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藥分劑》~ 卷一 (15)
卷一 (15)
1. 茜草
別名血見愁。味酸鹹。性寒。無毒。稟土水之氣。兼得天令少陽之氣以生。可升可降。陰中陰也。
【主治】主寒濕風痹。黃疸。補中。(本經)止血內崩下血。膀胱不足。踒跌蠱毒。可以染絳。又苗根主痹。及熱中傷跌折。(別錄)治六極傷心肺。吐血瀉血。(甄權)止鼻洪尿血。產後血暈。月經不止。帶下。撲損瘀血。痔瘻瘡癤。(大明)治骨節風痛。通經脈。活血行血。(時珍)
【歸經】入心肝腎心包四經。為涼血行血之品。(兼通劑,肝心包血分藥,涼無病之血行已傷之血)
【前論】士瀛曰。色赤入營。氣溫行滯。味酸入肝。兼咸走血。專於行血活血。俗方治女子經水不通。以一兩煎酒服之。一日即通甚效。仲淳曰。本經言治疸。夫疸有五。此其為治。蓋指蓄血發黃而不專於濕熱者也。痹者血病。行血軟堅。痹自愈。
【禁忌】經疏曰。病人雖見血症。若加泄瀉。飲食不進者。忌。
白話文:
茜草
茜草又名血見愁,味道酸鹹,性寒,無毒。它吸收土和水的精氣,並藉助少陽之氣生長,具有升降的特性,屬陰中之陰。
主要功效:治療寒濕風痺、黃疸、以及補益中氣。(《本經》)能止血,治療內出血、崩漏下血、膀胱虛弱、跌打損傷、蠱毒,還可用於染色。茜草的莖葉根部能治療痹症、熱症、跌打損傷。(《別錄》)治療因六淫邪氣侵犯所致的心肺疾患、吐血、瀉血。(甄權)治療鼻出血、尿血、產後血暈、月經不止、帶下、跌打損傷瘀血、痔瘡、瘻管、瘡癤。(《大明》)治療骨節風痛、疏通經脈、活血化瘀。(李時珍)
歸經:進入心、肝、腎、心包四經。具有涼血、活血的功效。(兼具通經活絡的功效,藥性走肝、心、心包的血分,能涼血,又能行經血)
古代醫家論述:士瀛說:茜草顏色赤紅,入血營;氣溫和,能行血中瘀滯;味酸入肝,兼鹹走血,專長於活血化瘀。民間常用它治療女子經血不通,用一兩茜草煎酒服用,一天就能見效。仲淳說:《本經》記載茜草能治黃疸,黃疸有五種,茜草治療的黃疸,是指因瘀血導致的發黃,而非濕熱造成的黃疸。痹症是血液疾病,茜草能活血軟堅,痹症自然會痊癒。
禁忌:經書記載:如果病人雖然有出血症狀,但是同時伴有腹瀉、食慾不振等症狀,則不宜服用茜草。
2. 剪草
味苦。性涼。無毒。稟天地清寒至陰之氣以生。
【主治】主諸惡瘡疥癬、風瘙瘻蝕、有蟲,浸酒服。(大明)主一切失血。(時珍)
【歸經】入心肝二經。為涼血止血之品。
【前論】元素曰:上部血,須用剪草、丹皮、天冬、麥冬。許叔微曰:此治癆瘵吐血損肺,及血妄行。
鰲按:茜草、剪草,均為治血藥。但茜草止血,又能行血。故既止吐衄崩尿,又消瘀通經;是惟能行故能止也。剪草但止血而不行血,故吐咯損肺及妄行者皆治。雖二藥之性皆涼,而用實不同如此。
【禁忌】經疏曰:剪草大苦大寒,雖治血熱妄行神效;若脾腎俱虛,胃口薄弱,見食欲嘔及不思、泄瀉者,勿遽投之;當先理脾胃。
白話文:
剪草
味道苦,性寒,無毒。它藉由天地間清寒至陰之氣而生長。
功效:主要治療各種惡瘡、疥癬、風瘙症、潰瘍、以及體內有蟲的情況。可以浸酒服用。(明代醫家認為)還能治療各種出血症。(李時珍認為)
經絡歸屬:進入心經和肝經,是具有涼血止血功效的藥物。
前人論述:古代醫書《元素》中記載,治療上焦出血,需要用到剪草、丹皮、天冬、麥冬等藥材。許叔微則說,此藥能治療肺癆引起的吐血、損傷肺部,以及其他原因造成的出血。
我認為:茜草和剪草都是治療出血的藥物,但茜草既能止血又能活血化瘀,所以能治療吐血、鼻出血、崩漏、尿血等症狀,並能消除瘀血、疏通經絡;這是因為它能活血,所以才能止血。而剪草只具有止血功效,沒有活血作用,因此能治療吐血、肺部損傷以及其他原因造成的出血。雖然兩種藥物都性寒,但其運用卻大不相同。
禁忌:醫書《經疏》中記載,剪草味苦性寒,雖然治療血熱妄行效果顯著,但如果脾腎兩虛、胃口不好、想吐、食慾不振、腹瀉的人,就不要貿然服用,應先調理脾胃。
3. 鉤藤
[味甘,性微寒,無毒。
【主治】主小兒寒熱,十二驚癇。(別錄);小兒驚啼瘛瘲,熱擁客忤,胎風胎癇。(甄權);大人頭旋目眩,小兒內釣腹痛,發斑疹。(時珍)。
【歸經】入肝心包二經。為息風靜火之品(除心熱平肝風專能定驚止搐)。
【前論】河間曰:足厥陰主風;手厥陰主火。驚癇、眩暈,皆肝風相火之病。鉤藤通心包於肝木,風靜火息,則諸症自除。
【炮製】時珍曰:鉤藤久煎則無力,純用鉤,取其力銳也。]
白話文:
鉤藤味甘,性微寒,無毒。
主要治療小兒寒熱、癲癇等疾病。也可用於治療小兒受驚嚇而哭鬧、抽搐,以及因熱邪導致的氣逆、胎風、胎癇。成人頭暈目眩、小兒肚子痛伴有發疹等症狀,鉤藤也能治療。
鉤藤入肝經和心包經,具有息風鎮靜的作用,能清心熱、平肝風,特別擅長治療驚癇、抽搐。
河間先生說,足厥陰經主風,手厥陰經主火。驚癇、眩暈都是肝風和相火導致的疾病。鉤藤能溝通心包經和肝經,使肝風和相火平息,就能治愈這些症狀。
炮製方面,久煎鉤藤會降低藥效,因此應使用新鮮的鉤藤,才能發揮其最佳療效。