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丹波元堅

《素問紹識》~ 卷第三 (7)

回本書目錄

卷第三 (7)

1. 痿論篇第四十四(太素全存)

志曰。夫五藏各有所合。痹從外而合。病於內外所因也。痿從內而合。病於外內所因也。琦曰。痹痿相似而不同。痹為外感。痿屬內傷。痹雖有內傷而外感多。痿雖非外感而內傷甚。

筋膜,楊曰。膜者人之皮下肉上。膜肉之筋也。

白話文:

醫書上記載:五臟都有其相應的部位。痹證是由外而內侵犯的,病因來自於內外。痿證是由內而外發作的,病因來自於內外。張琦認為:痹證和痿證雖然相似,但又有不同。痹證是外感風寒所致,痿證屬於內臟的損傷。痹證雖然也伴有內臟的損傷,但主要是外感因素為主。痿證雖然不是外感因素所致,但內臟的損傷比較嚴重。

肺熱葉焦,琦曰。思慮忿怒。五志之火內熾。銷爍肺金。故喘息有音。而肺葉焦枯。肺所以行營衛。治陰陽飲食之精。必自肺家傳布。變化津液。灌輸藏府。肺藏一傷。五藏無所稟受。故因之以成痿躄也。

白話文:

肺熱導致肺葉枯萎,張機(亦稱仲景)說:由於思考過度、憤怒的情緒,人體內五行之火的相火過於旺盛,熔化消耗肺金,因此喘息時會有聲音,且肺葉枯燥。肺掌管運行氣血,滋養陰陽飲食的精華,必須由肺部傳播分佈,轉化津液,滋潤臟腑。一旦肺部受到損傷,五臟就會失去滋養,因此導致肌肉萎縮、行動不便。

痿躄,按痿分為五。而首段敘其證。次段敘其因。然其文互相發。且痿躄脈痿骨痿三證。則前後義同。筋痿則前段云筋急而變。後段云宗筋弛縱。此筋痿有二證也。肉痿則前段云脾氣熱則胃干而渴。後段云有漸於濕以水為事。此肉痿有內外二因也。又按此病痿軟。其正證而拘急。蓋是變證。末節曰。故陽明虛則宗筋縱。帶脈不引。故足痿不用。其義可見矣。

白淫,奇效良方有說。宜參。

有漸於濕,楊曰。漸漬也。

白話文:

痿躄,根據痿的表現可以分為五種。開頭描述了症狀,接著說明病因。然而這些文字相互呼應,而且痿躄、脈痿、骨痿這三種症狀,前後意義相同。筋痿,前面說筋急而變,後面說宗筋弛縱,這說明筋痿有兩種表現。肉痿,前面說脾氣熱則胃幹而渴,後面說有漸於濕以水為事,這說明肉痿有內外兩種病因。

另外,這個病症表現為痿軟,這是主要症狀,而拘急則是變證。最後一段說:「所以陽明虛則宗筋縱,帶脈不引,故足痿不用」,這句話的意思就清楚了。

白淫,有奇效的良方,值得參考。

有漸於濕,楊氏說:「漸漬也。」

肉痿,琦曰。肉痿即屬痹症。謂之痿者。必兼病筋骨也。生氣通天論云。濕熱不攘。大筋緛短。小筋弛長。緛短為拘。弛長為痿。又曰。秋傷於濕。發為痿厥。陰陽應象論曰。地之濕氣感。則害皮肉筋骨。蓋脾既受濕。必流於關節。內熱應之。則為痿躄。非止於肌肉不仁也。

白話文:

肌肉萎縮

琦說:肌肉萎縮就是屬於痺症。之所以稱為萎縮,是因為它必定同時損傷了筋骨。

《生氣通天論》中提到:濕熱不通暢,大筋縮短,小筋拉長。縮短導致拘緊,拉長導致萎縮。

《陰陽應象論》中也提到:秋季濕氣侵犯,會導致萎縮和厥證。濕氣侵襲肌膚筋骨。脾臟受到濕氣侵襲,必定流注到關節。內熱與之相應,就會導致萎縮和行走困難,不僅僅是肌肉麻木不仁。

陽氣內伐內伐則熱舍於腎,太素內伐不復。伐作代。舍作合。楊曰。陽明主谷。其氣熱盛。復有外熱來加。陽明之脈內即代絕。內外熱盛下合水。堅按太素非是。

絡脈溢,楊曰。胳脈心之所主也。胳脈張見為溢也。

白話文:

陽氣內陷鬱積,就會在腎臟聚集熱量,導致腎氣虛弱,不能恢復。伐是代替,舍是聚集。楊氏說:陽明經主掌食物的消化,其氣候炎熱旺盛。如果又有外來熱氣侵入,陽明經脈中的陽氣就會被取代,內外熱氣就會向下聚集在腎臟。堅決反對太素的看法,認為它是錯誤的。

宗筋主束骨,太素作宗筋者束肉骨。楊曰。宗筋者。足太陰少陰厥陰三陰筋。及足陽明筋。皆聚陰器。故曰宗筋。又曰。宗筋即二核及莖也。

白話文:

筋脈種類中,宗筋負責包覆骨頭,太素認為,宗筋包覆肌肉和骨頭。楊氏說,宗筋是指:足太陰(脾經)、足少陰(腎經)、足厥陰(肝經)三條陰經的筋脈,以及足陽明(胃經)的筋脈。這些筋脈都聚集在陰部,所以稱為宗筋。又說,宗筋就是陰莖和陰囊的筋脈。

各補其榮云云,太素時受月作時受日。楊曰。五藏熱痿。皆是陰虛。故補五藏陰經之榮。陰榮水也。陰輸是木少陽也。(按此句疑)故熱痿通其輸也。各以其時者。合以其時受病之日。調之皆愈也。

白話文:

通過滋補其榮氣(即陰氣),就像太素(太初之氣)在夜晚受陰氣,白天受陽氣的影響一樣。楊氏說,五臟熱痿,都是陰氣不足的表現。所以要滋補五臟陰經的榮氣,陰榮就是水陰。陰輸是指少陽之氣(此句存疑)。所以通過滋補陰氣來疏通陰輸之氣。分時滋補是因為要配合發病的時間來調治,這樣才能康復。

2. 厥論篇第四十五(太素全存)

前陰者宗筋之所聚,楊曰。陰器。為前陰也。宗總也。人身大筋總聚以為前陰也。

白話文:

前陰是主要筋脈聚集的地方,也就是指男性生殖器。這些筋脈在人身上集中於此,形成了前陰部位。

奪於所用云云,太素因作且。楊曰。入房太甚有傷。故曰奪於所用。因奪所用。則陽氣上虛。陰氣上爭。不能和復。精氣溢泄益虛。寒耶之氣。與虛上乘以居其中。以寒居中。陽氣衰虛。堅按楊注暗得汪高意。琦曰。獨陰無陽。故曰邪氣。亦是。

白話文:

如果縱慾過度,就會損傷身體。所以說,縱慾過度會「奪於所用」。因為縱慾過度,就會導致陽氣上虛,陰氣上爭,不能調和。精氣就會外泄,身體更加虛弱。寒邪之氣就會乘虛而入,居於身體之中。由於寒邪居中,陽氣就會衰弱虛損。

堅按:楊兆光的注釋暗合汪昂和高士宗的意思。琦隆說:「單獨的陰氣沒有陽氣,所以稱為邪氣。」這也是一種解法。

陰氣虛則陽氣入,先兄曰。張云濕熱在脾。則脾陰虛。陽獨亢而胃不和矣。脾胃俱病。則精氣竭。故不能營其經絡四支也。高雲。入者。絡脈之熱復入於胃也。

白話文:

陰氣虛弱時,陽氣就會進入體內。我兄長曾經說過,張氏認為脾臟中有濕熱,就會導致脾陰虛,陽氣獨自亢盛而胃部功能失調。脾胃同時生病,精氣就會耗盡,因此無法滋養經絡和四肢。高氏認為,「入」是指經絡中的熱氣再次進入胃部。

陽氣盛於上,醫學讀書記曰。素問曰。陰氣盛於上。則下虛。下虛則腹脹滿。又曰。陽氣盛於上。則下氣重上。而邪氣逆。則陽氣亂。陽氣亂則不知人。此二段乃岐伯分答黃帝問厥。或令人腹滿。或令人昏不知人。二語之辭。所謂陰氣者。下氣也。下氣而盛於上。則下反無氣矣。

白話文:

古籍《醫學讀書記》記載:陽氣旺盛於上。另一部古籍《素問》記載:陰氣旺盛於上,則下半身空虛。下半身空虛,就會腹脹。還記載:陽氣旺盛於上,則下半身氣往上衝,而且邪氣逆行,導致陽氣混亂。陽氣混亂,就會神志不清。這兩段話是岐伯分別回答黃帝發問:腹脹和神志不清的原因。所謂陰氣,就是下半身的氣。下半身的氣旺盛於上,則下半身反而沒有氣了。

無氣則不化。故腹脹滿也。所謂下氣者。即陰氣也。陽氣上盛。則陰氣上奔。陰從陽之義也。邪氣亦即陰氣。以其失正而上奔。即為邪氣。邪氣既逆。陽氣乃亂。氣治則明。亂則昏。故不知人也。甲乙經削陽氣盛於上五字。而增腹滿二字於下。虛則腹脹滿之下。則下氣重上之上。

白話文:

如果沒有氣的推動,食物就會消化不良。因此會出現腹脹滿的問題。這裡所說的「下氣」,指的是陰氣。陽氣如果過盛,陰氣就會往上沖,這是陰氣追隨陽氣的道理。邪氣也等於陰氣,因為陰氣失去了平衡而往上沖,就變成了邪氣。邪氣逆行之後,陽氣就會混亂。氣運行正常,頭腦就會清晰;氣運行混亂,頭腦就會昏沉。所以,才會出現神智不清的情況。甲、乙兩經刪掉了「陽氣盛於上」五個字,在「虛則腹脹滿」之下,增加了「則下氣重上」六個字。

林氏云。當從甲乙。謂未有陰氣盛於上。而又陽氣盛於上者。二公益未體認。分答語辭。故其言如此。殆所謂習而弗察者耶。堅按此說明確。正與原識合。

白話文:

林氏說:應該是從頭開始講解。這是因為,沒有陰氣盛於上,而又陽氣盛於上的情況。兩位大夫都沒有體會到這一點,才分別回答。所以他們的說法才會這樣。大概就是所謂的「慣看而不察」吧。堅按:這個說明很明確,正好與原來的見解一致。

不知人也,琦舉仲景脈法生氣通天論。(薄厥)調經論。(大厥)繆刺論文曰。合數條之義。皆血氣相薄。陽氣鬱冒不行。與寒熱之厥不同。

白話文:

沒有詳細瞭解醫理,才會認為《傷寒論》中張仲景的「脈法生氣通天論」、《調經論》和《繆刺論文》所論述的內容是相同的。

以上這些文獻所討論的病症,本質上都是因為血氣互相影響、陽氣鬱積不暢所致。與寒熱引起的厥證不同。

厥狀病能,琦曰。熱厥屬陽經。寒厥屬陰經。然陰陽虛實互乘。則陽經亦有寒厥。亦有熱厥也。

腫首頭重,太素腫作踵。堅按此王氏所非。

白話文:

這疾病的症狀,琦說,如果是熱厥就屬於陽經的問題,如果是寒厥就屬於陰經的問題。然而,當陰陽虛實互相影響時,那麼陽經也可能出現寒厥,也會有熱厥的情況。

頭部腫脹、頭重,根據太素的說法是指腳跟腫脹。對於這種說法,王氏有不同的意見。

癲疾欲走呼,先兄曰。張云。陽明為多血多氣之經。氣逆於胃。則陽明邪實。故為癲狂之疾。而欲走且呼也。陽邪盛則神明亂。故為妄言妄見也。堅按原識所舉。言其證同者不言其因。

屈膝,先兄曰。張云。肝主筋。故足軟好臥而屈膝。高雲。屈膝踡臥也。高說是。

白話文:

患有癲癇的人,發病時想要奔跑並呼喊,哥哥說:「張仲景說,陽明經是血氣旺盛的經脈,如果氣逆於胃,就會導致陽明經邪氣實證,因此會出現癲狂的症狀,並且想要奔跑和呼喊。陽氣邪盛,就會導致神志不清,因此會出現胡言亂語和幻覺。堅按原書所舉,只說症狀相同,不說其病因。」

雙腿屈膝,哥哥說:「張仲景說,肝主筋,所以雙腿無力,喜歡躺著,並且屈膝。高雲說,屈膝蜷臥。」高雲說:「對。」

陰縮腫,先兄曰。高雲。陰縮腫。前陰痿縮而囊腫也。按巢源虛勞陰疝腫縮候。疝者氣痛也。眾筋會於陰器。邪客於厥陰少陰之經。與冷氣相搏。則陰痛腫而攣縮。

白話文:

"陰縮腫"是指前陰部萎縮且附有囊腫的現象。根據巢源虛勞陰疝腫縮的診斷標準,疝指的是因氣血不順所引起的疼痛。眾多筋絡在陰器部位聚集,當邪氣侵入厥陰和少陰這兩條經脈,與冷氣相互作用時,就會導致陰部疼痛、腫脹並收縮。

胻內熱,太素胻作脛。楊曰。脛內熱有本脛外熱。足厥陰脈不行脈外。(按疑脛外)外為誤耳。琦曰。以上並熱厥之候。

****

小腿內側發熱,太素脈顯示為脛部作痛。楊上善說:脛部內側發熱,有的是因為脛部內側本身發熱,也有的是因為脛部外側發熱。足厥陰肝經的經脈不通暢,導致經脈外側(按:疑為脛部外側,外字可能為誤寫)發熱。琦春華說:以上所述都是熱厥的症狀。

白話文:

小腿內側發熱,太素脈顯示脛部疼痛。楊上善認為,小腿內側發熱,可能是內側本身發熱,也可能是外側發熱導致。足厥陰肝經不通暢,導致經脈外側(疑為脛部外側,外字可能為誤寫)發熱。琦春華總結道,以上所述都是熱厥的症狀。

太陰厥逆,太素陰下有脈字。下並同。楊曰。問曰前章已言六經之厥。今復言之。有何別異也。答曰。二章說之先後經脈厥。而主病左右不同故也。琦曰。按厥有寒熱兩候。前列六經。症皆熱厥。自此至末。所言皆寒厥。堅按此下諸證。不必屬寒者。琦說難從。

下泄清,太素清作青。楊曰。下利出青色者。少腹間冷也。

白話文:

太陰厥逆。太素經的「陰」字下面有「脈」字。下面的「並」字和脈字的意思相同。楊某說:有人問,前面章節已經講過六經的厥,現在又講一次,有什麼不同的地方嗎?答:兩章講述的先後不同,經脈的厥也有不同,而主病的部位左右也有不同。琦某說:據我考證,厥有寒性和熱性兩種症候。前面列出的六經症狀都是熱厥。從這裡到最後,所說的都是寒厥。但堅某認為,這裡提到的各種證狀不一定都是屬於寒厥,琦某的說法難以苟同。

三陰俱逆不得前後,楊曰。逆即氣之失逆。名曰厥逆。足三陰之脈。同時失逆。必大小便不通。手足冷。期至三日死矣。

白話文:

當三條陰經的氣機都阻逆而無法運行時,楊上善說「逆」就是氣的運行不順暢。稱為厥逆。足少陰、足厥陰、足太陰三條陰經的脈絡同時出現逆亂,必會導致大小便不通,手腳冰冷。如果這種情況持續三天,患者就會死亡。

僵仆,楊曰。後倒曰僵。前倒曰僕。

發腸癰不可治,琦曰。腸癰五字衍。

喘咳身熱,楊曰。足陽明逆氣乘肺。故喘咳也。足陽明主身熱。

嘔血,太素此下有不可治驚者死六字。蓋剩。

痓,太素作痙。楊曰。痓身項強直也。

白話文:

人倒地失去意識,楊氏說:往後倒叫做僵,往前倒叫做僕。

腸癰發作不可治,琦氏說:腸癰五字是多餘的。

呼吸困難咳嗽發燒,楊氏說:足陽明經的逆氣上衝肺部,所以才會喘咳。足陽明經主宰身體發熱。

嘔血,太素經在這段文字之後有「不可治驚者死」六字,應該是多餘的。

痓,太素經寫作痙。楊氏說:痓是指身體和脖子僵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