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問紹識》~ 卷第一 (18)
卷第一 (18)
1. 湯液醪醴論篇第十四(太素全存)
五穀,五音五味篇。麥大豆稷黍麻。與月令同。程瑤田九穀考曰。素問金匱真言論五方之谷曰。麥黍稷稻豆。鄭氏注職方氏之五種曰。黍稷菽麥稻。漢書地理志引職方氏師古注之全同。後鄭管子書多周秦間人所傅益。其地員篇載五土所宜之種曰。黍秫菽麥稻。淮南子正谷注。
菽麥黍稷稻。漢書音義韋昭曰。五穀黍稷菽麥稻也。自金匱真言以下。說並不異。而五常政大論。則又進麻為木谷。至火谷則麥黍互用。(程氏更舉數說茲不繁引)
湯液及醪醴,楊曰。醪汁澤酒。(按澤當滓)醴宿酒也。堅按扁鵲傳曰。其在腸胃酒醪之所及也。考周禮酒正辨五齊之名。一曰泛齊。二曰醴齊。注。泛者成而滓浮泛泛然。如今宜成醪矣。醴猶體也。成而汁滓相將。如今恬酒矣。(醴有清有糟宜考周禮及內則註疏)惠士奇禮說曰。
酒正四飲。漿人六飲。皆有醫。醫者古之湯液。今之酒漿也。故漿人掌之。酒正辨焉。說文。醫治病上殹者惡姿也。得酒而使。一曰殹病聲酒所以治病。周禮有醫酒。效祀志順風作液湯。如淳曰。藝文志有液湯經。其義未詳。愚按內經黃帝問曰。上古聖人作為湯液醪醴。然則古之治病。
未有毒藥針石。先有湯液酒醪。故謂之醫。此說稍精。然熟考註疏。所謂醫者。與醴無大異。而經文下一及字。則湯液與醪醴。其品蓋殊。竊以為稱云湯液。則恐是煮米取汁者。而醪醴者是醞釀所成也。要之邈古之物。無由確知耳。元人施圓端效方制有湯液方。姑存於下。
(湯液方治諸虛百損氣血勞傷因病久深變生膈氣腹脅刺痛噎痞心胸食結不消噦逆嘔水翻胃吐食大便硬秘形瘦體枯以致難救者(越信之)黃米糯米(各三升同醋煮粥)曲細末(三斤)量寒溫和器內停發過沉澄之時又入餳稀六斤等候再糟粕訖日自然上清下澄以成湯液晝夜十二時辰停分三度度一服氣藥膈氣丁沉藥後停待一時溫服湯液一盞液後又候一時更吃白餳數塊日夜長短品二服飲液食餳均九度飲食湯液造作煎烹食藥相應頤生養氣而以樂天知命實腹虛心百日獲安知故者眾)
稻米,程瑤田九穀考曰。說文。稻。稌也。稌。稻也。周禮曰。牛宜稌稬。沛國謂稻曰稬。案稻稌大名也。稬糯也。其黏者也。(字林糯黏稻也)稉之為言硬也。不黏者也。(字林稉稻不黏者)南方謂之秈。(廣雅秈稉也玉篇秈稉稻也)七月之時。十月穫稻。(月令季秋嘗稻注云稻始熟也)為此春酒。
以介眉壽。月令仲冬乃命大酋。秫稻必齊。內則雜記。並有稻醴。左傳進稻醴粱糗。內經黃帝問為五穀湯液及醪醴。岐伯對曰。必以稻米炊之。稻薪皆言釀稻為酒醴。是以稻為黏者之名。黏者以釀也。⿰飠制黏(句)黍稷黏(句)秫皆可以釀者也。內則糝配(餰同)用稻米。
白話文:
五穀、五音、五味篇提到:麥、大豆、稷、黍、麻。它們的生長與月令時節相符。程瑤田在《九穀考》中提到,《素問·金匱真言論》中記載的五方穀物是:麥、黍、稷、稻、豆。鄭玄註解《職方氏》的五種穀物為:黍、稷、菽(豆類的總稱)、麥、稻。《漢書·地理志》引用《職方氏》,師古的註解與鄭玄相同。後世鄭玄所註解的《管子》一書,多為周朝秦朝間的人所增加,其中《地員篇》記載五種土地適合種植的作物是:黍、秫、菽、麥、稻。《淮南子·正谷》的註解說:菽、麥、黍、稷、稻。《漢書·音義》中韋昭說:五穀是黍、稷、菽、麥、稻。從《金匱真言論》以下,說法都相同。而《五常政大論》中,又將麻列為木穀,至於火谷,則麥和黍互相使用。(程瑤田還列舉了其他說法,此處不再一一列出)。
關於湯液和醪醴,楊玄操說:「醪是濃稠的酒汁。(按:澤應為滓,指酒渣)醴是隔夜的酒。」堅鐔認為《扁鵲傳》中說:「藥力到達腸胃,就是因為酒醪的作用。」考究《周禮》中酒正官辨識五齊的名稱,第一種叫「泛齊」,第二種叫「醴齊」。註解說:泛齊是釀成後酒渣浮在上面,像現在做的醪糟一樣;醴則像固體的酒,釀成後汁液與酒渣混合在一起,像現在的甜酒一樣。(醴有清有濁,應當參考《周禮》和《內則》的註疏)。惠士奇在《禮說》中說:酒正掌管四種飲品,漿人掌管六種飲品,這些飲品都有藥效,古代的湯液就相當於現在的酒和漿,所以由漿人管理,酒正辨識它們的種類。《說文解字》說,「醫」這個字是會意字,表示治療疾病,「殹」指病人的痛苦姿態,「得酒而使」,意指用酒治病。所以,「殹」也指病痛的聲音。酒是用來治病的。《周禮》中有醫酒。根據《效祀志》,順風而作的液湯,如同淳說的,《藝文志》有《液湯經》,但具體內容不明。我認為《內經·黃帝問》中說:「上古聖人製作湯液、醪醴。」由此可知,古代治病,沒有毒藥和針石,首先使用湯液和酒醪,所以稱之為醫。這個說法比較精確。但是仔細考究註疏,所謂的醫和醴沒有太大的區別。而經文下方出現的「及」字,說明湯液與醪醴,它們的性質是有區別的。我認為,稱作湯液,應該是用米煮取汁液;而醪醴,是經過醞釀而成的。總而言之,這些都是很久以前的東西,難以確切了解。元朝人施圓端仿效古方製作了湯液方,暫且記錄在下面。
(湯液方:治療各種虛損、氣血勞傷、因病久深導致的膈氣、腹脅刺痛、噎嗝、心胸食結不消、噯氣嘔吐、翻胃吐食、大便乾硬、身體消瘦、體力衰竭,甚至難以救治的病症(越信之)。用黃米和糯米各三升,與醋一同煮成粥,加入曲細末三斤。根據天氣寒溫,放入合適的容器中靜置發酵,等沉澱後,再加入稀餳六斤。等待再次發酵後,自然會出現上清下濁的湯液。白天黑夜十二個時辰,分三次服用。每次服用時,先服用氣藥和膈氣藥,等待一個時辰後,溫服湯液一盞。服用湯液一個時辰後,再吃幾塊白餳。每天早晚服用兩次。喝湯液和吃餳的次數都是九次。飲食、湯液製作、煎藥、吃飯都要互相配合,這樣才能養生、養氣,並且樂天知命,實腹虛心。一百天後就能夠恢復健康,知曉這個方法的人很多。)
稻米,程瑤田在《九穀考》中說,《說文解字》中說:「稻,就是稌。」「稌,就是稻。」《周禮》說:「牛適合吃稌和稬。」沛國稱稻為稬。根據考證,稻和稌都是稻的大名,而稬就是糯,指黏性較大的稻米。(《字林》中說糯是黏性的稻米)。稉的意思是堅硬,指不黏的稻米。(《字林》中說稉是不黏的稻米)。南方稱之為秈。(《廣雅》說秈就是稉。《玉篇》說秈和稉都是稻)。七月時分,十月收稻。(《月令》中說,季秋之時嘗稻,註解說稻開始成熟)。因此用來釀造春酒,祈求長壽。《月令》說,仲冬之時,命令大酋,必須備齊秫和稻。《內則》雜記中,都有稻醴的記載。《左傳》中記載,獻上稻醴和粱糗。《內經·黃帝問》說,用五穀製作湯液和醪醴。岐伯回答說:「必須用稻米來煮。」稻薪也說,釀稻為酒醴。因此稻米又被稱為黏米,黏米可以用來釀酒。黏性的黍、稷、秫都可以用來釀酒。《內則》說,糝飯配合使用稻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