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問紹識》~ 卷第三 (5)
卷第三 (5)
1. 腹中論篇第四十(太素熱中消中及懷子二節缺余皆存)
鼓脹,太素今本與本經同。
白話文:
鼓脹這種病,在《太素》和《本經》中的記載是一樣的。
雞矢醴,太素無矢字。楊曰。氣滿心腹。故旦食暮不能也。是名鼓脹。可取雞糞竹丸。(按此二字疑)熬令煙盛。以清酒一斗半潑之。承取汁。名曰雞醴飲。取汗。一劑不愈。至於二劑。非直獨療鼓脹。膚脹亦愈。堅按既名以醴。則用酒以優。但雞矢瀉下之力頗峻。王氏以為利小便者是。
白話文:
雞矢醴是一種藥飲,在《太素經》中沒有「矢」這個字。楊氏說:由於氣充盈於心腹,所以早上吃了飯,晚上就吃不下。這稱為「鼓脹」。可以取雞糞和竹丸(此二字有疑問)熬煮,讓它冒出濃煙。再用一斗半的清酒潑灑其上,收集用酒承接的汁液,稱為雞醴飲。用此飲品發汗。一劑不見效,可以再服用一劑。它不僅可以治療鼓脹,連皮膚腫脹也能治癒。由於它被稱為「醴」,所以要用酒來熬煮。但雞糞有較強的瀉下作用,王氏認為它可以利小便。
其云取汗者誤矣。(千金治產後中風別是法鼓脹豈宜取汗乎)雞峰普濟方。雞矢釀若心腹滿。旦食暮不能食。由脾元虛衰。不能剋制於水。水氣止行。浸漬於土。土濕則不能運化水穀。氣不宣流。上下痞塞。故令人中滿。旦則陽氣方長。穀氣易消。故能食。暮則陰氣方進。谷不得化。
白話文:
有人說要讓產後中風的病人出汗,這是錯誤的。(《千金方》治療產後中風的方法是別法取汗,難道不是避免出汗嗎?)
《雞峯普濟方》中記載,如果雞矢釀(一種藥物)服用後導致心腹脹滿,到了早上能吃東西,到了晚上不能吃東西,這是因為脾氣虛弱,無法控制水分。水分停滯,浸漬脾土。脾土濕潤,無法運化水穀。氣機不流通,上下堵塞,因此導致中滿。早上陽氣旺盛,穀氣容易消散,所以能進食。晚上陰氣旺盛,穀氣不能消化。
故不能食。其脈沉實而滑。病名谷脹。宜雞矢醴。雞矢白半升。上以好酒一斗。漬七日。溫服一盞。溫酒調服盡淨為佳。(按王氏所舉大利小便微寒是本草黑字文又方以智物理小識有矢醴說殊少其要仍不錄)
故時有病也雖然,太素病作痛。無雖字。下文病氣亦作痛氣。堅按雖然以下。琦曰有脫誤。或衍文。
白話文:
因此,患者無法進食。其脈象沉實而滑。病症名稱為谷脹。宜服雞矢醴。雞矢白半升。以上好的酒一斗。浸泡七日。溫服一盞。溫酒稀釋服用,直到服完為佳。(按王氏所舉出的「大利小便微寒」出自本草綱目,又方以智的《物理小識》中也有關於雞矢醴的說法,但內容精簡,因此不錄用。)
血枯,病源論曰。醉以入房。則內氣竭絕傷肝。使月事衰少不來也。所以然者。肝藏於血。勞傷過度。血氣枯竭於內也。又先經唾血及吐血下血。謂之脫血。使血枯。亦月事不來也。琦曰。凡血枯經閉。固屬虛候。然必有瘀積。乃致新血不生。舊積日長。藏府津液。俱為所蝕。
不出於此。
復以何術,先兄曰。張云。復。復其血氣之原也。
白話文:
於是演變成虛勞症狀。如果只專注於補充營養,也無法挽救性命。金匱要略中治療虛勞有「大黃鱉蟲丸」,就是基於這個道理。因為血氣本來虛弱,又夾雜了痰、寒、氣,於是就會凝聚成瘀血。治療應該先清除瘀血,再補養正氣,這樣才能治好。烏賊是厥陰血藥,茜草是一種紅色草藥。這兩種藥材具有平肝活血的功效。雀卵可以溫補精血。鮑魚是發酵食品,也能活血化瘀,補益精氣。同時兼具活血散瘀的作用。這是治療虛勞的方法。
遂成敗症。徒事補養。無救於亡。金匱治虛勞有大黃䗪蟲丸。蓋本此也。由血氣本虛。挾痰挾寒挾氣。即著而為瘀。治宜先去其瘀。繼養其正。則得之矣。烏鰂厥陰血藥。藘茹即茜草。二味主平肝行瘀。雀卵溫補精血。鮑魚腐物也。亦利瘀血。補益精氣。兼以活血散瘀。虛勞治法。
四烏鯽骨至傷肝也,太素鯽作賊。藘作蘆。腸作脅。楊曰。四四分一。一分搗以雀卵為丸。食後服之。飲鮑魚汁。通利腸及補肝傷也。堅按本草經曰。病在心腹以下者。先服藥而後食。張氏醫通曰。久病虛勞失血。血枯發熱。及女人經閉血枯者。宜素問四烏鰂骨一藘茹丸。又有此方治驗。舉在病能論下。宜參。又有方意論頗精。文繁不錄。當閱。
白話文:
烏賊的四個骨頭會損傷肝臟,太素烏賊會造成疾病。蘆薈當成蘆葦。腸子當成脅部。楊氏說:四分之一,用雀卵搗成丸子。飯後服用,再喝鮑魚湯。可以通暢腸道,補養受損的肝臟。經書《本草經》中說:疾病在心腹以下的,先服用藥物再進食。張氏的《醫通》中說:長期的虛弱、勞累、失血、血枯發燒,以及女性經閉、血枯,適合服用《素問》中的烏鰂骨一蘆茹丸。另外還有這個方的驗證記錄。記載在《病能論》中,可以參考。此外,還有一些方劑的論述非常精闢,但內容繁多,不一一列出,請自行查閱。
此下(至)內癰,太素下膿之下。無生。作出。俠作使。楊曰。以其伏梁下因於陰。膿血必上迫於胃管。上出於膈。使胃管生癰。故按之下引於陰。上連心腹。所以致死。
論在刺法中,琦曰。此節訛缺。甚不可讀。以意逆之。蓋藏府鬱熱。久而不散。乃成內癰。
白話文:
這說的(是指)內部的癰瘡,是太素(古人名)治癒膿瘡的方法。沒有辦法醫治。破裂出來。有人用刀子挑破。楊氏說:因為(這種癰瘡)伏藏在橫膈下,依賴在陰分。膿血必定會向上壓迫胃部,穿破橫膈,造成胃部生癰。因此按壓時(膿)引流到陰分,向上連接到心腹,才會導致死亡。
病名伏梁,此段太素文句有錯。欠妥。仍不具載。外科精義。伏梁丸(出養生必用方)治環臍腫痛。腸胃瘡疽。厚朴(生薑汁製)茯苓枳殼(麩炒去穰)白朮荊三稜(炮)半夏(湯洗七次)人參(以上各乙兩)上為細末。麵糊為丸。如小豆大。每服三十丸。食前米飲湯下。
白話文:
病名為「伏梁」,這一段《太素》的文句有誤,並不恰當,因此不特別記載。
《外科精義》記載:「伏梁丸」(出自《養生必用方》)用於治療環繞肚臍的腫脹疼痛,以及腸胃瘡疽。
材料:
- 厚朴(用生薑汁製備)
- 茯苓
- 枳殼(用麩炒去除內膜)
- 白朮
- 荊三稜(炮製)
- 半夏(用湯清洗七次)
- 人參
製作方法:
將以上材料各取一兩,研磨成細末,用麵糊製作成如小豆大小的丸劑。
服用方法:
每次服用三十丸,飯前用米湯送服。
肓之原在齊下,稗海本搜神記曰。心上為膏。心下為肓。(段玉裁曰許云鬲上為肓者折言之鬲上肓肓上膏膏上心是說本於杜氏稗海本搜神記似晚出書然釋膏字或有其理當考)
白話文:
肓的來源在齊下。《稗海本搜神記》說:心上面是膏,心下面是肓。(段玉裁說:許慎說鬲的上方為肓,是一種約略的說法,鬲上的肓、肓的上面是膏、膏的上面是心,這些說法都源於杜氏的《稗海本搜神記》,這本書似乎是較晚才問世的,但是它對膏字的解釋可能有道理,可以進一步考證。)
動之為水溺澀之病,王注奇病論曰。故動之則為水而溺澀也。動謂齊其毒藥而擊動之。使其大下也。
芳草,楚辭大招和致芳只。注。芳。姜椒也。張衡七辨。芳以姜椒。此所謂芳草。蓋姜椒之屬。張注亦謂是也。
上藥之氣悍,倉公傳論曰。中熱不溲者。不可服五石。石之為藥精悍。
膺腫,太素亦作癰腫。
無邪脈也,金匱曰。婦人得平脈。陰脈小弱。其人渴不能食。無寒熱。名妊娠。
白話文:
運動會導致水瀉和便秘,王注奇病論中提到:「運動就會像水一樣流失,導致身體乾燥。」這裡的「動」指的是服用藥物後,要配合運動,讓藥物充分發揮作用,達到瀉下的效果。
芳草,楚辭大招和致芳只中解釋為:「芳,指薑椒。」張衡七辨中也提到:「芳,以薑椒。」因此,這裡的芳草指的是薑椒類的草本植物。
上藥的藥性强勁,倉公傳論中說:「如果內熱且無法排尿,就不能服用五石藥。」因為石藥的藥性非常强悍。
膺腫,太素中也寫作癰腫。
無邪脈,金匱經中提到:「婦女如果脈象平穩,陰脈微弱,並且出現口渴、食慾不振、無寒熱等症狀,稱為妊娠。」
2. 刺腰痛篇第四十一(太素全存)
尻,先兄曰。吳云。尻臀也。按尻臀自異。吳說誤。
刺金門,楊云。刺金門。堅按此說非是。
善悲,楊曰。陽明穀氣虛。故妄有見。虛為肝氣所克。故善悲。
䯒前,太素䯒作骭。楊曰。下循胻外廉。故刺之以和上下。堅按說文骭骹也。從骨交聲。(骹下曰脛也)
痛引脊內廉,太素無痛字。廉作痛。堅按新校正引少異。
內踝上,太素上作下。楊曰。足少陰脈云云。出然骨之下。循肉踝之後。故取內踝之下。
出血太多,太素作出血大虛。
厥陰之脈,太素並作居陰之脈。堅按此與王所謂一經同。
腨踵魚腹,太素腹作腸。
善言,太素亦無善字。
解脈,楊曰。解脈行處為病。與足厥陰相似。亦有足厥陰胳脈。堅按此與王注不同。
痛引肩,太素無痛字。肩作膺。
白話文:
臀部,我的哥哥說:吳說臀部是屁股。我認為臀部和屁股是不同的,吳的說法是錯的。
刺金門穴,楊說:刺金門穴。我認為這個說法不正確。
容易悲傷,楊說:陽明經的谷氣虛弱,所以才會胡思亂想,虛弱是因為肝氣克制了陽明經,所以容易悲傷。
腿前,《太素》中將「腿」寫成「骭」。楊說:下行至脛骨外側,所以刺這個穴位,以調和上下。我認為《說文解字》中「骭」是「骹」,從骨字,交聲。(「骹」下面就是「脛」)
疼痛引向脊柱內側,《太素》中沒有「痛」字,將「廉」寫成「痛」。我認為新校正本的引文略有不同。
內踝上方,《太素》中將「上」寫成「下」。楊說:足少陰脈……,從然骨下方,沿著肌肉至內踝後方,所以取內踝下方。
出血過多,《太素》中寫成「出血大虛」。
厥陰經的脈絡,《太素》中都寫成「居陰之脈」。我認為這與王注中的「一經」相同。
腨踵魚腹,《太素》中將「腹」寫成「腸」。
容易說話,《太素》中也沒有「善」字。
解脈,楊說:解脈經過的地方就會生病,與足厥陰經相似,也有足厥陰經的胳脈。我認為這與王注不同。
疼痛引向肩膀,《太素》中沒有「痛」字,將「肩」寫成「膺」。
解脈,醫學讀書記曰。詳本篇備舉諸經腰痛。乃獨遺帶脈。而重出解脈。按帶脈起於少腹之側。季脅之下。環身一周。如束帶然。則此所謂腰痛如引帶。常如折腰狀者。自是帶脈為病。云解脈者。傳寫之誤也。堅按未是。
白話文:
「解脈」篇,在《醫學讀書記》中記載了詳細的各條經絡引發的腰痛。但是,唯獨漏掉了帶脈,卻重複地記載了「解脈」。
根據經絡的走行,帶脈起源於腹部的兩側,位在季肋之下,環繞身體一週,就像一條束腰帶。因此,所謂的「腰痛如引帶,常如折腰狀」,應該是帶脈出現問題所致。將其稱為「解脈」可能是傳抄錯誤。
然而,堅持有異議的人認為這並非傳抄錯誤。
如引帶,太素引作別。無帶字。堅按引或體別。故訛作別也。
善恐,太素亦作善怒。
刺解脈在郄中,楊曰。前之解脈。與厥陰相似。今此刺解脈郄中。當是取足厥陰郄中之胳也。
白話文:
如果引導的話,《太素》將其作為不同部位來解釋。沒有“帶”這個字。堅定地認為“引”或者是部位的不同。所以誤作為“別”。
容易害怕,《太素》也作容易發怒。
刺入解脈位於郄中的位置,楊氏說,前面的解脈。與厥陰相似。現在這個刺入解脈位於郄中。應該是取足厥陰郄中的胳。
合腨下間去地一尺所,太素云作上。楊曰腨下間上地一尺所。即陽交穴陽維也。陰維會即築賓穴。陰維郄也。堅按甲乙陽交陽維之郄。在外踝上七寸。斜屬三陽分肉間。(足少陽膽經)
白話文:
在腳踝下方,離地面約一尺處,太素經說在上方。楊維楨說在腳踝下方,離地面約一尺處。這個穴位就是陽交穴,屬於陽維經。陰維經的會穴是築賓穴,屬於陰維經的郄穴。具體穴位按壓方法:陽交穴是陽維經的郄穴,位於外踝上方七寸。它斜穿過三條陽經之間的肌肉。(足少陽膽經)
衡絡之脈,太素作沖絁之脈。衡絡絕作沖絁胳。衡居作沖居。堅按此即王所謂一經。楊注亦欠晰。不錄。考沖亦橫也。見顏師古匡謬正俗。
直陽之脈,楊曰。刺直陽者。有本作會陽。堅按此足以證直之為值義。
內踝上五寸,太素亦作二寸。
白話文:
衡絡的經脈,太素書中稱為沖絁脈。衡絡阻塞稱為沖絁胳。衡居稱為沖居。用力按壓,這就是王叔和所說的「一經」。楊上善的注釋也不夠清楚,因此不記載。考證發現,「沖」也有橫行的意思,見顏師古的《匡謬正俗》。
飛陽之脈,先兄曰。按飛陽即腓陽。古文肥作㚄。與古蜚字相似。故訛作飛。而腓肥古相通。易遁卦。肥遁無不利。文選思玄賦。作飛遁。曹子建七啟。作飛遁。可見飛肥古文相訛。又易咸卦。咸其腓凶。釋文。荀爽作肥。即肥腓古文相通。可以證也。蓋足太陽之脈。別下貫踹內者。故云腓陽之脈。前說據姚氏西溪叢話。
上踝二寸所,太素二作三。堅按內踝上三寸。即三陰交穴。屬足太陰經。此云太陰後。知太素非是。
白話文:
飛陽經脈,我的先兄這麼說。考據飛陽就是腓陽。古代文字的「肥」寫成「㚄」,與古代的「蜚」字相似,所以訛傳為「飛」。而且腓與肥在古代相通。《易經.遁卦》:肥遁無不利。《文選.思玄賦》:作飛遁。曹子建的〈七啟〉:作飛遁。可見飛、肥在古代文字相訛。另外,《易經.鹹卦》:鹹其腓兇。釋文:荀爽作肥。這說明肥與腓在古代文字相通,可以作為證據。太陽膀胱經的支脈,特別分佈在下貫穿小腿內側,所以稱為腓陽經脈。前面的說法依據姚氏《西溪叢話》。
散脈,陽曰。散脈在膝前骨肉分間者。十二經脈中。唯足厥陰足少陽在膝前主溲。故當是此二經之別。堅按楊說誤。
白話文:
散狀脈象,代表陽氣。這種脈象在膝蓋前面骨肉分開的地方。十二經脈中,只有足厥陰肝經和足少陽膽經在膝蓋前面控制排尿。因此,散狀脈象應該是這兩個經脈的別脈。堅決反對楊某的說法,因為他的說法是錯誤的。
肉裡之脈,楊曰。太陽外絕骨後。當是少陰為肉裡脈也。堅按此說亦難從。
筋縮急,太素縮作攣。
刺足太陽郄中,太素太陽作陽明。
腰痛上寒不可顧,此以下六十二字。太素亦無。
白話文:
肌肉裡面的脈絡,楊氏說在太陽經外側遠離骨邊的位置,這應該是指少陰經是肌肉里的脈絡。但如果堅定地按照這種說法也很難服人。
筋肉收縮急迫,「太素」裡描述為筋肉抽搐。
針刺足太陽經的郄穴中,「太素」裡太陽經作陽明經。
腰痛且感覺上部寒冷無法轉身,以下六十二字,「太素」裡也沒有記載。
兩踝胛上,太素無踝字。楊曰胛。脊骨兩葙間也。先兄曰。王注長刺節論云腰踝骨者。腰旁俠脊平立陷者。中按之有骨處也。
左取右右取左,太素無此六字。
白話文:
兩邊腳踝上方,在《太素》中沒有「踝」字。楊氏指的「胛」就是兩邊脊骨中間的部位。我哥哥說,王氏在《長刺節論》中註解「腰踝骨」,指腰旁邊靠近脊柱,平直而凹陷的部分。用手按壓,能摸到骨頭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