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丹波元堅

《素問紹識》~ 卷第二 (2)

回本書目錄

卷第二 (2)

1. 平人氣象論篇第十八(太素全存)

三動而躁,楊曰。脈之三動以是氣之有餘。又加躁疾。尺之皮膚復熱。即陽氣盛。故為病溫。堅按論疾診尺篇曰。尺膚熱甚。脈盛躁者。病溫也。

尺熱曰病溫,先兄曰。吳云。溫病者寒毒入里。積久變為溫熱。故尺部肌肉熱。是為溫病。

白話文:

常有三個脈搏跳動,且跳動躁亂,楊氏說。三個脈搏跳動是因為氣勢充沛。再加上躁動急促。尺脈的皮膚又熱,這是因為陽氣過盛。所以得了溫病。堅按《論疾診尺篇》說,尺脈的皮膚非常熱,脈搏強盛躁動,是溫病。

尺不熱脈滑曰病風脈澀曰痹,楊曰。一呼三動而躁。尺皮不熱。脈滑曰風。脈澀曰痹也。堅按論疾診尺篇曰。尺膚滑其淖澤者風也。又曰。尺膚滑而澤脂者風也。尺膚澀者風痹也。

白話文:

如果手腕尺脈摸起來不熱,脈象滑利,就可能是風病;如果脈象澀滞,則是痹症。楊氏說,一呼三動而躁動不安,手腕尺脈摸起來不熱,脈象滑利,就是風病;脈象澀滞,就是痹症。堅按論疾診尺篇中也說,手腕尺脈皮膚光滑且濕潤,就是風病。還說,手腕尺脈皮膚光滑且油膩,也是風病。手腕尺脈皮膚澀滞,就是風痹。

藏宜散於肝,先兄曰。按藏真非真藏之真。即言五藏真元之氣。各應五時而見脈象也。

虛里,楊曰。虛音墟。虛里。城邑居處也。此胃大絡。乃是五藏六府所稟居。故曰虛里。

白話文:

藏宜散於肝,意思是應該將藏的部分分散到肝。這裡說的藏並不是真正指藏匿的意思,而是指五臟中的真元之氣,這些真元之氣會在不同的季節表現出相應的脈象。

虛里,這里的虛讀作墟。虛里指的是像城市居所一樣的地方,這裡是指胃的大絡,是五臟六腑所在的部位,所以稱之為虛里。

脈宗氣也盛喘數絕,楊曰。宗尊也。此之大絡。一身之中□血氣所尊。故曰宗氣。其脈動。如人喘數而絕者。病在藏中也。

白話文:

脈象來往快速、有力,時常喘氣停頓。楊玄操說,宗指崇高珍貴。這是人體中最大的脈絡,全身的氣血都尊崇於它。所以稱之為宗氣。宗氣的脈象跳動,就像人喘氣時又促又快且忽停忽續。這是藏腑內部有疾病。

宗氣泄也,琦曰。其動應衣。動之甚也。肺貫宗氣。下降於腎。以行呼吸。胃氣上逆。肺無下降之路。宗氣不能下行。而橫衝於虛里。故曰泄。房勞傷陽。最多此候。亦有天真氣少得之者。溫中培土。使中樞運轉。升降不失。則氣自清降。近代醫家。頓為腎虛不能納氣。重以地冬滯土代陽。否則桂附溫下。胥失之矣。堅按此謂陰駁景岳。然難為通論。

白話文:

宗氣外泄了,李琦說:宗氣外泄,會讓衣物隨之抖動。這是一種非常劇烈的症狀。肺部通貫著宗氣,宗氣下降到腎部,用以進行呼吸。胃氣向上逆行,肺部沒有宗氣下降的通道,宗氣無法下行,橫衝於虛空之處。因此稱之為宗氣外泄。房事過度會損傷陽氣,最容易出現這種症狀。也有天生的元氣不足而導致這種症狀的。溫補脾胃,使中樞運轉正常,氣機升降不失常,則氣自會清降。近代醫家誤以為是腎氣虛弱不能收納宗氣,又用地冬等藥物滋陰滯土,代替溫陽。否則,用桂附等藥溫補下焦,都失之偏頗。堅決反對這種陰駁景嶽的觀點,但我不能一概而論。

寸口,楊以為從關至魚一寸之處。有九分之位。殊失經旨。

曰足脛痛,先兄曰。張云。長為陰不足。陰不足則陽必湊之。故足脛痛。

白話文:

寸口,就是指從關脈到手腕後方約一寸的範圍。這裡有九分的位置,這樣的說法與經典的意思相差甚遠。

如果出現小腿疼痛的情況,先前有人說過,張氏認為這是因為身體的陰氣不足。當陰氣不足時,陽氣必定會彌補過來,因此會導致小腿疼痛。

促上擊者,太素作如從口(蠹爛難讀按註文似是下字)上擊者。楊曰。脈從下向上擊人手。如從下有物上擊人手。是陽氣盛。陽脈行於肩背。故知肩背痛也。

白話文:

脈象從下往上衝擊,就像從下面有東西向上擊打手部。楊氏說:脈從底部向上衝擊,就像從底部有東西向上打擊手部。這是陽氣旺盛的表現。陽脈運行在肩背部,所以知道是肩背疼痛。

沉而橫,太素橫下有堅字。楊曰。橫指下脈橫也。琦曰。脈細而附骨。橫格有積。又診。堅按琦更據金匱積聚篇為解。今不具錄。又大奇論脈至橫格。是膽氣予不足也。王注脈長而堅。如橫木之在指下也。

白話文:

沉脈而橫脈,在《太素經》中橫脈的下面有一個「堅」字。楊上善說:「橫脈是指下脈橫行。」張琦說:「脈細小而緊貼骨頭,橫格著有宿積。」又根據《金匱要略》的積聚篇另一種診法:堅脈,張琦進一步引用《金匱要略》積聚篇的內容進行了解釋。現在就不詳細記錄了。另外在《大奇論》中說脈到了橫格,這是膽氣不足的緣故。王冰的註解:脈長而堅硬,就像橫木在手指下面一樣。

沉而喘曰寒熱,楊曰。沉。陰氣也。脈動如人喘者。是為陽也。即知寒熱也。先兄曰。吳云。喘脈來如人之喘急也。王注。喘為陽吸。誤。(五臟生成篇喘而堅王注與楊意同又喘有動義開於舉痛論)

白話文:

如果脈搏沉伏而喘息,就稱之為寒熱。楊氏說:「沉」表示陰氣。「喘」就是脈搏像人喘氣一樣跳動,這是陽氣的表現。因此,可以知道這是寒熱病。

先兄說:「吳氏說:『喘脈』就是脈搏來得像人喘氣一樣急促。」

王氏注釋說:「喘是陽氣吸入。」這種說法是錯誤的。

(在「五臟生成篇」中,喘而堅。王氏注釋與楊氏的意思相同。另外,「喘」還具有「動」的含義。在「舉痛論」中,有相關說明。)

脈滑浮而疾者,琦曰。浮滑痰數。邪氣方張。故知新病。

脈急者,楊曰。按其脈如按弓弦。是陰氣積。故知疝瘕。少腹痛。

脈滑曰風脈澀曰痹,先兄曰。此二句重出。系剩文。

白話文:

脈象滑而且浮,並且快速,這是痰濕在作怪,邪氣正在旺盛,所以知道是新發的病。

脈象緊張有力,就像按在弓弦上一樣,這是因為陰氣積聚,所以知道是有疝氣或者瘕聚之類的病,會有小腹疼痛。

脈象滑表示風症,脈象澀表示痹症,這兩句話重復了,是多餘的文本。

臂多青脈,楊曰。臂尺地也。尺地絡脈青黑為寒。即知脫血。以其陽虛。陰盛乘陽。故脈青之。志曰。臂內浮見之絡脈多青。蓋因血脫而不華於色也。堅按志注為是。蓋膚肉色夭。故青絡獨見也。

白話文:

胳膊上有很多青色脈絡,楊上善說:胳膊是尺脈所在的位置。尺脈絡絡脈青黑色,表示寒氣,可以知道是失血。這是因為陽氣虛弱,陰氣盛而侵犯陽氣,所以脈絡青色。志書上說:胳膊內側浮現的絡脈大多是青色的,這是因為失血導致顏色不華麗。按照志書的註解來看,這種說法可能是對的,因為皮膚和肌肉的顏色暗淡,所以青色的絡脈才會顯得特別明顯。

尺脈緩澀,先兄曰。按尺脈緩澀。猶言頭項強痛。蓋尺膚緩而脈澀也。堅按此說甚確。論疾診尺篇。尺肉弱者。解㑊安臥。緩與弱其義一也。蓋素靈中尺位無診脈之法。下文尺澀尺滑及通評虛實論。寸脈急而尺緩等。皆是尺膚之謂。原識於虛實論有說。宜參。(奇病論尺脈數甚脈字衍彼篇詳言之)又鰲城公觀曰。

尺脈緩澀。當作尺緩脈滯。其意相近。(公觀寬政中人撰有素問考)

白話文:

哥哥說:「寸脈緩慢不暢。」手寸脈緩慢不暢,好比頭頸痠痛,因為寸部位的皮膚鬆弛,脈搏又澀滯。仔細思考這個說法十分正確。在《論疾診尺篇》中,寸部的肉鬆軟,病人可以輕鬆安臥。緩和弱的意義相同。因為在《素靈》中,寸部的診脈方法並無記載。下文中所說的「寸澀」、「寸滑」以及「通評虛實論」、「寸脈急而尺緩」等,都是指寸部位的皮膚。原本的看法在虛實論中有所說明,可以參考。(《奇病論》中的「尺脈數甚」,「脈」字是多餘的,該篇中對於這部分有詳細的說明。)此外,鰲城公觀說:

解㑊,楊注次篇曰。解音懈。㑊相傳音亦。謂怠惰運動難也。堅按加藤良白曰。解㑊通作解釋。正法華經卷五授五百弟子決品云。又瞻如來諸佛境界。得未曾有。歡喜踴躍。無衣食想。肢體解懌。不能於衣食。音釋。懌音亦。(廣韻懌亦並羊益切集韻夷益切)

白話文:

「解㑊」一詞,楊注在下一篇文章中提到。解字發音為「懈」,㑊字相傳也發音為「亦」。意思是怠惰,難以運動。

《正法華經》卷五《授五百弟子決品》中提到:「又瞻視如來諸佛境界,獲得前所未有的歡喜踴躍,無有衣食之想,四肢舒展舒適。不能於衣食。」音釋中說明,「懌」字發音為「亦」。

安臥,楊接上句讀。宜從論疾診尺篇。可以互證。海論。髓海不足。則腦轉耳鳴。脛酸眩冒。目無所見。懈怠安臥。亦是一徵。

白話文:

平靜安穩地躺著,與上一句的內容相連。這個症狀可以在論疾診尺篇中找到。可以相互印證。海論中提到,骨髓精不足,就會出現頭暈、耳鳴、小腿痠痛、頭暈目眩、眼前一片漆黑、精神萎靡、倦怠安臥等症狀。

脈盛謂之脫血,太素脈上有尺字。堅按此句當作尺熱脈盛。謂之脫血。正與前後尺脈對言例相合。論疾診尺篇曰。尺炬然熱。人迎大者。當奪血。此其明據矣。蓋太素原有熱字。而楊氏不知其脫。至王所見本。則並尺字而脫之。故遂以安臥屬脈盛也。又脈盛者。蓋非直盛。戴起宗脈訣刊誤列之於芤脈下。

白話文:

脈象強盛稱為脫血,在《太素》經文中,於「脈有尺」這句上,應當修改為「尺熱脈盛」,稱之為脫血。這樣才能與前後文中的尺脈相呼應,符合文意。

《論疾診尺篇》中說:「尺脈明亮而發熱,人迎脈強大者,應該進行放血治療。」這可以作為明確的依據。原本《太素》經文中是有「熱」字的,但是楊玄操不知道這個字被脫落了。到了王叔和所見的版本,甚至「尺」字也一起脫落了。所以才會把脈盛錯誤地歸於安臥所致。

另外,脈象強盛的不僅僅是強盛,戴起宗的《脈訣刊誤》將其歸類在「芤脈」之下。

又舉仲景所謂亡血失精。半產漏下之脈弦而大。弦則為減。大則為芤以證之。甚得經旨。志注診尺篇曰。尺炬然熱。人迎大者。三陽之氣偏盛也。故當主奪血。

尺澀脈滑,尺寒脈細,楊釋尺與脈與王義同。又診尺篇曰。尺膚寒其脈小者。泄少氣。

白話文:

而且舉出仲景提到的「亡血失精,半產漏下之脈,弦且大」。脈弦,表示氣血不足;脈大,表示氣血過於旺盛。從這一點來證實,非常符合經旨。

《志注診尺篇》記載:「尺脈炬然熱,人迎脈大」,表示三陽之氣偏盛,因此應該以奪血為主。

脈尺粗常熱者,先兄曰。此亦謂脈粗。尺膚常熱。脈要精微論云。粗大者。陰不足。陽有餘。為熱中也。又鰲城公觀曰。當作脈粗。尺常熱。堅按脈經曰。尺脈粗。常熱者。謂之熱中。腰胯疼。小便赤熱。更考經無粗脈。此脈字疑衍。然脈經亦既有之。不敢妄決。

白話文:

脈搏粗大且尺部經常溫熱的,我兄長曾說,這也稱為「脈粗」,尺部皮膚經常溫熱。

《脈要精微論》中說,脈搏粗大的,是陰氣不足,陽氣有餘,屬於熱中證。

鰲城公觀先生認為,應該是「脈粗,尺常熱」。

《堅按脈經》中說,尺脈粗大,經常溫熱的,稱為熱中證,會出現腰胯疼痛和小便赤熱的症狀。

仔細考查脈經,並沒有「粗脈」的說法。這個「脈」字可能是有誤的。但《脈經》中既然提到了這個說法,我們也不敢妄自定論。

是謂真藏見皆死,琦曰。此三部九候論篇脫文。

頸脈動喘疾咳,太素喘疾倒。楊曰。有本為腎脈動也。(按本為一本)

白話文:

這叫做真正的臟器出現了都能看到的情況下就都會死亡,琦說,這段文字應該是在《三部九候論》篇章中遺漏的部分。

脖子的脈搏跳動,伴有喘息和劇烈咳嗽,根據《太素》的描述是喘息到極致。楊說,有的版本記載這是腎的脈搏在跳動。(按,本為同一版本的意思)

目裹微腫如臥蠶起之狀,太素裹作果。無蠶字。楊曰。目果上下瞼也。瞼之微腫。水之候。堅按蠶字無者為是。水脹篇水始起也。目窠上微腫。如新臥起之狀。論疾診尺篇。視人之目窠上微癰。如新臥起狀。其頸脈動時咳。按其手足上窅而不起者。風水膚脹也。俱可以證。王引評熱病論為徵。

白話文:

眼睛略微浮腫,好像蠶在上面爬行的樣子,在《太素》中稱為「果」。沒有「蠶」字。楊上善說:「『目果』指的是上下眼皮」。眼皮略微浮腫是水腫的徵兆。堅持認為「蠶」字沒有道理。在「水脹篇」中,水腫開始時,眼窩上方會略微浮腫,就像剛睡醒一樣。在「論疾診尺篇」中,觀察病人的眼窩上方是否稍微腫脹,像剛睡醒一樣,其頸部脈搏搏動,同時咳嗽,按其手足上凹陷的地方不會恢復原狀,這是由風水導致的皮膚腫脹。這些都可以用作證據。王引之評:「《熱病論》可以作為佐證。」

然彼言目下微腫光亮。此言目上龐然虛浮。親驗病者。其候自異。王注謬。(金匱風水有如蠶新臥起狀文蠶字衍又有目下如臥蠶語即與評熱病論同義)

目黃者黃疸,琦曰。目者宗脈之所聚。脾胃濕熱鬱蒸。故土色上見於目。甚則一身盡黃。

白話文:

然而《金匱要略》中記載的是「目光下方略微浮腫光亮」,而《評熱病論》中則記載的是「目光上方龐大而虛浮」。親自觀察過病人的症狀後發現,這兩處記載所指的症狀並不相同。王叔和的註釋有誤。(《金匱要略》中「風水有如蠶新臥起狀」一句中的「蠶」字是衍文。另外也有「目光下方如臥蠶」的說法,這與《評熱病論》中的說法意思相同。)

婦人手少陰脈動甚者妊子也,楊曰。手少陰脈。心經脈也。心脈主血。女子懷子則經血外閉不通。故手少陰脈內盛。所以動也。(王引經脈別論是陰陽別論文)

白話文:

婦人手少陰脈搏動得很明顯,表示懷孕了。楊氏說:手少陰脈,就是指心經脈。心脈主血。女子懷孕,月經血會閉塞不通。因此手少陰脈內部氣血充盛,所以會脈動得明顯。(出自王引經《脈別論‧是陰陽別論文》)

未有藏形,楊曰。寸口人迎。且逆且順。即四時未有真藏脈形也。又注真藏論曰。脈懸絕沉澀。失四時和脈。雖未見病藏之形。不可療也。堅按楊注俱未妥。

風熱而脈靜,太素靜作盛。楊曰。脈盛者。風熱之病也。

白話文:

沒有出現具體症狀時,楊上善說:「寸關尺脈和人迎脈,同時順逆觀察,就能知道是否四季都沒有正常的脈象。」此外,《真藏論》中註解說:「脈象懸浮、沉降、澀滯,失去四季平和的脈象。即使沒有看到疾病的具體症狀,也不能治療。」但仔細考量後,楊上善的註解都不恰當。

前曲後居,楊曰。心脈來時。按之指下覺初曲。後直如操捉帶鉤。前曲後直。(按此四字似剩)曰心死。脈居直也。

白話文:

楊上善說,心脈跳動時,按脈會感覺到一開始彎曲,然後變直,就像拿著帶鉤一樣。先是彎曲,然後變直,稱為「心死」。而脈息保持直線,表示「死亡」。

厭厭聶聶,聖惠方載十四難文作檿檿欇欇。考廣韻檿葉動貌。於琰切。說文。欇木葉搖白也。從木聶聲。(爾雅楓攝攝說文楓楓木也厚葉弱枝善搖一名聶)據此。如循榆葉。義似相葉。然要不過蹁躚輕浮之謂。

如循長竿,先兄曰。志云。辨脈篇云。累累如循長竿者。名陰結也。此肝氣病而阻結也。

白話文:

心不在焉的樣子,像聖人惠施方載提出的十四難中所寫的「檿檿欇欇」,《廣韻》中解釋「檿」字為葉子搖動的樣子,音同「於琰」。《說文解字》中解釋「欇」字為木葉搖晃發白,從木部,聲符是「聶」。《爾雅》中說「楓攝攝」,《說文解字》解釋「楓」字為一種葉子厚而枝條弱,容易搖晃,又叫「聶」。據此,就像榆樹葉一樣,其意思類似於相思樹的葉子。然而,這不過是形容輕浮不定的樣子。

喘喘累累如鉤,太素鉤作旬。楊曰。旬平也。手下堅實而平。此為石脈之形。故曰平也。堅按古旬勻多通用。(段玉裁謂之)故楊以旬為均平之義。然於喘喘累累。殊未襯切。仍考太素旬字即是銞字。如鈞。蓋如鉤訛。說文銞古文鈞。或從旬。淮南子原道訓。鈞旋轂轉。注。

白話文:

氣喘氣促,像是用鉤子鉤住一樣,太素經說這脈象就像鉤子一樣,持續十天。楊上善說:「旬」就是「均」,手下的脈象堅實而平穩。這是石脈的形狀,所以說它平穩。堅按古書中「旬」和「均」多通假使用。因此,楊上善將「旬」解釋為「均平」,可是「均平」跟「氣喘氣促」不太符合。再考查太素經的「旬」字,其實是「鈞」字的訛誤,因為「鈞」和「鉤」很像,所以「鉤」訛為「旬」。說文解字中記載:「鈞」的古文字是「鉤」,或作「旬」。《淮南子·原道訓》說:「鈞旋轂轉。」注釋:「鈞」就是「鉤」。

鈞陶人作瓦器。法下轉旋者。漢書鄒陽傳。獨化於陶鈞之上。張晏曰。陶家名模。下圓轉者為鈞。其云如鉤。即是此義。為沉濡而滑之象。始與夏平脈有別。先兄曰。注云喘喘累累如鉤。言其滑而濡也。按之而堅。濡滑有力也。○楊曰。夫五色有形。目見為易。五聲無形。耳知次難。

五脈之動。非耳目所辨。斯最微妙。唯可取動指下。以譬喻薋之得在於神。不可以事推之知也。

白話文:

製陶工人用模子製作瓦器。模具的底部是旋轉的。漢代史書《漢書》記載了鄒陽的傳記。鄒陽說自己是陶器塑造家模具上的獨一無二的作品。張晏注釋說:陶器製作中用來塑造形狀的模具叫做「鈞」。它的底部是圓形的並且可以旋轉,就像魚鉤。書中所說的「如鉤」,就是這個意思。它看起來像沉沒在水中的樣子,並且十分光滑。鈞與夏平脈最初是不同的。我哥哥說:注釋中說「喘喘累累如鉤」,意思是指它光滑並且潮濕。用手按壓它,會感覺到它很堅硬。潮濕光滑且有力。

楊氏說:五種顏色是有形狀的,用眼睛觀察它們很容易。五種聲音是沒有形狀的,用耳朵感知它們次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