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丹波元堅

《素問紹識》~ 卷第一 (11)

回本書目錄

卷第一 (11)

1. 陰陽離合論篇第六(太素全存)吳曰此篇當與皮部論參看

今三陰三陽不應陰陽,先兄曰。吳云言天地止是一陰一陽。今人有三陰三陽。何其不相應也。

前曰廣明,先兄曰。馬雲心位南方。火位主之。陽氣盛明。故曰廣明。前者上也。上南方也。人之形體。以心胸為前為南。以腎腰為後為北。吳云。曰廣明者。兼額面胸部而言。

結於命門,楊曰。結聚也。

根起於厲兌,太素此下有結於顙上四字。楊曰。陽明脾府之脈。在太陰表前。從足指厲兌上行。聚於顙上額顱。顙。額也。蘇蕩反。

根起於竅陰,太素此下有結於窗籠句。

太陽為開陽明為闔少陽為樞,太素開作閞。(按即關字)楊曰。三陽離合。為閞闔樞。以營於身也。夫為門者。其有三義。一者門閞。主禁者也。膀胱足太陽脈。主禁津液。及於毛孔。故為閞也。二者門闔。謂是門扉主開閉也。胃足陽明脈令真氣止息。復無留滯。故名為闔也。

三者門樞。主轉動者也。膽足少陽脈主筋。綱維諸骨。令其轉動。故為樞也。堅按太素與新校正引九墟相合。如今甲乙猶與根結篇不異。皮部論陽明之陽。名曰害蜚。(即闔扉)少陰之陽。名曰樞持。太陽之陽。名曰關樞。乃與太素同義。(開字闔字義具於皮部論又太素載根結論開字亦並作閞)

命曰一陽,先兄曰。張云雖三陽各有其體。然陽脈多浮。若純於浮。則為病矣。故但欲搏手有力。得其陽和之象。而勿至過浮。是為三陽合一之道。故命曰一陽。

根起於隱白,太素此下有結於太倉句。

根起於湧泉,太素此下有結於廉泉句。

根起於大敦,太素此下有結於玉英句。

太陰為開厥陰為闔少陰為樞,太素開作閞。楊曰。三陽為外門。三陰為內門。內門亦有三義。一者門閞主禁者也。脾藏足太陰脈。主禁水穀之氣。輸納於中不失。故為閞也。二者門闔主開閉者也。肝藏足厥陰脈主守神氣出入。通塞悲樂。故為闔也。三者門樞主動轉也。腎藏足少陰脈主行津液。

通諸經脈。故為樞者也。堅按太素與九墟合。皮部論少陰之陰。名曰樞儒。心主之陰。名曰害肩。(即闔扉)太陰之陰。名曰關蟄。亦是同義。又先兄曰。吳云三陰行前行後之不同。謂之離。太少厥同出於陰。謂之合。此三陰自為離合也。太陰居中。敷布陰氣。謂之開。厥陰謂之盡陰。

受納絕陰之氣。謂之闔。少陰為腎。精氣充滿。則脾職其開。肝職其闔。腎氣不充。則開闔失常。是三陰為樞軸也。

名曰一陰,先兄曰。張云三經皆陰。不得相失也。若過於沉。則為病矣。故但宜沉搏有神。各得其陰脈中和之體。是為三陰合一之道。故名曰一陰。

⿱山⿲彳黑攵⿱山⿲彳黑攵,太素作鍾鍾。楊曰。鍾鍾行不止住貌。堅按鍾通作鍾。白虎通。鍾之為言動也。又廣雅。憧憧往來也。王念孫疏證曰。衝或作沖。說文。憧。意不定也。咸九四。憧憧往來。朋從爾思。釋文云。憧憧。馬雲行貌。王肅云。往來不絕貌。易林咸之坤云。

白話文:

現在人體中的三陰三陽,並不能完全符合陰陽理論,這點先前的學者已指出。有人認為,天地之間只有一陰一陽,但人體卻有三陰三陽,這難道不是一種矛盾嗎?

之前有人解釋過「廣明」這個詞,學者馬雲認為心臟在身體的南方,由火屬性主宰,陽氣旺盛,因此稱為「廣明」。"廣明"指的是上方,也就是南方,人的身體中,心胸部位代表前方和南方,腎臟腰部則代表後方和北方。有人進一步解釋,「廣明」一詞還包括額頭和胸部。

「結於命門」,這是說能量在命門部位聚集。

「根起於厲兌」,這句話意思是,陽明脾府的脈絡,位於太陰表面前方,從腳趾的厲兌穴開始向上延伸,聚集在額頭和顱骨上。

「根起於竅陰」,這句話太素中有"結於窗籠"的句子。

太陽、陽明、少陽,分別被視為門的閞、闔、樞,以營養全身。門閞,主掌禁止,如膀胱和足太陽脈,主管津液的排放和毛孔的開閉;門闔,指的是門扉的開閉,如胃和足陽明脈,讓真氣能夠停止和休息,沒有滯留;門樞,主掌轉動,如膽和足少陽脈,主管肌肉,讓骨骼得以轉動。

「命曰一陽」,儘管三陽各自有其特點,然而陽脈多浮動,如果純粹的浮動,就會成為疾病。所以,只要脈搏有力,呈現出陽和的象徵,且不要過度浮動,就是三陽合一的道理。

「根起於隱白」、「根起於湧泉」、「根起於大敦」,這些句子描述的是太陰、少陰、厥陰三陰的起始位置。

太陰、厥陰、少陰,分別被視為門的閞、闔、樞。脾臟和足太陰脈,主管水谷之氣,輸送納入中間,不失其本質,故為門閞;肝臟和足厥陰脈,主掌神氣的出入,通達悲喜情緒,故為門闔;腎臟和足少陰脈,主管津液的運行,通達經脈,故為門樞。

「名曰一陰」,三條陰經,不可失去平衡,如果過於深沉,也會成為疾病。因此,應該呈現出深沉而有力的脈象,各得陰脈的中和本質,這就是三陰合一的道理。

最後的「⿱山⿲彳黑攵⿱山⿲彳黑攵」,在太素中寫作「鍾鍾」,這個詞描述的是不停止的行進狀態,類似於「憧憧」或「沖沖」,都表示氣息的往來不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