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藥分劑》~ 卷三 (6)

回本書目錄

卷三 (6)

1. 瞿麥

味苦辛。性寒。無毒。稟陰寒之氣而生。降也。陰也。丹皮為使。惡螵蛸。伏丹砂。

【主治】主關結諸癃結。小便不通。出刺。決癰腫。明目去翳。破胎墮子。下閉血。養腎氣。逐膀胱邪逆。止霍亂。(本經)

【歸經】入小腸心二經。為利水破血之品。(逐膀胱熱邪治淋必須之藥,降心火利小腸)

【前論】王執中曰。五淋大抵皆屬濕熱。熱淋用八正散。加山梔、滑石之類。血淋。宜小薊牛膝膏。腎虛淋。宜補腎。不可獨瀉。老人氣虛者。宜參、術加木通、山梔。亦有痰滯中焦作淋。宜行痰。兼通利藥。最忌發汗。汗之必便血。

【禁忌】經疏曰。瞿麥性猛利。善下逐。凡腎氣虛。小腸無大熱。胎前產後。一切虛人患小水不利。及水腫蠱脹脾虛者。均忌。

【炮製】雷公曰。凡使。只用蕊殼。不用莖葉。若同使。即空心。令人氣噎。小便不禁也。用時以䈽竹瀝浸一伏時。曬乾。

白話文:

瞿麥味苦辛,性寒,無毒。它生長於陰寒之地,具有下降、陰柔的特性,以丹皮為輔藥,畏螵蛸,能伏藏丹砂。

主要治療關節腫痛、大小便不通、刺傷、癰腫、眼疾、流產、閉經、血崩、滋養腎氣、治療膀胱邪氣逆亂、以及霍亂。

歸經於小腸經與心經,是利水破血的藥物,尤其適用於治療膀胱熱邪引起的淋證,能降心火、利小腸。

古代醫家王執中認為,五種淋證大多屬於濕熱,熱淋用八正散加山梔子、滑石等藥;血淋宜用小薊、牛膝膏;腎虛淋宜補腎,不可單獨瀉下;老年人氣虛者,宜用人參、蒼術,再加木通、山梔子;若因痰滯中焦導致淋證,則需化痰兼用通利之藥。最忌諱發汗,發汗會導致便血。

瞿麥性味猛烈,善於瀉下,因此腎氣虛弱、小腸沒有明顯熱症、孕期產後、以及一切虛弱者患小便不利、水腫腹脹、脾虛者,都應忌用。

炮製方法:只用瞿麥的花蕊和果殼,不用莖葉,如果一起使用,會導致氣噎,小便失禁。使用前,應用竹瀝浸泡一晝夜,曬乾。

2. 王不留行

味苦甘,性平,無毒。稟土金火之氣而生,降也,陰中陽也。

【主治】主金瘡止血逐痛,出刺,除風痹內塞,止心煩,癰瘡,催生。(別錄)治風毒,通血脈。(甄權)遊風風疹,婦人月經不勻,發背。(日華)下乳汁,利小便,出竹木刺。(元素)

【歸經】入肝胃二經,為行血之品。(陽明衝任之藥走血分通血脈)

【前論】仲淳曰:苦能泄,辛能散,甘入血,溫能行。故為入血活血之要,而治以上諸症。若夫心煩鼻衄,是血分熱病,非同涼血藥用,未見其可也。

【禁忌】經疏曰:孕婦勿服。

【炮製】雷公曰:凡使,苗子皆可用。拌濕蒸半日,漿水浸一宿,焙用。

白話文:

王不留行味甘苦,性平,無毒。它生長吸收土、金、火三種元素之氣,具有下降之性,屬陰中之陽。

主要功效是治療外傷出血止痛、取出刺物、治療風濕痹痛和經脈阻塞、緩解心煩、治療癰瘡、催生。此外,還能治療風毒、疏通血脈、治療遊走性風疹、婦女月經不調、發背(一種皮膚病)、促進乳汁分泌、利尿、排出竹木刺。

王不留行入肝經、胃經,是活血化瘀的藥物,走血分,能疏通血脈。

古人認為,王不留行味苦能瀉,味辛能散,味甘能入血,性溫能行,所以它是活血化瘀的重要藥物,能治療上述各種疾病。但對於心煩、鼻出血等血分熱證,就不能與涼血藥物一起使用。

孕婦禁用。

炮製方法是:使用王不留行的種子,拌濕後蒸半日,再用米漿水浸泡一夜,最後烘乾備用。

3. 車前子

味甘鹹。性寒。無毒。稟土中之沖氣。兼天之冬氣以生。降也。陰也。常山為使。

【主治】主氣癊。止痛。利水。導小便。除濕熱。(本經)男子傷中。女子淋瀝不欲食。養肺。強陰益精。令人有子。明目療赤痛。(別錄)腦痛淚出。去心胸煩熱。(甄權)婦人難產。(陸機)導小腸熱。止暑濕瀉痢。(時珍)

【歸經】入腎經。兼入肝小腸二經。為行水泄熱之品。(兼瀉劑,專走水道兼能養肝)

【前論】好古曰。此能利小便而不走氣。與茯苓同功。李梴曰。車前所以能愈暴下者。以能利水道而不動氣。水道利則清濁分而谷藏自止故也。訒庵曰。清肺肝風熱。滲膀胱濕熱。

【禁忌】經疏曰。內傷勞倦。陽氣下陷者忌。腎氣虛脫者。忌與淡滲藥同用。

【炮製】時珍曰。凡使。洗去泥砂。曬乾。入湯劑炒用。入丸散酒浸一夜。蒸熟研爛作餅。曬乾焙用。

白話文:

車前子味甘鹹,性寒,無毒。它生長於土壤中的濕氣,並帶有冬天的寒氣,具有下降、陰寒的特性,常山是它的引導藥物。

主要功效是治療氣虛、止痛、利水、促進排尿、清除濕熱。還能治療男性內傷、女性尿頻尿急不想吃東西,滋養肺部,增強腎陰、益精,幫助生育,明目治療眼紅疼痛。 此外,還能治療頭痛流淚、消除心胸煩熱、婦女難產、導瀉小腸熱、止瀉痢。

歸經:入腎經,也入肝經和小腸經。是一種利水泄熱的藥物,兼具瀉下作用,主要作用於水道,也能滋養肝臟。

古人認為,車前子能利尿而不傷氣,與茯苓功效相似;能治療腹瀉,是因為它能利水道而不傷氣,水道通暢,清濁之物就能分開,腹瀉自然停止;它能清肺肝風熱,滲利膀胱濕熱。

禁忌:內傷勞累、陽氣下陷者忌用;腎氣虛弱者,忌與利尿滲濕藥物同用。

炮製方法:使用前需洗淨泥沙,曬乾。用於湯劑則需炒用;用於丸散則需用酒浸泡一夜;也可蒸熟研磨成餅,曬乾後再焙乾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