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問紹識》~ 卷第一 (16)
卷第一 (16)
1. 五藏別論篇第十一(太素全存)
或以腦髓為藏,太素此下有或以為府一句。先兄曰。海論腦為髓之海。
六府者(至)滿而不實也,楊曰。腸胃更滿。故為實也。更虛。故不滿也。飽食未消。腸中未有糟粕。即胃實腸虛也。食消以下。於腸胃中未有食。入即腸實胃虛也。以其胃虛。故氣得上也。以其腸虛。故氣得下也。氣得上下。神氣宣通。長生久視。
氣口,先兄曰。經脈別論四時氣篇作氣口。五色篇終始篇作脈口。六節藏象論禁服篇作寸口。
六府之大源也,先兄曰。海論胃者水穀之海。其輸上在氣街。下至三里。
皆出於胃變見於氣口,楊曰。胃為水穀之海。六府之長。出五味以養藏府血氣。衛氣行手太陰。脈至於氣口。五藏六府善惡。皆是胃氣所將。而來會手太陰。見於氣口。故曰變見也。
故五氣入鼻(至)不利也,琦曰。此與上文義不屬。有遺脫也。
凡治病(至)與其病也,楊曰。療病之要。必須上察人迎。下診寸口。適於脈候。又觀志意有無。有志意者。不可為巫及說療疾。復觀其人病態能可療以不。堅按適。猶調也。(宜參離合真邪論)即平人氣象論平息以調之為法之義。楊志意注非是。蓋不過言病者之苦喜厭欲耳。
白話文:
有人認為腦髓是藏,而《太素》書中則有另一種觀點認為它是府。我的兄長曾提到,根據《海論》,腦被視為髓的海。
六府(膽、胃、大腸、小腸、膀胱、三焦)的特性是「滿」而非「實」,楊先生解釋,腸胃的狀態會相互轉換,因此會有「實」和「不滿」的差異。例如,在飽餐後未消化之前,腸中還沒有食物殘渣,這時就是胃實腸虛的情況;當食物開始消化並移動到腸子時,腸胃中的食物量減少,這時就變成了腸實胃虛。胃空虛時,氣便能上升;腸空虛時,氣便能下降。氣的上下流通,使神氣得以宣通,使人得以長壽。
「氣口」,我的兄長解釋,《經脈別論》、《四時氣篇》稱之為「氣口」,《五色篇》和《終始篇》則稱之為「脈口」,《六節藏象論》和《禁服篇》則稱之為「寸口」。
胃是六府中最大的源頭,我的兄長引用《海論》指出,胃是水穀之海,它的輸出點在氣街,下至三里穴。
所有這些都源自於胃,且在「氣口」表現出來,楊先生解釋,胃作為水穀之海和六府之首,產出五味以滋養臟腑的血氣。衛氣行於手太陰肺經,脈至氣口。五臟六腑的健康狀況,都是由胃氣帶領,然後會聚於手太陰肺經,表現在氣口,因此稱之為「變見」。
對於治療疾病,楊先生強調,治療疾病的關鍵在於全面的診斷,包括上部的人迎脈和下部的寸口脈,同時也要觀察患者的意志狀態。如果患者意志堅定,就不適合進行巫術或迷信的療法。此外,還需觀察患者病情是否適合治療,以及對症狀的適應性。這類似於《離合真邪論》中的觀點,即在平人氣象論中以平息調理為原則,而楊先生對意志的注釋可能有些誤解,他實際上是在描述病人的痛苦、喜好、厭惡和慾望。
2. 異法方宜論篇第十二(太素全存)
鹽勝血,先兄曰。五藏生成篇。多食鹹則脈凝泣而變色。宣明五氣篇。咸走血。血病無多食鹹。
砭石,太素作𥦖石。楊曰。瘍養良反。瘡也。𥦖針破癰已成。冷石熨其初起。此言東方疾異療。堅按𥦖是砭訛。玉篇。𥦖。甫廉切。刺也。以石刺病也。砭同上。可以證焉。(已乏同用猶祀之與⿱敄牛犯之與𩡩)楊分砭石為二誤。且冷石未審其解。
陵居,先兄曰。後漢西羌傳注。引作山居。
褐薦,太素作疊篇。楊曰。不衣者。不以綿為衣。而以疊篇其身。堅按疊篇俟考。
華食,太素作䇥食。楊曰。䇥。詐白反。食物皆壓䇥磨碎。不以完粒食之。
毒藥,鶡冠子環流篇曰。味之害人者謂之毒。又曰。積毒為藥。工以為醫。月令孟夏之月曰。是月也。聚百藥。注。蕃廡之時。毒氣盛。
灸焫,先兄曰。志云。北方陰寒獨盛。陽氣閉藏。用艾焫灸之。能通。按元陽於至陰之下。
南方者,柅原性合萬安方曰。岐伯曰。南方其地下。水土弱。霧露之所聚也。故瘴氣獨盛於廣南。
食胕,楊曰。胕。扶付反。義當腐。(扶原作快今改)
痿厥寒熱,楊曰。人之食雜。則寒溫非理。故多得寒熱之病。不勞則血氣不通。故多得痿瘚之病。故導引按撟。則寒熱咸和。血氣流通。
導引按蹻,太素作按撟。楊曰。撟。巨紹反。又曰。撟又九紹反。舉平也。先兄曰。志云。宜導引其四支。以引氣血之流通也。堅按楊注平字當作手。說文。撟寒手也。又文選長楊賦注。引服𥽇云。蹻舉足也。據此。王注舉手足亦有所本。然其云蹻捷者。義遂不通。
得病之情,王以性懷釋之。恐非。志曰。得病之情者。知病之司於天時。或因於地氣。或因於人之嗜欲。得病之因情也。此解亦未允。蓋病之寒熱虛實。皆得謂之情。乃是言得所以為癰瘍。為病生於內。為滿病為攣痹為痿厥寒熱之情也。如余聞虛實以決死生。願聞其情。(玉機真藏論)診病之道。
觀人勇怯。骨肉皮膚。能知其情以為診法也(經脈別論)形之疾病。莫知其情。(寶命全形論)莫知其情而見邪形也。(八正神明論)索之於經。慧然在前。按之不得。不知其情。故曰形。(同上)良工所失。不知其情。(疏五過論)愚醫治之。不知補瀉。不知病情。(同上)正邪之中人也。
微先見於色。不知於身。若有若無。若亡若存。有形無形。莫知其情。(邪氣藏府病形篇)可以互證焉。千金方曰。風者善行而數變。在人肌膚中。內不得泄。外不得散。因人動靜。乃變其性。所謂性者。文異而意同。但次篇系之病者數問其情者。即性懷已。方盛衰論追陰陽之變章。
五中之情。其義又異。
白話文:
鹽份過多會影響血液,這是先兄在《五藏生成篇》中提到的,他說過量食用鹹味食物會導致血液凝固、脈搏受阻,進而改變面色。《宣明五氣篇》中同樣提到鹹味會進入血液,如果血液相關的疾病,就不應吃太多鹹食。
對於砭石,根據《太素》記載應為"𥦖石"。楊先生解釋"瘍"字讀作養,其意義為傷口或瘡。使用石頭刺穿已成熟的膿腫,或者用冷石敷在新發的腫塊上,這就是東方地區特有的治療方式。然而,"𥦖"字可能是"砭"字的誤寫,"砭"的意義為用石頭刺入身體來治病。
住在山上的人,這部分先兄引用了《後漢書.西羌傳》中的註解。"褐薦"在《太素》中寫作"疊篇",楊先生認為是指那些不穿衣服,而是用疊篇包裹身體的人,但具體含義仍待考證。
"華食"在《太素》中寫作"䇥食",楊先生解釋"䇥"的發音接近"詐白",指的是所有食物都要壓碎、磨細,不會整顆吞下。
毒藥,《鶡冠子》中的《環流篇》提到,對人有害的味道可稱為毒,又提到累積毒物成為藥物,由醫生來使用。《月令》的孟夏之月章節也提到,這個月份要收集各種藥草,因為這個時候的毒氣最旺盛。
在南方地區,根據《柅原性合萬安方》的描述,那裡的地形低,水土質地柔軟,霧露常聚集,所以瘴氣特別濃厚。
"食胕",楊先生解釋"胕"的發音接近"扶付",其意義應為腐爛。
痿厥寒熱,楊先生解釋,人如果飲食不均衡,寒熱調節就會失衡,因此容易生病。如果不活動,血氣就無法順暢流動,導致容易產生痿瘓等病狀。因此,通過導引和按摩,可以使寒熱平衡,血氣流動。
"導引按蹻",在《太素》中寫作"按撟",楊先生認為"撟"的發音接近"巨紹"或"九紹",其意義為舉起。先兄認為,應該是引導四肢,以促進血氣流動。
對於"得病之情",王氏從個性的角度進行解釋,可能並不恰當。"得病之情"指的是瞭解疾病是由天時、地氣或是人的慾望所引起,也就是知道疾病發生的原因。然而,這個解釋仍然不夠全面。實際上,疾病的情況包括了寒熱虛實等多種情況,這裡是在講解疾病是如何從內部產生,以及它們的具體症狀,例如膿腫、內在疾病、滿病、攣痹、痿厥、寒熱等。
此外,還有許多其他例子可以證明,疾病的情況往往從顏色上就可以看出一些端倪,但身體本身卻不一定有明顯的變化,這種情況可能是有形的,也可能無形的,很難判斷。正如《千金方》所述,風邪會在人體肌膚中遊走並快速變換,如果不能適時排解,就會因人體的活動而轉化為其他形式。這裡所說的"性",雖然文字不同,但意思相同。在下一章節中,將會更詳細地探討疾病如何影響人體,以及如何通過瞭解病人的性格特徵來診斷病情。而"五中之情"的定義則有所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