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丹波元堅

《素問紹識》~ 卷第一 (20)

回本書目錄

卷第一 (20)

1. 診要經終論篇第十六(太素佚)

人氣在心,先兄曰。吳云。地氣始閉。陽氣在中。人以心為中。故人氣在心也。

人氣在腎,琦曰。按本文言人氣所在。與金匱真言四時刺逆從諸義不同。三月四月之在痹。九月十月之在心。尤難曲解。始依王義說之。以俟知者。又曰。此下與四時刺逆從論語相出入。然彼文為得。蓋所傳異辭。不無錯入也。

散俞,先兄曰。按散俞對本輸而言。譬若太陰肺經。除少商魚際太淵經渠尺澤之外。共為間散之穴。謂之散俞。寒熱病篇。春取絡脈。夏取分腠。秋取氣口。冬取經輸。四時氣篇。春取經血脈分肉之間。甚者深刺之。間者淺刺之。夏取盛經孫絡。取分間。絕皮膚。秋取經俞。

邪在府取之合。冬取井滎。必深取之。水熱穴論。春者木始治肝氣始生。肝氣急。其風疾。經脈常深。其氣少。不能深入。故取絡脈分肉間。終始篇。春氣在毛。夏氣在皮膚。秋氣在分肉。冬氣在筋骨云云。蓋春氣始生之際。邪氣入淺。故其刺亦不欲深。故刺間散之穴也。

直下,先兄曰。吳云。直下言直刺而下。不必按而散其衛氣也。

解墮,呂覽季秋紀曰。行春令則暖風來至。民氣解墮。月令作解惰。釋文。解古買反。惰徒臥反。釋名曰。懈。解也。骨節解緩也。

益嗜臥又且善夢,先兄曰。吳云。刺夏分而傷心。則神疲而嗜臥。心虛神不安。故又善夢。

布憿,先兄曰。吳云。以布憿著之者。以胸腹近於五藏。遮風寒也。馬雲。從布上刺者。不欲深入也。(志定著之解繫於誤讀王注形定)

目睘,韓非子外儲說。肦然環其眼。注。環轉其眼以作怒也。吳蓋本於此。張子和十形三療曰。清州王之一子。年十餘歲。目赤多淚。眾工無效。戴人見之曰。此兒病目睘。當得之母腹中被驚云云。此與少陽經終其證自殊。

善驚妄言,琦曰。陽明病聞木音則惕然驚。罵詈不避親疏。一由土虛畏木。一則熱盛鑠心。非陽明之絕症。王氏據以說此。誤也。堅按此說不必。

不仁,楊注痹論曰。仁者。親也。覺也。營衛及經絡之氣。疏澀不營皮膚□中。故皮膚不覺痛癢。名曰不仁。堅按成無己注平脈法曰。仁者柔也。不仁者。言不柔和也。為寒熱痛癢俱不覺知者也。又曰。不仁為強直而無覺也。趙大中風科集驗名方曰。中風不仁者。蓋仁為眾善之長。

主溫和慈順。今則四肢強直。不能舒捲。筋攣緊急。是由榮衛不通。故為不仁也。二氏以強直為解。欠核。

白話文:

人的生命活力集中在心臟,先賢如是說。吳氏認為,地氣開始封閉,陽氣聚集在身體內,而人的心臟是身體的中心,因此人的生命活力集中在心臟。

人的生命力在腎臟,琦氏說。按照本文所描述的生命力所在位置,與《金匱真言》中關於四季針灸順逆的理論有不同。例如三月和四月的在痹,九月和十月的心臟,這些觀點很難解釋。起初,我們根據王氏的理論來解釋,等待更有智慧的人來進一步闡述。另外,下面的內容與《四時刺逆從論語》有交錯,但那裡的內容更為精確,可能是因為傳播過程中出現了不同的說法,不免有些錯誤。

散俞,先賢說。按照散俞和本輸的概念,這就像是太陰肺經,除了少商、魚際、太淵、經渠、尺澤之外的穴位,這些被稱為散俞,也就是間散的穴位。在《寒熱病篇》中提到,春天取絡脈,夏天取分腠,秋天取氣口,冬天取經輸。在《四時氣篇》中,春天取經血脈分肉之間,嚴重的要深刺,輕微的淺刺;夏天取盛經孫絡,取分間,隔斷皮膚;秋天取經俞;邪在腑取之合;冬天取井滎,必須深取。在《水熱穴論》中,春天木氣開始治療,肝氣開始生發,肝氣急促,風速快,經脈通常很深,氣很少,無法深入,所以取絡脈和肌肉之間的穴位。在《終始篇》中,春天氣在毛髮,夏天氣在皮膚,秋天氣在肌肉,冬天氣在筋骨等等。在春天氣開始生發的時候,邪氣進入較淺,所以刺穴也不宜過深,所以刺間散的穴位。

直下,先賢說。吳氏認為,直下是指直接刺下去,不必按摩散開衛氣。

解墮,呂覽季秋紀說,如果在春季實行,會有暖風到來,人們的氣會變得鬆懈。月令中寫作“解惰”。釋文,解的古音是買,惰的古音是徒臥。釋名說,“懈”就是解,意思是骨節鬆弛。

益嗜睡且易做夢,先賢說。吳氏認為,如果在夏季分刺而傷害到心臟,就會感到疲倦想睡覺。心臟虛弱,神不安定,所以容易做夢。

布激,先賢說。吳氏認為,使用布激的原因是胸腹接近五臟,可以防止風寒。馬氏說,從布上刺進去,不希望刺得太深。

目睘,韓非子外儲說,瞪著眼睛,注釋說,轉動眼睛以示憤怒。吳氏可能基於這個說法。張子和的《十形三療》中提到,清州王之一子,十幾歲,眼睛紅且多淚,眾多醫生都無效。戴人看到他說,這個孩子得了目睘,可能是母親懷孕時受到驚嚇所致。這與少陽經終的症狀不同。

易驚且胡言亂語,琦氏說,《陽明病》中提到,聽到木頭聲音就驚慌,罵罵咧咧,不分親疏。一是因為土虛怕木,二是因為熱氣過盛損傷心臟。這不是陽明病的絕症。王氏用這個理論來解釋這裡,是錯誤的。堅定地認為這種說法不正確。

不仁,楊氏在《痹論》中解釋,仁是指親密,感覺。營養和經絡之氣流通不暢,導致皮膚對疼痛和癢感沒有反應,稱之為“不仁”。堅定地認為,成無己在《平脈法》中的注釋,仁是指柔軟,不仁是指缺乏柔軟性。這是對於冷熱、疼痛、癢感都沒有感覺的情況。另一種解釋是,不仁是指僵硬而缺乏感覺。趙大中在《風科集驗名方》中提到,中風後不仁,是因為仁是所有善行之首,代表溫和慈順。現在四肢僵硬,不能伸展,肌肉緊張,是由於營養和衛氣不通,所以導致不仁。這兩種解釋都有欠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