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問紹識》~ 卷第二 (2)
卷第二 (2)
1. 脈要精微論篇第十七
持脈有道虛靜為保,先兄曰。李云虛者。心空而無雜思也。靜者。身靜而不喧動也。堅按素靈中道寶押韻不一而足。如治病之道。氣內為實(疏五過論)治數之道。從容之葆。(徵四失論)持針之道。堅者為實。(九針十二原論)營氣之道。內谷為寶。(營氣篇)灸刺之道。
何者為實。(四時氣篇寶原作定今從甲乙)審知其道。是謂身寶。(五亂篇)是也。又諸子間亦見之。如管子成功之道。羸縮為寶。○六鞱。凡謀之道。周密為寶。(武韜)必出之道。器械為寶。(虎韜)吳子。夫安國家之道。先戒為寶。(料敵)韓非子。人主之道。靜退為寶。
(主道)呂覽凡食之道。無飢無飽。是之謂五藏之葆。(盡數)凡農之道。厚之為寶。(審時)是也。(廣韻道寶並在上聲皓韻)琦曰。保當作寶。未確。
春日浮如魚之逰在波,太素逰作遊。波作皮。楊曰。春時陽氣初開。脈從骨髓流入經中。上至於皮。如魚游水。未能周散。堅按照在膚下。膚在骨而砍之。則改作在皮。疑是。當考。
蟄蟲將去,或曰。王訓藏去者。漢書蘇武傳。去屮實而食之。師古曰。去謂藏之也。三國志華佗傳。何忍無急去藥。裴松之曰。古語以藏為去。是其義也。此說似是。說文。蟄。藏也。此蓋謂當蟄之蟲。將蟄地下也。
按而紀之,紀。經紀之謂。猶理也。
心脈搏堅而長,太素搏作揣。下並同。楊曰。揣。動也。長謂寸口脈長一寸也。此為心脈盛動堅。心脈上至舌下。故盛動堅。舌卷不能言堅。按廣雅。揣。動也。先兄曰。張云。五藏病脈。一曰搏堅而長。一曰耎而散。而其為病多皆不足。何也。蓋搏堅而長者。邪勝於正。是謂邪之所湊。
其氣必虛也。一以有邪而致虛。一以無邪本虛。雖若一而病本不同。所以當辨也。
當消環自已,太素環作渴。楊曰。耎而散者病消渴。以有胃氣故自已。尤怡曰。按搏堅而長者。太過之脈。心象火而脈縈舌。心火有餘。故病舌卷不能言也。軟而散者。不足之脈。心者生之本神之處。心不足則精神為消。奴卑惵遺亡恐懼之類是也。環自已者。言經氣以次相傳。
如環一周。復至其本位。而氣自復。病自已也。診要經終論云。刺中心者環死。義與此同。環自已者。經盡氣復則生。環死者經盡氣絕則死也。甲乙經。環作渴。非。琦曰。心液耗傷。故見消渴。俟心氣復續。津液得生。則自已也。
當病灌汗至令不復散發也,太素令作今。楊曰。以肺氣虛。故脈耎散也。虛故腠理相(舊校曰疑開)逐。汗出如灌。至令不復也。
易入肌皮腸胃之外,楊曰。易音亦。若脈耎散。色又光澤者。當因大渴暴飲。水溢腸胃之外。易入肌皮之中。名曰溢飲之病也。堅按廣韻。易變易。又始也。改也。奪也。轉也。伊昔切。楊氏蓋為轉義讀。先兄說亦相合。曰易移易之謂。言以其多飲不滲入尿脬。移易入於肌膚腸胃之外。甲乙經易作溢可證。又楊言肌皮之中者。與原識意合。
白話文:
脈要精微論篇第十七
診脈之道,需虛靜為本。先兄說,李氏認為「虛」是指心神空明,沒有雜念;「靜」是指身體安靜,不躁動不安。 堅實的按壓,靈活的中道把握,押韻雖不盡相同,但皆有其道理。如同治病之道,氣在體內充盈為實(《疏五過論》);治病的次序,應從容不迫(《徵四失論》);持針之道,堅實有力為實(《九針十二原論》);營氣之道,內谷為根本(《營氣篇》);灸刺之道,何者為實(《四時氣篇》);明曉其理,才是身體的根本(《五亂篇》)。 諸子百家中亦有此類論述,例如《管子》中成功的法則,是精簡為要;《六韜》中謀略之道,周密為要;《武韜》中必勝之道,器械為要;《吳子》中安邦定國之道,預先戒備為要;《韓非子》中君主之道,安靜退讓為要;《呂覽》中飲食之道,不饑不飽,是五臟保養的根本;《盡數》中農業之道,厚養為要。 這些論述都闡明了相同道理。(《廣韻》中「道」與「寶」皆屬上聲皓韻)琦氏認為「保」應作「寶」,但此說尚需考證。
春日脈象浮動如同魚兒在水中游動,如同太素之氣遊走運作,脈象流動如同波紋,波紋如同皮膚。楊氏認為,春季陽氣初生,脈氣從骨髓流入經絡,上達皮膚,如同魚游於水,尚未完全舒展,堅實的按壓應在皮膚之下。若皮膚在骨頭上而按壓,則應改為在皮膚上按壓。此說尚需考證。
蟄蟲將要入土冬眠,有人說「去」是指「藏」。《漢書·蘇武傳》中「去屮實而食之」,師古注釋為「去」就是「藏」的意思;《三國志·華佗傳》中「何忍無急去藥」,裴松之注釋也認為古代語文中「藏」與「去」同義。此說似是合理的。《說文解字》中「蟄」字,即「藏」的意思。這裡是指蟄蟲將要潛入地下冬眠。
按脈並記錄, 「紀」是指經絡的運作,如同調理一樣。
心脈搏動有力且長,如同太素之氣的搏動。楊氏認為「揣」是運動的意思,「長」是指寸口脈長達一寸。這表示心脈有力旺盛,堅實。心脈上達舌下,故而有力旺盛堅實,舌頭卷曲不能說話。 《廣雅》中也記載「揣」是運動的意思。先兄說,張氏認為五臟病的脈象,一種是搏動有力且長,一種是柔軟而散漫,而這些病症大多是氣血不足造成的。為何如此?因為搏動有力且長,是邪氣勝過正氣,邪氣聚集之處,其氣必定虛弱。一種是因為有邪氣導致虛弱,一種是因為本就虛弱而無邪氣侵犯。雖然表面上看來相同,但病因卻不同,因此必須加以辨別。
病情應當自行緩解,如同太素之氣的緩解。楊氏認為,脈象柔軟而散漫是消渴病的症狀,因為有胃氣,所以能夠自行緩解。尤怡認為,搏動有力而長的脈象,是脈象過盛,心臟如同火,脈象如同纏繞舌頭,心火過盛,所以舌頭卷曲不能說話。柔軟而散漫的脈象,是氣血不足的脈象。心臟是生命之本,神明的所在,心臟虛弱,則精神衰弱,出現萎靡不振、驚恐等症狀。環狀自愈,是指經氣依次傳遞,如同環狀一周,返回本位,氣血自行恢復,病情自然痊癒。《診要經終論》中說,刺中心臟會導致環狀死亡,其道理與此相同。環狀自愈是指經脈運行完畢,氣血恢復則生;環狀死亡是指經脈運行完畢,氣血衰竭則死。《甲乙經》中「環」作「渴」,是不正確的。琦氏認為,心液耗傷,所以出現消渴症狀,等到心氣恢復,津液得到滋生,則會自行痊癒。
病情發展到灌注般的汗出,以至於汗液不再散發。楊氏認為,這是由於肺氣虛弱,所以脈象柔軟散漫,由於虛弱,所以肌膚腠理疏鬆,汗液大量排出,以至於不再停止。
容易滲入肌肉、皮膚、腸胃之外。楊氏認為,「易」音同「亦」,如果脈象柔軟散漫,顏色又光澤,那可能是由於大量飲水,水溢出腸胃之外,容易滲入肌肉皮膚之中,這叫做溢飲病。《廣韻》中「易」字有變易、開始、改變、奪取、轉變等意思,楊氏在此處是引申其義。先兄的解釋也與此相符,他說「易」是指移動轉移的意思,是指由於大量飲水不能滲入膀胱,而轉移到肌肉皮膚腸胃之外。《甲乙經》中「易」字作「溢」,可以作為證據。楊氏說「肌肉皮膚之中」與原文的意思相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