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丹波元堅

《素問紹識》~ 卷第三 (2)

回本書目錄

卷第三 (2)

1. 評熱病論篇第三十三(太素存)

陰陽交,琦曰。陰陽交。即兩感也。一陰一陽。藏府相交。而以火為作合。故脈躁疾。不為汗衰。由熱邪布滿。如焚如毀故也。堅按此說欠妥。郭雍傷寒補亡論。既辨陰陽交兩感相似。文繁不錄。當參。

白話文:

陰陽交合時,稱為「琦」。陰陽交合就是兩個相互感應的事物。一個陰,一個陽。人體的臟腑相互交錯,而以火為橋樑促成其結合。因此,脈搏跳動得很快,而且不會因為流汗而減弱。這是因為熱邪充滿了身體,就像被焚燒或毀滅一樣。不過,我認為這種說法並不恰當。郭雍在《傷寒補亡論》中已經辯證了陰陽交合和兩感之間的相似性。由於本文篇幅有限,就不詳述了。如果你有興趣,可以自行參閱。

三死,楊曰。汗出而熱不去死有三候。一不能食。二猶脈躁。三者失志。堅按馬暗得楊意。

服湯,太素無服字。楊曰。飲之湯液。以療其內。

白話文:

"有三種死亡情況,楊說。出汗但熱氣不退去,這種死亡有三個預兆。一是不能進食。二是仍然脈搏躁動。三是失去意志。堅按馬理解了楊的意思。

服用藥湯,太素中沒有提到「服」這個字。楊說。需要用藥湯來治療內部的病症。"

勞風,太素作勞中。楊曰。勞中得風為病。名曰勞中。亦曰勞風。雞峰普濟方舉此證曰。此由腎氣不足。動作勞損。風搏於肺。腎氣不足。則膀胱不榮於外。故候強上瞑視。因其勞動而受病在肺。宜芍藥黃耆湯。(芍藥黃耆川芎烏頭薑棗水煎)醫學讀書記曰。此可悟傷風不解成癆之故。

白話文:

勞風,是太素經提到的中醫病證,勞動過度後被風吹襲而引起。楊氏醫家說,勞動過度後受風邪侵襲而生病,稱為勞中,也叫勞風。雞峯普濟方認為,此證是由於腎氣不足,勞動過度,風邪侵襲肺部所致。腎氣不足,則膀胱氣血不足,不能外榮於體表,所以會有向上強視的症狀。因為勞動過度而導致病證發生在肺部,宜用芍藥黃耆湯(芍藥、黃耆、川芎、烏頭、生薑、大棗水煎服)治療。醫學讀書記說,通過這個例子,可以明白傷風不解演變為癆病的原因。

勞風者。既勞而又受風也。勞則火起於上。而風又乘之。風火相搏。氣湊於上。故云。法在肺下也。肺主氣而司呼吸。風熱在肺。其液必結。其氣必壅。是以俯仰皆不順利。故曰當救俯仰也。救俯仰者。即利肺氣散邪氣之謂乎。然邪氣之散與否。在乎正氣之盛與衰。若陽氣王而精氣引者三日。

白話文:

勞風

所謂勞風,是指勞累後又遭風寒所致。勞累會導致上焦火氣上升,而風寒又乘虛而入,風火相激,氣血鬱積於上。因此,治療勞風的方法在於疏導肺部以下的氣機。

肺主氣,司呼吸。風熱侵襲肺部,會導致肺液凝結,氣機壅滯,從而出現俯仰不順利的情況。因此,治療勞風的關鍵在於宣通肺氣,驅散邪氣。

邪氣能否散去,關鍵取決於人體正氣的盛衰。如果陽氣旺盛,精氣充足,則三天的時間就能散去邪氣。

次五日。又次七日。則青黃之涕。從咳而出。出則風熱俱去。而肺無恙矣。設不出。則風火留積肺中。而肺傷。肺傷則喘咳聲嘶。漸及五藏。而虛勞之病成矣。今人治勞。日用滋養。叨不少益者。非以邪氣未出之故歟。而久留之邪。補之固無益。清之亦不解。虛勞病之所以難治也。

白話文:

過五天。然後再過七天。就會有黃綠色的鼻涕從咳嗽中咳出。鼻涕出來後,風熱都已祛除,肺部也會恢復健康。如果鼻涕沒有咳出,風熱就會滯留在肺部,導致肺部受傷。肺部受傷就會出現喘息、咳嗽、聲音嘶啞等症狀,逐漸影響其他臟器,最後導致虛勞之症形成。現在的人治療虛勞,每天用滋補品滋養身體。然而,如果邪氣沒有祛除,再怎麼滋補也無濟於事。而長期滯留的邪氣,用補藥不會見效,用清熱藥也無法祛除。這就是虛勞病難以治療的原因。

(按王注曰從勞風生曰故腎勞風生陰陽別論風消注曰胃病深久傳入於脾故為風熱以消削又風厥注曰夫肝氣為風腎氣陵逆既風又厥故名風厥奇病論息積注曰灸之則火熱內爍氣化為風又腎風注曰勞氣薄寒故化為風並謂內生之風非外來之風邪此是王氏之創說而其實淵源於四時刺逆從篇狐疝風及膽肺心腎風疝之自)

白話文:

根據王註所說,勞動過度所致的風疾稱為腎勞風。陰陽別論中提到,胃病長期不愈會蔓延至脾臟,形成風熱消削症。風厥注中記載,肝氣為風,腎氣上逆,同時出現風疾和厥證,因此稱之為風厥。奇病論中提到,灸治療法會導致內部火熱灼燒,氣化為風。腎風注中指出,勞動所致的氣虛寒性會轉化為風疾。這些論述都認為,內生的風疾並非外來的風邪,這是王氏的創見,但實際上源自《四時刺逆從篇》中提到的狐疝風、膽肺心腎風疝等自身發生的風疾。

以救俯仰,琦曰。謂通利氣道。使呼吸得達。堅按此證。項強目眩。起居不便。且咳者橫臥必甚。然則豈是扶持針藥。俱使其就安之謂乎。

白話文:

救治病人仰卧或俯卧困难,岐伯说:应该要通畅气道,让呼吸顺畅。仔细观察这个病症,患者颈项僵硬,目眩头晕,起居行动不便,而且咳嗽的时候侧卧就更加严重。那么难道仅仅靠扶持和针药,就能让病人舒服吗?

巨陽引精者,琦曰。句不可解。疑有誤。

其狀如膿,太素膿上有稠字。

面胕痝然,太素痝作㾓。先兄曰。周語敦痝。紙固注。痝大也。

時熱,太素不復。堅按此段太素異同頗多。今不具存。

白話文:

巨陽引精的情況,琦說這句話無法理解,懷疑有誤。

它的樣子像膿,在膿上面有稠厚的特徵。

面部浮腫,太素裡描述為面部腫脹。先兄說,《周語》中有敦厚浮腫的描述。根據紙固的註釋,痝是形容大的意思。

發熱的時候,太素中沒有再做描述。經過核對,這一段太素版本中的差異很多,這裡不再詳細列出。

風水,琦曰。水病肺腎為主。而實本於脾。蓋腎為水藏。以類相從。故凡水責之腎。肺主治節。氣虛不化。亦令積水。然句中土氣實升降不失。則水無從生。故水病悉由脾虛不能制水也。

白話文:

風水,琦記載。由水引起的病症,主要是肺和腎的問題。但實際上根源在於脾。因為腎是水藏的地方,按屬性來說是相類的。所以凡是與水有關的病症,都歸咎於腎。肺負責調節氣息。氣虛不順暢,也會導致積水。然而,如果體內的土氣升降正常,則水不會產生。因此,水病都是因為脾虛,不能控制住水造成的。

邪之所湊其氣必虛,此非邪湊則氣虛之謂。言氣所虛處。邪必湊之。故下文承以陽虛者陽必湊之。蓋此語足以盡邪氣傷人之理矣。

白話文:

邪氣會聚集在虛弱的地方,這並不是說邪氣聚集才導致氣虛,而是說氣虛的地方,邪氣必定會聚集。因此下文才接著說,陽虛的人,陽氣必定聚集。這句話充分說明瞭邪氣損傷人體的道理。

2. 逆調論篇第三十四(太素存)

先兄曰。吳云。逆調者。逆於調攝而病。茲乃論其致病之由也。

非常溫也,琦曰。非逢溫暑之時。而生煩滿。是即所謂能冬不能夏者。

中非有寒氣也,琦曰。中字疑誤。

故身寒如從水中出,琦曰。此能夏不能冬者。陰陽之氣偏。則為中寒中熱之病。非因外也。

白話文:

**先兄說:**吳雲說:「逆調者,就是逆於調攝而生病。現在就論述它致病的原因。」

非常溫也,琦說:「不是在溫暑的季節,就生出煩滿,這就是所謂的『能冬不能夏』的人。」

中非有寒氣也,琦說:「『中』字疑似錯誤。」

故身寒如從水中出,琦說:「這是『能夏不能冬』的人,陰陽之氣偏了,就會出現中寒或中熱的病症,不是因為外來的因素。」

兩陽相得,楊曰。人有四支先熱。若遇風寒。更如火炙。是人陰虛陽盛。以其四支是陽。陽氣更盛。四支二陽合而獨盛。銷爍肌肉。不能生長。故曰肉爍之。馬曰。按此節當為內傷兼外感者歟。堅按此蓋不兼外感者。

白話文:

當身體內部陽氣過盛,四肢就會先感到熱。如果遇上風寒,熱感更會加劇,就像火烤一樣。這是因為體內陰虛陽盛,而四肢屬於陽性部位,陽氣更盛,四肢的陽氣與體內的陽氣合在一起,就更加旺盛,導致肌肉消融,無法生長,所以稱為「肉爍」。

以水為事,琦曰。以水為事。涉水游泳之類。恃其腎氣之勝。而冒涉寒水。水氣通於腎。腎得水寒。則腎中陽衰。太陽之氣亦衰。腎主骨髓。而髓之生長。惟恃乎氣。寒濕在內。反消真精。腎氣既衰。則脂枯不長。痿論亦有以水為事之文。指濕言也。

白話文:

以水為事,指接觸水的事物。比如游泳等。如果過於依賴強盛的腎氣,而冒然接觸寒冷的水。因為水氣與腎相通,腎臟接觸水寒,就會導致腎中陽氣衰弱,連帶太陽之氣也衰退。腎臟主導骨髓,而骨髓的生長,全靠陽氣的滋養。寒濕滯留在體內,反過來消耗真精。腎氣一衰弱,骨髓就無法正常生長,導致骨質疏鬆。痿論中也有「以水為事」的說法,指的是濕氣。

一水不能勝兩火,琦曰。句衍。堅按此據高說。

而生於骨,太素作而主骨故。

不能凍慄,琦曰能字衍。下同。

腎孤藏也,琦曰猶言一水。

白話文:

一種寒水不能克制兩種熱火,琦說這句是多餘的。堅按此處根據高氏的說法。

而是在骨中生成,太素作認為這是主管骨的意思。

不能感到寒冷而顫抖,琦說能字是多餘的,下面也是這樣。

腎是獨立的臟器,琦說這就像說一水一樣。

當攣節也,琦曰。寒入骨髓。骨病而筋亦縮。為攣節。病名骨痹。因乎寒濕也。堅按此段琦說稍奇。姑存備考。雞峰方舉此證。處以乾漆。元曰。所以不凍慄者。非陽虛而為陰乘也。名曰骨痹。瘧久久不治。令攣縮。其方用鹿茸生乾地黃(各四兩)乾漆(半兩)附子(一兩)上為細末。酒煮麵糊和丸。如梧子大。酒下三十丸空心服。

苛,先兄曰。源順和名鈔引玉篇云。苛。小草生刺也。

白話文:

發生攣縮關節時,琦醫師說:寒氣進入骨髓中,骨頭病了,筋也會縮起來,導致攣縮關節,病名叫做「骨痹」,是由於寒濕造成的。請留意,這段琦醫師的說法稍顯奇特。姑且將它記錄下來備查。雞峯方論述了這種證狀,並用乾漆治療。元醫師說:不感到寒冷顫抖,並不是因為陽氣虛弱,而是因為陰氣侵入,稱為「骨痹」。患瘧疾久瞭如果沒有好好治療,就會導致攣縮。其治療方劑採用鹿茸、生乾地黃(各四兩)、乾漆(半兩)、附子(一兩),將以上藥材搗成細末,用酒煮過麵糊調和成丸,大小如梧桐子。空腹時用酒送服三十丸。

肉如故也,太素故作苛。楊曰。苛音何。有本作苟。皆不仁之甚也。故雖衣絮溫覆。猶尚不仁者。謂之苛也。故知衣絮溫覆。即知覺首為不仁也。

白話文:

肉身雖然像以前一樣,但本來的「太素」卻變得很不仁慈。楊上善說:「苛」字怎麼唸?有人寫成「苟」。這都是極度不仁慈的意思。所以即使穿著厚衣、蓋著棉被溫暖身體,仍然不仁慈的人,稱為「苛」。因此,知道穿著厚衣、蓋著棉被溫暖身體,就知道神魂意志已經變成不仁慈了。

臥不安,琦曰。衛氣晝行於經則寤。夜行於藏則寐。而衛氣之出入。依乎胃氣。陽明逆則諸陽皆逆。不得入於陰。故不得臥。

白話文:

睡不著,琦說:白天衛氣在經絡中運行就會清醒,晚上衛氣行入臟藏就會入睡。衛氣的出入與胃氣有關。陽明經(胃經)逆亂,則其他陽經也都會逆亂,無法進入陰經,因此無法入睡。

3. 瘧論篇第三十五(太素全存)

夫痎瘧,太素痎作㾬。先兄曰。聖濟總錄云。痎瘧者。以瘧發該時。或日作。或間日乃作也。寒溫癉瘧。動皆該時。故內經統謂之痎瘧。此說非。又左傳疥字。據舊說亦即痎字。(昭二十年左傳齊侯疥遂痁杜預注痁瘧也陸氏釋文疥舊音戒梁元帝音該字當作痎兩日一發之瘧也痎又音皆後學之徒僉以痎字為誤案傳例因事曰遂若痎已是瘧疾何為復言遂痁乎顏之推曰說文痎二日一發之瘧痁有熱瘧也齊侯之病本是一發後漸加重遂頻日熱發也今北方猶呼痎瘧音皆而世間傳本多以痎為疥俗濡就為通云病疥令人惡寒變而成瘧此臆說也疥癬小疾寧有轉作瘧乎今案孔疏引梁人袁狎之就亦謂疥當痎堅按王念孫以陸說為是說見經義述聞宜參)

願聞其道,楊曰,諸問寒瘧發之所以也。

白話文:

瘧疾在《太素》中被稱為發作性瘧疾。我兄長說,《聖濟總錄》中說,瘧疾是指瘧疾在特定時間發作,或隔日發作。無論是寒性瘧疾還是溫性瘧疾,都可能在特定時間發作。因此,《內經》將它們統稱為瘧疾。這種說法是不對的。此外,《左傳》中的「疥」字,根據舊說也是「瘧」字。(《昭公二十年左傳》中記載齊侯得疥病,杜預注釋為瘧疾。陸德明《經典釋文》記載「疥」字舊讀作「戒」,南朝梁元帝讀作「該」,表示一種隔兩天發作一次的瘧疾。而「瘧」字又讀作「皆」,後學者都認為「瘧」字是錯誤的。但按傳記慣例,會因應事件而用不同字詞。如果齊侯所患的是瘧疾,為什麼還要用「遂痁」這個詞呢?顏之推說,《說文解字》中「瘧」是指隔兩天發作一次的瘧疾,「痁」是有熱性的瘧疾。齊侯得的病本來是單次發作,後來逐漸加重,逐漸變成高頻次發作。現在北方人還把瘧疾稱為「瘧」,而世間流傳的版本大多把「瘧」寫成「疥」。俗話說,疥瘡會讓人發冷,然後演變成瘧疾。這是一種臆測,疥癬是一種小病,怎麼可能演變成瘧疾呢?現在查閱孔穎達的《禮記正義》,援引了梁朝袁狎的解釋,也認為「疥」應該是「瘧」。我堅定地認為,王念孫認為陸德明的說法是正確的。這個說法見於《經義述聞》,可以參考。)

陽並於陰,琦曰。陽並於陰。陰出之陽也。陽為陰並。故陽虛而惡寒。王注謂陽氣入於陰分。非也。堅按楊注下文曰。三陽俱並於陰。則三陽皆虛。虛為陰乘。故外寒。琦意與此相合。

白話文:

琦說:陰中包含陽氣。陽氣是從陰中產生的。陽氣被陰氣包裹。所以陽氣虛弱就會怕冷。

王注認為陽氣進入陰分。這是不對的。堅按楊注在後文中說:三陽都包含在陰中。那麼三陽都虛弱。虛弱是因為陰氣乘虛而入。所以感到寒冷。琦的觀點與此相符。

陽盛則外熱陰虛則內熱,楊曰。陰極則陽盛。陽盛則外熱。陽極則陰虛。陰虛則陽乘。故內熱。

喘,上文不言喘。故此補出。即呼吸喘迫之謂。不是痰喘。

白話文:

陽氣過旺就會表現為體表發熱,陰氣不足則會出現體內發熱。楊氏說,當陰氣達到極點時,陽氣就會過剩;陽氣過剩就表現為體表發熱。當陽氣達到極點時,陰氣就會不足;陰氣不足時,陽氣就會過度亢進,所以會出現體內發熱。

氣喘,在前面沒有提到氣喘,所以在這裡補充說明。這裡所指的是呼吸急促困難,並不是指因為痰引起的喘。

此榮氣之所舍也,楊曰。此言其日作所由也。皮膚之內。腸胃之外。脈中營氣。是耶之舍也。堅按此說是邪在營分者。其氣淺。故日作。邪在募原者。其氣深。故間日。琦以為瘧邪多在營分者誤。

白話文:

楊氏說,這是營氣聚集的地方。這是說瘧疾發作的原因。皮膚的內側、腸胃的外側,經脈中運行營氣的地方,就是瘧邪的住所。堅按,這種說法是指邪氣在營分(血液循環系統的淺層)的人,其瘧疾發作淺,所以是日發。邪氣在募原(血液循環系統的深層)的人,其瘧疾發作深,所以是間日發。琦氏認為瘧邪大多數在營分,這是不對的。

與衛氣並居,琦曰。並居。即與衛氣合而病作之義。非邪本居於衛也。

遇風及,太素及作乃。

夜行於陰,太素無此四字。

白話文:

當疾病與衛氣一同存在時,這就是說疾病是與衛氣結合在一起發作的意思,而不是說邪氣本來就存在於衛氣之中。

遇到風邪以及體內的太素之氣受到影響時,疾病就會發作。

在夜晚的時候,疾病會在體內陰分活動,這裡沒有提到太素之氣這四個字。

內外相薄,太素無此四字。楊曰。耶氣與衛俱行。以日日而作也。堅按病源。亦無此句。顧無者為勝。楊注與高同義。琦曰。得衛氣之行。則外發。故病作。氣過則仍內薄。故不作。其意亦同。

白話文:

書上沒有「內外相薄」這四個字。楊注說:邪氣與衛氣一同運行,所以每天都會發作。仔細檢查病源,也沒有這句話。認為沒有這句話才正確。楊注的意思與高注相同。琦注說:得到了衛氣的運行,就會外發,所以疾病發作;衛氣過去了,就會內斂,所以疾病不發作。意思也一樣。

陰與陽爭不得出,楊曰。其耶氣因衛入內。內薄於陰。共陽交爭。不得日日與衛外出之陽。故間日而作也。

膂,太素作𦛗。

間日發者由邪氣,太素無此七字。

白話文:

陰和陽在體內互相鬥爭無法排出,楊氏說,這是因為邪氣隨著衛氣進入體內,向內影響到陰分,和陽氣交纏爭鬥,無法每天隨著衛氣外出,所以每隔一天發作一次。

膂,在《太素》中寫作𦛗。

每隔一天發作是由於邪氣,《太素》中沒有這七個字。

橫連募原,楊曰。募原五藏背有募原。其耶氣內著五藏之中。橫連五藏募源之輸。堅按楊說不晰。然邪客篇募筋。太素作募筋。而楊注則曰募當為膜。亦募覆也。蓋其改募作膜者。未必是。然足以堅原識之意。先教諭別有募原考。(附刊在所者醫賸後)學者當參看。橫連二字。

白話文:

橫連募原,楊氏說募原是五臟背後的穴位,邪氣會留在五臟中,橫連就是連接五臟募原的經脈。楊氏的解釋不太清楚,但《邪客篇》和《太素》都提到募筋,楊氏註解說募其實是指膜,因為募是覆蓋的意思。雖然不一定需要將募改成膜,但足以加深對募原的認識。另外,還有其他關於募原的考據,建議學者參考。(附刊在《醫賸》之後)橫連兩個字的意思是...

諸家無解。蓋膈募橫遮。故邪之客亦橫連其位也。又按堯典光被四表。漢書作橫被四表。戴東原文集有說曰。樂記鐘聲鏗。鏗以立號。號以立橫。橫以立武。鄭注曰。橫充也。謂氣作充滿也。祭義曰。溥之而橫乎四海。孔子閒居曰。以橫於天下。注曰。橫充也。據此。橫連之橫。

白話文:

各家醫學著作皆未詳述。原因是膈門的募穴橫跨其上,因此病邪入侵時也會橫向連接其位置。再者,根據《堯典》中提到的「光被四表」,漢書也有相同的描述,戴東原在文章集中提到:「樂記」中提到鐘聲鏗鏘,鏗鏘是建立號令,號令是建立橫向統治,橫向統治則是建立軍事力量。鄭玄的注釋指出,「橫充」意指氣息充滿。在《祭義》中提到「溥之而橫乎四海」,孔子在《閒居》中也提到「以橫於天下」,注釋指出這裡的「橫充」也是同樣的意思。根據這些資料,其中提到的「橫連之橫」指的是橫向連接的動作或狀態。

恐亦充滿之義。存考。

不能與衛氣俱行不得皆出,太素無不得二字。皆作偕。楊曰。偕俱也。堅按此與甲乙合。

白話文:

恐怕也有充實滿溢的意思。保存以供考察。

不能和衛氣一同運行,不能全都外出,「太素」裡沒有「不得」二字,全部都寫作「偕」。楊氏說,「偕」就是一同的意思。根據堅的考證,這與《甲乙經》相符。

故虛實不同邪中異所,志曰。虛實者。早晏也。若邪中異所。則或發於早者。每日早發。或發於晏者。每日晏發。非若客於風府之邪。日晏而日早也。堅按此說難從。姑存之。

邪氣之所合,太素合作舍。堅按此與靈樞病源合。

白話文:

因此,虛證和實證不同,邪氣侵襲的部位也不同。《素問·陰陽應象大論》中說:「虛實指的是早上和晚上。」如果邪氣侵襲的部位不同,那麼發作的時間也有的不同。有的發作於早上,每天早上發作;有的發作於晚上,每天晚上發作。這和入侵風府的邪氣不同,後者是白天減輕晚上加重的。謹慎考慮,這種說法難以信從。姑且保留這段話罷。

則其府也,先兄曰。吳云。上文邪客風府之論。似乎拘泥。故虛實不同。邪中異所。至此其論風無常府。邪之所舍。則其府也。始為活潑無弊也。張云。邪之所中。亦但隨虛實而異其處。不必盡當風府。然則所謂日下者。惟邪氣耳。衛氣周環。豈有日下之理。但氣至而會。其病即作。馬雲。凡物之所聚。皆可以言府也。

沉以內薄,先兄曰。張云。言其深也。即薄於五藏。橫連膜原之謂。

白話文:

現代

我的兄長說,至於「風府」這個穴位,吳氏的說法上文只談論外邪侵襲風府的理論,好像有所拘泥。其實,虛證、實證不同,邪氣侵襲的身體部位也不同。所以,吳氏在此講到風邪沒有固定的府,邪氣在哪裡停留的地方,就是它的府。這種說法靈活自然,沒有弊端。

張氏認為,邪氣侵襲的部位,也是根據虛實不同而異,不一定都在風府穴。這樣來說,所謂「日下」指的只是邪氣。衛氣周而復始運行,哪有「日下」之理。只是氣血在此聚集,疾病就會發作。

馬氏說,凡是東西聚集的地方,都可以稱為府。

淒滄之水寒,太素水作小。寒下有寒迫之三字。外臺引病源並同。(今本猶作水旡<原本作無>迫字)堅按上文夏傷於暑熱。氣盛云云。與此稍異。

白話文:

淒涼的水性寒,太素水(即人體的水液)因此減少。寒冷的部分有「寒迫」三字。外臺祕要引用病源論也相同。(但現存版本的病源論中「寒迫」二字已遺漏)仔細推敲,上文講述的是夏天受到暑熱的傷害,氣盛云云,與這裡所述的稍有不同。

秋傷於風則病成矣,太素成作盛。病源同。(外臺引作成)

溫瘧,琦曰。蒙上夏傷於暑。故但言風寒。堅按此說傎矣。

癉瘧,楊曰。癉熱也。

熇熇之熱,先兄曰。易家人九三家人嗃嗃。鄭玄曰。嗃嗃苦熱之意。釋文。劉表章句作熇熇。

外無氣,先兄曰。吳云。外無氣。謂衛氣併入於陰而表虛也。

陽與陰復並於外,琦曰。外應作內字之誤也。此陽入之陰。

真性而未得並者也,太素真作直。而下有取字(新校正特舉直往)是。琦曰。所謂迎而奪之。

客於六府,琦曰。句有錯誤。篇中並無邪客六府之義。

以春病者惡風,楊云。惡於路反。畏惡也。

邪氣與汗皆出,太素皆作偕。

白話文:

秋天受風寒侵襲就會生病,這在《太素》中也記載了,病因是一樣的。

溫瘧,琦說:這是因為夏季受暑熱所致,所以只說風寒,堅決認為這個說法是錯誤的。

癉瘧,楊說:癉是熱的意思。

熇熇的熱,先兄說:易家《九三家人》有「嗃嗃」一詞,鄭玄說:「嗃嗃」是苦熱的意思。《釋文》中,劉表章句作「熇熇」。

外無氣,先兄說:吳雲說:「外無氣」是指衛氣都進入陰分,表虛弱。

陽與陰復並於外,琦說:「外」應作「內」字,是錯誤的。這是指陽氣進入陰分。

真性而未得並者也,《太素》中「真」作「直」,下面有「取」字,應該是「直往」。琦說:這指的是「迎而奪之」。

客於六府,琦說:這句話有錯誤,文章中並無邪氣客於六府的意思。

以春病者惡風,楊云:惡應該讀作「惡」,意思是畏懼。

邪氣與汗皆出,《太素》中「皆」作「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