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藥分劑》~ 卷二 (9)
卷二 (9)
1. 乾薑
味辛。性大熱。無毒。稟天地之陽氣以生,可升可降,陽中陰也。
【主治】主胸滿咳逆上氣,溫中,出汗,逐風濕痹,腸澼下痢。(本經)寒冷腹痛,中惡,皮膚間結氣。(別錄)治腰腎中疼冷氣,破血祛風,通四肢關節,開臟腑,宣諸絡脈。(甄權)主心下寒痞。(好古)〔炮姜〕除胃冷。(蕭炳)
【歸經】入心肺脾胃腎大腸六經,為除寒散結,回陽通脈之品。(兼燥劑)
【前論】東垣曰:乾薑乃心脾二經氣分藥,宜甘草緩之。好古曰:服乾薑以治中者,必上僭,宜大棗輔之。訒庵曰:乾薑去臟腑沉寒痼冷,能去惡生新,使陽生陰長,故吐衄下血,有陰無陽者宜之;亦能引血藥入氣分而生血,故血虛發熱,產後大熱者宜之;引以黑附,能入腎而祛寒濕。
能回脈絕無陽,同五味利肺氣而治寒嗽,燥脾濕而補脾,通心助陽而補心氣。炮姜主除胃冷而守中,溫經止血。虞摶曰:乾薑生則逐寒邪,炮則除胃冷而守中,多用則耗散元氣,辛以散之,是壯火食氣故也,須以生甘草緩之,辛熱以散裡寒。寶鑑曰:炮姜止而不移,非若附子走而不守。
炮黑止吐衄,血見黑則止也。
【禁忌】經疏曰:生薑、乾薑、炮姜,禁忌略同。大約久服傷陰損目,誤服亦然。凡陰虛內熱,陰虛咳嗽吐血,表虛有熱,汗出自汗盜汗,臟毒下血,因熱嘔惡,火熱脹痛,均忌。
白話文:
乾薑
味辛,性大熱,無毒。它吸收天地陽氣而生長,具有升降的特性,是陽中之陰。
功效:主治胸悶咳嗽、氣逆上衝、溫中、止汗、驅除風濕痹痛、腸鳴腹瀉(《本經》)。治療腹部寒冷疼痛、中惡(食物中毒)、皮膚下氣結(《別錄》)。治療腰腎寒冷疼痛、破血祛風、疏通四肢關節、溫通臟腑、舒暢經絡(《甄權》)。主治心下痞滿寒症(《好古》)。炮製後的乾薑(炮薑)能去除胃寒(《蕭炳》)。
歸經:歸心、肺、脾、胃、腎、大腸六經。是祛寒散結、回陽通脈的藥物(兼具燥性)。
古籍論述:
李東垣說:乾薑是心脾二經氣分藥物,宜用甘草緩解其性。
《景岳全書》說:用乾薑治療中風,必定會上衝,宜用大棗輔助。
訒庵說:乾薑能去除臟腑深部的寒邪和陳舊的寒症,能去除病邪,使人恢復健康,使陽氣增長,陰氣滋長,所以吐血、衄血、下血,以及陰盛陽虛者都適用。乾薑也能引導活血藥物進入氣分而生血,所以血虛發熱、產後高熱者也適用。乾薑與黑附子同用,能入腎經祛除寒濕。
乾薑能回陽救逆,治療脈絕無陽;與五味子同用,能宣利肺氣治療寒咳;能燥濕健脾;能通心助陽,補益心氣;炮薑主要去除胃寒,溫中和胃,溫經止血。
虞摶說:生薑能驅逐寒邪,炮薑能去除胃寒,溫中和胃。大量使用則會耗散元氣,辛味能散寒,這是因為辛熱燥烈之品容易耗傷元氣,所以需用生甘草緩解。辛熱之性能散去裡寒。
《醫學綱目》說:炮薑止血而不走散,不像附子那樣走而不守。
炮製後變黑的乾薑能止吐血、衄血,因為血遇黑則止。
禁忌:生薑、乾薑、炮薑的禁忌大致相同,長期服用會損傷陰液,損害眼睛,誤服亦然。陰虛內熱、陰虛咳嗽吐血、表虛有熱、自汗盜汗、臟腑毒熱下血、因熱嘔惡、火熱脹痛等情況都忌用。
2. 胡荽
味辛,性微溫,無毒。稟金氣多火氣少而生。升也,陽也。伏鐘乳石。
【主治】:主消穀,利大小腸,通小腹氣,拔四肢熱,止頭痛,發痘疹,通心竅。(嘉祐)
【歸經】:入肺脾二經;兼入心經;為透發之品。(闢一切不正之氣)
【禁忌】:經疏曰:辛香發散,氣虛人不宜食;痘疹出不快,非風寒外侵、穢惡觸犯者,不宜食;服一切補藥;及藥中有白朮、丹皮,均忌。
以上宣劑菜部]
白話文:
胡荽味辛、性微溫,無毒。它具有金氣偏多、火氣偏少的特性,具有上升和陽性的作用,能伏制鐘乳石。
主要功效是:促進消化、通利大小腸、疏通小腹氣滯、消除四肢發熱、止頭痛、促進麻疹等痘疹的發出、通利心竅。
歸屬於肺經、脾經,也兼入心經,是一種具有透發作用的藥物,能祛除一切不正之氣。
禁忌:氣虛的人不宜食用;痘疹發出不順利,且非因風寒侵襲或穢物觸犯所致者,也不宜食用;服用任何補藥或含有白朮、丹皮的藥物時,也應忌食胡荽。
3. 橘核
味苦,氣溫,無毒。
【主治】主腎疰腰痛、膀胱氣痛、腎冷。炒研,每溫酒服一錢。(大明)小腸疝氣及陰核腫痛。炒研五錢,老酒煎服;或酒糊丸服。大效。(時珍)
【歸經】入肝經,為治下部之品。(能治腎膀胱因寒所生之病)
【前論】士瀛曰:橘核入肝,與青皮同,故治腰痛及潰疝在下之病,不獨取象於核也。時珍曰:橘核出日華子,苦溫下氣,所以能達腎與膀胱。
【炮製】備要曰:凡使,以新瓦焙香,去殼取仁,研碎入藥。
白話文:
橘核味苦,性溫,無毒。
主要治療腎臟虛弱引起的腰痛、膀胱氣脹疼痛、腎臟寒冷等症狀。每次用一錢(約3克)炒熟研磨後,溫酒服用。(據《大明本草》記載)也能治療小腸疝氣及陰部腫痛,用五錢(約15克)炒熟研磨後,用老酒煎服,或製成酒糊丸服用,療效顯著。(據李時珍《本草綱目》記載)
橘核歸入肝經,是治療下腹部疾病的藥物,能治療腎臟和膀胱因寒邪引起的疾病。
以前醫家認為,橘核入肝經,與青皮藥性相似,因此能治療腰痛和位於下腹部的疝氣等疾病,這不只是單純地從橘核的形狀來推測的。李時珍也說,橘核出自《日華子本草》,味苦性溫,能下降行氣,因此能夠作用於腎臟和膀胱。
炮製方法:使用時,要用新的瓦片焙香,去除外殼,只取核仁,研磨成粉末後再入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