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藥分劑》~ 卷二 (3)

回本書目錄

卷二 (3)

1. 茯神木

[味甘,性平,無毒。

【主治】主偏風口面喎斜,毒風筋攣不語,心神驚掣,虛而健忘。(甄權)治腳氣痹痛,諸筋攣縮。(蘇頌)

【歸經】入肝經,為平木之品。

【前論】時珍曰:茯神木一名黃松節。聖濟錄有松節散:茯神木一兩,乳香一錢,每末二錢,木瓜酒下。治風寒濕痹摶於筋骨、足筋攣痛、行步艱難。但是諸筋攣縮疼痛,並主之。

鰲按:肝風內煽發厥,不省人事者,余每重用茯神木治之,無不神效。蓋此症雖屬肝,而內煽則必上搏於心;心君為之不寧,故致發厥。茯神本治心,而中抱之木又屬肝。以木製木;木平則風定,風定則心寧而厥自止也。]

白話文:

茯神木味甘,性平,無毒。

主要治療偏頭痛、面部歪斜、毒邪引起的筋攣、不能說話、心神驚悸、記憶力減退。也用於治療腳氣引起的痹痛、各種筋攣縮。

歸肝經,屬性平和的木材類藥物。

李時珍說,茯神木又名黃松節,《聖濟總錄》記載有松節散,方劑為茯神木一兩、乳香一錢,每次服用二錢,用木瓜酒送服,治療風寒濕邪阻滯筋骨、足部筋攣疼痛、行走困難等症。凡是筋攣縮疼痛的症狀,都可以用它治療。

此外,對於肝風內盛引起發作性昏厥、神志不清的病人,我經常大量使用茯神木治療,效果都非常好。因為這種疾病雖然屬於肝臟問題,但內盛的肝風會上衝衝擊到心臟,使心神不安,所以才會導致昏厥。茯神木原本就治療心臟疾病,而茯神木本身又屬木,歸肝經,以木性調理肝木,使肝木平和,則肝風自息,心神安定,昏厥自然就會停止。

2. 海桐皮

味苦辛。性平。無毒。稟木中之陰氣以生。降也。陰中陽也。

【主治】主霍亂中惡。赤白久痢。除疳䘌疥癬。牙齒蟲痛。並煮服及含之。水浸洗目。除膚赤。(開寶)主腰腳不遂。血脈頑痹。腿膝疼痛。赤白瀉痢。(李珣)

【歸經】入脾胃二經。為祛風逐濕之品。(專行血分,去風殺蟲能行經絡直達病所)

【前論】蘇頌曰。古方多用浸酒。治風蹷腰膝痛不可忍。

【禁忌】經疏曰。腰痛非由風濕者忌。

【炮製】蘇頌曰。此出廣南。皮白堅韌。可作繩索。入水不爛。

白話文:

海桐皮味苦辛,性平,無毒。它吸收了木頭裡的陰氣而生長,具有下降的特性,是陰中之陽。

功效:主要治療霍亂、食物中毒、久治不愈的赤白痢疾,去除小兒疳積、瘡癬、疥瘡,以及牙齒蟲痛(可煎服或含漱)。用水浸泡後洗眼,能治療皮膚發紅。此外,還能治療腰腳麻痺、血脈阻塞、腿膝疼痛、赤白痢疾。

歸經:歸脾胃二經,是祛風除濕的藥物,能專走血脈,祛風殺蟲,直達病灶。

古方多用海桐皮浸酒,治療因風濕引起的腰膝疼痛難忍。

禁忌:腰痛若非因風濕引起者,則不宜使用。

海桐皮產自廣南,皮色潔白,堅韌,可製成繩索,入水不爛。

3. 皂莢

味辛鹹,性溫,無毒。稟木氣而兼火金之性以生,升也,陽也。柏實為使,惡麥冬,畏空青、人參、苦參。伏丹砂,即皂角。

【主治】主風痹死肌邪氣,風頭淚出,利九竅,殺精物,療腹脹滿,消穀,除咳嗽、囊結,婦人胞不落,可為沐藥。(本經)主通關節,消痰涎,破堅症,能墮胎,殺勞蟲,治中風口噤,久痢脫肛,咽喉痹塞,風癘疥癬。(士瀛)

【歸經】入肺大腸二經,為通竅搜風之品。(能通上下關竅)

【前論】好古曰:皂莢厥陰之藥,活人書治陰毒,正氣散內用皂莢,引入厥陰也。孫用和曰:猝中風症,風涎潮於上,胸痹氣不通,治之稍緩,便成大病。急用稀涎散吐之,然不可使大吐傷人,內用礬者,分膈下涎也。大皂莢肥實不蛀者四挺,去黑皮,白礬光明者一兩,為末。

每用半錢,重者三字,溫水調灌,微出稀冷涎。皂莢子能疏導五臟風熱壅,及大腸虛秘,煅存性用。核中白肉,入治肺藥;核中黃心,嚼食,治膈痰吞酸。〔皂角刺〕搜風殺蟲,為外科要藥,功同皂莢,但更鋒銳,直達患所,潰散癰疽。

【禁忌】經疏曰:似中風症,由陰虛火炎,煎熬成痰,熱極生風,至猝然僕蹶,不可遽用稀涎散耗其津液,致經絡無以榮養,為拘攣偏廢之病。孕婦亦忌。

【炮製】好古曰:凡用皂莢,有蜜炙、酥炙、絞汁、燒灰之異,各依方用。

白話文:

皂莢

皂莢味辛鹹,性溫,無毒。它具有木氣,兼具火、金之性而生長,具有上升、陽性的特性。柏實是它的使藥,忌麥冬,畏空青、人參、苦參,能伏丹砂。皂莢即皂角。

主治方面,《本經》記載它能治療風痺、肌肉麻木、邪氣入侵、風頭痛、流淚、通暢九竅、殺死寄生蟲、治療腹脹、促進消化、止咳、治療囊腫、治療婦女胞衣不下等。 《士瀛》則記載它能通利關節、消除痰涎、軟堅散結、墮胎、殺死勞蟲,並治療中風口噤、久痢脫肛、咽喉阻塞、風濕性皮膚病(疥癬)。

皂莢入肺經和大腸經,是通竅搜風的藥物,能通達全身的關竅。

古籍記載,皂莢是治療厥陰病的藥物;《活人書》用它治療陰毒;《正氣散》內服皂莢,引藥入厥陰。孫用和說,猝發的中風,風涎上湧,胸悶氣短,治療稍慢就會變成大病。此時要迅速使用稀涎散使其嘔吐,但不可吐得過多傷身。內服明礬能分化膈下之涎。選用肥大、沒有蟲蛀的大皂莢四枚,去除黑皮,配光明潔白的明礬一兩,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半錢(約1.5克),病情重者可用三錢(約9克),溫水送服,使其略微吐出稀薄的冷涎。皂莢子能疏通五臟的風熱壅塞,以及治療大腸虛秘,可煅燒後使用。皂莢核中的白色部分入肺藥,核中的黃色部分嚼食,能治療膈痰、吞酸。皂角刺能搜風殺蟲,是外科要藥,功效與皂莢相似,但更鋒利,能直達病灶,治療癰疽。

禁忌方面,《經疏》記載,類似中風的症狀,若是因陰虛火旺,煎熬成痰,熱極生風而猝然倒地,不可貿然使用稀涎散耗損津液,以免導致經絡失養,造成肢體拘攣、癱瘓等後遺症。孕婦也應忌用。

炮製方面,古籍記載,使用皂莢時,有蜜炙、酥炙、絞汁、燒灰等不同的炮製方法,需根據不同的處方而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