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問紹識》~ 卷第一 (12)
卷第一 (12)
1. 陰陽離合論篇第六(太素全存)吳曰此篇當與皮部論參看
心惡來怪。衝衝何懼。並字異而義同。據念孫此說。衝衝鍾鍾⿱山⿲彳黑攵⿱山⿲彳黑攵。亦皆音通。楊以為行不止住。王以為氣之往來。其義一也。
白話文:
心裡感到厭惡,出現怪異的症狀,讓人感到驚恐不安。「衝衝」和「鍾鍾」雖然字形不同,但意思相同。根據孫氏的說法,「衝衝」、「鍾鍾」的讀音相近。「衝衝」指氣機運行不止息,「鍾鍾」指氣機往來流動,其根本含義是一致的。
2. 陰陽別論篇第七(太素全存)
四經十二從,太素從作順。(太素中從字皆用順字豈有所避乎)楊曰。四經。謂四時經脈也。十二順。謂六陰爻六陽爻相順者也。又曰。肝心肺腎四脈。應四時之氣。十二爻。應十二月。堅按十二爻亦至人有二字而窮矣。
別於陽者知病處,太素作知病之處。楊曰。陽胃氣也。足陽明脈通於胃。是以妙別陽明胃氣。則諸脈受病所在並知之。
別於陰者知死生之期,楊曰。妙別五藏之脈。即知死生有期。
凡持真脈之藏脈者,太素作凡持真臟之脈者。
懸絕急,太素無急字。楊曰。脈至即絕。久而不來。故曰懸絕。○琦以篇首至懸絕。四日死。為他經脫文。
發心脾,太素脾作痺。
有不得隱曲,楊曰。隱曲大小便。先兄曰。外臺引刪繁骨蒸方云。腎實熱則色炲隱曲。膀胱不通。大便壅塞。
風消,楊曰。風消謂風熱病消骨肉也。先兄曰。儒門事親云。風消者。為風所皷。消渴腸胃。其狀口乾。雖飲水而不咽。此風熱拒於賁門也。
息賁,楊曰。息賁。賁膈也。為膈息也。先兄曰。邪氣藏府病形篇。肺脈滑甚為息賁上氣。徐靈胎難經經釋云。息賁。氣息賁迫也。此說為得。堅按五十六難楊玄操注曰。息長也。賁鬲也。漸長而逼於鬲。上善說與玄操相似。而更覺含混。
腨㾓,太素作喘悁。楊曰。悁季綿反。憂患也。
背痛,先兄曰。經筋篇。手陽明之筋繞肩胛。挾脊直者。從肩髃上頸。足陽明之筋。上循脅屬脊。據此。張說為是。
善噫,先兄曰。宣明五氣篇心為噫。
陰陽相過曰溜,太素溜作彈。楊曰。陰陽之脈。至寸口相擊曰彈也。
起則熏肺使人喘鳴,太素熏作動。鳴作喝。
淖則剛柔不和,楊曰。淖亂也。音濁。言陽散陰消。故剛柔不和。則十二經氣絕也。堅按淖訓亂。未知所出。當考。(宜考八正神明論)
闢陰,楊曰。闢重疊至。陰太陰重也。堅按此解似是。
陰陽結斜,太素作陰陽結者針。琦曰。斜義不詳。或衍字也。澀江善曰。斜恐糾字之訛。宋本作斜。又後世俗訛斜作糾。說文糾繩三合也。從系丩。後漢書注。糾。纏結也。結糾即結聚纏合之謂。文義始妥。說文又曰。丩相糾繚也。一曰瓜瓠結丩起。結糾與結丩同。
二陽結,太素作三陽結。
三陽結謂之隔,太素三作二。楊曰。便溲不通也。
陰搏陽別,先兄曰。以下至篇末。高注並不以脈候而解。堅按脈經曰。脈平而虛者。乳子法也。經云。陰搏陽別。謂之有子。此是血氣和調。陽絕陰化也。
陽加於陰,許叔微傷寒百證歌曰。素問云。陽加於陰。謂之有汗。俗謂過關之脈也。
三陰俱搏(至)十日死,琦曰。陰搏則陰盛。陽搏則邪實。故皆主死。陰陽離合論。搏而勿浮。名曰一陽。搏而勿沉。名曰一陰。是陰陽和平。此言搏為死候。則陽搏而浮。陰搏而沉。可知。發盡句疑有誤。
白話文:
[陰陽別論篇第七(太素全存)]
-
四個季節的十二條經脈運行順暢,這在《太素》中被描述為「順」。楊氏解釋,四經是指四季的經脈,十二順指的是六陰爻和六陽爻的順利運轉,同時也與十二個月份相應。
-
懂得分辨陽脈,就能知道疾病的部位。楊氏認為,陽脈指的是胃氣,通過足陽明脈連接胃部,因此能巧妙地辨別陽明胃氣,就能瞭解所有脈絡受病的位置。
-
能夠分辨陰脈,就能預知生死的期限。楊氏解釋,能巧妙地分辨五臟的脈象,就可以預測死亡的時間。
-
手持真實脈象,尤其是藏脈的人,會出現懸絕的情況,脈象一旦斷絕,久久不再來,就稱為懸絕。
-
體現心脾功能的脈象,可能會有隱藏的曲折,影響大小便功能。
-
有風熱病會導致肌肉骨骼消瘦,稱為風消。
-
氣息賁迫,可能是指膈息,氣息受到壓迫。
-
背痛可能與手、足陽明之筋的運動有關。
-
善於打嗝,可能與心臟相關。
-
陰陽脈在寸口處互相擊打,被稱為溜或彈。
-
陽氣散亂,陰氣消散,會導致剛柔不和,十二經脈的氣息也會斷絕。
-
陰陽脈絡纏繞纏合,被稱為結糾。
-
三陽結,指的是便溺不通的狀態。
-
陰脈搏動,陽脈分開,可能表示懷孕。
-
陽氣加在陰氣之上,可能表示有汗。
-
三陰脈搏同時出現,十天內可能會死亡。陰脈搏動表示陰氣旺盛,陽脈搏動表示邪氣實在,都預示著死亡的可能。陰陽離合論中提到,脈搏不浮為一陽,脈搏不沉為一陰,表示陰陽平衡,而這裡的搏動則表示死亡的徵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