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問紹識》~ 卷第一 (15)
卷第一 (15)
1. 五藏生成篇第十(太素缺篇首一段)
注。招搖申動之貌。按此招搖與柖榣同。又頁部曰。㹍顫也。段注曰。按玄應書兩引說文皆作⿰牜⿱宀隹云。謂掉動不定也。蓋演說文語通俗文云。四支寒動。謂之顫⿰牜⿱宀隹。(今按玄應書又曰載⿰牜⿱宀隹字體作顫又作𤙛同之見反)蓋上虛下實。故眩暈昏冒。身體振掉。
不能自持。此恆見之證也。(說文顫頭不定也又有版字曰顫也玉篇𡧙尤咒切頭搖也與㹍同據此楊注似宜從然尤既與搖同且招尤連言不必系頭目頭動故從頁實非招尤本義也如顫字則本是頭動假以為身搖)本事方曰。上虛者。肝虛也。故肝虛則頭暈。又曰頭暈清頭目。治肝厥。鉤藤散。
(鉤藤陳皮半夏麥門冬茯苓茯神人參甘菊花防風各半兩甘草一分石膏一兩上粗末每服四錢水一盞半生薑七片煎服)
甚則入肝,先兄曰。張云此下三節。不言甚則入藏。蓋文之缺而義則同也。
䐜脹,先兄曰。說文。䐜。起也。
支鬲胠脅,先兄曰。按鬲與膈同。支拄隔塞也。
下厥上冒,先兄曰。冒又作瞀。莊子予適有瞀病。李頤曰。瞀風眩貌。司馬彪云。瞀讀為齋)
五色微診,先兄曰。張云微診。沴有精微也。
外疾,先兄曰。吳云。外疾。用心於外而致疾也。張云。外疾。外邪也。堅按琦曰二字疑衍。
上堅而大,琦曰。上字疑衍。王氏以寸口釋之。非也。堅而大。沉實之診。陰凝之象也。故積氣在小腹與陰。
白話文:
這段文字討論的是一種病症的症狀和成因,並引用了許多古代醫書和學者的觀點來解釋。文中描述的症狀包括:頭暈目眩、身體顫抖無法控制、上虛下實等。 作者認為這種病症與肝虛有關,並開出了「鉤藤散」的處方。 此外,文中也針對一些古代醫籍中詞語的解釋和理解進行了討論和辨析,例如「招搖」、「顫」、「䐜脹」、「支鬲胠脅」、「下厥上冒」、「五色微診」、「外疾」、「上堅而大」等詞語的含義和臨床意義。 文中也提到一些前人的醫學見解,並對其進行了評論和補充。 總而言之,這段文字是對一種病症的臨床表現、病理機制和治療方法的詳細闡述,也反映了古代醫家對醫學理論的深入研究和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