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問紹識》~ 卷第一 (14)
卷第一 (14)
1. 五藏生成篇第十(太素缺篇首一段)
其主腎也,先兄曰。高雲。外合外榮者藏之成。主者藏之生。五行之理。制而後生。主者生之謂也。火受水制。則水有餘而木氣旺。木旺則生火。制之乃所以生之。
翠羽,先兄曰。說文。翠青羽雀也。出鬱林。從羽卒聲。
縞,楊曰。縞工道反。白練。堅按任氏大椿釋繒曰孰帛曰練。生帛曰縞。(段氏說文注引繒說文帛也)
裹朱,先兄曰。說文。絑。純赤也。堅按段氏曰。凡經傳言朱皆當作絑。朱其段借字也。朱者赤心木也。
色味當五藏,先兄曰。張云。當。合也。志云。當。承也。值也。
諸脈者皆屬於目,先兄曰。吳云。以經脈考之。膀胱之脈。起於目內眥。胃之脈交頞中。膽脈起於目銳眥。大腸之脈貫頰。小腸之脈上頰。至目銳眥。其支者至目內眥。三焦之脈。至目銳眥。又心脈系目系。是諸脈皆屬於目也。
諸血者皆屬於心,先兄曰。陰陽應象大論。心主血。痿論。心主身之血脈。
諸氣者皆屬於肺,先兄曰。靈五味篇。大氣之搏而不行者。積於胸中。命曰氣海。出肺循喉咽。
此四支八溪之朝夕也,楊曰。諸脈髓筋血氣等五屬血氣。皆於四支八溪。朝夕往來。先兄曰。子華子云。一人之身為骨。凡三百有六十。精液之所朝夕也
足受血而能步,先兄曰。吳云人之所以能步能握能攝者。雖繫於筋。若無血以養筋。則痿弱無力。
故為痹厥,吳曰。言痹厥而不言泣。痹可以兼泣也。
人有大谷十二分(至)少十二俞,太素俞作關。楊曰。小曰溪。大曰谷。溪谷。皆流水處也。故十二經脈。名為大谷。三百六十五胳。名曰小溪。據前後體例無五十四。手足十二大節名十二關。堅按楊溪谷解非是。春秋繁露曰。天以終歲之數。成人之身。故小節三百六十六。副日數也。大節十二分。副月數也。蓋小節大節。即小溪大谷也。
針石緣而去之,先兄曰。張注本於吳氏。
診病之始五決為紀,始紀押韻。管子等古書多見之。如老子十四章能知古始。是謂道紀。亦是。
下虛上實,本事方曰。下虛者腎虛也。故腎厥則頭痛。又曰治腎氣不足。氣逆上行。頭痛不可忍。謂之腎厥。其脈舉之則弦。按之石堅。宜玉真圓。(硫黃二兩石膏半夏各一兩硝石一分上細末薑汁糊丸梧子大每服三十丸薑湯或米飲下)更灸關元穴百壯。良方中硫黃丸亦佳。(用硫黃硝石二味)
狥蒙招尤,太素狥作侚。楊曰。侚蒙。謂眩冒也。招尤。謂目招搖。頭動戰尤也。尤音宥。先兄曰。本事方云。狥蒙者。如以物蒙其首。招搖不定。目眩耳聾。皆暈之狀也。故肝厥頭暈。腎厥巔痛。不同如此。(沈承之據於此)莊子怵然有恂目之志。釋文李頤又作眴眩也。蓋狥蒙即眩冒。
又檀弓詠斯猶注吐。猶。當作搖。聲之誤也。搖。謂身搖動也。秦人猶搖聲相近。堅按楊說為是。而先兄意相符。但楊以招尤屬之頭目。似謬。考說文。柖。樹搖貌(段曰榣各本作搖今正)搖樹動也。段氏注曰。柖之為言招也。樹高大則如能招風者然。漢志郊祀歌。體招搖若永望。
白話文:
腎臟是主導的,先兄說,高雲說:「外在與外在的榮華相合,是臟腑的形成;主導是臟腑的生長,這是五行相生相剋的道理。有制約之後才能有生長,主導就是指生長。火受到水的制約,那麼水就會有餘,而木的氣就會旺盛。木旺盛就能生火,制約的目的就是為了更好的生長。」
翠羽,先兄說,《說文解字》說:「翠,是一種青色羽毛的雀鳥,產於鬱林。字形從羽,卒聲。」
縞,楊說:「縞,音同『稿』,指的是白色的熟練。任氏大椿解釋說,熟練的絲帛稱為『練』,生的絲帛稱為『縞』。」(段氏《說文解字注》引用說,繒就是帛。)
裹朱,先兄說,《說文解字》說:「絑,指的是純紅色。」堅按,段氏說:「凡是經典中提到的『朱』都應當寫作『絑』,『朱』是假借字,『朱』是指紅色的心木。」
顏色和味道對應五臟,先兄說,張雲說:「當,是指符合、對應。」志雲說:「當,是指承接、值。」
各種脈絡都與眼睛相連,先兄說,吳雲說:「從經脈來考量,膀胱經脈起於眼內角,胃經脈交匯於鼻樑,膽經脈起於外眼角,大腸經脈貫穿臉頰,小腸經脈向上到臉頰,到外眼角,它的一個分支到內眼角,三焦經脈到外眼角。此外,心經脈繫於眼球的脈絡。因此,各種脈絡都與眼睛相連。」
各種血液都屬於心臟,先兄說,《陰陽應象大論》說:「心主血。」《痿論》說:「心主一身的血脈。」
各種氣都屬於肺臟,先兄說,《靈樞·五味篇》說:「大氣搏動而不運行的,積聚在胸中,稱之為氣海。它從肺出來,沿著喉嚨咽部運行。」
這就是四肢和八溪的朝夕運行,楊說:「各種脈絡、髓、筋、血、氣等五種屬於血氣的物質,都在四肢和八溪中朝夕往來。」先兄說,子華子說:「人的一身有骨頭三百六十塊,是精液朝夕運行的所在。」
腳部得到血液滋養才能行走,先兄說,吳雲說:「人之所以能夠行走、抓握、攝取,雖然依賴於筋,如果沒有血液來滋養筋,就會軟弱無力。」
所以會形成麻痹、厥逆,吳說:「說了麻痹、厥逆,而沒有說泣,是因為麻痹可以包含泣的症狀。」
人體有大谷十二處,還有小俞十二處。(太素中俞作關。)楊說:「小處稱為溪,大處稱為谷,溪谷都是水流的地方。所以十二經脈稱為大谷,三百六十五胳稱為小溪。」根據前後的體例,不應該有五十四這個數字。手足的十二個大關節稱為十二關。堅按,楊對溪谷的解釋不正確。《春秋繁露》說:「天以一年的數目來成就人身,所以小節有三百六十六個,對應每日的數目,大節有十二處,對應每月的數目。」所謂的小節大節,就是小溪大谷。
用針刺或砭石來去除病邪,先兄說,張的註解來自吳氏。
診斷疾病的開始,以五個決斷作為綱紀。開始和綱紀押韻。《管子》等古書中常見這種用法。比如老子第十四章說,能知曉古代的開始,就稱為道的綱紀,也是這個意思。
下虛上實,《本事方》說:「下虛是指腎虛,所以腎厥會導致頭痛。又說,治療腎氣不足,氣逆上行,導致頭痛難忍,稱之為腎厥,其脈搏摸起來像弓弦一樣,按下去卻像石頭一樣堅硬。應該服用玉真圓(硫黃二兩、石膏、半夏各一兩、硝石一分,磨成細末,用薑汁調和成丸,如梧桐子大小,每次服用三十丸,用薑湯或米湯送服),再在關元穴灸一百壯。良方中的硫黃丸也很好用(用硫黃、硝石兩味)。」
昏眩而招致病痛,太素中的狥寫作侚。楊說:「侚蒙,是指眩暈昏冒。招尤,是指眼睛晃動,頭搖動而戰慄。尤,音同『宥』。」先兄說,《本事方》說:「狥蒙,就像有東西蒙住頭一樣;招搖不定,眼睛眩暈,耳朵聽不清,都是暈眩的樣子。所以肝厥導致頭暈,腎厥導致頭頂疼痛,情況不同就是這樣。(沈承之的說法基於此。)《莊子》說:『怵然有恂目之志』,釋文李頤又說恂是眩暈的意思。可見,狥蒙就是眩冒。」
另外,在《檀弓》中提到「詠斯猶注吐」,這裡的「猶」應當寫作「搖」,是聲音的錯誤。搖,是指身體搖動。秦人說話猶和搖的聲音相近。堅按,楊的說法是對的,和先兄的意思相符。但是楊把招尤歸屬於頭部和眼睛,似乎是錯誤的。考察《說文解字》,「柖,是樹搖晃的樣子(段說,榣在各個版本中都寫作搖,現在改正)。搖樹就是樹在動。段氏注說,柖的意思就是招,樹高大,就像能招來風一樣。《漢書·郊祀歌》說:『體招搖,若永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