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藥分劑》~ 卷六 (9)

回本書目錄

卷六 (9)

1. 劉寄奴

味苦。性溫。無毒。

【主治】主破血。下脹。多服令人痢。(本經)主通經。除症。止金瘡血。(大明)

【歸經】入肝經。為破血止血之品。(通行走散專入血分)

【前論】仲淳曰:昔人謂為金瘡要藥,又治產後余疾下血止痛者。正以其下血迅速故也。

【禁忌】經疏曰:病人氣血虛,脾胃弱,易作泄者,勿服。

【炮製】雷公曰:凡使,去葉用子良,以布拭去薄殼,酒蒸曬乾用。

白話文:

劉寄奴味苦,性溫,無毒。

主要功效是活血化瘀,治療血瘀腹脹。服用過量會導致腹瀉。也能通經絡、去除癥狀、止血。

歸屬於肝經,是活血止血的藥物,藥效直接作用於血液。

古人認為它是治療外傷出血的要藥,也可用於治療產後出血及疼痛,因為它能快速止血。

體質虛弱、脾胃功能差、容易腹瀉的人不宜服用。

炮製方法是:使用時去掉葉子,只用種子,用布擦去薄殼,再用酒蒸後曬乾備用。

2. 旋覆花

一名金沸草。味鹹,性溫,無毒。稟冬令之氣而生,降也,陽中陰也。

【主治】:主結氣脅下滿,驚悸,除水,去五臟間寒熱,下氣。(本經)。消胸上痰結,唾如膠漆,心胸痰水,膀胱留飲,風氣濕痹,皮間死肉,目中眵䁾,利大腸,通血脈。(別錄)。主水腫,止嘔逆不下食。(甄權)。去頭目風。(宗奭)。消堅軟痞,治噫氣。(好古)。根能續筋。筋斷,汁滴傷處,渣敷,半月筋續。(訒庵)。

【歸經】:入肺大腸二經。為下氣消痰之品(定喘止嗽肺家要藥)。

【前論】:丹溪曰:宗奭言其行痰水,去頭目風,亦走散之藥。時珍曰:如上所治諸病,其功只在行水下氣通血脈耳。

【禁忌】:經疏曰:病人涉虛者,忌多服。冷利大腸。虛寒人禁用。

白話文:

旋覆花

旋覆花又名金沸草,味道鹹,性溫,無毒。它在冬天生長,具有下降的特性,屬陰陽中的陰。

功效:主要治療胸脇部脹滿、驚悸、消除水腫、去除五臟寒熱、降氣。(《本經》)能消除胸部痰結,治唾液像膠漆一樣粘稠、心胸痰水、膀胱積水、風濕痹症、皮下死肉、眼屎多、通利大腸、促進血液循環。(《別錄》)能治療水腫、止嘔吐、治不思飲食。(甄權)能治療頭風目眩。(寇宗奭)能消除堅硬腫塊、軟化痞塊、治療呃逆。(《好古集》)旋覆花的根能接續斷裂的筋腱,筋腱斷裂時,可用其汁液滴在傷口上,渣則敷在傷口處,半個月就能接好。(《訒庵集》)

歸經:歸入肺經和大腸經,是治療降氣、消痰的藥物。(《定喘止嗽肺家要藥》)

古代醫家論述:朱丹溪說,寇宗奭認為旋覆花能化痰水、治頭風目眩,也是一種具有疏散作用的藥物。李時珍說,旋覆花治療的各種疾病,其功效都在於利水、降氣、通血脈。

禁忌:經書記載,身體虛弱的病人,不宜服用過多。旋覆花會冷利大腸,虛寒體質的人禁止服用。

3. 青葙子

一名草決明,味苦,性微寒,無毒。

【主治】主唇口青。(本經)治五臟邪氣,益腦髓,鎮肝,明耳目,堅筋骨,去風寒濕痹。(大明)治肝臟熱毒沖眼,赤障青盲翳膜。(甄權)

【歸經】入肝經,為瀉肝明目之品。(善祛風熱)

【前論】時珍曰:青葙子治眼,與決明子、莧實同功。本經雖不言治眼,而主唇口青,又云:「一名草決明。」則明目之功可知矣。目者,肝之竅;唇口青,肝之症。古方除熱多用之,其為厥陰藥,又可知矣。

白話文:

青葙子,又名草決明。味道苦,性微寒,無毒。

功效:主要治療嘴唇和口腔發青。能治療五臟的邪氣,滋養腦髓,鎮定肝臟,明目、增強耳目功能,堅固筋骨,去除風寒濕痺。也能治療肝臟熱毒導致的眼睛紅腫、青盲、翳膜等眼疾。

歸經:歸入肝經,具有瀉肝明目的作用,善於祛除風熱。

古人論述:李時珍說,青葙子治療眼睛疾病,與決明子、莧實功效相同。雖然《本經》未明確記載其治療眼疾,但提到它能治嘴唇和口腔發青,又稱它為草決明,由此可知它具有明目的功效。眼睛是肝臟的外竅,嘴唇和口腔發青是肝臟病變的症狀,古代治療眼疾的方劑中,常加入青葙子來清熱,由此可見,它也是治療厥陰病症的藥物。

4. 漏蘆

味苦鹹,性寒,無毒。得地苦鹹之味,稟天大寒之氣以生,降也,陰也。連翹為使。

【主治】主皮膚熱毒,惡瘡疽痔,濕痹,下乳汁。(本經)止遺溺,熱氣瘡癢,通經脈。(別錄)通小腸,泄精,尿血,腸風,風赤眼,小兒壯熱,撲損續筋骨,癰疽發背,排膿止血生肌。(大明)

【歸經】入脾胃膽大腸膀胱五經,為泄熱解毒之品。(胃本經藥寒而通利)

【前論】龐安常曰:預解時行痘疹毒,取其寒勝熱,又入陽明故也。無則以山梔代之。時珍曰:下乳汁,消熱毒,排膿止血,生肌殺蟲,故東垣以為手足陽明藥。

【禁忌】經疏曰:妊娠禁用。瘡瘍陰症平塌不起發者,真氣虛也,法當內塞。漏蘆苦寒,非所宜設。

白話文:

漏蘆味苦鹹,性寒,無毒。它具有土地的苦鹹之味,吸收天地間的寒氣而生長,具有下降、陰寒的特性。連翹是它的輔藥。

主要治療皮膚熱毒、惡瘡、疽、痔、濕痹、促進乳汁分泌。還能治療遺尿、熱氣引起的皮膚瘙癢,以及疏通經脈。此外,還能通利小腸,治療遺精、尿血、腸風、風赤眼、小兒壯熱、跌打損傷引起的筋骨損傷、癰疽、發背,並具有排膿、止血、生肌的作用。

歸脾、胃、膽、大腸、膀胱五經,是清熱解毒的藥物。(根據《胃經本草》,它性寒且通利)。

古代醫家龐安常認為,漏蘆可以預防和治療流行性痘疹,因為它的寒性可以克服痘疹的熱毒,且它入陽明經。如果沒有漏蘆,可以用山梔子代替。李時珍認為,漏蘆能促進乳汁分泌,消退熱毒,排膿止血,生肌殺蟲,因此東垣(指張元素)認為它是手足陽明經的藥物。

禁忌:孕婦禁用。對於瘡瘍陰症,症狀平坦不起或不發者,是真氣虛弱的表現,應該採用內服溫補的方法治療,而漏蘆苦寒,不適合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