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丹波元堅

《素問紹識》~ 卷第一 (19)

回本書目錄

卷第一 (19)

1. 湯液醪醴論篇第十四(太素全存)

籩人職之餌糍。注。亦以為用稻米。皆取其黏耳。先兄曰。高雲湯液醪醴。五穀皆可為之。而秋成之。稻穀尤佳。志云。稻得春生夏長秋收冬藏之氣。具天地陰陽之和者也。

稻薪,謂禾稗也。以供炊爨甚佳。

神不使也,張曰。凡治病之道。攻邪在乎針藥。行藥在乎神氣。故治施於外。則神應於中。使之升則升。使之降則降。是其神之可使也。若以藥劑治其內。而藏氣不應。針艾治其外。而經氣不應。此其神氣已去。而無可使矣。雖竭力治之。終成虛廢已爾。是即所謂不使也。

榮泣,太素泣作澀。

其有不從毫毛生而,宋本生而易位。

津液充郭,太素充作虛。郭作廓。楊曰。腎傷竭也。廓。空也。堅按根結篇滿而補之。則陰陽四溢。腸胃充廓。五癃津液。別論消穀。則蟲上下作。腸胃充廓。上膈篇。蟲寒則精聚守於下管。則腸胃充郭。(原識引文有訛)爾雅。廓。大也。方言。張小使大謂之廓。蓋靈樞充廓似張大之謂。

如本篇未必是。存考。又脹論。夫脹者。皆在於藏府之外。排藏府而郭胸脅。脹皮膚。楊曰。氣在其中。郭而排之。亦張大之謂。(下文曰胸腹藏府之廓也其義蓋殊)

平治於權衡,先兄曰。吳云平治之法。當如權衡。陰陽各得其平。勿令有輕重低昂也。堅按雞峰普濟方引初和甫曰。去遠陳莝。謂滌腸胃中腐敗也。脈浮如秤。衡之在上。即發汗。鬼門汗空也。脈沉如秤。槌之在下。即利小便。淨府小腸也。此淨府解謬。

開鬼門潔淨府,先兄曰。玉機徵義云。鬼門者。猶幽玄之謂。有毛竅而不見其開闔。淨府者。謂膀胱。內無入孔。而外有出竅。為清淨津液之府。按此鬼門解誤。淨府解乃張注所本。

精以時服,琦曰。當作復。堅按張介賓注有所本。不須改。

白話文:

湯液醪醴論篇第十四(太素全存)

祭祀用的食物是用糯米做的。也有人用稻米,都是因為它們黏性好。我兄長說,高明的湯液醪醴,五穀都可以製作,但秋天收成的稻穀最好。古書上說,稻子得到春天生長、夏天茂盛、秋天收穫、冬天儲藏的氣候,具備天地陰陽的調和之氣。

稻薪,指的是禾稗,用來燒火做飯非常適合。

神不使,張某說:凡是治療疾病的方法,攻打邪氣依靠針灸和藥物,藥物的作用依靠神氣。所以治療施加於外,則神氣應於內,使它上升就上升,使它下降就下降,這就是神氣是可以被驅使的。如果用藥物治療內部,而臟腑的氣息沒有反應;用針灸治療外部,而經絡的氣息沒有反應,這就是神氣已經離去,而無法驅使了。即使竭盡全力治療,最終也是徒勞無功。這就是所謂的「神不使」。

榮泣,太素本注「泣」作「澀」。

有些毛髮不從正常位置長出,宋版作「生而易位」。

津液充郭,太素本注「充」作「虛」,「郭」作「廓」。楊某說,這是腎臟受損耗竭的意思。「廓」是空虛的意思。堅按《根結篇》中說,如果補充得滿了,則陰陽四溢,腸胃充盈,五種排泄的津液暢通。另有關於消化的論述,如果消化不良,則蟲子會上下亂竄。腸胃充盈,上膈篇中提到,如果蟲子受寒,精氣就會聚集在下焦,則腸胃就會充盈。《爾雅》中,「廓」是大的意思;《方言》中,「張小使大謂之廓」,大概《靈樞經》中「充廓」是張大的意思。

如本篇未必是如此,留待考證。又《脹論》中說,脹滿都發生在臟腑的外面,脹滿的氣充斥胸脅,使皮膚脹滿。楊某說,氣在裡面,充盈而脹滿,也是張大的意思。(下文說胸腹臟腑的廓,其意義大概不同)

平治於權衡,我兄長說,吳某說平治的方法,應該像權衡一樣,陰陽各得其平,不要有輕重高低之分。堅按《雞峰普濟方》引初和甫曰:去陳舊的穀物,是指清除腸胃中腐敗的東西。脈浮如秤,衡在上面,就發汗,是鬼門汗孔;脈沉如秤,衡在下面,就利小便,淨化小腸。這是對淨府的謬誤解釋。

開鬼門潔淨府,我兄長說,《玉機徵義》說:鬼門,猶如幽玄之處,有毛孔,但看不見它的開合。淨府,指的是膀胱,裡面沒有入口,外面有出口,是清淨津液的府庫。這對鬼門的解釋是錯誤的,淨府的解釋是張注的根據。

精以時服,琦某說,應該作「復」。堅按張介賓的注釋是有根據的,不必更改。

2. 玉版論要篇第十五(太素全存)

奇恆者言奇病也,太素言奇病也。作言奇恆病。堅按五藏別論。奇恆之府。亦奇於恆常之謂。

道之至數,楊曰。數理也。堅按管子注。數。理也。老子注。數。謂理數也。(更宜考經籍纂詁)

神轉不回,沉作詰寓簡曰。卦終於未濟何也。天下之事。無終窮也。而道亦無盡也。若以既濟而終。則萬法斷滅。天人之道泯矣。黃帝書所謂神轉不回。回則不轉。浮屠所謂不住無為。不斷有為者是也。

容色,太素作客色。堅按此與全元起合。王以他氣注之。恐原本亦作客色也。又論衡曰。妖氣見於天。容色見於面。面有容色。雖善操行。不能減。死徵已見也。據此。古或有容色語。當考。

色夭面脫不治,太素作其色赤面兌不為治。楊曰。宛(按當兌字)尖小謂面瘦無肉也。堅按太素經注並難從。

病溫虛甚死,張曰。病溫邪有餘。虛甚正不足。正不勝邪。故死志曰。正氣虛甚。邪惟內侵。邪盛正虛。必死之候也。堅按據王注傷寒真死下虛人者即是。

搏脈痹躄,先兄曰。張云。上文言奇恆之色。此下言奇恆之脈。

白話文:

[玉版論要篇第十五(太素全存)]

"奇恆"所指的是罕見疾病,"太素"也討論了罕見疾病。我們可以說它們在談論罕見的疾病。"堅"依據《五藏別論》指出,奇恆之府,指的是比平常更特殊的疾病。

最深奧的道理,"楊"認為,就是數理。"堅"根據《管子》的註釋,數理即道理。《老子》的註釋也認為,數即道理。(這一點需進一步考察經典)

精神運轉不停,"沉"在《詰寓簡》中提到,卦象最終為「未濟」是什麼原因呢?世間的事物,是沒有終結的,而道也是永無止境的。如果以「既濟」為終結,那麼萬法將會斷滅,天人的道也會消失。黃帝的書裡所說的「神轉不回」,意思是如果回轉就不會運轉。佛家所說的「不住無為」、「不斷有為」也是同樣的意思。

面色,"太素"中寫作「客色」。「堅」認為這和全元起的觀點一致。王冰用其他氣象來解釋,恐怕原本也是用「客色」。再看《論衡》,天上有異象,臉上就有相應的面色。臉上出現異樣的面色,即使行為再好,也無法改變死亡的預兆。由此可見,古時可能有用「面色」的說法,值得進一步考察。

面色枯槁、面部肌肉萎縮,病情無法治療。「太素」中寫作「面色赤紅,面部肌肉萎縮,病情無法治療」。「楊」認為,面部肌肉萎縮是指面部消瘦,無肉。「堅」認為,《太素》經注的說法難以遵循。

溫病虛弱至極,病人將會死亡。「張」認為,溫病是由邪氣過剩引起,虛弱至極則表示正氣不足。正氣無法剋制邪氣,因此導致死亡。「志」提到,正氣極度虛弱,邪氣就會入侵。邪氣盛,正氣虛,這是必死的徵兆。「堅」根據王冰在《傷寒論》對「真死」下虛人的解釋,認為這正是虛弱至極的溫病患者的寫照。

搏動的脈象,伴隨痹症和步行困難。「先兄」認為,上文討論的是奇恆之色,而以下則討論的是奇恆之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