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藥分劑》~ 卷二 (16)

回本書目錄

卷二 (16)

1.

味甘。性平。有毒。稟火金之氣以生,可升可降,陽也。

【主治】主療諸風癮疹,及中風半身不遂,口眼喎斜,語澀,手足抽掣,形緊小者良。(開寶)小兒驚癇風搐,大人痎瘧,耳聾,疝氣,諸風瘡,女人帶下陰脫。(綱目)

【歸經】入肝經,為驅風逐邪之品。(能引諸風藥直達病所)

【前論】汪機曰:破傷風宜以全蠍、防風為主。龔信曰:諸風眩掉搐掣,瘧疾寒熱耳聾,皆屬厥陰風木。故東垣以為凡疝氣帶下,皆屬於風。蠍乃治風要藥,俱宜加用。

【禁忌】經疏曰:似中風,及小兒慢脾病,屬於虛者,均忌。

【炮製】備要曰:凡使,全用,去足焙,或用尾。尾力尤緊,名蠍梢。

白話文:

蠍子味甘,性平,有毒。它具有火和金的特性,能上能下,屬陽。

主要治療各種風引起的皮膚疹子,以及中風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說話困難、手腳抽搐、身體僵硬的情況,效果很好。也能治療小兒驚癇、抽搐,成人瘧疾、耳聾、疝氣、各種風引起的瘡瘍,以及婦女帶下、陰道脫垂。

歸屬於肝經,是驅除風邪的良藥,能引導其他治療風的藥物直達病灶。

古人認為,治療破傷風宜用全蠍和防風為主藥。各種風引起的頭暈、眼花、抽搐、瘧疾、寒熱、耳聾,都屬於厥陰風木,因此古人認為疝氣和帶下也都是風邪引起的,蠍子是治療風的要藥,都應該使用。

禁忌:類似中風的症狀,以及脾虛的小兒慢病,都應忌用。

炮製方法:使用時,一般用全蠍,去掉足部烘烤。也可以只用蠍尾,蠍尾的藥力更強,稱為「蠍梢」。

2. 蜈蚣

[味辛,性溫,有毒。稟火金之氣以生,可升可降,陽也。畏蜘蛛、雞屎、桑皮、白鹽。

【主治】主鬼疰蠱毒,啖諸蛇蟲魚毒,殺鬼物老精,溫瘧,去三蟲。(本經)療心腹寒熱積聚,墮胎,去惡血。(別錄)治症癖。(日華)小兒驚癇,風搐臍風,口噤丹毒,一切瘡瘍。(綱目)

【歸經】入肝經,為去風散結之品。

【前論】吳瑞曰:行而疾者,惟風與蛇。此能制蛇。故亦能截風。故所主多屬厥陰肝病。仲南曰:蜈蚣有毒,必風氣暴烈,藥病相當乃可。設或過劑,以蚯蚓、桑皮解之。士瀛曰:瘭瘡又名蛇瘴。煙瘴之地多蛇,人觸其毒,數月必發蛇瘴。惟赤足蜈蚣為上藥,白芷次之。

【炮製】備要曰:凡使,取赤足黑頭者,火炙,去頭足尾甲,將荷葉裹煨,或酒炙用。一名天龍。

以上宣劑虫部

白話文:

蜈蚣味辛、性溫,有毒。其生長依靠火和金的氣息,能上能下,屬陽性。畏懼蜘蛛、雞屎、桑皮、白鹽。

主要治療鬼魅邪祟、蠱毒,以及各種蛇蟲魚毒。能殺死鬼怪和老精,治療瘧疾,驅除體內寄生蟲。還能治療心腹寒熱積聚、墮胎,清除惡血,治療症瘕,以及小兒驚癇、風搐、臍風、口噤、丹毒和各種瘡瘍。

歸肝經,具有祛風散結的功效。

古人認為,行動迅速的只有風和蛇,蜈蚣能制蛇,也能祛風,因此多用于治療厥陰肝病。蜈蚣有毒,必須在風氣暴烈、藥性與病症相符的情況下使用,如果用量過多,可以用蚯蚓和桑皮解毒。在瘴氣盛行的地方,蛇毒很常見,染上蛇毒的人數月後會發病,此時赤足蜈蚣是最好的藥物,白芷次之。

炮製方法:選用赤足黑頭的蜈蚣,用火炙烤,除去頭、足、尾和甲殼,再用荷葉包裹煨制,或者用酒炙烤後使用。蜈蚣又名天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