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藥分劑》~ 卷四 (1)

回本書目錄

卷四 (1)

1. 卷四

2. 補劑上

徐之才曰:「補可去弱,人參、羊肉之屬是也。」

李杲曰:「人參甘溫,能補氣虛;羊肉甘熱,能補血虛。羊肉補形,人參補氣。凡氣味與二藥同者,皆是也。」

張從正曰:「五臟各有補瀉,五味各補其臟。有表虛里虛,上虛下虛,陰虛陽虛,氣虛血虛。《經》曰:『精不足者,補之以味;形不足者,溫之以氣。』五穀、五菜、五果、五肉,皆補養之物也。」

白話文:

補劑上

徐之才說:補藥可以去除虛弱,人參、羊肉之類都是如此。李杲說:人參甘溫,能補益氣虛;羊肉甘熱,能補益血虛。羊肉補益形體,人參補益元氣。凡是氣味與這兩種藥物相同的,都屬於補藥。張從正說:五臟各有其補瀉的方法,五味各自滋養其對應的臟腑。有表虛、里虛,有上虛、下虛,有陰虛、陽虛,有氣虛、血虛等各種虛證。經書上說:精氣不足的,用味道甘美的食物來補充;形體不足的,用溫熱之氣來溫養。五穀、五菜、五果、五肉,都是補養身體的食物。

3. 人參

味甘,微苦,性微涼;熟用溫,無毒。得土中清陽之氣,稟少陽之令而生,升多於降,陽中微陰也。茯苓、馬藺為使,反藜蘆。

【主治】主補五臟,安精神,定魂魄,止驚悸,除邪氣,明目,開心益智。(本經)療腸胃中冷,心腹鼓痛,胸脅逆滿,調中,止消渴,通血脈。(別錄)主五勞七傷,虛損痿弱,消胸中痰,治肺痿,及癇疾,冷氣上逆,虛而多夢紛紜。(甄權)止煩躁,變酸水。(李珣)肺胃陽氣不足。

肺氣虛促,短氣少氣,瀉心肺脾胃中火邪,止渴生津液。(元素)痎瘧,滑泄久痢,小便頻數淋瀝,中風,中暑,痿痹,吐血,嗽血,下血,血淋,血崩,自汗,盜汗,胎前產後諸病。(綱目)

【歸經】入肺經,通行十二經,為大益元陽之品。(補益肺中元氣)

【前論】東垣曰:大補肺氣,肺氣旺,則四臟之氣皆旺,精自充而形自盛也。又古人血脫者益氣,蓋血不自生,須陽氣生則陰血生也。好古曰:潔古言以沙參代人參,取其味甘也。然人參補五臟之陽,沙參補五臟之陰,安得無異?雖云補五臟,亦須各用本臟藥相佐使引之。元素曰:

人參得升麻引用,補上焦之元氣,瀉肺中之火;得茯苓引用,補下焦之元氣,瀉腎中之火;得麥冬則生脈;得乾薑則補氣;得黃耆、甘草,乃甘溫除大熱,瀉陰火,補元氣,又為瘡家聖藥。

【禁忌】經疏曰:凡肺家有熱諸症,及陰虛火動之候,與痘疹初發,身雖熱而斑點未形,與傷寒始作,形症未定而邪熱熾,均忌。

白話文:

人參

人參味甘微苦,性微涼,熟用則溫,無毒。它吸收了土中清陽之氣,秉承少陽之氣而生長,上升的力量大於下降的力量,屬陽中帶陰。茯苓、馬藺是它的輔藥,與藜蘆相克。

主治:主要功效是補益五臟,安定精神,鎮定魂魄,止驚悸,祛除邪氣,明目,增強心智。(《本經》)治療腸胃寒冷,心腹脹痛,胸脅憋悶,調理脾胃,止渴,通暢血脈。(《別錄》)主治五勞七傷,身體虛損萎弱,消除胸中痰飲,治療肺痿,以及癲癇,寒邪上逆,虛弱多夢。(《甄權》)止煩躁,治療胃酸。(《李珣》)治療肺胃陽氣不足,肺氣虛弱,呼吸短促氣少,瀉去心肺脾胃中的火邪,止渴生津。(《元素》)治療瘧疾,久瀉久痢,小便頻數、淋漓不盡,中風,中暑,痿痹,吐血,咳血,便血,血淋,崩漏,自汗,盜汗,以及孕產婦各種疾病。(《綱目》)

歸經:入肺經,通行十二經脈,是大補元陽的藥物。(補益肺中元氣)

前論:李東垣說:人參大補肺氣,肺氣旺盛,則其他四臟的氣也旺盛,精氣充盈,形體自然強健。古人治療失血者也用它益氣,因為血液不是自生自長,必須陽氣旺盛才能滋生陰血。好古先生說:潔古先生認為可以用沙參代替人參,因為沙參也是甘味的。但是,人參補益五臟的陽氣,沙參補益五臟的陰氣,功效大不相同。雖然都說補五臟,但也需要配合各臟腑的藥物才能更好地發揮功效。李元素說:

人參配伍升麻使用,可以補益上焦的元氣,瀉去肺中的火;配伍茯苓使用,可以補益下焦的元氣,瀉去腎中的火;配伍麥冬則可以滋陰生脈;配伍乾薑則可以溫補氣血;配伍黃耆、甘草,則可以溫和地清除大熱,瀉去陰火,補益元氣。人參也是外科的良藥。

禁忌:經書記載:凡是肺熱的各種症狀,以及陰虛火旺的症狀,以及痘疹初發、身體發熱但疹點尚未出現,以及傷寒初起、症狀未明但邪熱熾盛的情況,都應忌用人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