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問紹識》~ 卷第一 (13)
卷第一 (13)
1. 靈蘭秘典論篇第八(太素所缺)
先兄曰。篇中言靈蘭之室。則明非靈臺蘭室二處。
心者君主之官也,管子心術曰。心之在體。君之位也。九竅之有職。官之分也。心處其道。九竅循理。荀子天論篇曰。心居中虛。以治五官。夫是之謂天君。注。心居於中空虛之地。以制耳目鼻口形之五官。是天使為形體之君也。
肺者相傅之官,先兄曰。吳云。相去聲。位高非君。猶之宰保相傅也。主行營衛。猶之燮陰陽而贊化育。故曰治節出焉。
至道在微,海保元備曰。此句與上文其宗大危不相承接。高援大禹謨人心惟危。道心惟微為解。非是。
閔閔之當,海保元備曰。閔閔通老子二十章俗人昭昭。我獨昏昏。俗人察察。我獨悶悶。五十八章。其政悶悶。悶悶古本皆作閔閔。閔閔悶悶。皆以謂道之玄妙。王以為深遠。義或本此。
其形乃制,先兄曰。按萬理本只在自家心上。故一念之萌。推之大之。其形之為殃為壽者。為彼所制而已。猶度量之數。本萌於恍惚中也。
白話文:
我的兄長先前解釋說,文中提到的「靈蘭之室」,並不是指「靈臺」和「蘭室」這兩個地方。
心臟就像是身體的君主,根據《管子·心術》所述:心臟在人體中的位置,就像君主在國家中的地位一樣。人體的九竅各有其功能,就像各部門的官員各司其職。心臟若能遵循自然之道,那麼九竅也會順應其規律運作。《荀子·天論》裡也提及:心臟位於身體的中央,統御著五官的運作,這就是所謂的「天君」。註釋說明,心臟位於身體中央的空虛之地,控制著耳、目、鼻、口、形體等五官,因此被視為身體的主宰。
肺臟則像是輔佐君主的丞相,我的兄長解釋說,吳先生認為「相」字應該讀為去聲,表示其地位雖然崇高,但並非君主,就如同宰相或輔弼一樣。肺臟負責調節血液循環和氣息,猶如調和陰陽、贊助生長繁衍一般,所以稱為「治節出焉」。
「至道在微」,海保元備指出,這一語句與上文「其宗大危」並無直接聯繫。高援引用了《大禹謨》中的「人心惟危,道心惟微」來解釋,然而這並不恰當。
「閔閔之當」,海保元備認為,「閔閔」一詞可追溯至《老子》第二十章:「俗人昭昭,我獨昏昏;俗人察察,我獨悶悶。」以及第五十八章:「其政悶悶。」在古本中,「悶悶」皆寫作「閔閔」。「閔閔」、「悶悶」都是形容道的玄妙深奧,王氏認為這是對道的理解深遠,其義可能源自此。
「其形乃制」,我的兄長解釋,萬物的道理本質上都存在於我們的心中。因此,一個念頭的產生,如果能夠擴展放大,那麼最終身體的健康與否,其實是由這個念頭所決定的。這就好比計量的數值,本源於恍惚的狀態之中。
2. 六節臟象論篇第九(太素缺)
三百六十五節,先兄曰。春秋繁露人有三百六十節。偶天之數也。淮南子天有十二月。以制三百六十日。人有十二肢。以使三百六十節。堅按九針十二原曰。節之交三百六十五會。又曰所言節者。神氣之所遊行出入也。非皮肉筋骨也。蓋十二原所言。即系穴俞氣穴。論文足以互證。本篇所言。亦此義也。
草生五色,張曰。此以草言者。木亦在其中矣。青黃赤白黑。五色之正也。然色有淺深間雜之異。故五色之變。不可勝視。酸辛苦甘鹹。五味之正也。然味有厚薄優劣之殊。故五味之美。不可勝極。先兄曰。孫子兵勢篇。聲不過五五聲之變不可勝聽也。色不過五。五色之變不可勝觀也。味不過五。五味之變不可勝嘗也。又見女子及淮南子厚道訓。
天食人以五氣,胡渭洪範正論曰。素問六節臟象論云。天食人以五氣。地食人以五味。五氣入鼻。藏於心肺。五味入口。藏於腸胃。夫氣云入鼻。則五氣當即是五臭。故王冰注素問曰。五氣者云云。以氣為臭。僅見於此。此說為是。陰陽應象大論。氣味辛甘。發散為陽。本草經藥有寒熱溫涼四氣。
所謂氣者。俱是性。亦非氣臭之氣也。聖濟經藥理篇。審劑篇。並論氣臭。文繁不錄。
五色剺明,太素剺字皆作循。與剺相似。又莊子大宗師以德為循。釋文循本作剺。
神之變也,先兄云。吳云。變謂宰其變也。
其華在面其充在血脈,先兄曰。汪云。華英華也。充溢也。
肝者罷極之本,或曰罷極當作四極。四極見湯液醪醴論。即言四支。肝其充在筋。故云四極之本也。
魂之居也,先兄曰。左傳昭二十五年。樂祁曰。心之精爽。是謂魂魄。禮郊特牲。魂氣歸於天。形魄歸於地。又祭義。氣也者。神之盛也。魄也者。鬼之盛也。注。氣謂噓吸出入者也。耳目之聰明為魄。
脾胃(至)通於土氣,先兄曰。滑云。此處疑有錯誤。當云脾者倉廩之本。營之居也。其華在唇四白。其充在肌。此至陰之類。通乎土氣。胃大腸小腸三焦膀胱名曰器。能化糟粕。轉味而入出者也。高本據以僭改。又潘揖醫燈續焰。亦有三焦膀胱。名雖二而實一之說。宜參。堅按琦所改訂亦與滑同。曰對五神藏言。故曰器。若脾藏不得名為器也。此說不必。
故人迎一盛,張曰。一盛二盛。猶言一倍二倍。謂以人迎寸口相較。或此大於彼。或彼大於此。而有三倍四倍之殊也。
關格之脈羸,宋本羸作贏。然新校正既云贏當作盈。則古本作贏明矣。但其於經義作羸似是。(辨校正文宋本有訛讀者當自知)○琦曰。蓋關格雖有內外之不同。而總為陰盛而病陽。外格則陽浮。內關則陽陷。非陽盛而關陰於外之說也。繹越人仲景甲乙經之義。則得之矣。
白話文:
內容如下:
人體共有三百六十五個關節,這個數字與天地相呼應,象徵著天體運行的三百六十五日。正如《淮南子》所言,天空有十二個月來控制三百六十五天,人體有十二肢來支配三百六十五個關節。根據《九針十二原》的記載,這些關節的交匯點共有三百六十五處,而這些所謂的「節」,實際上是神氣運行和出入的通道,並非指皮膚、肌肉、筋絡和骨骼。《九針十二原》中提及的穴俞氣穴,與本文的描述相互印證,其意義亦相同。
植物生長呈現出五種色彩,這五色包含了木的綠色在內,即青、黃、赤、白、黑,這是五色的基本色調。然而,色彩有深淺和混合的不同,因此五色的變化無窮無盡,無法盡收眼底。酸、苦、辛、甘、鹹,這是五味的基本口味,但味道有濃淡和優劣之分,因此五味的美妙也無法完全體驗。
天以五種氣質養育人,如《洪範正論》所述,根據《六節臟象論》的記載,天以五氣滋養人,地以五味養育人。五氣由鼻子吸入,儲存在心肺之中;五味由口中進入,儲存於腸胃。文中提到的「氣」入鼻,實際上指的是五種氣味,因此王冰在註解《素問》時指出,五氣就是五種氣味。
五色的顯現,是神靈的變化。肝臟是人體力竭的根本,有人認為「力竭」應該是指四肢,因為肝臟的功能與筋絡相關,所以肝臟可以視為四肢的根本。
魂魄居住於心臟,「華」指的是生命力,「充」表示充沛。脾胃與土氣相通,是儲存營養的地方,其功能與嘴脣的顏色和肌膚的健康有關。
在診斷上,人迎脈的脈象如果比寸口脈旺盛,可能表示有病變。關格脈象虛弱,通常反映陰盛陽衰的情況,可能是外格導致陽氣飄忽,或是內關導致陽氣沉淪,而非陽氣過剩而阻塞陰氣於外的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