楊曰。五氣。五穀之氣也。琦曰。五當作痹。堅按二說非是。

白話文:

厥逆症,使用白附子散這帖方劑,出自雞峯普劑方。根據續易簡方記載,原為王子亨的方劑。(琦曰:根據王氏的記載,在全注中只出現過這一條)

肥者令人內熱,琦曰。食肥則陽氣滯而不達。故內熱。食甘則中氣緩而善留。故中滿。中滿而熱。脾氣上溢。故口甘也。

膽募俞,楊曰。可取膽募日月穴也。

白話文:

肥胖會讓人內熱,琦說。吃肥膩的東西會使陽氣滯留,導致內熱。吃甜食會使中氣運行緩慢,容易積滯,導致中滿。中滿產生熱氣,脾氣上溢,所以口裡會感到甜味。

有癃者,楊曰。癃淋也。堅按六書故曰。人病小便淋瀝不通者。今謂之淋。古作癃云云。(淋犁針切又良中切癃良中切史記孝景本紀索隱曰隆慮音林閭避殤帝諱改之又宣明五氣篇不宜參)琦曰。癃而數溲。熱鬱而氣不化也。頸膺如格。上焦閉拒也。人迎躁甚。胃熱也。喘息氣逆。

白話文:

有小便不通而疼痛的症狀,楊氏說:「這就是癃,也就是淋病。」根據《說文解字》記載,人因為小便瀝瀝而出,尿路不通暢時,稱之為癃。如今,我們稱之為淋。在古代,淋病也寫作癃。

琦氏說:癃病患者會頻尿,主要是因為熱鬱在體內無法消散。頸部和胸部有阻塞的感覺,是因為上焦氣血不通暢。人迎脈搏強而快,表示胃中有熱。還有氣喘、氣逆等症狀。

肺邪實也。太陰寸口之脈微細如髮。肺藏虛也。此肺之治節不行。故水道不利。而肺之受熱。由陽明積熱上壅。肺受熱淫。格逆於上。故也。

白話文:

肺部邪氣過盛。太陰肺經的寸口脈搏細微如髮,這是肺氣虛弱的表現。這是因為肺部的調節功能失常,導致水液代謝不順暢。而肺部受熱,是陽明經熱氣上壅所致。肺部受到熱邪侵擾,導致向上逆氣,所以出現了格逆。

五有餘二不足,凡病虛實相錯者。藥有所顧忌。下手最難。此即是也。仲景稱云難治者。亦皆虛實相錯之證也。

巔疾,太素作癲疾。

白話文:

這是指五個方面過剩而兩個方面不足的情況,凡是疾病虛實交錯的,用藥時會有所顧慮,治療起來最困難,說的就是這種情況。張仲景所說的難以治療的情況,也是指虛實交錯的症狀。

頭部的疾病,《太素》一書中記載為癲狂的疾病。

病名為胎病,楊曰。人之生也。四月為胎母□(按當為字)人物亦驚。神氣並上驚胎。故生已發為癲疾也。堅按說文胎婦孕三月也。(段校曰玄應兩引皆作二月)巢源千金並曰。妊娠三月始胎。仍知楊注四字。蓋是三訛。然此胎字。要不過在孕之謂。不必限某月。

白話文:

病名叫做胎病,楊氏說:人出生時,懷胎四個月時會受到母親驚恐的影響,使神氣一同上升,驚動胎兒。因此,出生後就會發作癲癇病。段玉裁查閱《說文解字》,記載懷孕三月才稱作胎兒。(段氏校勘本註解:玄應兩處引用都作二月)《巢源》和《千金方》都說:懷孕三月才開始有胎兒。由此可知,楊氏註解中的「四」字是錯的,應該是「三」字。但是,這裡的「胎」字,只要是指懷孕狀態,不一定要限定某個月份。

痝然,太素作龐然。楊曰。龐然者。麵皮起之貌。

切其脈大緊,緊弦不同。今大且緊。故三以如弓弦釋之歟。

白話文:

病人的面色浮腫,「太素」一書中描述為面容浮腫的樣子。楊氏說,浮腫是指面部皮膚浮脹的模樣。

診察病人的脈象,發現脈象既大又緊,緊脈與弦脈有所不同。現在脈象既大又緊,所以用像弓弦那樣來解釋這種脈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