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問紹識》~ 卷第三 (3)
卷第三 (3)
1. 刺瘧篇第三十六(太素全存)
足太陽之瘧,琦曰。瘧邪不居經絡。亦有六經證者。邪從風府而下。漸以內傳其出也。亦必背俞而出。各視所近經絡為變現也。
白話文:
足太陽經的瘧疾,琦說:瘧疾邪氣不居住在經絡中。但也會有六經證候出現,瘧邪從風府穴進入體內,逐漸向內傳播,瘧疾發作時,也必然從背部俞穴而出。根據瘧邪侵入的經絡不同,會出現不同的變證。
足少陽之瘧,楊曰。足少陽脈羈終身之支節。故此脈病。身體解㑊。
刺足少陽,楊曰。可刺足少陽風池丘虛等穴也。
白話文:
足少陽經引起的瘧疾,楊氏說,足少陽經絡遍佈全身的肢節,所以這條經絡生病時,會感到全身酸軟無力。
治療足少陽經的疾病,楊氏說,可以針刺足少陽經上的風池、丘墟等穴位。
令人先寒(至)乃快然,琦曰。此與少陰節錯簡。當在足少陰其病難已之上。陰病多寒。喜見日月光火氣者。陽虛故也。
白話文:
讓病人先感受寒冷(到極點),然後才感到舒暢,張景嶽說:這段文字應該是錯放在少陰經脈的。應該放在足少陰經,其疾病難以治癒的上方。陰症多屬寒性,喜歡見到日月光火者,是因陽虛所致。
令人嘔吐至欲閉戶牖而處,琦曰。此陽明瘧脫文也。胃逆故嘔吐。陽盛故熱多。陽明病惡人與火。故欲閉戶牖而處。堅按琦說臆斷。姑存之。
其病難已,琦曰。病在陰者難已。通太厥而言之也。
刺足厥陰,楊曰。可刺足厥陰。五輸中封等穴也。
白話文:
讓人嘔吐得想關上門窗躲起來,琦醫師說:這是陽明瘧脫證。胃氣上逆所以嘔吐,陽氣過盛所以發熱多。陽明病怕見人與火,所以想關上門窗躲起來。仔細推敲琦醫師所言,是臆測之論。姑且保留下來。
肺瘧,太素熱字不復。(按與巢源合)楊曰。以上言經病為瘧。以下言藏病瘧。肺以逼心。故肺病心寒。嘉驚妄有所見。宜取肺之藏府表裡之脈也。
白話文:
由肺部引發的瘧疾,在《太素》中記載為「熱字不復」(按:與巢源本中所述相符)。
我(楊氏)認為:前面所述的是通過經脈傳播的瘧疾。而後面的內容則指的是臟腑之病導致的瘧疾。肺部緊鄰心臟,所以肺部發生疾病後,會導致心臟受寒。患者常出現精神恍惚、產生幻覺的症狀。治療時應選取肺臟的表裡經脈進行治療。
心瘧,楊曰。心中煩熱。故欲得冷水。及欲得寒。以其足陽。得寒發熱。故欲得寒多也。其寒不甚。其熱甚也。心經手少陰受病。遂令心煩。又曰療在手少陰少海之穴也。
白話文:
心瘧,楊醫說:心中感到煩熱,因此想要喝冷水或接觸寒冷的東西。因為足陽明經脈受寒後會發熱,所以病人越想要接觸寒冷,而實際上他感到寒冷並不嚴重,熱感卻很明顯。這是因為手少陰心經受了病邪,導致心煩。治療的方法是點按手少陰經的少海穴。
肝瘧,太素蒼蒼作倉倉。楊曰。肝瘧病甚。則正色見。故倉倉然也。倉青也。病甚氣奔。故太息出之。可取肝之經絡見血得愈也。
白話文:
患有肝瘧時,臉色慘白發青。楊上善說:肝瘧病勢嚴重時,會出現面色蒼白的症狀,所以看起來慘白發青。蒼青指面色蒼白青白。病情嚴重時,氣息會上竄,所以會長嘆息來緩解。可以通過點刺肝經絡,出血後就能夠痊癒。
脾瘧,楊曰。脾脈足太陽脈屬脾。胳胃連腸。以穀氣盛。故寒疾腹痛腸鳴。可取脾之經脈。大都公孫商丘等穴也。
宛轉大便難,先兄曰。高雲靈五邪篇云。邪在腎。則骨病陰痹。大便難。
白話文:
脾臟出現瘧疾,楊氏說:脾臟的經脈屬於足太陽經脈,連接著胃和腸。脾臟主要負責消化和吸收穀物中的營養,因此,當脾臟受寒時,就會導致腹痛和腸鳴。可以治療脾臟的經絡上的穴道,例如公孫穴和商丘穴。
胃瘧者令人且病也,楊曰。疽音且。內熱病也。胃受飲食。飲食非理。致有寒熱。故胃有瘧也。堅按千金方曰。五臟並有瘧候。六腑則無。獨胃腑有之。三因方曰。病者寒熱善飢而不能食。食已支滿。腹急㽲痛。病以日行。名曰胃瘧。六腑無瘧。唯胃有者。蓋飲食飢飽所傷胃氣而成。
白話文:
胃瘧是一種讓人又痛又病的疾病,楊氏稱之為「且」,「且」為疽的同音,表示內部發熱的疾病。胃部攝入飲食,如果飲食不合理,就會導致寒熱交加,從而產生胃瘧。
按照《千金方》記載,五臟都可以出現瘧證,而六腑則沒有。只有胃腑才會出現。
《三因方》說,胃瘧的症狀是:患者寒熱交替,感到飢餓卻不能進食,進食後就會腹脹腹痛,這種疾病會每天發作一次。因為六腑中只有胃會受到飲食飢飽影響而損傷胃氣,從而導致胃瘧。
世謂之食瘧。或因諸瘧飲食不節。變為此證。景岳全書曰。三因所云胃瘧。既云飲食。則明是內傷。且凡先因於瘧而後滯於食者有之。未有不因外邪而單有食瘧者也。
白話文:
一般人所說的食瘧。有時是因為瘧疾患者飲食失調,而轉變為這種症狀。景嶽全書記載:三因所說的胃瘧,既然提到了飲食,就說明這是內傷。而且通常都是因為先得了瘧疾,後來食滯而造成的。單純只因飲食因素引起的食瘧是不存在的。
刺足陽明太陰橫脈,楊曰。陽明大胳。即大橫脈也。先兄曰。高雲。橫脈。絡脈也。經直絡橫之意。
立寒,琦曰二字衍。
瘧方欲寒,琦曰。刺手經以寫熱。刺足經以寫寒。使陰陽分泄。氣不相併則病已。
白話文:
刺足陽明和太陰的橫脈,楊先生說,陽明大胳就是大橫脈。我的兄長說,高雲所說的橫脈是指絡脈,經脈是直行的,絡脈是橫行的。
在發冷的時候,琦先生說這兩個字是多餘的。
瘧疾剛要發冷時,琦先生說,應當刺手部的經脈來洩熱,刺足部的經脈來洩寒,讓陰陽之氣分別得到宣洩,氣機不至於壅塞在一起,這樣疾病就能痊癒。
傍五胠俞,先兄曰。玉機真藏論次注。胠謂腋下脅也。說文胠亦下也。(按瘧脈滿大急下新校正中五十五字當作五十七字)
白話文:
在腋下靠近第五肋骨的地方,我哥哥說,玉機真藏論中注釋說,胠指的是腋下脅部。說文解字中也提到胠是下面,(按:瘧脈滿大急下,新校正中五十五字應該作五十七字)
諸瘧而脈不見,楊以脈為胳脈。難從。儒門事親曰。會陳下有病瘧二年不愈者。止服溫熱之劑。漸至衰羸。命予藥之。余見其羸。亦不敢便投寒涼之劑。乃取內經刺瘧論詳之曰。諸瘧不已。刺十指間出血。正當發時。余刺其十指出血。血止而寒熱立止。咸駭其神。醫學議書記曰。
白話文:
對於所有患有瘧疾而脈搏不明顯的人,楊某認為脈搏是胳脈。這個說法難以接受。
儒家經典《論語》中說:「侍奉父母要達到早上見父母親,晚上跟父母親睡覺的程度。」
曾經遇到一位姓陳的病人,瘧疾已經兩年沒有痊癒。他只服用溫熱的藥物,因此逐漸變得衰弱。他請求我為他開藥。我看見他很虛弱,也不敢直接給他服用寒涼的藥物。於是取《黃帝內經》的刺瘧篇仔細閱讀,上面寫道:「瘧疾久治不癒,刺十指間至出血,正好在發病的時候。」
我刺了他的十根手指頭,讓手指頭出血。血止後,寒熱立止。所有人都感到驚訝於針灸的神奇功效。
《醫學議書記》中記載:「
凡諸瘧而脈不見。刺十指間出血。血出必已。故初病脈不出者。多是氣血壅遏所致。無用張皇。遽投溫補。亦致敗事。
手少陰陽明,太素作陰陽。楊曰。手表里陰陽之脈。十指之間也。堅按據新校正太素脫手字。
白話文:
所有的瘧疾,如果脈搏看不見,就刺破十個手指頭放血。放出血來一定會好。所以一開始生病時脈搏看不見的,大多是氣血阻塞所導致的。不要驚慌,急著用溫補藥治療,這樣也會出問題。
刺三陽經背俞之血者,楊曰。風瘧候手足三陽經之背輸。有瘧□穴處取之。堅按楊說似是。琦亦以為謂足三陽經。
胕髓病,楊曰。有本髓為體。
白話文:
在背部的太陽經血脈上刺血,楊某說:這是風瘧症的徵兆,由手足三陽經的背俞穴輸送而來。對應瘧疾發作時,按壓疼痛的穴位進行刺血。經過仔細考量,楊某的說法似乎有道理。琦某也認同楊某所說的應該是足三陽經。
刺至陰諸陰之井,太素刺至陰作刺之。楊曰。五藏諸陰之井。起於木。宜取勿出血也。堅按此與甲乙經合。(原識三字衍三當作二)
白話文:
凡針刺到肝、腎等奇經八脈之交點,就叫做「刺至陰」。太素這本醫書中對於「刺至陰」的針刺也有記載。楊上善解釋說,奇經八脈中五行屬木的起點,應予取穴針刺,但針刺時切忌出針。這與《甲乙經》記載的方法是一致的。
刺足陽明,太素同於本文。與新校正引異。甲乙曰。九捲雲取足陽明。素問刺太陰。
刺足少陽,太素同於本文。甲乙引九卷與新校正引同。
白話文:
刺足陽明經的部位,在《太素》中的說法和本文相同。《甲乙經》引用的第九卷和《新校正》的說法不同。《甲乙經》提到第九卷說取足陽明經的部位,《素問》則是刺太陰經。
刺足少陽經的部位,在《太素》中的說法和本文相同。《甲乙經》引用的第九卷和《新校正》的說法一致。
2. 氣厥論篇第三十七(太素全存)
腎移寒於肝,肝太素亦作脾。
白話文:
腎臟將寒氣傳給肝臟,肝臟受到太多寒氣的影響也會波及到脾臟。
肺消,楊曰。心得寒氣與肺。肺得寒發熱。肺燋為渴。名曰肺消。飲一升。溲一升。可療。飲一升。溲二升。肺已傷甚。故死也。琦曰。肺藏受寒。脾陽亦敗。飲入於胃。不復消化精微。而直輸水府。上則相火爍金。下則膀胱寒滑。風水竭力沖決。是以飲一而溲二也。是其上熱下寒。
白話文:
肺結核消耗症,楊氏說:心臟受到寒氣而影響到肺臟。肺臟受寒後發熱。肺臟灼熱而口渴。稱之為肺結核消耗症。喝下一升水,排出一升小便,可以治療。喝下一升水,排出了兩升小便,說明肺臟已經嚴重受損,因此會死亡。琦氏說:肺臟受寒,脾胃陽氣也會受損。喝下的水進入胃中,無法消化吸收營養,而是直接輸送到膀胱。上面心火旺盛,灼傷肺臟;下面膀胱虛寒濕滑。風水之力合力衝破陰陽平衡,所以喝下一升水,卻排出了兩升小便。這是因為上熱下寒所致。
中焦濕滯。金匱男子消渴飲一斗溺亦一斗。腎氣丸主之。所以濕味而滋水。此飲一溲二。由於心氣之敗。君火衰熄。而相火燔炎。樞軸不運。五藏精液。輸泄無餘。藏神已敗。故不治。陰陽別論曰。心之肺謂之死陰是也。醫學讀書記曰。肺居上焦而司氣化。肺熱則不肅。不肅則水不下。
白話文:
中焦濕熱鬱滯。
《金匱要略》中記載的男子消渴病,喝一鬥水也能排出,這時可以用腎氣丸來治療。
這是因為濕熱導致身體水液滋生。這種疾病中喝一升水會排兩升尿,是因為心氣衰敗。
君火(心陽)衰弱熄滅,相火(腎陰)亢盛,導致樞軸(脾)無法運轉。
五臟之精液無法輸泄,神藏(心神)已敗,所以無法治癒。
《陰陽別論》中說,心之肺部稱為「死陰」,就是指這裡。
《醫學讀書記》中說,肺部位於上焦,主司氣化。肺熱就會不肅降,導致水液不能下行。
肺寒則氣不化。不化則水不布。不特所飲之水直趨而下。且並身中所有之津。盡從不趨之熱。有降無升。生氣乃息。故曰飲一溲二死不治。
如囊裹漿水之病也,太素作如裹囊治肺者。蓋有訛脫。
白話文:
肺部受寒,氣不流通。氣不流通,水液就會停滯不化。不僅喝下去的水會直接往下流,而且身體中的所有津液都被寒氣逼迫,只能往下,不能往上。這樣下去,生氣就會停止。因此說,如果喝一杯水後產生兩次小便,這種情況是無法痊癒的。
肝移熱於心則死,楊曰。肝將熱氣與心。心中有神。不受外耶。故令受耶即死也。琦曰。王注引陰陽別論甚當。但非火木相燔之義耳。
柔痓,太素作素痓。楊曰。素痓強直。不得迴轉。堅按太素非是。
傳為虛,琦曰。虛字衍。
白話文:
肝熱傳至心臟就會死亡,楊氏說:肝臟把熱氣傳給心臟。心臟中有神明。心臟不接受外來的侵犯。所以心臟一受到外來的侵犯就會死亡。琦氏說:王氏的注釋引用《陰陽別論》很恰當。但不是指火木相生相剋的道理。
腸澼死,太素澼作⿸厂酋。楊曰。脾主水穀。故脾得熱氣。令腸中水穀消竭。所以腸虛闢疊不通而死。堅按楊注不穩。王注腸澼除亦不了。當考。
白話文:
脾臟虛弱而導致死亡,體內水濕停滯化為痰飲。楊和提出,脾臟主導水谷運化。因此,脾臟受到熱氣侵襲,會導致腸道中的水谷耗盡。所以腸道空虛、阻塞不通,最終導致死亡。
堅認為楊和的註解欠妥。王冰對「腸澼除」的註解也不夠明晰。這需要進一步考證。
胞移熱於膀胱,楊曰。胞女子胞也。女子胞中有熱。傳與膀胱尿胞。尿脬得熱。故為淋病尿血也。堅按楊注甚核。
白話文:
當子宮內的熱氣轉移到膀胱,楊氏說:胞指女性的子宮。女性子宮內有熱氣。熱氣傳導到膀胱(尿道)。尿道受到熱氣影響,因此導致淋病和尿血。仔細考量楊氏的註解非常精確。
口麋,太素麋作靡。楊曰。熱上衝口中爛。名曰口靡爛也。(按此爛字衍)亡皮反。堅按靡蓋嚖者。說文。嚖爛也。(原識麋字是寫胥所誤皆當從麻)
白話文:
口糜:太素經上說,麋這個字可以寫成靡。楊上善說:熱氣上衝到口中,導致糜爛,稱之為口糜爛。(按:此處「爛」字多餘。)無皮反切。按:靡字的本義應該是「糜爛」。《說文解字》:糜爛。
為虙瘕為沉,太素虙瘕作密疝。楊曰。小腸將熱氣與大腸為病。名曰密疝。大腸得熱。密澀沉而不通。故得密沉之名也。堅按王注瘕一作疝者。蓋指太素也。琦曰。沉當作症。是臆說。
白話文:
虙瘕就是沉著之症,太素中記載的虙瘕指的是密疝。楊氏說:小腸的熱氣與大腸結合產生疾病,稱為密疝。大腸受到熱氣影響,變得密閉乾燥,氣血運行不通暢,因此得名密沉。堅按:王氏的注釋中「虙」一作「疝」,可能是指太素。琦氏說:「沉」應該作「症」,這是一種臆測。
食亦,楊曰。亦義當易也。言胃中熱。故入胃之食。變易消無。(按無字疑訛)不為肌肉。故瘦。堅按楊注欠當。
白話文:
飲食與化(物)有關,楊(上善)說:「與化」二字應當改為「易化」。這句話的意思是在說胃中燥熱,所以進入胃中的食物會迅速消散消失(按:疑「無」字為誤字)。因此,食物不能轉化為肌肉,所以才會消瘦。仔細追究,楊(上善)的註釋並不恰當。
鼻淵,太素作鼻淟。楊曰。淟他典反。垢濁也。堅按鼻淟之名。與證相協。然蓋是避唐太祖諱而所改也。(太素淵掖作泉掖清冷淵作清冷泉是其證)
白話文:
鼻炎,太素用「鼻涕」稱之。楊氏說:「涕」字讀作「同」,意思是不潔的黏液。仔細考證「鼻涕」這個名稱,與症狀相符。不過,可能是為了避諱唐太祖的名字而改稱的。(太素用「泉掖」代替「淵掖」,用「清冷泉」代替「清冷淵」,就是明證)
衄衊,太素衊作䍯。楊曰。䍯亡結反。眵也。堅按太素經注並誤。(太素䍯字據楊注系𩢺字之訛)千金作鼽瞢。此由䍯字而更轉訛者。
故得之氣也,太素氣厥倒。楊曰。此膽傳之病。並曰逆。熱氣之所致也。堅按楊注與原識意符。
白話文:
鼻血止不住,大素經寫作「䍯」。楊說:「䍯」讀作「亡結」,意思是眼睛流淚。仔細考證,大素經和經注都寫錯了。(大素經「䍯」字根據楊注推測是「𩢺」字寫錯了)《千金方》寫作「鼽瞢」,這是「䍯」字再轉變而寫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